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ultivation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in Black Soil 被引量:29
1
作者 LIANG WENJU, LI QI, JIANG YONG, CHEN WENBO and WEN DAZHONGSheny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Ecology,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7-102,共6页
Geo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GIS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following two contrasting soil us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Two plots, one with fallow for... Geo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GIS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following two contrasting soil us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Two plots, one with fallow for 12 years and the other cultivated, were marked on regular square grids with 2-m spacing.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ach sampling point, nematode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se samples and classified into four trophic groups: bacterivores, fungivores, plant parasites, and omnivores/predators. The numbers of tota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analyzed had normal distributions on both fallow and cultivated plots. The absolute abundances of tota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were observed to be much more homogeneous on cultivated plot than on fallow one.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nsities of tota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on both fallow and cultivated plots exhibited spatial dependence at the sampled scale and their experimental semivariograms were adjusted to a spherical or exponential model, except those of bacterivores and fungivores on cultivated plo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was found to be different for the two land uses, indicating that cultivation changed the native condition for soil nematod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ION GIS soil nematode spatial distribution trophic group
下载PDF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as Affected by Land Use 被引量:7
2
作者 MENG Fan-Xiang OU Wei +2 位作者 LI Qi JIANG Yong WEN Da-Zh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9-176,共8页
A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at the Sheny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an aquic brown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under three land use types (cropland, abandoned cropland, and... A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at the Sheny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an aquic brown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under three land use types (cropland, abandoned cropland, and woodland) in order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fluctuation for the number of tota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could reflect soil ecosystem differences an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il nematodes. The majority of soil nematodes were present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s, and for these land use types plant parasite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trophic group. In the abandoned cropland the numbers of plant parasites reached a peak on the August sampling date, whereas the cropland and woodland peaked on the October sampling date. Meanwhile, in all land use types the number of total nematodes, bacterivores, plant parasites, and omnivores-predators was negatively (P < 0.05, except for bacterivores in cropland,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ed with bulk density, and positively (P < 0.05, except for fungivores in abandoned cropland,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ed with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ic brown soil land uses soil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vertic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3
