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ceptual Modeling of Contaminated Solute Transport Based on Stream Tube Model
1
作者 Seung-Gun Chung Soon-Jae Lee +2 位作者 Dong-Ju Kim Sang-Hyup Lee Jae-Woo Choi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2年第4期481-489,共9页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a conceptual modeling on solute transport based on theoretical stream tube model (STM) with various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s assuming a pure convective flow through each tube in order to i...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a conceptual modeling on solute transport based on theoretical stream tube model (STM) with various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s assuming a pure convective flow through each tub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ow the lengths and distributions of solute travel time through STM affect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at the end mixing surface. The conceptual modeling revealed that 1) the shape of breakthrough curve (BTC) at the mixing surface was determined by not only input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s but also solute injection mode such as sampling time and pulse lengths;2) the increase of pulse length resulted in the linear increase of the first time moment (mean travel time) and quadratic increase of the second time moment (variance of travel time) leading to more spreading of solute, however, the second time moment was not affected by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s and 3) for a given input distributions the increase in travel distance resulted in more dispersion with the quadratic increase of travel time variance. This indicates that stream tube model obeying strictly pure convective flow follows the concept of convective-lognormal transport (CLT) model regardless the input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EPTUAL modeling SOLUTE Transport PURE CONVECTIVE flow STREAM tube model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下载PDF
Sand deposit-detect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l test of sand flow 被引量:2
2
作者 黎伟 房营光 +2 位作者 莫海鸿 谷任国 陈俊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840-2848,共9页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sand-flow found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of Guangzhou Zhoutouzui variable cross-section immersed tunnel, a kind of sand deposit-detecting method was devised on the basis of full-scale 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sand-flow found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of Guangzhou Zhoutouzui variable cross-section immersed tunnel, a kind of sand deposit-detecting