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ed near-inertial waves in the wake of Typhoon Hagupi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兵 侯一筠 胡珀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265-1278,共14页
Energetic near-inertial internal waves (NlWs) were observed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September 2008.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served near-inertial waves were examined based on curr... Energetic near-inertial internal waves (NlWs) were observed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September 2008.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served near-inertial waves were examined based on current data recorded by a moored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Results of a simple slab model indicated that the NIWs were generated by the surface winds of Typhoon Hagupit. Following Hagupit's passage, the wave field was dominated by baroclinic NIWs. The near-inertial currents were surface-intensified with a maximum of 0.52 m/s but still reached 0.1 m/s at the depth of 210 m. Moreover, the near-inertial currents were clockwise-polarized and slightly elliptical. A depth-leading phase of the near- inertial currents was evident, which indicated downward energy propagation. However, the rotary vertical wavenumber spectra suggested that upward energy propagation also existed, which was consistent previous theoretical study. The frequency of the NIWs, modified by the positive background vorticity, was 0.714 2 cycles per day, which was 0.02f0 higher than the local inertial frequency (f0). The 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 evolved exponentially and had an e-folding timescale of about 3 days. The vertical phase and group velocity were estimated to be 10 and 2.1 m/h,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a vertical wavelength of 340 m. The NlWs were dominated by the second mode with a variance contribution of 〉50%, followed by the third mode, while the first mode was in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ertial internal waves South China Sea typhoon hagupit
下载PDF
Marine-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sage of Strong Typhoon Hagupit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雪玲 吴琳 +2 位作者 宋丽莉 王丙兰 曾庆存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3期420-429,共10页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ine-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sage of strong Typhoon Hagupi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The typhoon was generated in the ...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ine-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sage of strong Typhoon Hagupi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The typhoon was generate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and it passed across the South China Sea, finally landfalling in the we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the typhoon center and the observation station on Zhizi Island (10 m in height) is 8.5 km. The observation data capture the whole of processes that occurred in the regions of the typhoon eye, two squall regions of the eye wall, and weak wind reg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typhoon’s pass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during the