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xty-four MDCT achieves higher contrast in pancreas with optimization of scan time delay 被引量:1
1
作者 Tina Stuber Hans-Jürgen Brambs +1 位作者 Wolfgang Freund Markus S Juchems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2年第7期324-327,共4页
AIM: To compare different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 protocols to optimize pancreat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ETHODS: Forty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went contrast-enhanced biphasic MDCT (arterial and por... AIM: To compare different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 protocols to optimize pancreat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ETHODS: Forty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went contrast-enhanced biphasic MDCT (arterial and portalvenous phase) using a 64-slice MDCT. In 20 patients, the scan protocol was adapted from a previously used 40-channel MDCT scanner with arterial phase scanning initiated 11.1 s after a threshold of 150 HU was reached in the descending aorta, using automatic bolus tracking (Protocol 1). The 11.1-s delay was changed to 15 s in the other 20 patients to reflect the shorter scanning times on the 64-channel MDCT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40-channel system (Protocol 2). HU values were measured in the head and tail of the pancreas in the arterial and portal-venous phase. RESULTS: Using an 11.1-s delay, 74.2 HU (head) were measured on average in the arterial phase and 111.2 HU (head) were measured using a 15-s delay (P <0.0001). For the pancreatic tail, the average attenuation level was 76.73 HU (11.1 s) and 99.89 HU (15 s) respectively (P = 0.0002). HU value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ortal-venous phase [pancreatic head: 70.5 HU (11.1 s) vs 84.0 HU (15 s) (P = 0.0014); pancreatic tail: 67.45 HU (11.1 s) and 77.18 HU (15 s) using Protocol 2 (P = 0.0071)]. CONCLUSION: Sixty-four MDCT may yield a higher contrast in pancreatic study with (appropriate) optimization of scan delay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 PANCREAS scan delay Protocol contrast enhancement
下载PDF
Utility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in detecting residu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ost treatment:Series of case reports 被引量:2
2
作者 Jason T Cheng Nelly E Tan Michael L Volk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3期358-364,共7页
BACKGROUND Multi-phase computed tomography(CT)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has been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diagnosis for years.CASE SUMMARY We report a case series of four patients ... BACKGROUND Multi-phase computed tomography(CT)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has been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diagnosis for years.CASE SUMMARY We report a case series of four patients in whom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scan complemented the conventional CT/MRI scans in evaluating treatment response.In these four cases the conventional multi-phase CT and MRI failed to identify residual HCC disease post-treatment,while PET-CT complemented and aided in treatment response evaluation.In each case,the addition of PET-CT identified and located residual HCC disease,allowed retreatment,and altered medical management.CONCLUSION This case series suggests that PET-CT should perhaps play a role in the HCC management algorithm,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contrast-enhanced multiphase sc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ntrast-enhanced multiphase scan CIRRHOSIS Residual cancer Treatment response evaluation Case series
下载PDF
