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unrelated patients with rare Crigler-Najjar syndrome type I:two novel mutations and a patient with loss of heterozygosity of UGT1A1 gene 被引量:2
1
作者 Yan LI Yu-jin QU +8 位作者 Xue-mei ZHONG Yan-yan CAO Li-min JIN Jin-li BAI Xin MA Yu-wei JIN Hong WANG Yan-ling ZHANG Fang SO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74-481,共8页
Cdgler-Najjar syndrome type Ⅰ (CN-I) is the most severe type of hereditary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It is caused by homozygous or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of the UDP-glycuronosyltransferase gene (UG... Cdgler-Najjar syndrome type Ⅰ (CN-I) is the most severe type of hereditary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It is caused by homozygous or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of the UDP-glycuronosyltransferase gene (UGT1A1) on chromosome 2q37. Two patients clinically diagnosed with CN-I were examined in this paper. We sequenced five exons and their flanking sequences, specifically the promoter region of UGT1A 1, of the two patients and their parents.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UGT1A1 gene copy number of one patient. In patient A, two mutations, c.239_245delCTGTGCC (p.Pro80HisfsX6; had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and c.1156G〉T (p.Va1386Phe), were identified. In patient B, we found that this patient had lost heterozygosity of the UGTIA1 gene by inheriting a deletion of one allele, and had a novel mutation c.1253delT (p.Met418ArgfsX5) in the other allele. In summary, we detected three UGTIA 1 mutations in two CN-I patients: c.239_ 245delCTGTGCC (p.Pro80HisfsX6), c.1253delT (p.MeH18ArgfsX5), and c.1156G〉T (p.Va1386Phe). The former two mutations are pathogenic; however,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c.1156G〉T (p.Va1386Phe) is unkno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gler-Najjar syndrome type (CN-I) HYPERBILIRUBINEMIA UDP-glycuronosyltransferase gene (UGT1A 1) Mutation Loss of heterozygosity
原文传递
G6PD缺乏与UGT1A1 G71R错义突变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谈钰培 赵科 钟丹妮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3年第5期60-67,共8页
目的 探讨广西环江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类型,以及G6PD缺乏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编码区第1外显子区G71R错义突变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 目的 探讨广西环江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类型,以及G6PD缺乏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编码区第1外显子区G71R错义突变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治疗的15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酶活性测定法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G6PD酶活性,将其分为G6PD缺乏组(n=40)与对照组(n=110),对新生儿血标本进行全基因组DNA提纯后,将UGT1A1基因编码区第1外显子区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基因测序,对G6PD缺乏组采用PCR-限制性酶切分析(PCR/REA)明确G6PD基因突变类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6PD缺乏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0,P<0.05)。G6PD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G1388A(17例)、G1376T(11例)、A95G(5例)、C1024T(4例),有3例未定型。G6PD基因不同突变类型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UGT1A1基因编码区第1外显子区存在G71R错义突变,其G71R错义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6.3%、18.6%。G6PD缺乏组的G71R错义突变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UGT1A1 G71R突变型和UGT1A1 G71R野生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84,P<0.05)。G6PD缺乏组+UGT1A1 G71R突变型、G6PD缺乏组+UGT1A1 G71R野生型、对照组+UGT1A1 G71R突变型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UGT1A1 G71R野生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56、2.801、3.178,P<0.05)。结论 广西环江地区G6PD缺乏常见突变类型为G1388A、G1376T、A95G和C1024T,G6PD基因不同突变类型之间对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无差异。G6PD缺乏与UGT1A1 G71R错义突变对该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G71R 基因突变
下载PDF
UGT1A1基因突变与多例延迟晚发特异性黄疸探索研究
3
作者 龚伟 邱里 吴秀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104-106,共3页
