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型平尾结构的抖振载荷测量技术研究
1
作者 高通锋 张海涛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5-572,共8页
抖振载荷是飞机在进行高速、大机动飞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载荷形式。针对T型平尾布局飞机,充分考虑结构的传力形式,采用应变法进行抖振载荷测量。基于抖振载荷特殊性,在工况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非对称载荷工况,建立的非对称载荷方程相... 抖振载荷是飞机在进行高速、大机动飞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载荷形式。针对T型平尾布局飞机,充分考虑结构的传力形式,采用应变法进行抖振载荷测量。基于抖振载荷特殊性,在工况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非对称载荷工况,建立的非对称载荷方程相比对称载荷方程精度有所提高,通过飞行试验分别计算了飞机在进行水平失速与30°转弯失速过程中结构抖振载荷,平尾根部最大剪力达到结构限制载荷的76.1%,弯矩达到限制载荷的61.6%,中央翼盒滚转力矩达到限制载荷的13.26%,获取的载荷数据不仅保证了飞机在进行大机动飞行科目时的飞行安全,同时为飞机结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此种方法同样满足于其他类似结构抖振载荷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抖振载荷 T型平尾 应变法 非对称 载荷方程
下载PDF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表面脉动压力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3 位作者 杨永年 牟让科 齐丕骞 张积亭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32,38,共5页
对边条翼布局双垂尾发生抖振时的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进行。实验迎角范围:10°-40°,风速:50m/s。实验测量了垂尾内外侧表面各9处的脉动压力,并将脉动压力沿表面积分近似得到垂尾... 对边条翼布局双垂尾发生抖振时的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进行。实验迎角范围:10°-40°,风速:50m/s。实验测量了垂尾内外侧表面各9处的脉动压力,并将脉动压力沿表面积分近似得到垂尾的根部弯矩响应。实验同时测量了垂尾根部应变、翼尖前缘及后缘的加速度响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测量方法得出的垂尾抖振响应规律一致,得到的垂尾抖振起始迎角相同,这表明垂尾的抖振响应是由边条涡破裂流作用在垂尾表面的脉动载荷引起的;随迎角增大,边条涡破裂流的能量不断增加,且越来越集中于低频范围,但当迎角过大时,边条涡的破裂点远离垂尾,破裂涡的能量耗散很大,从而作用在垂尾表面的脉动载荷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垂尾 抖振 边条涡 起始迎角 根部弯矩
下载PDF
双立尾/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志咏 张明禄 高杰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6,22,共5页
在北航的风洞中进行了双立尾一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实验,目的是研究立尾抖振产生的原因。主要采用了激光测振仪测立尾加速度和动态压力传感器测立尾表面的动态压力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旋涡破裂以后,立尾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抖振... 在北航的风洞中进行了双立尾一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实验,目的是研究立尾抖振产生的原因。主要采用了激光测振仪测立尾加速度和动态压力传感器测立尾表面的动态压力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旋涡破裂以后,立尾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抖振。抖振是由立尾上表面压力的周期性脉动造成的。对机翼和立尾表面的压力频谱分析表明,立尾上的压力脉动来源于机翼前旋涡破裂流中的螺旋波。对于本实验使用的模型来说,当机翼迎角α=0°-20°范围,由于流动是附着流和涡流,所以立尾没有明显抖振;当机翼迎角在α=20°-56°范围,立尾处在破裂涡流的范围,立尾抖振明显,并且抖振强度在35°-50°之间达到最大。因此,三角翼破裂涡流中的螺旋波正是双立尾产生抖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双立尾 抖振 螺旋波
下载PDF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特性与机理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2 位作者 杨永年 牟让科 齐丕骞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7-402,共6页
