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Her Mother’s House: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 in Post-1990s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1
作者 ZHANG Tong-to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8期555-562,共8页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trope of“home”and the depiction of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in her mother’s house”in post-1990s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The research selects four novels in the case study a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trope of“home”and the depiction of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in her mother’s house”in post-1990s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The research selects four novels in the case study and focuses on how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in her mother’s house”is presented,what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trope of“home”carries 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such extra-contextual factors as racism,sexism and classism.In comparison with two representative mother-daughter narrative works in pre-1990s period,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s of“home”in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 in post-1990s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are revea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mother-daughter dissonance home post-1990s
下载PDF
A Study of Sun Menglei’s Fic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2
作者 DONG Hui-chuan TIAN Ji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2年第10期999-1005,共7页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rn and description of human physiological needs,love and belonging needs,esteem and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in Sun Menglei’s fictions,then it expla...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rn and description of human physiological needs,love and belonging needs,esteem and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in Sun Menglei’s fictions,then it explains Sun Menglei’s deep-seated concern and exploration of human’s spiritual world and emotional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sun Menglei fictions
下载PDF
The Evolving Narrative of Reminiscence: A Review on A Study of the Writing of the Memories in Philip Roth’s Fiction
3
作者 YAN Dong SONG Jie DING Li-y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1年第12期955-958,共4页
B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all the works written by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Philip Roth,Xin Huimin’s monograph A Study of the Writing of the Memories in Philip Roth’s Fiction divides his literary writing c... B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all the works written by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Philip Roth,Xin Huimin’s monograph A Study of the Writing of the Memories in Philip Roth’s Fiction divides his literary writing career of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into three phases:the Jewish writing phase,the American writing phase and the phase of“late style”writing.Drawing on related theories of memory,Xin explores how the protagonists in Roth’s seven novels use their various modes of memory to fashion and reconstruct their ethnical,national and personal identity,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se three distinct phases correspond to Roth’s shifts from a Jewish writer,an American writer,and to an aging writer.The book comprehensively manifests Roth’s ethical concerns,his political appeal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his 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study of the Writing of the Memories in Philip Roth’s fiction Philip Roth memory identity
下载PDF
Fiction with Influence Famous martial arts novelist Louis Cha Leung-yung’s passing leaves a growing legion of followers
4
作者 Pan Xiaoqiao 《ChinAfrica》 2018年第12期52-53,共2页
There was an outpouring of grief across China on October 30 when fans of legendary wuxia (master of martial arts) novelist Jin Yong heard of his passing at age 94.
关键词 In fiction with Influence Famous martial arts novelist Louis Cha Leung-yung’s passing leaves a growing legion of followers
下载PDF
The Poison of Polygamy:Genr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5
作者 Mei-Kao Kow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10期735-743,共9页
When the Chinese-language The Poison of Polygamy wa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some critics identified the work as picaresque.Skeptical of this conclusion,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broadens the field of inquiry to sugges... When the Chinese-language The Poison of Polygamy wa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some critics identified the work as picaresque.Skeptical of this conclusion,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broadens the field of inquiry to suggest classification in an emigrant sensational genre.Briefly,the first two plots of the multi-strand work unfold the adventures of Chinese emigrants travelling by sea and land to Melbourne’s Gold Mountain.Interestingly,we are also afforded a glimpse of emigrant miners’cooperation regardless of race and colour when a mine disaster occurs.The work provides sharp recognition of