目的 探索研究UGT1A1基因突变与多例延迟晚发特异性黄疸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期间临床诊断70例迁延性黄疸新生儿为观察组,65例无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PCR法检测Gly71Arg位点突变类型,对比两组间等位基因... 目的 探索研究UGT1A1基因突变与多例延迟晚发特异性黄疸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期间临床诊断70例迁延性黄疸新生儿为观察组,65例无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PCR法检测Gly71Arg位点突变类型,对比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 两组新生儿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χ^(2)检验,P<0.05),其中突变型观察组占比48.57%(34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占比24.62%(16例)(χ^(2)检验,P<0.0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中观察组Arg基因频率(29.29%)显著高于对照组(13.85%)(χ^(2)检验,P<0.05);Gilbert综合征发病风险观察组42例(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12例(18.46%)(χ^(2)检验,P<0.05);72h后观察组总胆红素均值396.37±79.1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均值305.21±41.34μmol/L(χ^(2)检验,P<0.05)。结论 UGT1A1基因Gly71Arg点突变及多态性与新生儿延迟晚发特异性黄疸有极为紧密的关联,同时由基因突变引发的Gilbert综合征也会增加新生儿迁延性黄疸的发病风险,故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对疾病病因寻找,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显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基因突变 GILBERT综合征 延迟晚发特异性黄疸
下载PDF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中药预防伊立替康腹泻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潘战宇 姜战胜 +3 位作者 巴一 柳建中 冯玉梅 谢广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441-1444,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腹泻的预防作用,同时结合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中药疗效分析。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中药组(化疗联合中药)。全部... 目的:探讨中药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腹泻的预防作用,同时结合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中药疗效分析。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中药组(化疗联合中药)。全部患者在化疗开始前均接受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化疗采用标准FOLFIRI方案,中药于化疗前2 d开始服用,至伊立替康化疗后第5天结束。期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00例患者中TA6/6野生基因型144例,非野生基因型56例(TA7/7纯合型12例和TA6/7杂合型44例)。2级以上腹泻者共58例,中药组腹泻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14%(22%vs.36%,P=0.029)。除腹泻以外,2级以上呕吐发生率中药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5%vs.27%,P=0.037)。患者总体有效率为37.5%,中药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vs.35%,P=0.465)。UGT1A1*28野生基因型患者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9%vs.44.6%,P=0.002)和呕吐发生率(16.7%vs.23.2%,P=0.016)均低于与非野生基因型患者。在中药治疗组中,非野生基因型与野生型相比,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2%vs.21.9%,P=0.974)和呕吐发生率(18.5%vs.13.7%,P=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可有效预防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对于UGT1A1*28非野生基因型患者的迟发性腹泻同样具有预防作用。UGT1A1*28基因非野生基因型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基因型,在使用伊立替康治疗前应检测患者的该基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伊立替康 腹泻 ugt1a1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不良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琰 庄荣源 +5 位作者 陈朴 谈绮文 张春燕 郭玮 刘天舒 潘柏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93-500,共8页
背景与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lA1)是伊立替康代谢关键酶,其活性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显著。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 背景与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lA1)是伊立替康代谢关键酶,其活性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显著。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2013年4月—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60例。抽提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分别采用STR方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对其中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TG1A1*28(启动子TATA盒区域TA重复次数)野生型TA6/6124例(77.5%);杂合子TA6/7 33例(20.5%);纯合子TA7/7 3例(2.0%)。UGT1A1*6位点(211G>A)野生型GG 105例(65.6%),杂合子GA 48例(30.0%);纯合子AA 7例(4.4%)。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基因型(TA6/7和TA7/7)显著增加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58.3%vs 0.0%,P<0.001),并增加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76.0%vs 45.6%,P<0.001);*6基因型(GA和AA)、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和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接受伊立替康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位点多态性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可预测伊立替康引起的骨髓抑制性不良反应,辅助临床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ugt1a1 基因多态性 不良反应 结直肠癌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毒性和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勇 苏丹 +2 位作者 张婷婷 毛志远 白莉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4年第5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2例,对其进行UGT1A1*28/*6基因检测,随访记录患者行伊立替康化疗后的不良反... 目的:探讨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2例,对其进行UGT1A1*28/*6基因检测,随访记录患者行伊立替康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不同UGT1A1*28/*6基因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联合UGT1A1*28和*6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逐渐升高,三者有显著差异且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4.3%、17.4%、57.1%,P=0.005,趋势检验P=0.002)。UGT1A1*28基因型对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显著影响,但UGT1A1*6基因突变者较野生型者RR、DCR均明显降低(P=0.023,P=0.032)。联合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RR、DCR均有显著差异(P=0.002,P=0.008),且DCR降低趋势有统计学意义(95.7%、73.9%、42.9%,趋势检验P=0.001)。结论:在预测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时,联合检测UGT1A1*28/*6两位点基因较单独检测一个位点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 基因多态性 伊立替康 结直肠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迟发性腹泻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苏洋 张俊 朱正纲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62-366,共5页