对两种平面形状的边条翼布局模型分别作了双垂尾抖振实验和涡流场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抖振实验测量了两种模型双垂尾的翼根弯矩响应和翼尖加速度响应,涡流场显示实验记录了两种模型上典型位置上的涡流场发展状态。通过边条涡流场... 对两种平面形状的边条翼布局模型分别作了双垂尾抖振实验和涡流场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抖振实验测量了两种模型双垂尾的翼根弯矩响应和翼尖加速度响应,涡流场显示实验记录了两种模型上典型位置上的涡流场发展状态。通过边条涡流场随迎角的发展和破裂特性与模型垂尾抖振响应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1)垂尾翼根弯矩、翼尖加速度响应随迎角的变化均与边条涡的发展状态、是否破裂以及破裂程度密切相关;(2)主翼后掠角较大的情况下,机翼前缘涡与边条涡相互干扰,不但加快了涡的破裂使得双垂尾抖振起始迎角减小,而且使得垂尾的抖振响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条涡 双垂尾抖振 翼根弯矩 翼尖加速度 抖振起始迎角
下载PDF
边条翼布局流场及其双垂尾抖振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4 位作者 肖春生 杨永年 牟让科 张积亭 齐丕骞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5-398,共4页
对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模型的流场进行了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三元实验段进行.实验记录了沿机身轴向从边条到垂尾后缘共8个剖面位置的流动状态.测试迎角范围10°~35°,风速4 m/s.通过边条涡流场随... 对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模型的流场进行了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三元实验段进行.实验记录了沿机身轴向从边条到垂尾后缘共8个剖面位置的流动状态.测试迎角范围10°~35°,风速4 m/s.通过边条涡流场随迎角的发展和破裂特性与前期双垂尾抖振实验获得的模型垂尾抖振响应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垂尾翼根弯矩、翼尖加速度响应随迎角的变化均与边条涡的发展状态、是否破裂以及破裂程度密切相关.从而得出结论:边条涡破裂是引起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片光源 边条涡 双垂尾抖振 翼根弯矩 翼尖加速度
下载PDF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劲杰 杨青 杨永年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10,共6页
对边条翼布局的双垂尾抖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来流马赫数为0.2,迎角为10°-40°。通过非定常Euler方程计算各迎角下的非定常流场及垂尾根部弯矩系数。并将随时间脉动的根部弯矩系数进行计算得到根部弯矩系数均... 对边条翼布局的双垂尾抖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来流马赫数为0.2,迎角为10°-40°。通过非定常Euler方程计算各迎角下的非定常流场及垂尾根部弯矩系数。并将随时间脉动的根部弯矩系数进行计算得到根部弯矩系数均方根值,从而得出根部弯矩响应大小随迎角的变化曲线。结合流场特性对该布局双垂尾抖振的发生机理及抖振响应随迎角的变化规律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主要是由于边条破裂涡作用在垂尾上的脉动载荷引起的。最后,将垂尾根部弯矩响应的计算结果与该模型双垂尾抖振的风洞实验结果作了比较,结果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垂尾抖振 EULER方程 涡破裂 根部弯矩
下载PDF
边条翼布局主要参数对其双垂尾抖振响应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青 李劲杰 +3 位作者 杨永年 牟让科 张积亭 齐丕骞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对边条翼布局的双垂尾抖振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风洞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简化边条翼双垂尾半模。通过对垂尾的表面脉动压力、根部弯矩和翼尖加速度的测量,研究了边条后掠角、机翼后掠角、垂尾弦向位置及垂尾展向位置对边条翼布局的双垂... 对边条翼布局的双垂尾抖振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风洞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简化边条翼双垂尾半模。通过对垂尾的表面脉动压力、根部弯矩和翼尖加速度的测量,研究了边条后掠角、机翼后掠角、垂尾弦向位置及垂尾展向位置对边条翼布局的双垂尾抖振响应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①边条后掠角越大,双垂尾抖振起始迎角越大;②机翼后掠角对垂尾靠内时的抖振响应影响较小,而当垂尾靠外时,大后掠机翼的垂尾抖振响应相对较小;③垂尾弦向位置对垂尾抖振起始迎角影响较小,但对最大抖振响应影响较大;④垂尾的展向位置越靠外,垂尾抖振起始迎角就越小,但最大抖振响应也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垂尾抖振 边条翼布局 根部弯矩 翼尖加速度