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梁俊丽 黄红芳 +2 位作者 陈秀珍 潘锡屏 施黎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344-3348,共5页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3年1月—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接受CT增强检查的碘对比剂外渗病人286例作为研究对象,自制CT增...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3年1月—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接受CT增强检查的碘对比剂外渗病人286例作为研究对象,自制CT增强检查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风险调查问卷对病人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结果: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8.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敏史、碘对比剂黏稠度、碘对比剂注射速度是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结果构建的预测模型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70,0.915)],约登指数为0.667,最优截断值灵敏度为0.893,特异度为0.774;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72,0.975)],约登指数为0.793,最优截断值灵敏度为0.891,特异度为0.902。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9.566,P=0.221 5,校准曲线与参考线相接近。结论: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病人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医务人员制订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碘对比剂 外渗 皮肤损伤 风险预测模型 影响因素 列线图 护理
下载PDF
小肝癌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4
作者 李佳 冯硕 马继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的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疑似SHCC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增强MRI与MRI平扫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或病理活检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的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疑似SHCC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增强MRI与MRI平扫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或病理活检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SHCC的诊断价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HCC的因素。结果63例疑似SHCC患者中共46例(73.02%)SHCC阳性,17例阴性。MRI平扫的确诊率78.26%(36/46)低于增强MRI确诊率93.48%(43/46)(P<0.05)。MRI平扫时T1WI序列以低信号居多,T2WI序列以高信号和略高信号为主;增强MRI扫描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下降,信号降低。MRI平扫诊断S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系数值分别为78.26%、82.35%、79.37%、92.31%、58.33%和0.536,增强MRI诊断S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系数值分别为93.48%、94.11%、93.65%、97.73%、84.21%和0.845,其中增强MRI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MRI平扫(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平扫T1WI序列低信号、T2WI序列高信号或略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信号降低均为诊断SHCC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较于MRI平扫检查,增强MRI检查对SHCC的诊断价值更高,具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平扫 小肝癌 诊断 特征
下载PDF
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许小兰 窦斌 +3 位作者 杨斐 魏文鑫 朱晓宁 刘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双动脉期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对HAPVF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APVF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预测HAPVF的价值。结果:双动脉期诊断HAPVF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分型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独2期(均P<0.05)。2组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单因素预测HAPVF效果最好的是包膜类型,其次是门静脉癌栓,再次是肝癌大小。综合多因素联合预测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预测效果最好。结论: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在HAPVF分型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HAPVF的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具有一定特点,其中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效果最好,能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动脉期增强扫描 肝动脉-门静脉瘘 评估价值 风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对比剂流速对肝癌患者CT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响
6
作者 卢铮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2期13-15,1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对比剂流速对肝癌患者CT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收治的156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碘海醇注射液剂量为100 ml,试... 目的 探讨不同对比剂流速对肝癌患者CT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收治的156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碘海醇注射液剂量为100 ml,试验组对比剂流速为2.0~2.5 ml/s,对照组对比剂流速为3.5~4.0 ml/s,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影像学特征、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结果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所有患者图像均能显示4~6级肝血管分支;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剂量长度乘积与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流速降低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率,且不增加辐射剂量,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对比剂流速 图像质量 不良反应 辐射剂量
下载PDF
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和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价值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丁建华 张波 邓国莉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09-112,共4页
