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粪产碱杆菌改性生物炭对水中U(VI)的去除性能与机理
1
作者 董智涛 王国华 +4 位作者 谢水波 张澜涛 王晨旭 刘迎九 李绪忠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1-89,共9页
制备了粪产碱杆菌改性猪粪生物炭(PMBC-A1、PMBC-A2、PMBC-A3)用于去除水中的铀。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表明粪产碱杆菌被分泌的生物膜包埋固定在生物炭表面,并形成了高磷界面。批次试验表明PMBC-A2对铀的吸附性能更优异,且不易发生磷污... 制备了粪产碱杆菌改性猪粪生物炭(PMBC-A1、PMBC-A2、PMBC-A3)用于去除水中的铀。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表明粪产碱杆菌被分泌的生物膜包埋固定在生物炭表面,并形成了高磷界面。批次试验表明PMBC-A2对铀的吸附性能更优异,且不易发生磷污染。当U(VI)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时,PMBC-A2最佳的吸附条件是投加量为0.1 g/L,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24 h,此时对铀的去除率最高达92.65%。PMBC-A2除铀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最大吸附容量为338.52 mg/g。在干扰离子存在时PMBC-A2对铀的吸附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解吸试验表明PMBC-A2具有循环利用的潜力。傅里叶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等表征证明PMBC-A2对水中铀的去除机理主要是磷酸基团和羧基的表面络合吸附、生物磷酸盐矿化和生物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i) 猪粪生物炭 粪产碱杆菌
下载PDF
U(VI) reduction by Shewanella oneidensis mediated by anthraquinone-2-sulfonate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金香 谢水波 +4 位作者 王永华 刘迎九 蔡萍莉 熊芬 王文涛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144-4150,共7页
Anthraquinone-2-sulfonate(AQS) was employed in humus substitut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VI) reduction by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S. oneidensis MR-1)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Th... Anthraquinone-2-sulfonate(AQS) was employed in humus substitut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VI) reduction by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S. oneidensis MR-1)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The removal rate of U(VI) at 30 °C reaches 99.0% afterd 96 h with the p H value of 7.0 and AQS concentration of 1.0 mmol/L. 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s of AQS as the accelerator for U(VI) bioreduction are approximately 0.5-1.0 mmol/L. The bioreduction of U(VI) is inhibit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AQS exceeds 2.0 mmol/L. The coexistence of ions, such as Cu2+, Cr6+, Mn2+, shows a remarkable negative effect on the U(VI) reduction, and Zn2+ shows less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compared with other tested ions. The U(VI) reduction is remarkably inhibit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ate ion exceeds 1.0 mmol/L. Otherwise, no difference is found when the nitrate ion concentration is less than 0.5 mmol/L. Sulfate ion(5.0 mmol/L) slightly promotes the U(VI) reduction. Zero-valent iron(ZVI) promotes the U(VI) reduction by S. oneidensis, and the reduction rate improves with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ZVI in the range of 0-2.0 g/L. The XPS result indicates that uranium deposits on the cell surface are in U(VI) and U(IV) forms, and the majority of uranium in the solution is stable U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i anthraquinone-2-sulfonate(AQS) Shewanella oneidensis XPS
下载PDF
不溶性腐殖酸对U(VI)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 被引量:12
3
作者 蒋海燕 周书葵 +3 位作者 曾光明 刘迎九 李华 欧阳双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3-198,共6页