下载PDF
鼓包对双立尾/三角翼立尾抖振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明禄 吕志咏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1,84,共5页
为了研究鼓包对立尾抖振的影响,在北航的水槽和风洞中进行了在机翼头部放置了鼓包的75°后掠双立尾-三角翼的立尾抖振实验,采用了流动显示、立尾表面动态压力测量、激光测立尾顶部加速度的实验来检验鼓包对立尾抖振减缓的效果。流... 为了研究鼓包对立尾抖振的影响,在北航的水槽和风洞中进行了在机翼头部放置了鼓包的75°后掠双立尾-三角翼的立尾抖振实验,采用了流动显示、立尾表面动态压力测量、激光测立尾顶部加速度的实验来检验鼓包对立尾抖振减缓的效果。流动显示的实验结果表明三角翼机翼头部加上鼓包后,前缘涡涡核会发生弯曲和扭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前缘涡。激光测立尾顶部加速度实验的结果表明,在25°到48°这段立尾抖振比较显著的迎角范围内,A1立尾位置的立尾抖振强度曲线比无鼓包的曲线数值上有明显的减小,抖振得到一定的改善。立尾表面动态压力的脉动强度也有明显的减小,前缘涡涡核的弯曲和扭转起到了减缓立尾抖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双立尾 前缘涡 鼓包 抖振
下载PDF
翼刀对双立尾/三角翼立尾抖振的影响
9
作者 张明禄 吕志咏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5-58,共4页
在北航的水槽和风洞中进行了加装翼刀的75°后掠双立尾/三角翼的立尾抖振实验,目的是研究翼刀对立尾抖振的影响。采用了流动显示、立尾表面动态压力测量、激光测立尾顶部加速度的实验来检验翼刀对立尾抖振减缓的效果。流动显示的实... 在北航的水槽和风洞中进行了加装翼刀的75°后掠双立尾/三角翼的立尾抖振实验,目的是研究翼刀对立尾抖振的影响。采用了流动显示、立尾表面动态压力测量、激光测立尾顶部加速度的实验来检验翼刀对立尾抖振减缓的效果。流动显示的实验结果表明三角翼前缘涡涡核从翼刀上方经过时,会提前破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前缘涡。激光测立尾顶部加速度实验的结果表明,在28°到48°这段立尾抖振比较显著的迎角范围内,B1立尾位置的立尾抖振强度曲线比无翼刀的曲线数值上有明显的减小,抖振得到一定的改善。立尾表面动态压力的脉动强度也有明显的减小,频谱分析也能得到前缘涡提前破裂的结论,前缘涡的提前破裂起到了减缓立尾抖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双立尾 翼刀 抖振
下载PDF
垂尾抖振响应工程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谦 李斌 杨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0期2261-2265,共5页
分析了突风响应计算与抖振响应计算在计算原理上的差异,并提出一种修改NASTRAN突风响应计算流程作为进行抖振响应计算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采用刚性模型风洞试验测得的参考点脉动压力数据作为输入激励,翼面运动产生非定常气动力贡献则可... 分析了突风响应计算与抖振响应计算在计算原理上的差异,并提出一种修改NASTRAN突风响应计算流程作为进行抖振响应计算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采用刚性模型风洞试验测得的参考点脉动压力数据作为输入激励,翼面运动产生非定常气动力贡献则可以突风响应计算中偶极网格法计算模块计算。在NASTRAN软件的基础上,应用DMAP语言进行SOL 146求解器求解流程的修改,实现了抖振响应计算程序的二次开发,实现了突风载荷计算的屏蔽和抖振激励载荷的表征和输入处理。算例验算表明了算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尾抖振 突风响应 气动弹性 NASTRAN
下载PDF
基于NAF-FxLMS控制器的垂尾抖振主动控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昊 杨智春 +2 位作者 牛文超 李魁 王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146,共7页
将加速度负反馈(negative acceleration feedback,NAF)控制器与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FxLMS)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反馈式次级通道阻尼补偿方法,来提高FxLMS控制器的性能。针对垂尾模型低阶模态抖振... 将加速度负反馈(negative acceleration feedback,NAF)控制器与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FxLMS)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反馈式次级通道阻尼补偿方法,来提高FxLMS控制器的性能。针对垂尾模型低阶模态抖振响应的控制问题,设计NAF控制器对次级通道进行反馈式阻尼补偿,建立了多模态的NAF-FxLMS控制器,随后开展垂尾抖振响应主动控制的地面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的FxLMS控制器或NAF控制器,NAF-FxLMS控制器对垂尾抖振响应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FxLMS)算法 加速度负反馈(NAF)控制 次级通道阻尼补偿 垂尾抖振主动控制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novel vertical tail buffet suppression method for high sweep delta wing 被引量:4