作者 Jianfeng HUA Yong JIANG Wenju LIANG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8年第1期63-67,共5页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otal soi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in bare and fallow plots in Sheny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Ecology,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was examined using geo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classi...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otal soi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in bare and fallow plots in Sheny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Ecology,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was examined using geo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classic statistic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pH value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plant-parasites in both bare and fallow plots;the mean number of total nematod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fallow plots than in bare plots,which was 1485.3 and 464.0 individuals per 100 g dry soil in fallow and bare plots,respectively;the nugget(C_(0))/sill(C_(0)+C)ratio of total nematodes,plant-parasites and bacterivores were lower in fallow plots(27.3%-45.6%)than in bare plots(49.5%-100%);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tal nematodes and trophic groups was found to be different between fallow and bare plots,which indicated that vegetation coverage had an effect on soil nemat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coverage soil nematode trophic group spatial distribution GEOSTATISTICS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soil free-living nematode communities and their trophic composition along a climatic gradient 被引量:3
4
作者 Tal Levi Chen Sherman +1 位作者 Stanislav Pen-Mouratov Yosef Steinberger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2年第2期79-89,共11页
Ambiguity exist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on soil nematode-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free-living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soil along a climatic gradient representing humid-Mediterra... Ambiguity exist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on soil nematode-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free-living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soil along a climatic gradient representing humid-Mediterranean, Mediterranean, semi-arid, and arid climate typ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iotic soil characteristics (organic carbon, soil moisture (SM), water-holding capacity) and nematode parameters, such as abundance, trophic group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dices, were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and seasonality. Nematode abundance was lowest at the arid site. At the humid Mediterranean and Mediterranean locations, nematode abundance reached its peak in winter, while at the semi-arid and arid sites, an almost opposite trend was observed, with lowest abundances in winter, presumably due to a nutrient washout from the soil profile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On the trophic level, one trophic group demonstrat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M and one trophic group demonstrated a negative one at each location, while the other two groups remained constant. Fungi-feeding nematodes were found to be unaffected by SM at the humid-Mediterranean and Mediterranean locations, while at the semi-arid and arid sites their proportion increased in correlation with decreasing SM. Bacteria-feeders increased with SM at the arid site, were unaffected at the semi-arid location, and decreased with SM at the humid-Mediterranean and Mediterranean sites. Plant-parasites were associated with SM only at the humid-Mediterranean site. Omnivores-predators were positively affected by SM at the two middle locations, staying constant at the humid-Mediterranean and arid sites. These findings point to the strong linkage existing between nematode trophic behavior and climatic factors, demonstrating distinctive communal fingerprints for each climate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Gradient Diversity SOIL NEMATODE trophic group