method was devised on the basis of full-scale model test of sand-flow method. The real-time data of sand-deposit height and radius were obtained by the self-developed sand-deposit detector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cting method is simple and has high precision. In the use of sand-flow method, the sand-carrying capability of fluid is limited, and sand particles are all transported to the sand-deposit periphery through crater, gap and chutes after the sand deposit formed. The diffusion range of the particles outside the sand-deposit does not exceed 2.0 m. Severe sorting of sand particles is not observed because of the unique oblique-layered depositing proces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gap and chutes directly affect the sand-deposit expansion, and the expansion trend of the average sand-deposit radius accords with quadratic time-history cu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ersed tube TUNNEL FOUNDATION treatment model test of sand-flow method SAND DEPOSIT detec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d-deposit
下载PDF
基于刷丝束叉排管束模型的透平机械刷式密封泄漏流动特性和封严机理研究
3
作者 宋鹏飞 屈杰 +2 位作者 高庆 李志刚 李军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5期826-837,共12页
【目的】为获得刷式密封的精细化泄漏流动特性,并揭示其封严机理,建立基于刷丝束叉排管束模型的刷式密封泄漏流动特性数学模型。【方法】数值求解三维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和剪切应力输运(s... 【目的】为获得刷式密封的精细化泄漏流动特性,并揭示其封严机理,建立基于刷丝束叉排管束模型的刷式密封泄漏流动特性数学模型。【方法】数值求解三维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和剪切应力输运(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 k-ω湍流模型,研究刷式密封泄漏量和刷丝束间隙的流动特性。数值模拟获得的泄漏量和压力分布与实验数据吻合一致,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获得了4种压比和转速下的刷式密封泄漏量和刷丝束间的泄漏流动曲线。【结果】随着进出口总静压比的增大,刷丝束内部开始出现细小漩涡并逐渐发展,对泄漏流的阻碍作用变大,刷式密封泄漏量增大的趋势逐渐减缓,最后一排刷丝承受的压差占比从13.1%增加至26.3%。【结论】在所研究的转速范围内,转速对刷式密封的泄漏量的影响可以忽略。压比不同时,泄漏流在末排刷丝与后夹板间隙处的径向流动与围栏高度处轴向流动强度存在差异,导致后夹板下方涡系结构不同,通过刷丝束间精细化泄漏流动分析,揭示了刷式密封的封严机理。研究结果可为三维叉排管束模型在刷式密封泄漏流动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平机械 刷式密封 刷丝束 叉排管束模型 泄漏流动 密封机理
下载PDF
考虑砂体连通性的三维流管模型和立体波及评价
4
作者 蒲保彪 曹仁义 +4 位作者 周晋冲 石坚 周妍 程林松 贾志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5-3956,共12页
我国致密油藏主要采用注水的方式补充地层能量,然而,砂体的非均质性导致单井见水规律复杂,传统平面流管模型无法准确评价波及系数。为了准确评价波及系数,首先,通过引入连通系数定性表征砂体连通性,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各向异性,建... 我国致密油藏主要采用注水的方式补充地层能量,然而,砂体的非均质性导致单井见水规律复杂,传统平面流管模型无法准确评价波及系数。为了准确评价波及系数,首先,通过引入连通系数定性表征砂体连通性,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各向异性,建立考虑砂体连通性的致密油藏三维流管模型,并采用Python编程求解模型;接着,与商业数值模拟器tNavigator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长庆油田HB油藏,对不同砂体连通性对立体波及系数的影响进行分析,分别针对砂体中等连通和弱连通的井组提出补孔和补孔后重复压裂的调整对策,并预测调整方案的波及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当砂体全部连通时,井组的立体波及系数约为65.80%,考虑了砂体部分连通后,波及系数明显降低;采取补孔措施后,砂体中等连通井组波及系数预计提高18.03%,砂体弱连通井组采用补孔后重复压裂措施,波及系数提高50.01%。该方法可为致密油藏立体波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砂体连通性 三维流管模型 立体波及 开发调整对策