12
作者 ZHANG Qing HUA RuHao YE ZhengYi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Our research aim is to investigate the buffet alleviation effect of static or vibrating bulges attached on the forebody surface of the model.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a model consisting of a sharp-edged... Our research aim is to investigate the buffet alleviation effect of static or vibrating bulges attached on the forebody surface of the model.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a model consisting of a sharp-edged,70°-leading edge sweep delta wing and twin swept back vertical tails were conducted.Models with different bulges were tested and computed at 10 and 20 m/s of free stream velocity at angles of attack ranging from 20°–50°.Dynamic strain gauge and multichannel data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were employe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unsteady root strain on the vertical tails.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results show that both static and vibrating bulges behave effectively as a novel tool to alleviate tail buffet,and the alleviation effect depends largely on the vibrating frequency.Besides,one-sided bulge can only alleviate the buffeting response for the tail of the same side,and it has no obvious alleviation effect for the opposite tail.Results of the spectral analysis reveal that there are generally three peaks of spectral density for aircrafts of this configuration,and bulges used in this paper could alleviate tail buffeting,but the total lift and drag of the whole model show no obvious deviation compared to the base model and the dominant frequency of the vibration of the tails has not shif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结果 垂直尾翼 后掠角 自助餐 三角翼 实验 抑制方法 多通道数据采集
原文传递
Piezoelectric active control for tail buffeting at high angle of attack 被引量:1
13
作者 WANG Wei ZHANG XinPing +2 位作者 YANG ZhiChun LI Bin LIU JinL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694-2699,共6页
Tail buffeting at high angle of attack causes distinct fatigue problem on tail structure of twin tail fighters.In this study,a piezoelectric active control experiment of tail buffeting was performed in a wind tunnel u... Tail buffeting at high angle of attack causes distinct fatigue problem on tail structure of twin tail fighters.In this study,a piezoelectric active control experiment of tail buffeting was performed in a wind tunnel using arching PZT actuator(APA) and principal modal control(PMC) method.Test results showed the peak value of 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 function of tail buffeting acceleration response could be suppressed by about 42% when the angle of attack reached 35°,indicating the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of PMC method and APA for tail buffeting alleviation at high angle of att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致动器 抖振 攻角 主动控制 加速度响应 功率谱密度 模态控制 控制实验
