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1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engzhai Poetic Style and Shu Culture
1
作者 Deng Me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4期88-108,共21页
Yang Wanli,a renowned po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 AD),ha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his unique artistic style.He pioneered the Chengzhai Poetic Style,a unique app... Yang Wanli,a renowned po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 AD),ha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his unique artistic style.He pioneered the Chengzhai Poetic Style,a unique approach characterized by simplicity,naturalness,freshness,and liveliness in poetic creation.This style marked a turning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ng poetry and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ubsequent trends of Song poetry.As such,he was hailed as a“Leader in Poetry”by his contemporaries.The Chengzhai Poetic Style was gradually formed during Yang’s creation course,under the influence of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including the Bashu culture and its aesthetic taste represented by Zhang Jun and Zhang Shi,the Zen philosophy that emphasizes liveliness prevailing in the Shu area,and the view that the“Chinese Yi-ology has its roots in the Shu area.”Meanwhile,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hengzhai(Chengzhai Ji),there are many poems and essays about the Bashu area,which have provided valuable feedback to the Bashu literature and enriched its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 Wanli Southern Song Dynasty “Leader in poetry Chengzhai Poetic style Shu Culture
下载PDF
苏轼“诗书一体”观:内涵、机理与成因 被引量:1
2
作者 司新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6-104,共9页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 苏轼将诗书画引向深度结合,“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是苏轼“诗书一体”观的核心表达,其内涵是以“德”为灵魂,以诗意为统领的综合艺术论。破体为文、体兼众妙、形式相连、书卷气息构成了苏轼不同文体、书体之间以及文学与书法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机理,“书卷气”是苏轼书法人文化、文学化的典型表现。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慧”以及“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等文艺思想和哲学观念,乃是形成其“诗书一体”观以及文学与书法在求道之途上存在统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主要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书一体 破体为文 体兼众妙 形式相连 书卷气息
下载PDF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清代诗话的破体观念论析
3
作者 任竞泽 李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2,共15页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多达63部,贯穿整个清代诗话史和诗学史。清代诗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学者诸如王夫之、叶燮、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翁方纲、潘德舆等,在对相关破体范畴进行文体批评时,往往褒贬倾向不一,或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学术争鸣,并在演进递嬗中形成了系统的破体观念体系,堪称中国古代破体理论的集大成和总结者。这对于纵向观照和比较研究宋元明诗话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文体批评史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话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以古为律 破体观念
下载PDF
乐府诗的文本传播与汉魏五言诗的体式建构
4
作者 吴大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文人五言诗体是在汉魏时期音乐与语言双重规定和双向建构中形成的。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以及民间乐府在汉代宫廷的广泛传播,是五言体生成的基础和源泉。相和三调等乐府演唱艺术的曲式结构对五言体篇制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人五言诗体是在汉魏时期音乐与语言双重规定和双向建构中形成的。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以及民间乐府在汉代宫廷的广泛传播,是五言体生成的基础和源泉。相和三调等乐府演唱艺术的曲式结构对五言体篇制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言体乐府的文辞本在文人中的广泛传播以及文人对乐府文辞本的雅言翻写,确立了五言句式的典范地位,再经魏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提炼和抽象,五言体最终得以确立。文人五言诗体的形成虽涉及音乐与语言的双向建构、雅言与俗语的交流互动、文人文化圈与民间文化圈的互渗与交融等多种因素,但贯穿始终的是人们在文事活动中对五言体的选择和群体确认。文人五言诗的体式是音乐文化、汉语发展和文人群体规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 文本 传播 五言诗 体式 建构