下载PDF
输毛管中流场状态对纤维丝束开松处理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王进 程贺棚 +4 位作者 李帅 卢贺 崔永志 千翠娥 于贺春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7,共9页
纤维输毛管的设计对粘胶纤维或Lyocell短纤维丝束的开松效果至关重要。为了探究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开松机理以及管道内流场状态对纤维运动状态的影响,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输毛管流场模型,在商用软件Cradle CFD中建立纤维丝束模型结... 纤维输毛管的设计对粘胶纤维或Lyocell短纤维丝束的开松效果至关重要。为了探究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开松机理以及管道内流场状态对纤维运动状态的影响,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输毛管流场模型,在商用软件Cradle CFD中建立纤维丝束模型结合流场进行耦合计算,研究分析了2000根长度为38 mm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在输毛管中纤维丝束受到流场作用的差异形成了纤维丝束运动的速度差,这是纤维丝束开松的主要原因;输毛管的竖直圆形管道处存在较大的压力梯度,使纤维丝束整体受到压力差异,也为纤维开松创造条件;输毛管的锥型管位置处的速度场较复杂,有利于纤维丝束开松;管径的变化导致产生漩涡,阻碍了纤维的输送。研究结果可为化纤与纺织行业输毛管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毛管 流场模型 Cradle CFD 纤维丝束 开松
下载PDF
物理模拟融合油藏精细刻画法表征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6
作者 林艳波 李军建 +3 位作者 程林松 方越 王一帆 杨亚琴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低渗油藏剩余油的精细刻画模型,并综合利用静动态物理模拟实验、生产资料动态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成因及类型,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策略,最终在姬塬油田耿155区长1特低渗油藏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主要分为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导致的储层非均质型剩余油、局部储层注采不对应导致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以及储层黏土矿物运移膨胀导致的欠注型剩余油,针对性挖潜后目标井组采出程度提高5.1%~12.4%。经现场应用后,预测原油累计采出量相比原始措施提高15.6%~37.3%,为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挖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中高含水期 剩余油 水驱冲刷实验 流管模型 欠注机理 挖潜对策
下载PDF
池式铅冷快堆SGTR事故多组分多相流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陈宇彤 张大林 +4 位作者 林悦 张熙司 田文喜 秋穗正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32,共17页
本研究使用欧拉坐标下的多组分多相分析程序ACENA,首先介绍了ACENA程序的基本数学物理模型,然后通过铅铋-氮气两相流动实验HESTIA-2、KYLIN-Ⅱ-S铅铋-水相互作用实验和点堆中子动力学方程解析解,对程序热工水力模块和中子动力学模块进... 本研究使用欧拉坐标下的多组分多相分析程序ACENA,首先介绍了ACENA程序的基本数学物理模型,然后通过铅铋-氮气两相流动实验HESTIA-2、KYLIN-Ⅱ-S铅铋-水相互作用实验和点堆中子动力学方程解析解,对程序热工水力模块和中子动力学模块进行了验证计算,在此基础上,针对欧洲先进铅冷示范堆ALFRED的设计方案分别开展了热态满功率稳态校核计算和假想无保护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SGTR)事故瞬态模拟,重点关注了SGTR事故后铅池内多相流动过程以及包壳最高温度、燃料最高温度、堆芯相对功率以及主容器压力等参数的演变,并分析了断管数量、铅冷却剂循环路径以及所采用的机理模型等影响因素对ACENA程序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Ishii-Chawla-Suzuki相间曳力系数模型结合Ishii等提出的相间界面面积浓度输运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圆形/环形铅铋流道中上升气泡的扩散迁移特性;通过对KYLIN-Ⅱ-S实验的模拟说明ACENA程序能够较为合理地预测熔融铅基合金-水相互作用过程中,铅池内压力波动和温度瞬变等现象;ACENA程序对ALFRED堆稳态满功率下关键热工参数的计算结果与国际认可的一维系统程序TRACE/FRED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ACENA程序全堆级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对ALFRED堆假想SGTR事故的计算验证了ACENA程序对铅冷快堆SGTR事故下复杂多组分多相流动现象的模拟能立,且计算结果表明合理设计一次侧冷却剂循环路径、尽可能降低管道破损数量均对消减铅冷快堆SGTR事故后果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可为我国池式铅冷快堆SGTR事故安全分析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冷快堆 