以不溶性腐殖酸(Insolubilized Humic Acid,IHA)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U(VI)。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p H值、时间、U(VI)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及等温吸附规律,并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 以不溶性腐殖酸(Insolubilized Humic Acid,IHA)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U(VI)。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p H值、时间、U(VI)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及等温吸附规律,并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35℃下1.4 g/L的IHA在p H值为5时对10mg/L U(VI)的去除率可达99.37%;IHA对U(VI)的吸附是自发的、放热的反应,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决定系数达0.99以上;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决定系数为1;IHA吸附U(VI)后表面形态发生了变化,与U(VI)相互作用的基团主要是羧基和酚羟基,综合看来,IHA吸附U(VI)的机理表现为离子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u(vi) 不溶性腐殖酸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下载PDF
奥奈达希瓦氏菌MR-1还原U(VI)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永华 谢水波 +3 位作者 刘金香 马华龙 凌辉 吴宇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42-2949,共8页
探讨了在腐殖质模式物蒽醌-2-磺酸钠(AQS)存在条件下,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还原U(VI)特性.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奥奈达希瓦氏菌以AQS为电子穿梭载体,利用电子供体高效还原U(VI).当菌体投加量为1.2×109个时,其还原铀的效率达95.09%... 探讨了在腐殖质模式物蒽醌-2-磺酸钠(AQS)存在条件下,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还原U(VI)特性.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奥奈达希瓦氏菌以AQS为电子穿梭载体,利用电子供体高效还原U(VI).当菌体投加量为1.2×109个时,其还原铀的效率达95.09%;AQS的浓度低于0.5mmol/L时有利于MR-1菌厌氧还原U(VI),AQS浓度的升高U(VI)的还原明显受到抑制.当U(VI)初始浓度为30.0mg/L时,分别以甲酸盐、乙酸盐和乳酸盐为电子供体,经过7d后其还原率分别达到95.37%、92.41%和95.65%.金属离子(Cu2+、Mn2+、Ca2+)、有毒有机物等对U(VI)还原产生影响.当Ca2+的浓度为2.0mmol/L时,对U(VI)的还原有微弱的促进作用,而当Cu2+和Mn2+浓度为2.0mmol/L时,则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奥奈达希瓦氏菌也能利用环境中甲苯、三氯乙酸、顺丁烯二酸等有毒物质高效还原U(VI),同时使有毒物质得到降解.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能谱(EDS)分析结果表明,奥奈达希瓦氏菌菌体中沉积了铀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i)还原 奥奈达希瓦氏菌 蒽醌-2-磺酸钠(AQS) 重金属
下载PDF
壳聚糖插层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对U(VI)的吸附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婧 谢水波 +3 位作者 刘迎九 曾涛涛 凌辉 熊芬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0,85,共6页
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壳聚糖为插层材料,制备了壳聚糖插层膨润土(CS-Bent),用于去除废水中的U(VI)。考察了p H、吸附剂投加量、U(VI)初始含量和吸附时间对CS-Bent吸附U(VI)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p H为6,CS-Bent投加量为1.6 g/L... 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壳聚糖为插层材料,制备了壳聚糖插层膨润土(CS-Bent),用于去除废水中的U(VI)。考察了p H、吸附剂投加量、U(VI)初始含量和吸附时间对CS-Bent吸附U(VI)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p H为6,CS-Bent投加量为1.6 g/L时,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对U(VI)的最大吸附量可达59.52 mg/g。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2级动力学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其吸附过程。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壳聚糖已经成功插入膨润土层间,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分析表明CS-Bent成功吸附U(VI)。以0.1 mol/L的HCl溶液作为解吸液,经过5次解吸后去除率仍有90%以上,表明CS-Bent可再生,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插层膨润土 吸附 u(vi)
下载PDF
聚磷菌协同生物炭对水中U(VI)的去除特性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谢水波 蒋元清 +5 位作者 丁蕾 谢超 谭文发 肖雪 黎媛 周庆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2-1088,共7页
低浓度含铀废水中铀的高效去除是铀矿冶安全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吸附法是处理较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高效廉价的方法之一。采用生物炭负载聚磷菌,制备了一种新型吸附剂,通过对比分析普通生物炭与负载聚磷菌生物炭对水中U(VI... 低浓度含铀废水中铀的高效去除是铀矿冶安全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吸附法是处理较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高效廉价的方法之一。采用生物炭负载聚磷菌,制备了一种新型吸附剂,通过对比分析普通生物炭与负载聚磷菌生物炭对水中U(VI)的去除特性,结合BET、SEM及XPS等检测手段,考察聚磷菌对生物炭去除水中U(VI)的协同作用,探究低浓度铀废水处理新方法。结果表明,通过负载聚磷菌,生物炭能够快速降低水中U(VI)的浓度,去除率可达99.86%。BET及SEM表征手段表明,聚磷菌被固定在生物炭表面,负载聚磷菌的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大减小,但对铀的去除率反而增加。结合XPS结果可知,吸附后沉淀产物为四价铀和六价铀的混合物,表明聚磷菌对水中铀进行了还原、微沉淀,具有协同生物炭除铀作用。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剂对铀的吸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聚磷菌 生物炭 u(vi) 吸附特性
下载PDF