下载PDF
《唐音》“不录乐府”辨——兼论《唐音》乐府诗对朝鲜汉诗的影响
5
作者 张景昆 李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8-87,共10页
杨士弘《唐音》收录大量乐府诗,从文学角度构建“乐府唐音”,体现了元、明、清乐府观念的分化。其《凡例》言不收乐府,乐府将“类编续刊”,但与实际选诗不符。明初魏氏仁实堂刊本删掉此条凡例,解决文本失序的问题;但也有可能杨士弘受到... 杨士弘《唐音》收录大量乐府诗,从文学角度构建“乐府唐音”,体现了元、明、清乐府观念的分化。其《凡例》言不收乐府,乐府将“类编续刊”,但与实际选诗不符。明初魏氏仁实堂刊本删掉此条凡例,解决文本失序的问题;但也有可能杨士弘受到当时重视礼乐和讽喻的乐府观念的影响,区分汉魏晋南北朝乐府与唐乐府,认为唐代不入乐、用近体且偏于抒情的拟歌辞并非正宗“乐府”。《唐音》所收唐体乐府并非元、明、清拟古乐府的主要对象,但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朝鲜半岛却因为《唐音》的广泛影响,唐体乐府被视为唐诗代表和汉诗典范,尤其在中期宗唐思潮中大量拟效,甚至因此对乐府概念产生“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音》 唐体乐府 朝鲜汉诗 《乐府新声》
下载PDF
清代杜集文献出版与杜诗的经典化
6
作者 阮丽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3-37,共5页
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增殖能力与各种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杜诗经典化进程中,印刷术的进步与出版发行业的兴盛对杜诗经典的形成和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印刷工艺的完善及出版发行的成熟使得杜诗文本越来越... 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增殖能力与各种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杜诗经典化进程中,印刷术的进步与出版发行业的兴盛对杜诗经典的形成和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印刷工艺的完善及出版发行的成熟使得杜诗文本越来越具有可获得性,扩大了杜诗文本传播和接受的范围,有力地推动着杜诗经典化进程。从经典“发现人”的角度考量清代杜集文献的编著与出版的特点,可发现其在空间归属上存在着显著的“江南现象”。杜集文献的生产与传播是“江南”士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播形态,成为杜诗经典化的题中之义以及重要推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学 出版 江南现象 经典化
下载PDF
论宗璞《野葫芦引》中的古典诗歌
7
作者 郑新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5-61,共7页
在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宗璞精心创作了“序曲”“间曲”“终曲”共11首散曲,它们饱含深沉浓郁的家国情怀,提示故事情节发展,寄寓作家的当代立场以及对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与民族精神的理性思考。这些古典诗歌与正文情节相得益彰,... 在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宗璞精心创作了“序曲”“间曲”“终曲”共11首散曲,它们饱含深沉浓郁的家国情怀,提示故事情节发展,寄寓作家的当代立场以及对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与民族精神的理性思考。这些古典诗歌与正文情节相得益彰,显示出情理交融的、可靠的叙述视角;古典诗歌的摘录与创制符合人物性格、心理,实质性地融入了人物活动,塑造出生动真切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古典诗歌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言近旨远,使小说艺术风格典雅凝练,体现了宗璞坚守诚雅的艺术追求。《野葫芦引》将古典抒情传统融入当代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葫芦引》 古典诗歌 叙述视角 人物塑造 艺术风格
下载PDF
高中古诗词教学渗透爱情观教育策略探赜
8
作者 蒋红艳 王娅雯 《成才之路》 2024年第26期89-92,共4页
高中生正处于情感萌生的特殊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对爱情和婚姻的责任意识,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古诗词就蕴含丰富的爱情教育资源,可作为开展爱情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教师可从文体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情感萌生的特殊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对爱情和婚姻的责任意识,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古诗词就蕴含丰富的爱情教育资源,可作为开展爱情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教师可从文体特点、教学方法、主题意蕴和迁移训练四个方面探究爱情题材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以此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审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爱情观 文体 主题 意蕴 迁移训练
下载PDF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服饰文化词英译对比分析——以许渊冲和汪榕培译本为例
9
作者 孙越川 李丽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8-96,共9页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涉及诸多具有时代烙印的传统服饰,它们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社会符号,像《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作品可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选取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个权威译本中共同出现的诗歌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服饰文化词的具...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涉及诸多具有时代烙印的传统服饰,它们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社会符号,像《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作品可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选取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个权威译本中共同出现的诗歌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服饰文化词的具体数量及类别。同时从翻译方法和诗体美学两个层面入手,对其英译特点与内在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分析,探讨服饰文化词在两译本中的直译意译之别以及在韵律、意象和修辞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乐府诗 服饰文化词 翻译方法 诗体美学