探索特殊化疗药物的疗效预测标志物以及毒性相关标志物有利于指导临床选择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及其组合,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就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临床疗效及安全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关键词 ugt1a1基因多态性 伊立替康 临床疗效 毒性
下载PDF
一个Gilbert综合征家系UGT1A1基因突变报告 被引量:6
8
作者 宋华 司徒爱明 +4 位作者 宋力 党利亨 舒剑波 孟英韬 徐晓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一个Gilbert综合征遗传家系UGT1A1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明确该家系的基因遗传特点。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4名家系成员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5个外显子、启动子及苯巴比妥... 目的通过对一个Gilbert综合征遗传家系UGT1A1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明确该家系的基因遗传特点。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4名家系成员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5个外显子、启动子及苯巴比妥增强原件,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鉴定。同时检测生化指标。结果先证者UGT1A1基因1号外显子第211位的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为Gly71Arg纯合突变。其父、兄、祖母均存在Gly71Arg纯合突变,其母为杂合突变。血液生化检测结果证实基因型与表型一致。结论该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为UGT1A1基因第1外显子Gly71Arg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BERT综合征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基因突变
下载PDF
UGT1A1 G71R基因多态性对母乳性黄疸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傅雯萍 吴彬彬 王恒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G71R基因突变对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黄疸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56例,用套式PCR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确定UGT1A1 G71R基因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红素水平。结果...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G71R基因突变对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黄疸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56例,用套式PCR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确定UGT1A1 G71R基因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红素水平。结果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5例,杂合子24例,野生型27例。UGT1A1 G71R等位基因频率为30.36%。UGT1A1 G71R纯合子或杂合子组(n=29)与UGT1A1G71R野生组(n=27)的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37.85±31.92)μmol/L、(214.49±32.48)μmol/L,前者明显高于后者(t=2.7141,P=0.0089)。结论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如存在UGT1A1 G71R基因突变,临床上黄疸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ugt1a1基因 胆红素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临床用药安全性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孟丹 张颖 +3 位作者 王晓鹏 周华 张楠 王颖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252-256,共5页
目的:研究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应用直接测序法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行基因检测的65例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基因... 目的:研究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应用直接测序法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行基因检测的65例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并对这65例应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进行观察记录,比较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结果:65例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TA6/6有49例(75.4%),杂合突变型TA6/7有14例(21.5%),纯合突变型TA7/7有2例(3.1%)。UGT1A1*6野生型G/G有47例(72.3%),杂合突变型G/A有15例(23.1%),纯合突变型A/A有3例(4.6%)。在以上6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TA6/6、TA6/7和TA7/7型,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8.2%、37.5%;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28.6%、62.5%。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G/G、G/A和A/A型,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12.8%、44.4%;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14.9%、22.2%。各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多态性分布基本一致,UGT1A1*28突变型可以使应用含伊立替康化疗患者发生3级以上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UGT1A1*6突变型可增加3级以上腹泻的发生风险。因此,UGT1A1基因型的检测对伊立替康相关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提高用药安全性,在临床用药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 基因突变 伊立替康 迟发性腹泻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Gilbert's syndrome: High frequency of the (TA)_7 TAA allele in India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 novel CAT insertion in promoter of the gene for bilirubin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 gene 被引量:29