目的研究使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和评估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微血管浸润(MVI)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50例,术前均接受腹部CT和MRI检查,记录肿瘤边缘模糊征象、瘤内新月征、... 目的研究使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和评估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微血管浸润(MVI)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50例,术前均接受腹部CT和MRI检查,记录肿瘤边缘模糊征象、瘤内新月征、静脉浸润的双预测因子(TTPVI)、门静脉癌栓(PVTT)和表观弥散系数(ADC)。行肝叶切除术治疗,取术后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诊断MVI。结果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细胞癌(HCC)32例和胆管细胞癌18例,存在MVI者29例,无MVI者21例;CT检查MVI患者肿瘤边缘模糊、局部外凸结节、包膜不完整、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TTPVI和PVTT等影像学征象占比分别为82.8%、17.2%、31.0%、17.2%、13.8%、65.5%和17.2%,显著高于无MVI患者(分别为14.3%、4.8%、4.8%、4.8%、0.0%、9.5%和0.0%,P<0.05);MRI检查MVI患者肿瘤边缘模糊、局部结节、包膜不完整、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TTPVI和PVTT等影像学征象占比为89.7%、24.1%、37.9%、27.6%、13.8%、72.4%和24.1%,显著高于无MVI患者(分别为23.8%、9.5%、9.5%、9.5%、0.0%、14.3%和0.0%,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和MRI检查发现病灶边缘模糊、TTPVI和PVTT是PL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可通过特殊征象判断PLC患者MVI的存在,可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合理的诊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微血管浸润 影像学检查 诊断
下载PDF
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列线图对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叶清岚 敖炜群 +3 位作者 侯金丹 蔡磊 王能 茅国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定量参数在评估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L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住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阴性组及LVI阳性组...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定量参数在评估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L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住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阴性组及LVI阳性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两组DCE-MRI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值(V_(e))、速率常数(K_(ep))]及表面扩散系数(ADC);分析LVI阳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各参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79例患者中,LVI阴性46例,LVI阳性33例。两组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K^(trans)、K_(ep)、V_(e)值高于LVI阴性组(P<0.05);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OR=143.46)和V_(e)(OR=50.92)为直肠癌LVI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直肠癌LVI阳性的曲线下面积值高于V_(e)(P<0.0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对直肠癌LVI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利用DCE-MRI定量参数K^(rans)、V_(e)值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直肠癌LVI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动态对比增强扫描 淋巴血管浸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对比剂个性化在肝脏增强CT扫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海波 卢瑜 +5 位作者 秦杏清 何飞 石琴 赵沁萍 周丽 丁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对比剂个性化在肝脏增强CT应用的图像质量及可重复性。方法肝脏三期增强受检者以个性化方案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及肝实质期强化效应可重复性。结果192例受检者实际单位体重碘剂量(374.8±52.1)mgl/Kg,实际注射碘流率(1138.0&#... 目的探讨对比剂个性化在肝脏增强CT应用的图像质量及可重复性。方法肝脏三期增强受检者以个性化方案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及肝实质期强化效应可重复性。结果192例受检者实际单位体重碘剂量(374.8±52.1)mgl/Kg,实际注射碘流率(1138.0±130.9)mgl/s,有效碘总量(21320.0±3017.7)mgl,肝脏EU肝实质期为(53.2±7.0)Hu。主动脉强化、动脉期时机、肝实质期强化满足诊断分别约89.06%、94.3%、97.9%;医师间主动脉强化(χ^(2)=3.333)与扫描时机(χ^(2)=1.833)、肝实质期强化效应(χ^(2)=7.667)评价未见显著差异(均P≥0.05),医师评价高度一致(kappa值分别为0.861,0.803,0.914,均P=0.000),样本均数与50Hu比较未见统计差异(t=1.745,P=0.083),变异系数为13.13%,其中16例受检者两次扫描肝实质EU分别为(49.8±6.4)Hu、(50.3±6.7)Hu,差值均数(-0.5000±2.8432)Hu与0比较未见统计差异(t=-0.703,P=0.493)。结论对比剂个性化扫描的肝脏图像质量优良、可重复性较好,易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个性化 增强扫描 肝脏
下载PDF
三期增强CT扫描联合血清AFP和VEGF水平诊断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哈鹏 苏晓晨 付宾鹏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82例,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检查,采取细针穿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82例,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检查,采取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三期增强CT扫描联合血清AFP和VEGF水平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效能。结果在本组82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细胞癌(HCC)43例,局灶性增生性结节(FPN)39例,MSCT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PLC)36例,诊断良性病灶46例;HCC病灶平扫及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CT值分别为(33.2±1.7)、(68.2±2.4)、(61.5±1.2)和(31.9±1.6),均显著低于FPN病灶【分别为(40.1±2.5)、(92.5±3.1)、(76.8±2.6)和(63.2±3.7),P<0.05】;HCC患者血清AFP和VEGF水平分别为(310.5±25.3)ng/mL和(97.6±62.1)ng/L,均显著高于FPN患者【分别为(23.6±3.2)ng/mL和(65.4±19.8)ng/L,P<0.05】;MSCT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和97.4%,采用CT联合血清指标诊断可以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提高到97.4%。结论应用三期增强CT扫描扫描联合血清AFP和VEGF水平对判断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有帮助,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内局灶性增生性结节 多层螺旋CT 甲胎蛋白 诊断