strong wind (average velocityˉu≧10 m s?1) period,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below 110 m, ˉu is almost independent of height, and vertical velocity ˉw is greater than 0, increasing with ˉu and reaching 2–4 m s?1 in the squall regions;(b) the turbulent fl uctuations (frequency&gt;1/60 Hz) and gusty disturbances (frequency between 1/600 and 1/60 Hz) are both strong and anisotropic, but the anisotropy of the turbulent fl uctuations is less strong;(c) ˉu can be used as the basic parameter to parameterize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 uctuations;and (d) the vertical fl ux of horizontal momentum contributed by the average fl ow (ˉu&#183; ˉw) is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those contributed by fl uctuation fl uxes (u&#39;w&#39; and v&#39;w&#39;), implying that strong wind may have seriously disturbed the sea surface through drag force and downward transport of eddy momentum and generated large breaking waves, leading to formation of a strongly coupled marine-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is results in ˉw &gt; 0 in the atmosphere, and some portion of the momentum in the sea may be fed back again to the atmosphere due to ˉu &#183; ˉw&gt;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hagupit marine-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urbulent fluctuation gusty disturbance air-sea interaction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一次近海快速增强型台风引发金华东部极端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龚俊强 叶妍婷 +1 位作者 蔡晓冬 黄嘉仪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Hagupit)登陆后引发金华东部极端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主体环流内部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是金华东部强降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棠溪站位于对流...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Hagupit)登陆后引发金华东部极端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主体环流内部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是金华东部强降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棠溪站位于对流活动中心区域(TBB≤-50℃),附近回波强度一直维持在35 dBZ以上,最大回波顶高≥15 km,≥45 dBZ的强回波伸展高度在5 km左右,低于0℃层高度,符合热带海洋型强降水回波特征。(2)低空急流和地形抬升作用是本次强降水过程发生的重要原因。(3)高低空散度的良好配置增强了棠溪站上空的垂直上升运动,促使雨强猛增。(4)低空尤其是925 hPa强烈的水汽输送为强降水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5)充足的不稳定能量也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棠溪站处于假相当位温高能区(>356 K),且K指数一直维持在37℃以上,有利于对流活动的发生和强降水的出现。本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是在强烈上升运动、水汽的持续输送、地形抬升和不稳定能量释放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黑格比” 极端强降水 特征 成因
下载PDF
“黑格比”台风浙沪交界极端降水及物理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胡鑫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7-580,共14页
利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地面站点降水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黑格比”台风登陆后在浙江嘉兴、上海金山交界地区(简称“关注区”)产生的极端降水及相关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的... 利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地面站点降水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黑格比”台风登陆后在浙江嘉兴、上海金山交界地区(简称“关注区”)产生的极端降水及相关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的小时雨强、日降水和过程降水均具有很强的极端性,部分测站达十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标准,杭州湾北岸强降水的极端性比南岸更显著;(2)关注区对流层低层充足的水汽,以及高低层冷、暖平流的叠加,为极端降水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3)根据物理量的逐小时演变,呈现出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环流增强,以及低层强烈的涡旋运动,关注区强降水也随之发生;(4)此次极端暴雨过程850 hPa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极值和地面散度经极值排序后呈现较高的百分位置,在相似台风中均具有显著的极端性,对类似路径、小体积台风极端降水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比” 台风 极端降水 极值排序