ALFRED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 ACENA程序 多相流动 机理模型 安全分析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井筒多相流动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欧阳勇 张更 +3 位作者 黄洪林 李军 杨宏伟 安锦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为了研究水合物浆体输送过程中水合物分解规律与井筒多相流动特征,基于气-液-固三相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考虑水合物分解引起的相间传热和传质,结合双层连续管开采水合物的工艺特点,建立了水合物相变条件下全瞬态非等温气-液-固... 为了研究水合物浆体输送过程中水合物分解规律与井筒多相流动特征,基于气-液-固三相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考虑水合物分解引起的相间传热和传质,结合双层连续管开采水合物的工艺特点,建立了水合物相变条件下全瞬态非等温气-液-固多相流动模型。基于MWD实测温度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利用模型分析了水合物浆体输送过程中,井筒温度、井筒压力、水合物分解速率与各相体积分数随开采时间变化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开采前2 h内,水合物分解速率较为缓慢,管内各相体积分数变化较小;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管内各相体积分数发生显著变化;在开采约5 h后达到稳定状态,此时井口气相体积分数约为40%;此外,在井下举升泵位置处,固-液相体积分数均发生显著突变。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水合物开发过程中的多相流动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水合物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多相流动模型 水合物分解速率 双层连续管 相体积分数
下载PDF
水平滴形管外降膜流动和传热特性模拟研究
9
作者 熊慧民 万智华 熊坤 《节能》 2024年第9期59-61,共3页
基于VOF两相流模型,建立二维水平滴形管外降膜数值计算模型,模拟研究不同入口液体温度、液膜流量、管间距对水平管外的降膜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水平滴形管,增大液膜流量和水平管间距可以提高降膜传热系数;增加入口液体... 基于VOF两相流模型,建立二维水平滴形管外降膜数值计算模型,模拟研究不同入口液体温度、液膜流量、管间距对水平管外的降膜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水平滴形管,增大液膜流量和水平管间距可以提高降膜传热系数;增加入口液体温度会减小液膜厚度,增大传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形管 降膜流动 传热 VOF模型
下载PDF
连续管作业气液两相流多模型组合计算方法
10
作者 朱硕 刘阅 +3 位作者 祝叶 黄裕航 郑磊 栗文银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81,共9页
目前连续管作业井筒气液两相流压力计算以单一模型为主,该模型难以有效模拟整个井筒的实际流动状况,亟需解决单一气液两相流动模型仅适用于一种流动工况,与实际井筒同时存在多种流动工况两者难以匹配的问题。为此,通过试验数据建立不同... 目前连续管作业井筒气液两相流压力计算以单一模型为主,该模型难以有效模拟整个井筒的实际流动状况,亟需解决单一气液两相流动模型仅适用于一种流动工况,与实际井筒同时存在多种流动工况两者难以匹配的问题。为此,通过试验数据建立不同流动工况下的最优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多模型组合优化的气液两相流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流动工况将整个井筒(管内/环空)合理划分为多个井段,每个井段采用对应流动工况下的最佳气液两相模型,最终完成整个井筒的压耗计算。通过将环空压力与泵压的相对误差分别与其他5种单一气液两相模型相比可知,优化模型综合平均相对误差最低为8.23%。该方法可为连续管作业施工方案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管作业 井筒气液两相流 组合优化模型 流动工况 环空压力 泵压
下载PDF
超低渗油藏面积波及系数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永超 高彦博 +4 位作者 汤继业 雷艳 刘宝成 马明 蒲保彪 《天然气与石油》 2023年第5期55-62,共8页