去除U(VI)的微生物组合构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7
作者 刘小玲 陈晓明 +1 位作者 阮晨 廖祥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83-86,共4页
[目的]为了筛选U(VI)的抗性微生物及建立高效去除U(VI)的微生物组合。[方法]通过单菌株与混合菌株对U(VI)的抗性比较,采用正交试验对微生物组合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除考式玫瑰菌外,XJ1、耐辐射奇球菌、柠檬酸杆菌3种微生物均能耐... [目的]为了筛选U(VI)的抗性微生物及建立高效去除U(VI)的微生物组合。[方法]通过单菌株与混合菌株对U(VI)的抗性比较,采用正交试验对微生物组合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除考式玫瑰菌外,XJ1、耐辐射奇球菌、柠檬酸杆菌3种微生物均能耐受50mg/L U(VI),其中耐辐射奇球菌和柠檬酸杆菌对30 mg/L U(VI)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4%和84.8%;与单菌株对U(VI)的抗性相比,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对U(VI)的抗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佳条件为p H 6.0、温度30℃、U(VI)初始浓度10 mg/L,该组合对U(VI)的去除率可达到98.3%。[结论]筛选的微生物组合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为微生物修复核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i) 抗性微生物 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 正交试验 优化
下载PDF
制备方法对氧化石墨烯氧化程度及对Th(IV)、U(VI)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晓宁 孟虎 +2 位作者 马付银 李峥 张岚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4-460,共7页
采用Hummers方法、优化Hummers方法及改进Hummers方法合成氧化石墨烯,并通过FT-IR、TGA、XRD、XPS、SEM以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制备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优化Hummers方法制备得到的氧化石墨烯具有较高的氧化程度。三种产物对Th(... 采用Hummers方法、优化Hummers方法及改进Hummers方法合成氧化石墨烯,并通过FT-IR、TGA、XRD、XPS、SEM以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制备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优化Hummers方法制备得到的氧化石墨烯具有较高的氧化程度。三种产物对Th(IV)、U(VI)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Hummers方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对Th(IV)的最大吸附量为192.3 mg/g,相比于Hummers方法制备产物的吸附能力提高了38.5%;对U(VI)的最大吸附量为156.2 mg/g,吸附能力提高了28.1%,三种样品对Th(IV)、U(VI)的吸附都更加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此外,考察了优化Hummers方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吸附Th(IV)、U(VI)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证实氧化石墨烯吸附Th(IV)、U(VI)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是自发吸热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制备 结构 吸附 Th(IV) u(vi)
下载PDF
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介导植酸盐水解促进U(VI)-PO_4^(3-)生物矿化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聂颖 张辉 +4 位作者 隋阳 陈约余 胡南 戴仲然 丁德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61-2169,共9页
从广东某铀尾矿库水下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了一株能水解植酸盐的真菌M5-1,对其菌落形态、ITS序列、最适生长pH值、对铀的耐受性及其水解植酸盐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随后对M5-1生物矿化铀过程中pH值、正磷酸盐浓度、铀浓度、铀去除率的变化... 从广东某铀尾矿库水下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了一株能水解植酸盐的真菌M5-1,对其菌落形态、ITS序列、最适生长pH值、对铀的耐受性及其水解植酸盐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随后对M5-1生物矿化铀过程中pH值、正磷酸盐浓度、铀浓度、铀去除率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对矿化产物的主要元素和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真菌M5-1为Aspergillustubingensis(MH978623),其最适生长pH值范围为6~7,对铀(~0.84mmol/L)具有较强的耐受性;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介导植酸盐水解促进U(Ⅵ)-PO_4^(3-)矿化62d后,铀的去除率达95.2%;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介导U(Ⅵ)-PO_4^(3-)矿化过程中可能形成了难溶的氢铀云母和变钠铀云母矿物.结果表明,Aspergillustubingensis能有效水解植酸盐释放可溶性正磷酸盐,从而促进U(Ⅵ)-PO_4^(3-)矿化.研究结果为采用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介导植酸盐水解原位修复铀污染地表水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污染地表水 u(vi) ASPERGILLuS tubingensis 生物矿化 植酸盐水解
下载PDF