下载PDF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co-occurrence network relationship
5
作者 Xiaotong Liu Siwei Liang +3 位作者 Yijia Tian Xiao Wang Wenju Liang Xiaoke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807-2819,共13页
Land use influences soil biota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and then belowground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functions.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biota,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crop land,for... Land use influences soil biota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and then belowground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functions.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il biota,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crop land,forest land and fallow land were investigated in six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Generic richness,diversity,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soil nematodes was the lowest in crop land.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soil nematodes were 28.8and 15.1%higher in fallow land than in crop land,respectively.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nematode indices were found between forest land and fallow land,but their network keystone genera composition was different.Among the keystone genera,50%of forest land genera were omnivores-predators and 36%of fallow land genera were bacterivores.The proportion of fungivores in forest land was 20.8%lower than in fallow land.The network complexity and the stability were lower in crop land than forest land and fallow land.Soil pH,NH_(4)^(+)-N and NO_(3)^(–)-N wer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in crop land whil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moisture were the major factors in forest land.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crop land influenced by artificial management practices were more dependent on the soil environment than communities in forest land and fallow land.Land use induced soil environment variation and altered network relationships by influencing trophic group proportions among keystone nematode gen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nematode trophic groups community composition co-occurrence network land use
下载PDF
不同频次氮素添加对大豆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的影响
6
作者 张慧营 田孟洋 +3 位作者 姚宇腾 乔宁 刘银占 苗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2-682,共11页
土壤线虫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氮肥的添加是影响农田土壤线虫的重要因素,农田施肥是增加农作物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氮肥添加量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对... 土壤线虫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氮肥的添加是影响农田土壤线虫的重要因素,农田施肥是增加农作物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氮肥添加量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对于氮添加频次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认识不足。以农田生态系统大豆作物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低频施氮(NL)和高频施氮(NH)3种处理,研究土壤线虫群落对不同频次氮添加的响应,分析不同频次氮添加对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为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后,土壤线虫物种丰富度和密度无显著变化。在0~10 cm土层,低频施氮使食真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提升197.33%,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64.51%;高频施氮使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升高26.49%,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47.13%(P<0.05)。(2)在0~10 cm土层,低频施氮显著提高cp-1类群比例,并显著降低cp-3类群比例;高频施氮使cp-1类群比例显著升高(P<0.05)(cp-1表示cp值为1的线虫类群)。(3)低频施氮使0~10 cm土层线虫通道比值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线虫群落基础指数显著升高,0~10和>10~20 cm土层线虫群落结构指数显著降低(P<0.05)。在0~10 cm土层,低频和高频施氮使线虫群落富集指数显著上升(P<0.05)。(4)冗余分析表明,铵态氮含量、含水率和硝态氮含量是驱动土壤线虫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总的来说,施氮会改变土壤环境和线虫营养类群结构。施氮可使偏r对策者cp-1类群数量显著增加,加快土壤线虫类群的世代交替和能量流动,降低土壤生态群落稳定性。低频施氮显著降低线虫通道比值,这表明土壤分解路径中的真菌分解路径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频次 土壤线虫 大豆农田生态系统 氮肥 营养类群 生态指数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东滩盐沼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2