下载PDF
台风“烟花”和“黑格比”在浙江省平湖市形成的暴雨洪水分析及防洪对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周雁潭 吴益 +1 位作者 刘立军 孟祥永 《浙江水利科技》 2023年第2期22-29,共8页
平湖市位于杭嘉湖平原东端,是浙江省接轨上海市的前沿高地,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之一,地位十分重要,但其地势低洼,常受暴雨、洪水、高潮侵袭。依据实测资料和暴雨洪水调查成果,分析2021年“烟花”和2020年“黑格比”2次台... 平湖市位于杭嘉湖平原东端,是浙江省接轨上海市的前沿高地,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之一,地位十分重要,但其地势低洼,常受暴雨、洪水、高潮侵袭。依据实测资料和暴雨洪水调查成果,分析2021年“烟花”和2020年“黑格比”2次台风暴雨洪水对平湖市的影响及其成因和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防御理念、优化工程布局、完善工程体系等措施,并基于MIKE11构建杭嘉湖平原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分析工程实施效果,为沿海平原河网区域暴雨洪水灾害防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防洪防涝 台风暴雨洪水 “烟花” “黑格比” 平湖市
下载PDF
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引发的珠江口超高潮位与海平面上升关系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游大伟 聂宇华 +2 位作者 蔡兵 刘胜文 吴楚宗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8-232,共5页
0814号"黑格比"台风是登陆广东的强台风,引发严重风暴潮,造成珠江口超高水位。由于珠海验潮站仪器受损,未能记录最高潮位。文中采取测量水痕和邻近站差值相似比较法对该站在黑格比台风袭击时最高潮位的出现时间及高程进行后报... 0814号"黑格比"台风是登陆广东的强台风,引发严重风暴潮,造成珠江口超高水位。由于珠海验潮站仪器受损,未能记录最高潮位。文中采取测量水痕和邻近站差值相似比较法对该站在黑格比台风袭击时最高潮位的出现时间及高程进行后报,估算出珠海站此时间的最高潮位为珠江基面上(274±5)cm,并对该次台风的珠江口异常高潮位与海平面上升及围海造地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沿海工程高程设计和评估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风暴潮潮位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台风“黑格比” 珠江口 验潮站 潮位
下载PDF
0814号台风“黑格比”快速移动及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见 高安宁 +2 位作者 罗建英 李生艳 董良淼 《海洋预报》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快速移动以及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造成台风"黑格比"快速移动的主要原因是:(1)副热带高压突发性加强西伸,脊线稳定维...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快速移动以及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造成台风"黑格比"快速移动的主要原因是:(1)副热带高压突发性加强西伸,脊线稳定维持在30°N附近,台风与副高脊线之间的东风带宽广且深厚,风速≥12m/s,急流轴随台风从东向西递进;(2)赤道地区的西南气流正处于弱和相对稳定的时期,无明显能量补充到台风环流中;(3)台风结构尺度小,uv分量分析显示,u分量的东西风、v分量的南北风差值极小,环流风对称,即使登陆后还保持这一特点;(4)无"双台风"或多台风的间接影响。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1)台风"黑格比"进入广西内陆后,中心涡度值维持在11.5×10-5S-1以上,强度偏大;(2)台风"黑格比"在广西西南部移速减慢,维持较强的水汽辐合,进入越南前,中心附近的水汽通量散度仍有-60×10-5S-1,与通常台风相比,水汽辐合明显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814号台风“黑格比” 快速移动 暴雨成因 分析
下载PDF
台风雷达三维组网产品显示系统研制 被引量:2
8
作者 耿焕同 谭振 +2 位作者 刘黎平 张志强 张勇 《气象科技》 2012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在台风组网产品生成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台风监测预警的实际情况,开发台风雷达三维组网产品显示系统。该显示系统兼顾实时处理和历史数据分析的需求,实现了台风三维组网产品的实时监测、动画显示、风场叠加等多种功能,并运用切面插值算法... 在台风组网产品生成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台风监测预警的实际情况,开发台风雷达三维组网产品显示系统。该显示系统兼顾实时处理和历史数据分析的需求,实现了台风三维组网产品的实时监测、动画显示、风场叠加等多种功能,并运用切面插值算法、台风非对称性方向识别算法实现了最大对称轴和非对称轴的自动定位及其切面显示、台风不同距离的平均RHI切面显示。介绍显示方法、相关算法和主要功能模块,并使用"黑格比"台风作为实例,结合图像分析台风的非对称性和移动路径、强回波区、螺旋雨带的对应关系,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三维组网 显示技术 非对称性 “黑格比”台风
下载PDF
利用组网雷达资料分析台风“黑格比”结构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勇 刘黎平 张志强 《气象科技》 2012年第3期445-449,共5页