原文传递
涡破裂诱导的垂尾抖振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4
作者 韩冰 徐敏 +1 位作者 蔡天星 姚伟刚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795,共8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大后掠三角翼前缘涡破裂诱导的垂尾抖振问题,分析了大迎角条件下的垂尾抖振特性。采用Navier-Stokes方程求解非定常气动力、耦合结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气动弹性方程,在时域内采用松耦合方式推进以得到垂尾结构响...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大后掠三角翼前缘涡破裂诱导的垂尾抖振问题,分析了大迎角条件下的垂尾抖振特性。采用Navier-Stokes方程求解非定常气动力、耦合结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气动弹性方程,在时域内采用松耦合方式推进以得到垂尾结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涡破裂流的脉动频带覆盖了垂尾扭转模态的固有频率,诱发了垂尾抖振现象;与传统的颤振频域响应特性不同,垂尾抖振响应的各阶位移与加速度响应主频均位于各阶结构模态固有频率附近。此外,弯曲与扭转响应存在耦合效应,且耦合作用的频率与提取的垂尾表面气动载荷脉动频率一致。垂尾的位移响应由一阶弯曲模态主导,振幅不大;加速度响应主要由扭转模态产生,量级较大,使结构持续遭受严重的附加惯性载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尾抖振 大后掠三角翼 大迎角 弯扭耦合 抖振加速度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充气气囊的垂尾抖振抑制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庆 叶正寅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4-240,共7页
通过数值模拟探索了一种运用充气气囊抑制双垂尾抖振的新方法。该文方法利用充气气囊可迅速充气变形的特点,在三角翼上翼面靠近顶点沿涡核的位置设置气囊。在小迎角下气囊不凸起,从而保证机翼前缘涡的强度以产生非线性涡升力;当大迎角... 通过数值模拟探索了一种运用充气气囊抑制双垂尾抖振的新方法。该文方法利用充气气囊可迅速充气变形的特点,在三角翼上翼面靠近顶点沿涡核的位置设置气囊。在小迎角下气囊不凸起,从而保证机翼前缘涡的强度以产生非线性涡升力;当大迎角抖振现象较严重时,迅速对气囊充气形成凸起,该凸起通过对前缘分离涡的强度和涡空间位置的影响,减弱涡破裂对双垂尾的非定常气动载荷激励,达到抑制抖振的目的。对某三角翼双垂尾布局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气囊可以使前缘涡的涡核弯曲、扭转,减弱了前缘涡的强度,使前缘涡破裂点位置提前,在大迎角范围可将垂尾绕翼根的弯矩值显著减小,并且减小了垂尾表面压力脉动的幅度和对应的功率谱密度的峰值。因此,该文所探索的利用充气气囊抑制抖振的方法是一种简单可靠,并且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前缘涡 双垂尾抖振 充气气囊 抖振载荷抑制
原文传递
一种飞机垂尾抖振载荷识别的新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贾有 杨智春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33-2340,共8页
针对抖振载荷难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由抖振加速度响应逐点识别翼面分布抖振载荷的频域方法。根据抖振载荷空间和时间的分布特性,将抖振载荷表示成一组空间正交函数与一组时间函数的线性组合,从而把频域内的抖振载荷识别问题转... 针对抖振载荷难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由抖振加速度响应逐点识别翼面分布抖振载荷的频域方法。根据抖振载荷空间和时间的分布特性,将抖振载荷表示成一组空间正交函数与一组时间函数的线性组合,从而把频域内的抖振载荷识别问题转化为时间函数的识别问题。通过垂尾结构的气动弹性运动方程推导出加速度响应功率谱密度与广义力功率谱密度之间的关系式,再由谱分解理论得出广义力功率密度与抖振载荷功率谱密度的关系式,最后根据空间分布函数的正交性逐点识别出时间函数。为了解决上述逐点识别过程中遇到的不适定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正则化处理方法,并用牛顿迭代法选取最佳正则化因子。对一个垂尾模型,先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软件计算出垂尾模型上的抖振载荷,然后将这些抖振载荷施加在垂尾结构上,并计算出垂尾结构的抖振加速度响应,利用计算出的加速度响应识别出抖振载荷,并与计算的抖振载荷进行比较,从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抖振载荷逐点识别方法具有很好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抖振载荷 垂尾 载荷识别 正交分解 正则化