7
作者 陈中义 付萃长 +3 位作者 王海毅 李博 吴纪华 陈家宽 《湿地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1-7,共7页
外来种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已经成功入侵崇明东滩 ,正在大量取代潮间带的优势种海三棱草 (Scirpus mariqueter)。采用圆筒取样比较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不包含蟹类 )的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这两种植物群落的变化... 外来种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已经成功入侵崇明东滩 ,正在大量取代潮间带的优势种海三棱草 (Scirpus mariqueter)。采用圆筒取样比较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不包含蟹类 )的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这两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差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密度在互花米草群落和海三棱草群落中分别为 3119个 /m2 和 345 9个 /m2 ,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但一些常见种的密度在两种植物群落中存在显著差异。从物种的相对多度看 ,两种植物群落中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都是堇拟沼螺 (Assimineaviolacea)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filiforms)。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 ,互花米草群落中 ,平均每一个圆筒取样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香农 -威纳指数、均匀度都显著低于海三棱草群落中 ,而优势度则相反。互花米草群落中 ,食碎屑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大于海三棱草群落中 ,食悬浮物者和食植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小于海三棱草群落中。这表明互花米草入侵东滩海三棱草群落 ,竞争取代土著植物后 ,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同时显著改变了营养类群的结构。互花米草入侵所引起的植物群落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脊椎动物群落 互花米草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入侵 海三棱蔗草 物种多样性 植物群落 盐沼 物种丰富度 崇明东滩 群落结构 相对多度 营养类群 结构改变 优势种 百分比 密度 外来种 潮间带 常见种 分析表 均匀度 优势度 悬浮物 生物量 取样 圆筒 蟹类
下载PDF
线虫作为土壤健康指示生物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05
8
作者 李玉娟 吴纪华 +1 位作者 陈慧丽 陈家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41-1546,共6页
简述了线虫作为土壤健康指示生物的优势,归纳了常用指数和分析方法,对成熟指数及基于营养类群的一些指数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其他指数相比,成熟指数更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受胁迫程度,基于营养类群的指数和分析方法可以在生... 简述了线虫作为土壤健康指示生物的优势,归纳了常用指数和分析方法,对成熟指数及基于营养类群的一些指数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其他指数相比,成熟指数更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受胁迫程度,基于营养类群的指数和分析方法可以在生态系统功能水平上更好地揭示土壤环境的健康状态.概述了以上指数和方法在农业、森林、草原及其他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对土壤线虫生活史和食性等特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现有指数,将多种指数和分析方法结合使用;加强土壤线虫在多种生态系统及大尺度地域空间内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指示生物 成熟指数 营养类群
下载PDF
拒马河北京段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河流营养状况的指示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凤超 康现江 +6 位作者 杨文波 管越强 张晓慧 刘炜炜 沈公铭 李继龙 王宏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7-332,共6页
原生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揭示拒马河北京段的生态现状,作者于2004年3–11月对拒马河北京段9个采样点的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原生动物310种,其中鞭毛虫134种(包括植鞭毛虫96种,动鞭毛... 原生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揭示拒马河北京段的生态现状,作者于2004年3–11月对拒马河北京段9个采样点的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原生动物310种,其中鞭毛虫134种(包括植鞭毛虫96种,动鞭毛虫38种),肉足类64种,纤毛虫112种。原生动物种类数较多的目有:眼虫目(39种)、动基体目(25种)、团鞭毛虫目(21种)、金滴虫目(21种)、下毛目(18种)、盾纤目(17种)、膜口目(15种)。优势种为卵形隐藻(Cryptomonasovata),次优势种为珍珠映毛虫(Cinetochilummargaritaceum)。9个采样点原生动物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介于0.4569和0.5950之间。通过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及营养功能类群的分析并与其他水域的资料相比较,认为目前拒马河北京段营养水平应介于贫营养和中营养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马河 原生动物 种类组成 多样性 营养功能类群
下载PDF
地上部植食者褐飞虱对不同水稻品种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满强 黄菁华 +7 位作者 陈小云 王峰 葛成 苏昱 邵波 汤英 李辉信 胡锋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1-439,共9页