基于组网雷达的组网产品组合反射率因子(CR)与回波顶高(ET)资料分析2008年第14号台风"黑格比"登陆期间的结构特征,并比较了CR与ET特征的异同,分析了造成异同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在登陆过程中,眼区逐渐被填塞,核心区内的对... 基于组网雷达的组网产品组合反射率因子(CR)与回波顶高(ET)资料分析2008年第14号台风"黑格比"登陆期间的结构特征,并比较了CR与ET特征的异同,分析了造成异同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在登陆过程中,眼区逐渐被填塞,核心区内的对流活动有所增强,之后迅速减弱;各距离圈上的平均CR与平均ET随距"黑格比"中心的距离呈单峰分布的特点,但平均CR与平均ET的单峰分布并不是一一对应,前者峰值较后者更靠近台风眼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网雷达资料 台风“黑格比” 结构特征
下载PDF
基于“黑格比”和“灿都”台风期间湍流数据的曳力系数和动力粗糙度长度参数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小华 毕雪岩 +5 位作者 高志球 刘长炜 彭文武 曾智华 杨楠 李煜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海面的曳力系数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是计算海气动量、感热和水汽通量交换必需的参数。基于在“黑格比”和“灿都”台风期间收集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文章研究了10m风速和摩擦速度之间、10m风速和曳力系数之间、以及10m风速和动力... 海面的曳力系数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是计算海气动量、感热和水汽通量交换必需的参数。基于在“黑格比”和“灿都”台风期间收集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文章研究了10m风速和摩擦速度之间、10m风速和曳力系数之间、以及10m风速和动力粗糙度长度之间的参数化关系。结果表明:曳力系数和摩擦速度及10m风速之间存在抛物线关系,动力粗糙度长度与摩擦速度及10m风速之间存在自然指数关系;临界摩擦速度为0.83m·s^(-1),临界10m级风速为23.69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曳力系数 参数化 台风 黑格比 灿都
下载PDF
南海台风风暴潮数值模拟及其对气象强迫场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越男 张增海 +2 位作者 原野 尹尽勇 刘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9-1126,共8页
基于FVCOM建立一个南海台风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数值预报模型。在模型的驱动场中加入模型风场与EC0.25°业务化细网格预报风场融合而成的"组合强迫场",该方法可提高对台风外围影响岸段的风暴增水及单站先兆增水的模拟精度... 基于FVCOM建立一个南海台风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数值预报模型。在模型的驱动场中加入模型风场与EC0.25°业务化细网格预报风场融合而成的"组合强迫场",该方法可提高对台风外围影响岸段的风暴增水及单站先兆增水的模拟精度。利用该模型对2007年9月的天文潮和0814号"黑格比"台风风暴潮过程进行模拟,选取的8个沿海验潮站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8.92 cm,平均相对误差为13.33%,对"黑格比"台风过程的最大增水时刻的模拟与实况相近,对最大增水值模拟的误差约为10 cm。分别采用模型气象场和组合气象场对1319号台风"天兔"的风暴潮过程进行模拟,两种方式对过程最大增水值和其出现时刻的模拟结果相似,但是组合气象场较好模拟出台风外围风场在福建中南部引起的增水,以及主要影响岸段潮位站在台风登陆前期的先兆增水,弥补了模型气象场在这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风暴潮 数值模拟 “黑格比” “天兔”
下载PDF
强台风“黑格比”登陆过程中近地风场特性 被引量:43
12
作者 李秋胜 戴益民 +1 位作者 李正农 胡尚瑜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61,共8页
为准确研究低矮房屋的风载特性,基于建造在强台风"黑格比"登陆地点的低矮房屋原型实测房,对强台风"黑格比"登陆的全过程进行了监测,获取了在强台风登陆过程中近地风场及实测房屋表面风压的实测数据。通过对台风登... 为准确研究低矮房屋的风载特性,基于建造在强台风"黑格比"登陆地点的低矮房屋原型实测房,对强台风"黑格比"登陆的全过程进行了监测,获取了在强台风登陆过程中近地风场及实测房屋表面风压的实测数据。通过对台风登陆过程的风速及风向、阵风因子、湍流度、湍流积分尺度和风速谱等参数的分析,研究了强台风"黑格比"登陆时的近地风场特性,同时介绍了实测房屋及测压系统。结果表明:强台风"黑格比"的最大瞬时风速达到56.7/s,10m in最大平均风速为40.2m/s;台风登陆前,风速及风向脉动变化很大;台风登陆后,湍流度及阵风因子明显减小;风速变大,阵风因子与湍流度有减小的趋势;实测风速谱与von Karman谱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将增进对强台风近地风场的理解和认识,可为今后改进低矮房屋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矮房屋 强台风“黑格比” 实测 风场 风压
原文传递
强台风“黑格比”作用下低矮房屋风压特性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秋胜 戴益民 李正农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68,共7页
根据强台风"黑格比"登陆过程近地风场的实测结果及实测房屋表面测点在强台风登陆全过程监测获取的风压数据,分析了低矮房屋迎风屋面屋沿局部测点的平均、脉动及极值风压系数的变化规律,总结了其对应风场状况下的屋面体型系数... 根据强台风"黑格比"登陆过程近地风场的实测结果及实测房屋表面测点在强台风登陆全过程监测获取的风压数据,分析了低矮房屋迎风屋面屋沿局部测点的平均、脉动及极值风压系数的变化规律,总结了其对应风场状况下的屋面体型系数。同时,利用等压线图分析了6种风场下的屋面平均、脉动及极值风压系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接近强台风"黑格比"风眼区域,由于明显交替变化的上升及下沉气流,导致低矮房屋迎风屋面屋沿及角部等局部区域形成强大的吸力及高压区,迎风屋面最小、最大体型系数值分别达到了-6.56、3.42;屋沿各测点风压谱相互吻合较好,当频率达到4Hz后,谱能急剧下降;迎风墙面测点在3/4墙高处压力最大,背风墙面各测点风压值基本一致,湍流积分尺度对平均风压系数的影响不大,但脉动风压系数和峰值风压系数随湍流积分尺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矮房屋 强台风“黑格比” 全尺寸现场实测 风压系数 体型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