下载PDF
山东省医疗机构CT/MRI对比剂应用的统计分析
11
作者 韩士忠 徐隆基 +2 位作者 吴雅迪 张翼 王光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37-139,共3页
目的调研CT/MRI对比剂的应用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为合理规范使用对比剂提出合理建议。方法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山东省内313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比剂使用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增强检查比率,对比剂使用权限以及不良反应率等问题。结果三... 目的调研CT/MRI对比剂的应用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为合理规范使用对比剂提出合理建议。方法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山东省内313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比剂使用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增强检查比率,对比剂使用权限以及不良反应率等问题。结果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医院的CT/MRI增强检查的强化率存在差异,随着医院等级的提升,强化率逐渐增加;强化检查申请主要有临床科室医师开具(78.27%),仅有少部分医院增强检查可以由放射科开具(19.49%);60.00%以上的医疗机构在临床开具申请单时需要注明对比剂名称,对比剂不良反应率在采集后没有变化。结论影像检查强化率反映出了二、三级医疗机构间影像检查项目的差别。放射科作为对比剂使用科室,对其特性和适应证的掌握情况应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判定患者是否需要强化扫描以及使用的对比剂种类应由放射科主导,但从调研结果显示执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提升规范化应用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增强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膜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临床预后预测价值
12
作者 张会 崔艳秋 刘岩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4期70-74,84,共6页
目的探究脑膜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7例脑膜瘤,术前均接受MRI增强扫描,并行肿瘤切除手术和(或)颅底修补术,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 目的探究脑膜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7例脑膜瘤,术前均接受MRI增强扫描,并行肿瘤切除手术和(或)颅底修补术,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GOSⅡ~Ⅲ级)、预后良好组(GOSⅣ~Ⅴ级)。比较不同病理分级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预后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探讨脑膜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对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WHO病理分级脑膜瘤患者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肿瘤最大径、肿瘤体积(V)、肿瘤表面积密度(Sv)、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患者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MCER、肿瘤最大径、V、Sv、Ktrans、Ve与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占比低于预后不良组,MCER、肿瘤最大径、V、Sv、Ktrans、Ve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MCER、肿瘤最大径、V、Ktrans、Ve是脑膜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MCER、肿瘤最大径、V、Ktrans、Ve联合预测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脑膜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联合瘤周水肿、血管流空信号、MCER、肿瘤最大径、V、Ktrans、Ve对脑膜瘤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MRI 增强扫描 预后 瘤周水肿 血管流空信号 最大对比增强率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变化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江丽 蒋锐 +2 位作者 杜飞舟 盛金平 伍发 《西部医学》 2024年第4期589-593,共5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HC)合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变化,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7月我院125例HC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及CT动态增强扫描,统计所有患者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CT动态增强... 目的观察肝硬化(HC)合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变化,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7月我院125例HC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及CT动态增强扫描,统计所有患者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病灶检出情况,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对HC患者PLC的诊断价值、HC患者与HC并PLC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大小及不同肝功能CTP分级下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125例HC患者共检出161个病灶,其中直径<1 cm 8个,1~3 cm 53个,4~5 cm 63个,>5 cm 37个,肝右前叶、肝右后叶者居多,分别为45及69个;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149个,检出率92.55%;门脉期检出病灶134个,检出率83.23%;延迟期检出病灶142个,检出率88.20%;125例HC患者中病理学检查显示75例PLC阳性,50例PLC阴性,CT动态增强扫检测HC并PLC的敏感度为94.67%,特异度为94.00%,准确率为94.40%,阳性预测值为95.95%,阴性预测值为92.16%,Kappa值为0.884,具有较高的一致性;HC组HAP、HPI值均显著低于HC并PLC组,PVP、TLP值均显著高于HC并PLC组(P<0.05);125例HC并PLC患者中CTP A级41例,CTP B级46例,CTP C级38例,CTP A级HAP、HPI值显著低于CTP B、C级(P<0.05),PVP、TLP值均显著高于CTP B、C级(P<0.05),CTP B级HPI值与CTP C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可多方位多角度显示HC病灶情况,且对PLC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中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PLC诊断和肝功能分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CT动态增强 肝脏血流灌注