下载PDF
翻译实践及其翻译理论探索——诗歌翻译家飞白访谈录
10
作者 孟璐西洋 飞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51,共8页
飞白是我国著名多语种诗歌翻译家和理论家,他依托中国诗学传统,提出“信息译、风格译、功效译”三分法,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以风格译为特色的诗歌翻译,总结出系统的翻译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外语诗歌翻译的理论,拓展了汉语/外语诗歌翻译... 飞白是我国著名多语种诗歌翻译家和理论家,他依托中国诗学传统,提出“信息译、风格译、功效译”三分法,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以风格译为特色的诗歌翻译,总结出系统的翻译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外语诗歌翻译的理论,拓展了汉语/外语诗歌翻译的经验,并在2024年荣获了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项——“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白 诗歌翻译 “风格译” 中国诗歌翻译美学
下载PDF
“残留物”视角下的现代旧体诗人主体——以郁达夫为例
11
作者 杨一鸣 王欣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新世纪以来,重写文学史实践对具体作家的具体作品进行了再关注,以郁达夫旧体诗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启蒙话语体系下的一类“残留物”进入学界视角。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旧体诗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生存境遇,关系着现代文学面... 新世纪以来,重写文学史实践对具体作家的具体作品进行了再关注,以郁达夫旧体诗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启蒙话语体系下的一类“残留物”进入学界视角。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旧体诗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生存境遇,关系着现代文学面貌的完整呈现。从现象学层面出发,某一时期文学景观的还原往往也是人文思潮的再呈现,即根源在于“人”的认识,因此对现代旧体诗的研究理应始发于作者主体这一基点。对于郁达夫旧体诗的再研究,首先应将旧体诗语言作为一种先验存在,对郁达夫的主体养成影响进行考察,再回归历史中主体选择的现场,以此重新判定郁达夫旧体诗地位,此思路不仅可以拓展20世纪旧体诗的观察、探索空间,更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物” 郁达夫 旧体诗 创作主体
下载PDF
叶燮诗歌与唐宋诗之争
12
作者 汪超 王昊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叶燮是清初诗坛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他交游广泛,与唐宋诗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叶燮在《原诗》中为宋诗张目,提升了宋诗之地位。另一方面,他在理论上又力求兼取唐宋。只是,他的兼取并非平等,在许多地方仍透露出其偏向宋诗的立场... 叶燮是清初诗坛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他交游广泛,与唐宋诗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叶燮在《原诗》中为宋诗张目,提升了宋诗之地位。另一方面,他在理论上又力求兼取唐宋。只是,他的兼取并非平等,在许多地方仍透露出其偏向宋诗的立场。这一点也反映在其诗歌创作中,使其诗歌呈现出多元却有所偏重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唐宋诗 创作实践 诗歌风格
下载PDF
AI技术的意图与审美问题:再论人工智能诗歌
13
作者 程羽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5,共12页
现阶段的AI诗歌是“无意图”的诗歌,AI诗歌算法的完善能避免无效诗句的出现。研发者不必追求强人工智能作诗,而应在现有的弱人工智能框架下,通过文体和风格的专门训练提升AI诗歌的水准。通过比较诗歌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可知:两者并不是互... 现阶段的AI诗歌是“无意图”的诗歌,AI诗歌算法的完善能避免无效诗句的出现。研发者不必追求强人工智能作诗,而应在现有的弱人工智能框架下,通过文体和风格的专门训练提升AI诗歌的水准。通过比较诗歌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可知:两者并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的,最终殊途同归。人类不必担忧AI诗歌的未来,也不应把重点放在AI诗歌的拟真性上,而应扬长避短,通过AI的量化优势探索诗歌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诗歌 意图 风格 算法
下载PDF
Strategies of Teaching English Poetry
14
作者 纪启明 李明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3期18-20,29,共4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how to teach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try in college by analyzing the following items: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writing style, the realistic meaning,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This paper deals with how to teach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try in college by analyzing the following items: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writing style, the realistic meaning,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and translating English poetry into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try content and writing style the realistic meaning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translating English poetry into Chinese