地上和地下部生物群落的交互作用对于调控陆地生态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盆栽条件下利用2×2析因设计研究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取食不同水稻品种后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侵害水稻9d后,感虫品种(广四和汕优63... 地上和地下部生物群落的交互作用对于调控陆地生态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盆栽条件下利用2×2析因设计研究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取食不同水稻品种后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侵害水稻9d后,感虫品种(广四和汕优63)的土壤线虫总数、属数及自生线虫(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食性线虫)数量增加,并且一般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上述指标在抗虫品种(汕优559和IR36)土壤中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植食性线虫数量在强感虫品种广四上显著增加(P<0.05),而在强抗虫品种IR36上显著减少(P<0.05)。褐飞虱和水稻品种对土壤线虫的生态指数(线虫通道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成熟度指数、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没有明显影响,可能与供试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单一及褐飞虱作用时间较短有关。总之,褐飞虱强烈影响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组成和营养结构,并且作用的方向(促进或抑制)和程度依赖于水稻的品种特性,揭示出地上部植食者的短期侵害将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部和地下部 感虫/抗虫品种 线虫群落 营养类群
下载PDF
连作年限对香蕉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钟爽 何应对 +4 位作者 韩丽娜 周兆禧 马蔚红 曾会才 金志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4-611,共8页
为研究连作对蕉园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海南香蕉种植区为例,采集不同连作年限(l a、3 a、5 a、7a、10 a和15 a)蕉园土壤,采用线虫形态学鉴定方法,分析了不同连作年限蕉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 为研究连作对蕉园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海南香蕉种植区为例,采集不同连作年限(l a、3 a、5 a、7a、10 a和15 a)蕉园土壤,采用线虫形态学鉴定方法,分析了不同连作年限蕉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连作年限地块共发现土壤线虫属45个。苗期随连作年限增加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和食真菌线虫数量逐渐降低(15 a除外);营养生长期随连作年限增加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和食真菌线虫数量先增加后降低;抽蕾期随连作年限增加线虫总数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先增加后降低,食真菌线虫数量逐渐降低。整个生长季,随着连作年限增加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先增加后降低。苗期、营养生长期和成熟期,随着连作年限增加捕食/杂食线虫数量逐渐降低。苗期和抽蕾期的线虫总数显著高于营养生长期和成熟期。苗期的食真菌线虫数量和营养生长期的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生长时期。苗期和营养生长期的捕食/杂食线虫数量显著低于抽蕾期和成熟期。苗期随连作年限增加,优势度指数(λ)先增加后降低,香农多样性指数(H)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逐渐增加,瓦斯乐斯卡指数(WI)和通路指数(NCR)逐渐降低;营养生长期随连作年限增加,λ先增加后降低,NCR和PPI逐渐增加,H、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和WI逐渐降低;抽蕾期随连作年限增加,λ先增加后降低,NCR和PPI逐渐增加,H和WI逐渐降低;成熟期随连作年限增加,H和MI逐渐降低,PPI逐渐增加。从整个生育期来看,随生长时间推移,H逐渐增加,λ逐渐降低,苗期和营养生长期的MI低于抽蕾期和成熟期,苗期和成熟期的WI低于营养生长期和抽蕾期。本研究显示,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可有效反映连作蕉园土壤的健康状况,土壤线虫可作为土壤中重要的指示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园 连作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胡诚 曹志平 +1 位作者 白娅舒 杨合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5,共5页
为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EM堆肥,即有效微生物制剂+堆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进行了11 a施用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7目、19科、39属土壤线虫,包括15属食细菌性线虫、... 为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EM堆肥,即有效微生物制剂+堆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进行了11 a施用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7目、19科、39属土壤线虫,包括15属食细菌性线虫、4属食真菌性线虫、14属植物寄生性线虫和6属杂食-捕食性线虫。植物寄生性线虫是优势营养类群,小杆属(Rhabditis)、螺旋属(Helicotylenchus)和盘旋属(Rotylenchus)是优势线虫属。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线虫总数和食细菌性线虫数量为EM堆肥>传统堆肥>对照>化肥。土壤线虫可用作施肥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线虫群落 营养类群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对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线虫营养类群产生的影响(英) 被引量:14
13
作者 梁文举 李琪 +2 位作者 陈立杰 黄国宏 朱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69-1272,共4页
土壤动物在农田生态系统腐屑食物网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植物营养矿化及养分循环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土壤动物对全球变化 ,尤其是大气CO2 浓度升高能够产生正向、中性和负向的影响 .土壤线虫是这类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在农田生态系统腐屑食物网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植物营养矿化及养分循环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土壤动物对全球变化 ,尤其是大气CO2 浓度升高能够产生正向、中性和负向的影响 .土壤线虫是这类土壤动物的典型代表 ,因为它们在大多数土壤中分布是丰富的 ,而且营养类群是多样的 .应用自由空气CO2 浓度增高 (FACE)技术设计 3个处理水稻圈暴露在大气CO2 增高(浓度为 5 70 μmol·mol-1)条件下 ,3个对照水稻圈为环境中的CO2 浓度 (370 μmol·mol-1) .在中国无锡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生长期内 ,本项研究监测了 0~ 5cm和 5~ 10cm土层中线虫营养类群 .研究结果显示 ,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植物寄生线虫、杂食 捕食类线虫在取样深度和取样日期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整个取样日期中 ,FACE处理 5~ 10cm深度中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对照中的高 ;在 0~ 5cm深度中 ,FACE处理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对照中的高 ,而杂食 捕食类线虫数量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食真菌线虫在FACE处理与对照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中国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稻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甘肃天水麦田土壤线虫种群结构与土壤健康指数初探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奇志 边勇 +3 位作者 谢文闻 周海鹰 余良 宋艳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4,共4页