改性伊利石对水中放射性U(VI)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益萍 王学刚 +3 位作者 聂世勇 徐苏北 郭亚丹 李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35,共6页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黏土矿物伊利石(Illite)进行改性,制备了吸附材料KH550@Illite。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对模拟废水中U(VI)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KH55...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黏土矿物伊利石(Illite)进行改性,制备了吸附材料KH550@Illite。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对模拟废水中U(VI)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KH550已成功嫁接在伊利石表面,KH550对伊利石的改性为表面修饰作用。在溶液pH为5.0、初始U(VI)的质量浓度为5 mg/L、KH550@Illite投加量为8 g/L的优化条件下,反应60 min后达到吸附平衡,反应结束后U(VI)去除率达到99.25%,废水残余U(VI)的质量浓度为0.023 mg/L,能达到GB 23727-2009中规定的废水铀含量排放标准(≤0.05 mg/L)。吸附U(VI)符合准2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更好地拟合KH550改性伊利石对水中U(VI)的吸附,主要以单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吸附 u(vi) 放射性元素
下载PDF
灭活与非灭活条件下植物乳杆菌去除U(VI)的机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金香 蒲亚帅 +3 位作者 谢水波 刘迎九 陈子庚 李仕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80-2888,共9页
在不同时间,pH值和生物量浓度条件下,进行了灭活与非灭活植物乳杆菌去除水中铀的对比试验,探讨了二者去除水中铀的机理,通过SEM-EDS、FTIR、XPS及XRD分析了铀与菌体表面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及菌体表面沉积物的特征.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经... 在不同时间,pH值和生物量浓度条件下,进行了灭活与非灭活植物乳杆菌去除水中铀的对比试验,探讨了二者去除水中铀的机理,通过SEM-EDS、FTIR、XPS及XRD分析了铀与菌体表面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及菌体表面沉积物的特征.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经灭活后,其吸附铀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当U(VI)初始浓度为10mg/L、pH值为6.0、37℃条件下,120min内灭活菌体对U(VI)的去除率为94.7%,而活菌体的去除率为88.9%.灭活菌体具有更高的铀吸附容量,在生物量浓度为0.06~0.24mg/L,pH值(3.0~7.0)条件下,灭活菌体与活菌体的U(VI)累积容量比W均大于1.SEM-EDS、FTIR分析结果表明,活细胞和灭活细胞都可通过细胞表面的羟基、酰基及羧基等官能团吸附、配位络合U(VI).XRD分析表明,活菌体可生物磷酸矿化水中的U(VI).活菌体的XRD谱图在2θ(18.023,25.492,27.343,40.813°处)有4个明显的磷酸铀酰晶体峰,而灭活菌体的XRD谱图显示为非晶态.XPS结果表明,活菌体可生物还原U(VI).活菌体能谱图中U4f7/2和U4f5/2轨道出现了结合能为380.20eV和390.65eV的U(VI)分裂峰,而灭活菌体的能谱图中没有出现U(IV)的分裂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u(vi) 生物吸附 矿化机理 生物还原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吸附水中U(VI)的特性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金香 蒲亚帅 +3 位作者 谢水波 刘迎九 陈子庚 李仕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66,共6页
以热灭活的植物乳杆菌为生物吸附剂,探讨了吸附U(VI)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了U(VI)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对U(VI)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在pH为6.0,温度30℃,灭活乳杆菌投加量为120 mg/L,初始U(VI)的... 以热灭活的植物乳杆菌为生物吸附剂,探讨了吸附U(VI)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了U(VI)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对U(VI)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在pH为6.0,温度30℃,灭活乳杆菌投加量为120 mg/L,初始U(VI)的质量浓度为10 mg/L时,植物乳杆菌对U(VI)的去除率可达94.28%,吸附平衡时间为4 h。吸附过程较好符合准2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经过灭活的植物乳杆菌的菌体比表面积增加,能更好的吸附U(VI),配位络合是菌体吸附U(VI)的主要机理,参与吸附的官能团有细胞表面多糖与蛋白质羟基、蛋白质酰胺基、羧基与磷酸酯基等。此外菌体表面的静电作用也是吸附的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u(vi)吸附 机理
下载PDF
多光谱法研究钙黄绿素-U(VI)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理
13
作者 刘德春 杨文彬 +4 位作者 肖啸 杨懿 谢红威 李威 颜奥琦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结合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测试法,系统研究了Tris-HCl(pH=7.25)缓冲溶液中U(VI)-钙黄绿素(CA)配合物与鲱鱼精DNA(hsDNA)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摩尔比率法确定U(VI)-CA-hsDNA体系的结合比n_(U(VI))∶n_(CA)∶n_(hsDNA)=1∶2∶1... 结合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测试法,系统研究了Tris-HCl(pH=7.25)缓冲溶液中U(VI)-钙黄绿素(CA)配合物与鲱鱼精DNA(hsDNA)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摩尔比率法确定U(VI)-CA-hsDNA体系的结合比n_(U(VI))∶n_(CA)∶n_(hsDNA)=1∶2∶1。以双倒数法计算出此体系在不同反应温度下的结合常数,热力学计算表明U(VI)-CA-hsDNA的反应是疏水力驱动进行的自发行为。结合荧光分析、Scatchard法分析和溶液黏度变化分析,证明U(VI)-CA配合物对hsDN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和静态混合猝灭过程,作用方式为嵌插和非嵌插的混合结合模式。实验表明U(VI)-CA配合物严重影响hsDNA的生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鲱鱼精DNA 放射性u(vi) 钙黄绿素 荧光猝灭
下载PDF