11
作者 Shabana Farheen Sanghamitra Sengupta +5 位作者 Amal Santra Suparna Pal Gopal Krishna Dhali Meenakshi Chakravorty Partha P Majumder Abhijit Chowdhur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4期2269-2275,共7页
AIM: To identify the variants in U rase 1 (UGT1A1) gene in Gilbert's syndrome (GS) and to estim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omozygosity for TA insertion and GS in India, 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of TA insertion ... AIM: To identify the variants in U rase 1 (UGT1A1) gene in Gilbert's syndrome (GS) and to estim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omozygosity for TA insertion and GS in India, 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of TA insertion and its impact among normal controls in India. METHODS: Ninety-five GS cases and 95 normal controls were selected. Liver function and other tests were done. The promoter and all 5 exons of UGT1A1 gene were resequence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a novel trinucleotide insertion was done by in silico analysis and by estimating UGT1A1 promoter activity carried out by ludferase reporter assay of appropriate constructs in Hep G2 cell line. RESULTS: Among the GS patients, 80% were homozygous for the TA insertion, which was several-fold higher than reports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mean UCB level was elevated among individuals with only one copy of this insertion,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with two copies. Many new DNA variants in UGT1A1 gene were discovered, including a trinucleotide (CAT) insertion in the promoter found in a subset (10%) of GS patients, but not among normal controls. In-silico analysis showed marked changes in the DNA-folding of the promoter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showed a 20-fold reduction in transcription efficiency of UGT1A1 gene resulting from this insertion, thereby significantly elevating the UCB level. CONCLUSION: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GS is variable across ethnic interactions among UGT1A1 groups and the epistatic promoter variants modulate bilirubin glucuron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ugt1a1 gene DNA resequencing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下载PDF
中国部分地区肿瘤患者UGT1A1*28和UGT1A1*6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来向阳 衡雪源 +6 位作者 车峰远 王守峰 石建华 蔡利娟 张金岭 黄伟 李峥嵘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0期3705-3710,共6页
目的调查我国部分地区肿瘤患者UGT1A1^*28和UGT1A1^*6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明确二者在肿瘤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4年4月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肿瘤医院、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 目的调查我国部分地区肿瘤患者UGT1A1^*28和UGT1A1^*6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明确二者在肿瘤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4年4月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肿瘤医院、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住院肿瘤患者241例,均进行了UGT1A1^*28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其中177例同时进行了UGT1A1^*6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UGT1A1基因片段,检测UGT1A1^*28和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结果 241例检测UGT1A1^*2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患者中,UGT1A1^*28位点基因启动子区TA序列呈6次重复的野生型(TA6/6)即野生型纯合子180例(74.7%),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突变型(TA6/7)即突变型杂合子56例(23.2%),TA序列7次重复的纯合突变型(TA7/7)即突变型纯合子5例(2.1%);177例检测UGT1A1^*6位点基因多态性的患者中,UGT1A1^*6位点基因型为野生型(G/G)即野生型纯合子106例(59.9%),杂合突变型(G/A)即突变型杂合子62例(35.0%),纯合突变型(A/A)即突变型纯合子9例(5.1%)。UGT1A1^*28和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地区来源肿瘤患者UGT1A1^*28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地区来源肿瘤患者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部位患者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40岁、肠道、山东地区、甘肃地区肿瘤患者UGT1A1^*28与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40~60岁、〉60岁、肺部、胃部、其他部位、陕西地区、其他地区肿瘤患者UGT1A1^*28与UGT1A1^*6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内肿瘤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位点基因野生型纯合子频率均较高,但两位点基因型分布有差异,所以研究UGT1A1基因与伊立替康毒副作用时应联合检测UGT1A1^*28和UGT1A1^*6两个突变位点,并且应同时注意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地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基因 突变 ugt1a1^*28 ugt1a1^*6