原文传递
涡破裂诱导的垂尾抖振气动弹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子杰 高超 张正科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1-503,共13页
通过试验方法分析了三角翼前缘分离涡与垂尾抖振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了尾迹流动对垂尾抖振各阶模态的激励作用。计算得到了垂尾模型固有频率及各阶模态。在风洞试验中,应用激光片光烟流场显示技术,得到了三角翼模型在风速为30m/s下,各... 通过试验方法分析了三角翼前缘分离涡与垂尾抖振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了尾迹流动对垂尾抖振各阶模态的激励作用。计算得到了垂尾模型固有频率及各阶模态。在风洞试验中,应用激光片光烟流场显示技术,得到了三角翼模型在风速为30m/s下,各迎角的涡结构;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了垂尾翼根和翼梢的抖振响应;使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垂尾翼根和翼梢位置的脉动速度分量。结果表明:前缘涡破裂后产生的高湍流度的尾迹是垂尾抖振的直接原因,抖振边界与涡破裂的强度和位置有关;涡破裂后尾迹与垂尾产生共振,使得抖振加速度响应频率与垂尾固有频率一致;涡破裂后,在较小迎角下,尾迹对垂尾的高频振动模态的激励较为明显,在较大迎角下,涡破裂流动对垂尾低频振动模态的激励加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尾抖振 大迎角 前缘涡 抖振加速度 振动模态
原文传递
全动垂直尾翼的抖振主动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杰 李敏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4-243,共10页
全动垂尾结构不同于铰接方向舵的垂直安定面结构。该文深入研究了全动垂尾抖振响应的压电驱动控制、垂尾旋转控制以及混合压电控制和垂尾旋转控制的三种主动控制方法。使用压电驱动的载荷比拟方法对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FC)驱动器进行建模... 全动垂尾结构不同于铰接方向舵的垂直安定面结构。该文深入研究了全动垂尾抖振响应的压电驱动控制、垂尾旋转控制以及混合压电控制和垂尾旋转控制的三种主动控制方法。使用压电驱动的载荷比拟方法对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FC)驱动器进行建模,利用偶极子格网法计算随体空气动力。采用线性二次型高斯最优控制(LQG)方法分别设计三种模型的控制律。分析三种控制模型的抖振响应,研究其控制效果的差异,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压电控制因受控制电压和压电功放所限,控制效果有限;垂尾旋转控制由于受限于控制频率,对高频激励控制效果不明显;混合控制方法兼具垂尾旋转控制和压电控制两种方法的优点,能同时降低低阶模态和高阶模态上的能量,从而扩大了控制频率的范围,因此其控制效果最好;最后,通过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全动垂尾模型的算例,验证了混合抖振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动垂尾 抖振 LQG MFC 垂尾旋转控制 混合控制
原文传递
垂尾抖振响应的鲁棒-FxLMS主动控制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昊 王巍 +2 位作者 金伟 牛文超 杨智春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6-109,共14页
针对垂尾模型低阶模态抖振响应的主动控制问题,设计鲁棒控制器对次级通道进行反馈式阻尼补偿,建立了多模态的RFxLMS控制器,采用宏纤维复合材料压电作动器,开展了垂尾抖振响应压电主动控制的地面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RFxLMS控制器具... 针对垂尾模型低阶模态抖振响应的主动控制问题,设计鲁棒控制器对次级通道进行反馈式阻尼补偿,建立了多模态的RFxLMS控制器,采用宏纤维复合材料压电作动器,开展了垂尾抖振响应压电主动控制的地面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RFxLMS控制器具有收敛速度快、控制效果好的优点,并且相比于单独的FxLMS控制器或鲁棒控制器,对垂尾抖振响应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进一步开展了垂尾抖振响应主动控制的风洞试验。结果表明,RFxLMS控制器在多个试验工况下均有稳定的控制效果,并提升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垂尾抖振受控响应的RMS值比无控响应的RMS值降低了39.7%~4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尾抖振 主动控制 鲁棒控制 FXLMS算法 次级通道阻尼补偿 压电作动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