Plasma-induced grafting of acrylic acid on bentonite for the removal of U(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被引量:1
14
作者 Hongshan ZHU Shengxia DUAN +3 位作者 Lei CHEN Ahmed ALSAEDI Tasawar HAYAT Jiaxing LI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38-47,共10页
Fabrication of reusable adsorbents with satisfactory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using environmentfriendly preparation processes is required for the environment-related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acrylic acid(AA) was g... Fabrication of reusable adsorbents with satisfactory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using environmentfriendly preparation processes is required for the environment-related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acrylic acid(AA) was grafted onto bentonite(BT) to generate an AA-graft-BT(AA-g-BT)composite using a plasma-induced grafting technique considered to be an environment-friendly method. The as-prepared composite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thermal gravity analysi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Barrett–Emmett–Teller analysis, demonstrating the successful grafting of AA onto BT. In addition, the removal of uranium(VI)(U(VI)) from contaminated aqueous solutions was examined using the as-prepared composi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contact time,p H value, ionic strength, temperature,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for the removal of U(VI) were investigated by batch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fitted best with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and the Langmuir models. Moreover, thermodynamic investigation revealed a spontaneous and endothermic proces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adsorbents, AA-g-BT has potential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reating U(VI)-contaminated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induced GRAFTING BENTONITE uvi
下载PDF
Fe_(3)O_(4)@MnO_(x)介孔球形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U(VI)的研究
15
作者 张婷婷 胡忻 +2 位作者 郑驯梅 金家宏 胡保卫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9-56,共8页
针对现有U(VI)污染治理方法复杂,耗时,费用较高,吸附剂不易高效分离等问题,本研究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利用溶剂热法和模板法制备介孔SiO_(2)(SBA-15),分别将Fe_(3)O_(4)和MnO_(x)负载其上,合成一种新型的Fe_(3)O_(4)@MnO_(x)介孔球形材... 针对现有U(VI)污染治理方法复杂,耗时,费用较高,吸附剂不易高效分离等问题,本研究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利用溶剂热法和模板法制备介孔SiO_(2)(SBA-15),分别将Fe_(3)O_(4)和MnO_(x)负载其上,合成一种新型的Fe_(3)O_(4)@MnO_(x)介孔球形材料,并应用其进行U(VI)的吸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Fe_(3)O_(4)@MnO_(x)的比表面积达到65.31 m^(2)/g,平均孔径为12.36 nm,处于介孔范围.在温度为20℃,pH=5时,其最大吸附量为124 mg/g.Fe_(3)O_(4)@MnO_(x)对U(VI)的吸附过程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30 min几乎达到吸附平衡,对U(VI)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MnO_(x) 介孔球形材料 u(vi) 吸附
下载PDF
Coextraction of uranium(VI) from nitric acid solutions by N,N-diethyldecanamide and TBP 被引量:1
16
作者 SunGuo-Xin SunSi-Xiu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51-253,共3页
Coextractionofuranium(VI)fromnitricacidsolutionsbyN,NdiethyldecanamideandTBPSunGuoXin,WangYouShao,YangYanZha... Coextractionofuranium(VI)fromnitricacidsolutionsbyN,NdiethyldecanamideandTBPSunGuoXin,WangYouShao,YangYanZhao,BaoBoRo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萃取 硝酸溶液
下载PDF
Solvent extraction of uranium(VI) and europium(III) from nitrate media by picolinamide
17