首次对甘肃天水清水县小泉乡麦田土壤线虫种群进行了探索性调查分析,获得了麦田线虫种群构成关系的初步数据,并根据营养类群将线虫划分为:植物寄生线虫(Phytophage nematode)、食细菌线虫(Bacte-rivorous nematode)、昆虫线虫(Insect ne... 首次对甘肃天水清水县小泉乡麦田土壤线虫种群进行了探索性调查分析,获得了麦田线虫种群构成关系的初步数据,并根据营养类群将线虫划分为:植物寄生线虫(Phytophage nematode)、食细菌线虫(Bacte-rivorous nematode)、昆虫线虫(Insect nematode)、食真菌线虫(Fungivorous nematode)、杂食/捕食线虫(Om-nivore/Predator nematode)5大类群。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天水麦田土壤线虫涉及4目9科11属,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涉及2目6科6属;非植物线虫共涉及2目3科5属。植物寄生线虫占绝对优势,占线虫总数的67.7%,食细菌线虫占总数的27.4%,昆虫线虫占总数的4.15%,杂食/捕食类线虫不足1%,未发现食真菌线虫。瓦斯乐斯卡平均指标(WI值)为0.401,远远低于土壤健康一般指数1.000。该结果初步反映了同一个地块多年连续种植小麦引起的严重土壤健康问题,为天水地区种植规划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根际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瓦斯乐斯卡指标(WI值) 土壤健康
下载PDF
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类群对土地覆被变化和管理扰动的响应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锋瑞 刘继亮 +3 位作者 化伟 牛瑞雪 刘七军 刘长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169-4181,共13页
近几十年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大面积天然沙质草地被转变为农田和防风固沙人工林,然而目前尚缺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影响的系统研究。以天然沙质草地转变为的人工梭梭灌木林、人工杨树林... 近几十年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大面积天然沙质草地被转变为农田和防风固沙人工林,然而目前尚缺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影响的系统研究。以天然沙质草地转变为的人工梭梭灌木林、人工杨树林、人工樟子松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对5种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及非生物环境因子的测定,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系统探讨了土地覆被和管理强度(天然草地和人工梭梭林实施零管理、杨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实施灌溉管理、农田实施灌溉和施肥管理)变化对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类群组成、数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主要结果是:(1)在干旱环境下,单纯改变土地覆被并不会导致土壤环境的显著变化,而高强度的管理扰动加速了土壤环境的演变过程。(2)不同土地覆被和管理措施对营养类群组成及其数量和丰富度的调控作用不同,将天然草地转变为杨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和农田后,显著提高了捕食性和植食性类群的比例,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的比例;转变为人工梭梭林后显著降低了3种营养类群的数量;转变为人工杨树林后显著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数量;转变为人工樟子松林后显著增加了植食性类群数量而降低了其它类群的数量;转变为农田后显著增加了植食性类群数量而降低了‘腐食性+杂食性’类群数量。(3)影响捕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地面温度、土壤硝态氮和田间持水量,影响植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土壤粘粉粒、土壤硝态氮、土壤容重和pH值,影响‘腐食性+杂食性’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地面温度和田间持水量。主要结论是:土地覆被变化与管理措施相互作用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装过程及其多样性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尽管其相对重要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管理扰动 地面节肢动物 营养类群 生物多样性维持 多变量分析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黄瓜温室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比较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雪艳 张亚萍 +4 位作者 许帆 田兴武 刘馨 祁娟霞 李建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6-703,共8页
【目的】针对土壤连作障碍问题,以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研究重点,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生态系统间的差异,进而探讨不同种植年限温室土壤的健康状况。【方法】采集8年、10年、13年和16年温室黄瓜土壤,以1年露地土壤为对照,采用线... 【目的】针对土壤连作障碍问题,以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研究重点,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生态系统间的差异,进而探讨不同种植年限温室土壤的健康状况。【方法】采集8年、10年、13年和16年温室黄瓜土壤,以1年露地土壤为对照,采用线虫形态学鉴定方法,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不同种植年限共观测到土壤线虫属21个,全部为优势属和常见属;线虫总数和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在不同种植年限的分布依次为10年>16年>13年>8年>1年,线虫总数种植年限之间差异显著,范围为每100 g干土61~437条;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对种植年限有不同的响应,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种植年限土壤中的分布为16年>13年>1年>8年>10年,均匀度指数J为13年>16年>1年>8年>10年,而优势度指数λ的分布则为10年>16年>13年>8年>1年,5种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的NCR指数在0.6~9.8之间,WI分布为1年>8年>13年>16年>10年;线虫成熟指数MI在种植16年的温室土壤中最小,相反PPI/MI值则在种植16年的土壤中最大;丰富度指数SR随种植年限呈先升高后降低,10年的最低;线虫区系分布结果显示,除种植10年黄瓜土壤的样点落在第Ⅳ象限外,其余种植年限黄瓜土壤的样点均落在第Ⅰ象限。【结论】综合分析得出,连续种植会使土壤变得贫瘠,健康状况变差,受干扰程度变大,种植10年土壤线虫多样性、稳定性最差,土壤环境已受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年限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涕灭威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立杰 段玉玺 +1 位作者 梁文举 李永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69,共6页