下载PDF
安徽地区汉族人群肿瘤患者UGT1A1~* 6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栾家杰 刘俊 +4 位作者 汪琳 朱艳虹 周德喜 左坚 徐振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7-862,共6页
目的 研究安徽地区汉族人群肿瘤患者UGT1A1*6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来自安徽省不同区域222例汉族肿瘤患者血液样本,采用原位杂交荧光染色分析技术检测患者UGT1A1*6基因型。结果 222例汉族肿瘤患者UGT1A1*6基因型具体分布情况... 目的 研究安徽地区汉族人群肿瘤患者UGT1A1*6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来自安徽省不同区域222例汉族肿瘤患者血液样本,采用原位杂交荧光染色分析技术检测患者UGT1A1*6基因型。结果 222例汉族肿瘤患者UGT1A1*6基因型具体分布情况为:UGT1A1*6野生型(GG)159例次,占总例次71.62%;突变杂合型(GA)52例次,占总例次23.42%;突变纯合型(AA)11例次,占总例次4.96%。UGT1A1*6突变率为16.67%,且在食道癌患者中该基因突变率为43.75%,在马鞍山及滁州地区患者中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0.01%和34.62%,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肿瘤及地区患者水平(P<0.05)。结论 安徽地区汉族人群肿瘤患者UGT1A1*6突变频率较高,通过UGT1A1*6基因分型,可以预测伊立替康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为实施伊立替康个体化治疗提供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 6 基因多态性 伊立替康 食道癌 药物不良反应 个体化用药
下载PDF
云南省婴儿期不同民族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奎莉越 王明英 +4 位作者 周百灵 李莉 贺晓莉 世淑兰 沈茹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研究云南省婴儿期不同民族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方法收集怒江、保山、临沧、迪庆云南边界地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本院新生儿科及消化内科门诊确诊的GS和CNS患儿67例(观察组,基因检测均阳性),并选取... 目的研究云南省婴儿期不同民族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方法收集怒江、保山、临沧、迪庆云南边界地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本院新生儿科及消化内科门诊确诊的GS和CNS患儿67例(观察组,基因检测均阳性),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婴儿6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UGT1A1基因突变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采用Spearman分析UGT1A1基因突变与非溶血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比较不同性别、民族患儿UGT1A1基因变异谱。结果观察组c.211G>A、c.1456T>G、c.1061C>T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2.69%、62.69%、47.77%,高于对照组的14.93%、2.99%、7.46%(P<0.05),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211G>A、c.1456T>G、c.1061C>T杂合与纯合突变均与非溶血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呈正相关(P<0.05);汉族患儿c.211G>A、c.1456T>G、c.1061C>T杂合突变型均高于少数民族患儿,汉族患儿c.1456T>G纯合突变型频率低于少数民族患儿(P<0.05)。结论云南地区婴儿期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发病与UGT1A1基因c.211G>A、c.1456T>G、c.1061C>T位点突变有关,c.1456T>G纯合突变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中,c.211G>A、c.1456T>G、c.1061C>T复合杂合突变致病主要集中在汉族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基因 云南儿童 GILBERT综合征 Crigler-Najijiar综合征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 UG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泽刚 李艳 +1 位作者 郑红云 熊格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35-37,42,共4页
目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分析 UG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特点,并探讨 UGT1A1*28和 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武汉地区的分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内科230例肿瘤患者外周血,通过 Sanger 测序法测定靶片... 目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分析 UG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特点,并探讨 UGT1A1*28和 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武汉地区的分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内科230例肿瘤患者外周血,通过 Sanger 测序法测定靶片段的基因序列,分析患者 UGT1A1基因启动子区 TA 盒多态性。结果研究检测的230例肿瘤患者中,TA6/TA6野生型198例(86.1%),TA6/TA7杂合型29例(12.6%),TA7/TA7变异型3例(1.3%)。结论武汉地区恶性肿瘤患者 UGT1A1基因 TA6/TA6野生型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 基因 基因测序 多态性 伊立替康
下载PDF
5965例中国消化系统肿瘤患者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艳艳 高静 +5 位作者 王晰程 李健 张小田 齐长松 沈琳 龚继芳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消化系统肿瘤患者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特点,探讨不同肿瘤患者中基因多态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5965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an... 目的分析中国消化系统肿瘤患者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特点,探讨不同肿瘤患者中基因多态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5965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anger测序法检测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多态性。结果5965例肿瘤患者中,UGT1A1*6基因型为野生型(G/G)患者3748例(62.83%),杂合突变型(G/A)患者1947例(32.64%),纯合突变型(A/A)患者270例(4.53%);UGT1A1*28基因型为野生型(TA6/TA6)患者4553例(76.33%),杂合突变型(TA6/TA7、TA6/TA8、TA6/TA5)患者1341例(22.48%),纯合突变型(TA7/TA7)患者71例(1.19%);UGT1A1*6和UGT1A1*28均野生型者2670例(44.76%),仅携带UGT1A1*6或UGT1A1*28突变者2961例(49.64%),同时携带UGT1A1*6与UGT1A1*28突变者334例(5.60%)。