下载PDF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1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3例S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常规CT平扫及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以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3例S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常规CT平扫及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以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比较良恶性结节不同时期的CT值;比较良恶性结节的CT征象检出率。结果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中,恶性48例(真恶性45例,假恶性3例),良性55例(真良性53例,假良性2例);常规CT平扫中,恶性48例(真恶性35例,假恶性13例),良性55例(真良性43例,假良性12例)。以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敏感度95.74%、特异度94.64%、准确度95.15%、恶性预测值93.75%、良性预测值96.36%均高于常规CT平扫的74.47%、76.79%、75.73%、72.92%、78.18%(P<0.05)。恶性结节在平扫期、增强后15 s的CT值与良性结节相当(P>0.05),而恶性结节在增强后30、60、120、180、240、300 s的CT值均高于良性结节(P<0.05)。恶性结节空泡征、棘突征检出率与良性结节相当(P>0.05);但恶性结节磨玻璃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胸膜凹陷检出率分别为29.79%、61.70%、55.32%、44.68%、40.43%,均高于良性结节的3.57%、28.57%、16.07%、14.29%、7.14%(P<0.05)。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从CT值、CT征象上能有效鉴别良恶性结节,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良恶性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不同时相扫描对多中心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15
作者 马明辉 荆利民 +1 位作者 李东 王梦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1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究多中心性肝细胞癌的诊断期间,应用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不同时相扫描的价值。方法选取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入的62例多中心性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病理检查前均进行动态增强CT检查,同时以病理... 目的探究多中心性肝细胞癌的诊断期间,应用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不同时相扫描的价值。方法选取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入的62例多中心性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病理检查前均进行动态增强CT检查,同时以病理检查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增强CT不同时相扫描,在多中心性肝细胞癌方面的检出正确率,对比正常肝脏组织与其在CT值方面的差异。结果62例研究对象中,病理结果共检出95个病灶。动态增强CT检查共检出93个病灶,检出正确率为97.89%;其中动脉期增强扫描共检出87个病灶,检出正确率为91.58%,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共检出74个病灶,检出正确率为77.89%,延迟期增强扫描共检出77个病灶,检出正确率为81.05%。动脉期检出正确率高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中心性肝细胞癌动态增强CT,动脉期高于正常肝脏组织,而门静脉期、延迟期均低于正常肝脏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者在CT平扫与不同时相扫描结果方面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中心性肝细胞癌的诊断期间应用动态增强CT不同时相扫描的诊断价值较为理想,能够清晰显示其强化特征,对于早期正确检出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CT 时相 扫描 多中心性肝细胞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乳腺钼靶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16
作者 邓晓 刘晓伟 张晓琦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 分析乳腺钼靶(MG)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20例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患者按照病变性质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两组均接受MG、 DCE-MRI扫描检查,分析MG、 DCE-MRI... 目的 分析乳腺钼靶(MG)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20例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患者按照病变性质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两组均接受MG、 DCE-MRI扫描检查,分析MG、 DCE-MRI扫描单独及联合检查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MG检查显示,良性组的病灶直径小于恶性组,病灶个数少于恶性组(P <0.05)。DCE-MRI扫描显示,良性组的形状、边缘类型、强化方式和信号强度曲线评分均低于恶性组(P <0.05)。MG联合DCE-MRI扫描诊断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均高于MG、 DCE-MRI扫描检查(P <0.05)。结论 MG联合DCE-MRI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灶 致密型乳腺病变 乳腺钼靶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诊断小肝癌效能比较
17