针对流管法无法应用于超低渗油藏井网调整后的平面波及系数计算问题,在考虑超低渗油藏渗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B-L方程,通过引入虚拟流量,使用坐标变换,将井网调整前的流管数据转化到井网调整后的新流管数据中,建立了考虑井网调整的新流... 针对流管法无法应用于超低渗油藏井网调整后的平面波及系数计算问题,在考虑超低渗油藏渗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B-L方程,通过引入虚拟流量,使用坐标变换,将井网调整前的流管数据转化到井网调整后的新流管数据中,建立了考虑井网调整的新流管模型,实现了超低渗油藏注水开发全周期的平面波及系数快速评价。利用建立的新流管模型,探究了影响超低渗油藏井网调整面积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厘清了超低渗油藏井网调整的技术界限,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当井距>200 m、各向异性系数<5时,井网调整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启动压力梯度越大,井网调整效果越好。典型井组井网调整后5 a产能提升了47.6%。超低渗透油藏面积波及系数计算新方法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对同类油藏的开发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油藏 平面波及系数 流管模型 井网优化 流管转换
下载PDF
间接空冷翅片管束临界防冻特性及防冻裕量研究
12
作者 张明玉 王晓静 +8 位作者 关欣 郭文军 周维博 孙凯 谢欣雯 张昊天 赵一鸣 张冬月 王伟佳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1,共10页
间接空冷翅片管束目前缺乏全面的冬季防冻运行参数。为此,首先凝练了管束防冻模型,包括热平衡方程、水侧和空气侧输运准则方程、防冻约束条件;其次依托典型顺逆流式空冷翅片管束,分析了2类管束临界防冻特性和防冻裕量;最后探究了中间型... 间接空冷翅片管束目前缺乏全面的冬季防冻运行参数。为此,首先凝练了管束防冻模型,包括热平衡方程、水侧和空气侧输运准则方程、防冻约束条件;其次依托典型顺逆流式空冷翅片管束,分析了2类管束临界防冻特性和防冻裕量;最后探究了中间型、左侧型、侧面型进水方式管束的临界值特点。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和入口水温降低、风速增加,管束防冻流量增加,且入口水温越低,风速影响更突出;逆流式管束防冻性能劣于顺流式管束,随风速增加或入口水温降低,二者差异扩大;入口水温抬升对防冻裕量影响分为3个梯次,为显著增加区间(0℃, 10℃]、变化缓慢区间(10℃, 20℃]、基本不变区间(20℃, 40℃],不可一直增加入口水温来防冻;中间型管束防冻性能优于左侧型和侧面型,空冷燃煤火电或核电机组应优先选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空冷机组冬季防冻运行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翅片管束 管束防冻模型 临界防冻流量 防冻裕量 管束进水方式
下载PDF
深井超深井溢流流体密度计算方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陶振宇 樊洪海 +3 位作者 刘玉含 叶宇光 周非 邓嵩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共6页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逐渐转向深水、深井、超深井等区域,深层地层复杂且认识不清,钻探过程中溢流漏失等事故频发,对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危害极大。处理溢流事故,优选压井方法,首先需要计算溢流流体的密度。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经验法或简...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逐渐转向深水、深井、超深井等区域,深层地层复杂且认识不清,钻探过程中溢流漏失等事故频发,对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危害极大。处理溢流事故,优选压井方法,首先需要计算溢流流体的密度。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经验法或简单的计算模型判别溢流流体的种类,该模型并未考虑温度压力的影响,存在一定误差。文章考虑了温度压力以及两相流模型的影响,基于U型管效应,建立了一种计算溢流流体密度的修正方法。该方法应用简单,经过现场验证,准确率高达95%以上,计算精度高于传统方法,溢流流体种类判别准确率高,对现场处理溢流事故、优选压井方法以及溢流后的控压钻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流流体密度计算 U型管效应 两相流模型 井筒温度场
下载PDF
先进微翅凹坑复合强化表面管外流动沸腾换热预测模型
14
作者 石绮云 王嘉程 +5 位作者 张江辉 刘丽 项燕龙 何燕 马连湘 李蔚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86-94,共9页