下载PDF
拟古诗似今体:论南朝时期的节选式模拟
15
作者 李傲寒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0,共8页
从刘宋中后期开始,文士在对往世名篇进行模拟的时候,有时并不会像汉晋的写作者那样对全篇进行模仿,而是会对原作的一部分进行模拟。这种写作方式,就是节选式模拟。这些经过节选式模拟而产生的作品,一方面在篇幅上较原作有所缩短:另一方... 从刘宋中后期开始,文士在对往世名篇进行模拟的时候,有时并不会像汉晋的写作者那样对全篇进行模仿,而是会对原作的一部分进行模拟。这种写作方式,就是节选式模拟。这些经过节选式模拟而产生的作品,一方面在篇幅上较原作有所缩短:另一方面其风格也和古朴温厚的原作不同,更接近于南朝新体的精致新巧。节选式模拟的本质并非承袭汉魏旧作,而是根据新体诗的审美对汉魏旧作进行改造。其改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简化层次与突出秀句。此类改写原作之作品的产生,体现出拟古写作传统在晋宋齐梁之间发生了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节选式模拟 乐府 新体诗
下载PDF
论杜甫退朝后的曲江饮酒诗及其醉中史笔
16
作者 傅绍良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杜甫长安为官期间因被疏远而内心苦闷,退朝之后常在曲江饮酒,写下了许多醉饮的诗歌。其中《曲江二首》中的“朝回日日典春衣”“苑边高冢卧麒麟”“人生七十古来稀”等诗句,是杜甫生平少有的狂言醉语,因而也形成了杜甫诗风的别调。然而... 杜甫长安为官期间因被疏远而内心苦闷,退朝之后常在曲江饮酒,写下了许多醉饮的诗歌。其中《曲江二首》中的“朝回日日典春衣”“苑边高冢卧麒麟”“人生七十古来稀”等诗句,是杜甫生平少有的狂言醉语,因而也形成了杜甫诗风的别调。然而,“朝回日日典春衣”并非实写,是杜甫“懒朝”情感的夸张表达;“苑边高冢卧麒麟”是基于汉武帝故事而对玄宗皇帝晚年处境的悲叹;“人生七十古来稀”则是表达自己不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无奈。杜甫的狂态虚中有实,醉中有真,形象地再现了唐王朝的盛衰之变对其人生的影响。虽为杜诗之别调,实为杜甫独特的诗史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曲江二首》 饮酒诗 诗史笔法
下载PDF
许学夷《诗源辩体》的诗歌发展史观探究
17
作者 杨晖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明代是中国诗学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开始有了诗歌发展史观的自觉。王世贞的“衰中有盛,盛中有衰”、胡应麟的“诗以代变”“格以代降”的思想影响了许学夷诗歌发展史观念的形成。许学夷在历时性的宏观视野上,以理势观为出发点,以正变为主... 明代是中国诗学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开始有了诗歌发展史观的自觉。王世贞的“衰中有盛,盛中有衰”、胡应麟的“诗以代变”“格以代降”的思想影响了许学夷诗歌发展史观念的形成。许学夷在历时性的宏观视野上,以理势观为出发点,以正变为主线,在自律与他律的交织中,呈现出诗体“正”“变”“亡”的演变逻辑,并在否定之否定中表现出“诗体代变”的特征。他对诗歌演变路径的分析、“理势观”的表达、“他律”与“自律”的阐释,全面呈现其诗史观念。他批评公安诗学,继承与发展了王世贞与胡应麟的诗史思想,为清代诗歌发展史观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学夷 《诗源辩体》 诗史观
下载PDF
论杜甫古体诗的讽刺艺术
18
作者 吴桂英 吴从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杜甫的讽刺诗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诗歌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权贵骄奢是杜甫创作讽刺诗的外在原因,有志难申、报国无门、颠沛游离是其创作讽刺诗的内在原因。根据创作手法的不同,杜甫古体诗中的讽刺... 杜甫的讽刺诗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诗歌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权贵骄奢是杜甫创作讽刺诗的外在原因,有志难申、报国无门、颠沛游离是其创作讽刺诗的内在原因。根据创作手法的不同,杜甫古体诗中的讽刺类别大致可分为借事讽时、托物寓讽、以谀为讽和借古讽今四种。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杜甫古体讽刺诗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语言文字更加幽默辛辣,艺术技巧更为纯熟老到,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文学表现力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古体诗 讽刺
下载PDF
风:从自然现象到文艺学范畴
19
作者 陈启远 倪可可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3-61,共9页
“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词,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后又衍生出一系列文艺学概念。音乐与自然风密切相关,“风”本身可以解释为“音”“声”“乐”“歌”,《诗经·国风》之“风”应理解为音乐,“邦风(国风)”指各邦国之音乐;魏晋时... “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词,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后又衍生出一系列文艺学概念。音乐与自然风密切相关,“风”本身可以解释为“音”“声”“乐”“歌”,《诗经·国风》之“风”应理解为音乐,“邦风(国风)”指各邦国之音乐;魏晋时期流行以“气”品评人物,而“气”与“风”具有相通之处,“风”也由此被引入人物品评与文学评论,进而启发了“风格”概念的产生;而“风骨”之“风”之所以可以表现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同样与“风”和“气”在意义上的相通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诗 风格 风骨
下载PDF
南朝陈代诗人江总流寓诗探析
20
作者 李洪亮 黄银燕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一般多归为宫体艳情一类,但江总诗歌的风格并不仅是如此。其流寓诗一改宫体诗华美艳丽的风格,悲怆凄凉,多抒发思乡感慨。而且,江总的流寓诗在不同时期的情感表现也有所不同。流寓岭南时期的诗多关注... 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一般多归为宫体艳情一类,但江总诗歌的风格并不仅是如此。其流寓诗一改宫体诗华美艳丽的风格,悲怆凄凉,多抒发思乡感慨。而且,江总的流寓诗在不同时期的情感表现也有所不同。流寓岭南时期的诗多关注自身命运,慨叹时运不济;而入隋时期的流寓诗有着更为深重的亡国之痛,情感更为悲怆凄婉。江总对于梁亡与陈亡的不同态度,是造成此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江总的流寓诗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对之应有客观公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总 流寓诗 诗风探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