作者 郝永欣 孟祥安 +4 位作者 骆允 高美丽 刘欢 刘磊 沈荣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诊断对小肝细胞癌(HCC)的效能。方法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诊治的104肝脏小结节患者,病灶直径≤3.0 cm。均接受CEUS和增强CT检查,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应用2018年版肝脏影像报告... 目的分析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诊断对小肝细胞癌(HCC)的效能。方法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诊治的104肝脏小结节患者,病灶直径≤3.0 cm。均接受CEUS和增强CT检查,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应用2018年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对肝脏小结节分类,分析CEUS与增强CT诊断小肝癌的效能。结果CEUS与增强CT对肝脏小结节分类有93例(89.4%)一致,一致性良好(Kappa系数=0.749,P<0.05);在104肝脏小结节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HCC者42例(高分化29例,低分化13例),肝脏良性结节62例;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CEUS与增强CT诊断小肝癌均有较高的效能(P均<0.05),CEUS与增强CT以LR-4/LR-5为判断HCC的标准,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61和Kappa=0.803),显示CEUS的诊断效能稍优于增强CT诊断;高分化HCC患者CEUS检查达峰时间和开始廓清时间分别为(29.4±4.8)s和(62.4±5.7)s,均显著长于低分化者【分别为(25.0±4.3)s和(51.8±5.2)s,P均<0.05】。结论CEUS和增强CT检查诊断小肝癌均有较高的效能,在某些情况下,CEUS检查可能更具优越性,对评估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可能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超声造影 增强CT 诊断
下载PDF
预防性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在行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金燕 钟芳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3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在行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以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行CT增强扫描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心理干...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结合心理干预在行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以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行CT增强扫描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心理干预),各70例,比较2组的干预情况。结果检查前15 min和检查后15 min,2组的心率(HR)均快于检查前30 min,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高于检查前30 min;而观察组的HR均慢于同期对照组,SBP和DBP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检查后15 min,2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检查前15 min,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检查前30 min和检查后1 h,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且2组均优于检查前1 d;检查后1 h,2组的上述评分均优于检查前30 min,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的造影剂外渗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预防性护理结合心理干预能提升行CT增强扫描患者的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缓解其生理应激反应和焦虑情绪,减少造影剂外渗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预防性护理 心理干预 生理应激 造影剂外渗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19
作者 杨超 马伟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析肝癌诊断中超声造影(UC)与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22例疑似肝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UC与CT增强扫描诊断,同时进行病理学筛查,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肝癌100例,良性肝疾病22例,比较不同诊断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与... 目的探析肝癌诊断中超声造影(UC)与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22例疑似肝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UC与CT增强扫描诊断,同时进行病理学筛查,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肝癌100例,良性肝疾病22例,比较不同诊断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结果CT增强扫描、UC诊断的阳性率相同,均为74.6%(91/122);CT增强扫描+UC诊断的阳性检出率为79.5%(97/122),高于两种方式单独检测(P<0.05);CT增强扫描+UC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96.0%、95.5%、99.0%、84.0%、95.9%高于CT增强扫描81.0%、54.6%、89.0%、38.7%、76.2%(χ^(2)=11.054、9.818、8.452、11.729、19.684,P=0.001、0.002、0.004、0.001、<0.001),也高于UC诊断82.0%、59.1%、90.1%、41.9%、77.9%(χ^(2)=10.010、8.282、7.317、10.266、17.408,P=0.002、0.004、0.007、0.001、<0.001)。结论UC联合CT增强扫描诊断肝癌患者的精准性较高,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与诊断符合率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CT增强扫描 超声造影 诊断 精准性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联合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20
作者 王涛 朱莉 于洋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8期194-198,共5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0例...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0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开展DCE-MRI、DWI检查,以病理切片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DCE-MRI、DWI单独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乳腺癌55例,乳腺良性病变45例;经DCE-MRI检出乳腺癌50例,经DWI检出乳腺癌49例,DCE-MRI联合DWI检出乳腺癌54例。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DCE-MRI、DWI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查与金标准一致性kappa值为0.940。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DCE-MRI、DWI单独及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均>0.70,尤以DCE-MRI、DWI联合诊断价值最高。结论DCE-MRI、DWI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 动态增强扫描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