采用实验方法对比制冷剂在3根强化管和1根光滑管外环形侧的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实验采用的3根强化换热管分别是具有螺旋微翅片的换热管(HB管)、具有凹坑结构的换热管(DIM管)和同时具有螺旋微翅片和凹坑复合结构的换热管(DIM/HB管)... 采用实验方法对比制冷剂在3根强化管和1根光滑管外环形侧的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实验采用的3根强化换热管分别是具有螺旋微翅片的换热管(HB管)、具有凹坑结构的换热管(DIM管)和同时具有螺旋微翅片和凹坑复合结构的换热管(DIM/HB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6℃,质量流速范围是75~225 kg·(m^(2)·s)^(-1),进出口干度分别保持在0.2和0.8。从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具有复合结构的DIM/HB管展示出最高的换热系数,约为光滑管的1.54~2.23倍。但同时DIM/HB管也展示出相对较高的摩擦压降,约为光滑管的1.26倍。基于文献中2种经典的蒸发换热预测关联式分别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通过比较发现,基于Thome关联式的修正预测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误差可达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沸腾 复合结构 强化传热 换热管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降膜吸收CO_(2)水平管外滴状流的脉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斌广 江稔 +3 位作者 盖殿臣 田永生 马晓旭 杨洛鹏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0-226,共7页
液滴的瞬态行为对强化水平管降膜吸收CO_(2)装置的性能至关重要。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建立了滴状流降膜吸收CO_(2)的二维模型,引入液滴下坠长度与无量纲时间来分析滴状流降膜吸收CO_(2)过程中的液滴脉动与管间距和雷诺数Re的... 液滴的瞬态行为对强化水平管降膜吸收CO_(2)装置的性能至关重要。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建立了滴状流降膜吸收CO_(2)的二维模型,引入液滴下坠长度与无量纲时间来分析滴状流降膜吸收CO_(2)过程中的液滴脉动与管间距和雷诺数Re的关系。结果表明:液体在换热管下侧堆积直至形成液滴的过程中,受到重力、表面张力与惯性的相互作用,液滴的移动方向出现了多次反转;液滴脉动过程中,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随着无量纲时间的增加,液滴脉动幅度逐渐减小;由于管间距的增加提高了液滴在换热管底部交汇时的动能,导致随着管间距的增加,液滴的脉动次数与脉动幅度逐渐增加;在Re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液滴滴落速度的减小导致液滴的脉动次数与幅度也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膜吸收 滴状流 脉动幅度 脉动次数 管间距
下载PDF
未来月球熔岩管科研工作站能源供给的数值模拟
16
作者 周书红 胡才博 +1 位作者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90-4503,共14页
在月球熔岩管内建立科研工作站可以避免很多自然灾害,因此月球熔岩管长期被认为是人类探索月球建造科研基地的理想场所.Apollo 15和Apollo 17实测资料表明月表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所以月球风化层的温度在深度超过50 cm的区域保持在较低... 在月球熔岩管内建立科研工作站可以避免很多自然灾害,因此月球熔岩管长期被认为是人类探索月球建造科研基地的理想场所.Apollo 15和Apollo 17实测资料表明月表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所以月球风化层的温度在深度超过50 cm的区域保持在较低的恒定值(~250 K).因此,在熔岩管内建立科研工作站需要考虑维持人类宜居温度的供热问题.在不考虑熔岩管轴向热量流失的情况下,本文建立了二维瞬态热传导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定量研究了位于赤道和极地地区的单位轴向长度(1 m)熔岩管加热到宜居温度的时间、维持在宜居温度所需要的供给功率以及利用太阳能给熔岩管供电等问题.结果表明,对于直径为20 m的单位长度的管洞,在Apollo测量点和极地地区分别采用6280 W及16328 W的加热功率一个月球日内就可以将其加热到宜居温度(~293.15 K).在维持宜居温度阶段,熔岩管壁热量在向四周传递的同时热流也在逐渐减小.结果也表明,为了节约能源,月球科学研究站应建在赤道地区平均温度较高、深度较深、直径较大的熔岩管处.而且如果在熔岩管壁处增加0.5 m厚度的风化层作为绝热层可以进一步减小加热功率和热量损失.因此,在加热阶段位于赤道地区直径为20 m且含绝热层的熔岩管在前三年需要20L~120L W(L(m)为实际熔岩管的轴向长度)的加热功率和0.06L~0.4L m^(2)的太阳能电池板.3年后,仅需15L W的功率和0.05L m^(2)的太阳能电池板即可满足室温需求.我们的研究将为今后在月球熔岩管内建立科学研究基地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岩管 月球科研站 有限元数值模型 热流密度 加热功率
下载PDF
锅炉过热器与再热器流量分配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及壁温计算方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冬 陈听宽 +2 位作者 李会雄 刘琳智 吉宪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42,共5页