作者 BAOBo-Rong CHENGQian +3 位作者 CAOWei-Guo XIANGQun LIYu ZHAOYu-Jia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The solvent extraction of uranium(VI) and europium(III) from nitric acid solution was studied with pi- colinamide dissolved in ethylene dichloride. The distribution ratios of U(VI) and Eu(III) as a function of aqueous... The solvent extraction of uranium(VI) and europium(III) from nitric acid solution was studied with pi- colinamide dissolved in ethylene dichloride. The distribution ratios of U(VI) and Eu(III) as a function of aqueous HNO3 concentration , extractant concentration in organic phase and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salting-out agent con- centration have been measured.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picolinamide has higher extractability for U(VI) than for Eu(III). The composition of extracted species, equilibrium constants and enthalpies of extraction reaction have also been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萃取法 吡啶酰胺 硝酸盐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olvents on extraction of U(VI)by N,N’-didecanoylpiperazine
18
作者 YANGXing-Cun BAOBo-Rong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5-128,共4页
Extraction behavior of N,N'-didecanoylpiperazine(DDPEZ)for U(VI) in a series of solvents from aqueous nitric acid media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The dependence of distribution ratios on the concentratio... Extraction behavior of N,N'-didecanoylpiperazine(DDPEZ)for U(VI) in a series of solvents from aqueous nitric acid media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The dependence of distribution ratio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aqueous nitric acid,extractant and temperature has been discussed.The increasing sequence of extractive ability of DDPEZ is given:chloroform,carbon tetrachloride,dimethylbenzene,toluene,benz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提取 硝酸介质
下载PDF
红壤胶体对U(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9
19
作者 夏良树 黄欣 +2 位作者 曹存存 吕俊文 陈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92-1699,共8页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某铀矿山附近土壤中的红壤胶体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吸附平衡时间、铀溶液初始浓度、胶体用量、胶体粒径和有机质条件下对U(Ⅵ)的吸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某铀矿山附近土壤中的红壤胶体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吸附平衡时间、铀溶液初始浓度、胶体用量、胶体粒径和有机质条件下对U(Ⅵ)的吸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离子强度越小,胶体粒径越小,胶体对U(Ⅵ)的吸附量越大;单位质量红壤胶体对铀的吸附量随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红壤胶体用量的增大而减少;在25℃、pH值为3.5、离子强度为0.001mol/L时,粒径小于1μm的红壤胶体的饱和吸附量qmax为76.76μg/mg。红壤胶体吸附铀酰离子前后的红外光谱表明,与吸附相关的主要基团为羟基、羰基、Si—O、Si—O—Fe等。红壤胶体对铀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胶体 吸附 u(Ⅵ) 机理
下载PDF
高锰酸钾改性生物炭对U(Ⅵ)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仕友 胡忠清 +3 位作者 廖建彪 谢水波 陈琴 刘金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1-677,共7页
选用农林剩余物加工制得生物炭,用强氧化剂(KMnO4、H2O2、HNO3)对生物炭进行化学改性,选择最佳改性方法。通过吸附试验得出用0.01 mol/L KMnO4改性的生物炭除铀效果最佳。采用KMnO4改性的生物炭对废水中的铀进行吸附,考察吸附剂投加... 选用农林剩余物加工制得生物炭,用强氧化剂(KMnO4、H2O2、HNO3)对生物炭进行化学改性,选择最佳改性方法。通过吸附试验得出用0.01 mol/L KMnO4改性的生物炭除铀效果最佳。采用KMnO4改性的生物炭对废水中的铀进行吸附,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值、吸附时间、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U(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剂投加量为0.3 g/L、U(Ⅵ)质量浓度为10mg/L、溶液pH=6、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改性生物炭对U(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吸附量达到32.57 mg/g,比未改性前提高了67.9%。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进行了SEM、XRD、FTIR表征及表面含氧官能团测定、吸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对U(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决定系数R2〉0.99)。这表明对溶液中铀的去除可能是化学沉淀作用的结果,改性后含氧官能团增加,对溶液中铀的去除也可能存在官能团络合作用与表面吸附,使吸附剂化学吸附能力增强,除铀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炭 改性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