利用涕灭威处理大豆田,研究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共鉴定出7目12科17属的土壤线虫,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是大豆根际土壤线虫的优势营养类群,短体属Pratylenchus,茎属Ditylenchus,小杆属Rhabditis和矛线属Dorylaimus是线虫优... 利用涕灭威处理大豆田,研究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共鉴定出7目12科17属的土壤线虫,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是大豆根际土壤线虫的优势营养类群,短体属Pratylenchus,茎属Ditylenchus,小杆属Rhabditis和矛线属Dorylaimus是线虫优势属。与对照相比,除开花期因气候干旱外,涕灭威处理在大豆的各个生育期均抑制了土壤线虫总数和各营养类群的群体数量增长,尤其对植物寄生线虫抑制程度更为显著。应用多样性指数H′、成熟度指数MI、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优势度指数l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分析比较了处理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涕灭威处理显著降低了大豆田土壤线虫的多样性、增加了线虫的优势度指数,各生态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涕灭威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的干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涕灭威 土壤线虫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欧伟 李琪 +2 位作者 梁文举 姜勇 闻大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921-1925,共5页
在下辽河平原地区就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土壤线虫多度、营养类群、群落组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0~ 10cm土层不同水分管理处理的线虫总数在耙耕前和黄熟期显著低于对照 ,10~ 2 0cm土层各时期处理间线虫总数的差异不显著 ,... 在下辽河平原地区就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土壤线虫多度、营养类群、群落组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0~ 10cm土层不同水分管理处理的线虫总数在耙耕前和黄熟期显著低于对照 ,10~ 2 0cm土层各时期处理间线虫总数的差异不显著 ,2 0~ 30cm土层线虫总数在耙耕前和黄熟期差异极显著 .北方单季稻水田试验共观察到土壤线虫 16科 2 2属 .绕线属 (Plectus)、垫刃属 (Tylenchus)、单宫属 (Mon hystera)是优势属 ,绕线属和垫刃属对不同的水分管理比较敏感 .在耙耕前和黄熟期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 0~ 10cm土壤食细菌线虫能够产生显著影响 .稻田土壤中食细菌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是优势营养类群 ,而捕食 /杂食性线虫的相对多度最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群落组成 营养类群 水分管理 稻田
下载PDF
植被覆盖对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华建峰 姜勇 梁文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5-299,共5页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的裸地和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裸地和撂荒地土壤线虫总数及各营养类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裸地和撂荒地植物寄生线虫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撂荒地土壤线虫...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的裸地和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裸地和撂荒地土壤线虫总数及各营养类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裸地和撂荒地植物寄生线虫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撂荒地土壤线虫总数的平均值显著大于裸地,分别为每百克干土1485.3和464.0条;撂荒地土壤线虫总数、植物寄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的块金值/基台值(27.3%~45.6%)低于裸地(49.5%~100%),裸地和撂荒地土壤线虫总数及各营养类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有明显差异,表明植被覆盖对土壤线虫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下载PDF
北京永丰地区绿化带草坪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奇志 梁林琳 +3 位作者 杨端 边勇 周海鹰 谢德燕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6-141,共6页
对北京永丰地区绿化带草坪中枯黄与健康草坪土壤线虫营养类群及其数量进行了比较,以找出线虫与草坪枯黄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无论枯黄还是健康草坪表土下0~20cm土壤中的线虫都涉及5目9科12属,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涉及2目4科5属,非... 对北京永丰地区绿化带草坪中枯黄与健康草坪土壤线虫营养类群及其数量进行了比较,以找出线虫与草坪枯黄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无论枯黄还是健康草坪表土下0~20cm土壤中的线虫都涉及5目9科12属,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涉及2目4科5属,非植物线虫共涉及3目5科7属;枯黄草坪中植物线虫占绝对优势,为总数的87.89%,是其他营养类群总和(12.05%)的7倍,其中螺旋属、短体属和毛刺属线虫数量近于健康草坪的2倍;WI值显示北京海淀永丰地区绿化带草坪的土壤健康存在潜在危机,枯黄草坪的土壤健康程度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黄草坪 线虫营养类群 瓦斯乐斯卡指标(WI值) 土壤健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