根据并联管组各根管子进、出口压力降之间的关系 ,并考虑到分配集箱与汇集集箱中流体的静压变化 ,建立了锅炉过热器、再热器流量分配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该模型所使用的经验参数较少 ,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并可求出每根管子基金项目 :国... 根据并联管组各根管子进、出口压力降之间的关系 ,并考虑到分配集箱与汇集集箱中流体的静压变化 ,建立了锅炉过热器、再热器流量分配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该模型所使用的经验参数较少 ,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并可求出每根管子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9995 46 0 )。中的工质流量。各根管子上的热负荷分布已知后 ,再考虑到流量分配特性 ,即可确定需要进行壁温校核的危险部位及其壁温。此方法克服了目前常用的电厂锅炉壁温计算方法中校核点工质流量与热负荷并不一定互相对应的缺点。针对蒲城电厂 330MW塔式燃煤直流锅炉 1号过热器的改造方案 ,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与电厂锅炉常用的壁温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 10 0 %与 5 0 %锅炉运行负荷下危险部位的壁温。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过热器 再热器 流量分配 非线性数学模型 壁温 计算方法
下载PDF
水轮机尾水管设计的CFD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旭 李萍 +1 位作者 陈荣盛 吴凡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3-165,172,共4页
现有水轮机尾水管的设计方法往往造成机组运行中的众多水力问题,为得到流态良好的尾水管,基于某电站机组设计实例,采取"模型构建—数值模拟—试验论证"的模式,利用分区域造型法构建了尾水管的三维流场模型,并在额定工况下进行... 现有水轮机尾水管的设计方法往往造成机组运行中的众多水力问题,为得到流态良好的尾水管,基于某电站机组设计实例,采取"模型构建—数值模拟—试验论证"的模式,利用分区域造型法构建了尾水管的三维流场模型,并在额定工况下进行CFD流场数值计算和水动力学模型试验。通过对比仿真和试验结果可知,二者的偏差在合理范围内。可见数值计算的参数设置基本符合实际运行条件,仿真结果的精度较高,流场性能良好。这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尾水管的流场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机 尾水管 流场模型 CFD分析 模型试验 偏差
下载PDF
毛细管内制冷剂的综合成核理论与模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业正 朱瑞琪 +1 位作者 曹小林 晏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61-664,共4页
对毛细管内制冷剂的闪蒸机理提出“综合成核”理论 ,从该理论出发 ,建立了毛细管内制冷剂流动的数学模型 ,包括气泡密度模型、气泡成长模型和毛细管内制冷剂闪蒸流动数学模型 .计算出管内制冷剂闪蒸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温度、气泡密度、... 对毛细管内制冷剂的闪蒸机理提出“综合成核”理论 ,从该理论出发 ,建立了毛细管内制冷剂流动的数学模型 ,包括气泡密度模型、气泡成长模型和毛细管内制冷剂闪蒸流动数学模型 .计算出管内制冷剂闪蒸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温度、气泡密度、干度和空泡份额的分布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结果表明 :在实际闪蒸的流动过程中 ,由于液体的过热度较小 ,壁面成核是气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内制冷剂 综合成核理论 闪蒸机理 闪蒸流动数学模型 气泡密度模型 气泡成长模型
下载PDF
双管及多管填砂模型蒸汽驱实验模拟及采收率计算新模型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武广 杨胜来 +3 位作者 阿布都沙拉木.艾合买提 阳晓燕 吴克柳 杨健坤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51,共6页
自行研制了双管及多管填砂模型,通过改变填砂管长度模拟了流线长度比为1.00、1.10、1.25和1.41的4组双管蒸汽驱实验以及1组四管并联的多管蒸汽驱实验,研究了蒸汽波及系数、采收率以及不同流线之间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流线长度比... 自行研制了双管及多管填砂模型,通过改变填砂管长度模拟了流线长度比为1.00、1.10、1.25和1.41的4组双管蒸汽驱实验以及1组四管并联的多管蒸汽驱实验,研究了蒸汽波及系数、采收率以及不同流线之间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流线长度比与采收率的计算新模型并对某稠油油藏整个区域的最终采收率进行了预测。双管实验中两管长度比值越大,其采出程度相差越多,流线越长,对采出程度影响越大;多管实验中流线越多,相互间影响越大,采出程度偏小。利用本文提出的流线长度比与采收率数学模型可计算出整个区域的最终采收率,计算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蒸汽驱 双管模型 多管模型 流线长度比 采收率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