UGT1A1*6或UGT1A1*28不同基因型在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年老患者UGT1A1*6纯合突变型比例略高(P=0.035),而在胃癌、食管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中,基因分型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特征均无关(P>0.05)。结论中国一半以上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携带UGT1A1*6或UGT1A1*28基因变异,患者用药前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ugt1a1*6 ugt1a1*28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韦小兰 骆子义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7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重度黄疸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临床上引起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较多,病因以溶血及感染为多见,其中不明原因也占一定比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是胆红素代谢的关键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重度黄疸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临床上引起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较多,病因以溶血及感染为多见,其中不明原因也占一定比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是胆红素代谢的关键酶,不明原因黄疸与UGT1A1基因突变引起的UGT1A1酶活性不同程度减低有关,导致新生儿迁延性黄疸。文章对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作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基因多态性 Crigler-Najjar综合征 GILBERT综合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下载PDF
汉族和维吾尔族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雷琪 李鸣远 +1 位作者 李倩 米娜瓦尔.胡加艾合买提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探讨UGT1A1基因UGT1A1*6位点多态性与汉族和维吾尔族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17例汉族PBC患者和145例汉族健康人群,以及42例维吾尔族PBC患者和37例维吾尔族健康人群的外周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联... 目的探讨UGT1A1基因UGT1A1*6位点多态性与汉族和维吾尔族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17例汉族PBC患者和145例汉族健康人群,以及42例维吾尔族PBC患者和37例维吾尔族健康人群的外周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联合测序分型技术检测UGT1A1*6位点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患者PBC的发病关系。结果汉族PBC患者的GA和AA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人群(41. 9%vs 19. 3%,40. 2%vs 29. 0%,P <0. 001),维吾尔族PBC患者的GA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人群(47. 6%vs 21. 6%,P <0. 05);汉族和维吾尔族晚期PBC患者UGT1A1*6的基因型分布呈显著性差异(P <0. 05),其中汉族PBC患者的GG基因型频率17. 9%(7/39)明显高于维吾尔族0%(0/17),而其GA基因型频率38. 5%(15/39)则明显低于维吾尔族70. 6%(12/17)。结论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PBC发病易感性相关,且在晚期PBC患者中UGT1A1基因在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中的分布呈显著性差异,提示晚期PBC患者UGT1A1基因的多态性与人种和地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ugt1a1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UGT1A1 TATA基因突变对母乳性黄疸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傅雯萍 赵忻 屈燕梅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926-928,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TATA基因突变对母乳性黄疸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病例共96例,分为母乳性黄疸组和对照组。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TATA突变。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红素水平。【结果】56例母乳...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TATA基因突变对母乳性黄疸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病例共96例,分为母乳性黄疸组和对照组。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TATA突变。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红素水平。【结果】56例母乳性黄疸婴儿中,TATA突变杂合子10例、野生型46例。等位基因频率为8.93%。40例对照婴儿中,TATA突变杂合子6例、野生型34例。等位基因频率为7.50%。等位基因频率在母乳性黄疸组及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12,P=0.72。存在TATA突变杂合子的新生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OR值为1.23,95%CI为(0.41,3.71),结果显示存在TATA基因突变杂合子的状态与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无关。【结论】UGT1A1 TATA基因突变对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性黄疸 ugt1a1基因 婴儿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丽萍 张国淳 +2 位作者 陈博 王钰雷 廖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1,UGT1A1)中的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51例乳...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1,UGT1A1)中的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5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UGT1A1基因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51例乳腺癌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1/*1)、杂合突变型(*1/*28)、纯合突变型(*28/*28)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0.9%(203/251)、19.1%(48/251)、0%(0/251);UGT1A1*6野生型(G/G)、杂合突变型(G/A)、纯合突变型(A/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2.1%(181/252)、25.5%(64/251)、2.4%(6/251)。UGT1A1*28等位基因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激素受体阴性患者(P<0.01)。结论UGT1A1*28多态性与乳腺癌激素受体状态密切相关,其可能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 基因多态性 乳腺癌 二代测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