migrants’dilemmas,such as marriage,before tackling the bigamy issue,the gender war,the fallen lifestyle of the female protagonist and so on.As the work unfolds,further shocking tales of murders and indulgence are revealed.Unlike the picareque’s episodic style,the translated Poison of Polygamy is coherent,realistic,serious and critical,and completely lacking in both sarcasm and playfulness.To investigat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ssigning the work to the picaresque genre,the paper compares briefly with representative Spanish picaresque works such as Lazarillo and Gusman and English canonical Moll Flanders,watching carefully for commonalities.However,The Poison of Polygamy would seem to resonate more with Braddon’s Lady Audley’s Secret,a sensational fiction which shocked the English world in the 1860s.The contexts of both novels are close,mid-Victorian and Edwardian,where the latter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Victorians.The author is further enlightened by research results of literary translators who advocate that a text,once translated into a target language,becomes a canon of that culture and is cherished as such by its readers-as in the case of Shakespeare being revered as a German poet when read in translation.From this experiment the paper deems that cross-lingu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not only possible but significant and resourcef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stralian sinophone Pioneering Novella Poison of Polygamy Picaresque Emigrantssensational fiction Chinese Times(Jindong Xinbao) Huang shuping Ely Finch Gold Mountain(Jinshan) MELBOURNE Lady Audley’s secret Moll Flanders Lazarillo Gusman Translating Literature
下载PDF
A Man Who Calls 911
6
作者 高晓玲 《中学英语园地(高三版)》 2007年第10期64-64,共1页
911是美国的求助电话,公民需要求助时拨打这个号码,警察就会前来救援或处理。但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城市Largo,一位男子向警方求助却是为了"摆脱当地警方"。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键词 求助电话 POLICE fiction 上海师大 DIsTURBANCE authorities s
下载PDF
史实与虚构之间的《叶净能诗》道教书写
7
作者 徐晨迪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58-163,共6页
《叶净能诗》作为一篇道教讲唱文,具有区别于正史的传奇色彩,然而细究其文本内容不难发现,作品中对于道教的文学描述与唐代玄宗一朝的宗教发展情况紧密相关。本文从《叶净能诗》中的道教书写入手,试将文中反映的道教人物和事件同唐玄宗... 《叶净能诗》作为一篇道教讲唱文,具有区别于正史的传奇色彩,然而细究其文本内容不难发现,作品中对于道教的文学描述与唐代玄宗一朝的宗教发展情况紧密相关。本文从《叶净能诗》中的道教书写入手,试将文中反映的道教人物和事件同唐玄宗时期的道教实况做一对比,辨析异同,厘清二者间具体关系,窥探唐玄宗时期针对宗教的政治措施和社会反响,同时加深对以《叶净能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的话本小说所具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净能诗》 道教 唐玄宗 历史 虚构
下载PDF
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薇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7-61,共5页
海明威擅长描写对话 ,经常用对话来代替描写、叙述、议论、说明。从叙述学的角度看 ,对话达到缩短叙述距离 ,控制叙述角度 ,消除作者介入的目的。它是一种外部聚焦 ,采用的是“展示”的叙述方式 ,它能完成叙述情景的转移 ,减弱叙述声音 ... 海明威擅长描写对话 ,经常用对话来代替描写、叙述、议论、说明。从叙述学的角度看 ,对话达到缩短叙述距离 ,控制叙述角度 ,消除作者介入的目的。它是一种外部聚焦 ,采用的是“展示”的叙述方式 ,它能完成叙述情景的转移 ,减弱叙述声音 ,加快叙述的节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学 海明威 叙述声音 叙述情景 小说 描写 叙述角度 对话艺术 目的 议论
下载PDF
认同与/于“卑贱”:萧红小说的性别、乡土与国族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春花 韩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104,113,共5页
纠结于女性经验、乡土意识与国族想象之间,萧红小说的性别叙事前后有别。其早期小说通过书写卑贱而祛除卑贱,从而汇流于左翼革命大叙事;而后期小说则摆脱启蒙现代性话语的束缚,最终认同于一个卑贱的乡土中国镜像——呼兰河。否认/承认... 纠结于女性经验、乡土意识与国族想象之间,萧红小说的性别叙事前后有别。其早期小说通过书写卑贱而祛除卑贱,从而汇流于左翼革命大叙事;而后期小说则摆脱启蒙现代性话语的束缚,最终认同于一个卑贱的乡土中国镜像——呼兰河。否认/承认卑贱、追求/抵抗现代性的矛盾辩证,贯穿于萧红创作始终,并映照出其作为一个左翼中国娜拉的宿命:"她们"在服膺于社会革命、妇女解放、民族国家等现代神话同时,也难以祛除对于庶民草根、女体肉身、乡土中国等卑贱物事的移情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卑贱 萧红小说 性别叙事 国族想象
下载PDF
侠之想像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金庸小说的社会学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春时 彭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33-139,共7页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像 中国知识分子 身份认同 金庸小说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崇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0,共5页
考察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其实不是单纯以术语重新归纳拼凑、重复劳作,而是要将"不幸的人们"的不同生存状态、其间的权力话语运行轨迹、反弹的悖谬性和发声的差异性及其后果进行新的梳理与剖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悟鲁迅... 考察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其实不是单纯以术语重新归纳拼凑、重复劳作,而是要将"不幸的人们"的不同生存状态、其间的权力话语运行轨迹、反弹的悖谬性和发声的差异性及其后果进行新的梳理与剖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悟鲁迅小说创作的匠心与意义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贱民话语 鲁迅小说 反弹
下载PDF
论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几种表现形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詹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291-298,共8页
为让小说文本的内涵增值,作家们创造了“留白”、“续写”、“改写”、“第二人称叙述”、“结局的开放性”、“整体象征和隐喻法”、“无装订和可链接”和“接龙与互文创作”等多种让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参与文本创作... 为让小说文本的内涵增值,作家们创造了“留白”、“续写”、“改写”、“第二人称叙述”、“结局的开放性”、“整体象征和隐喻法”、“无装订和可链接”和“接龙与互文创作”等多种让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努力折射出作者与读者关系日趋平等,也体现出作家“从人出发并回归到人”的创作意识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参与 小说创作 表现形式
下载PDF
当代台湾散文理论的审美现代性形态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江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8,共10页
台湾散文理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现代性"是一个巨大轴线,余光中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作为理论变革的象征性呐喊,影响深远,他所奠定的"诗化"现代性取向一度成为散文变革的主导方向。而近二三十年台湾学界... 台湾散文理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现代性"是一个巨大轴线,余光中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作为理论变革的象征性呐喊,影响深远,他所奠定的"诗化"现代性取向一度成为散文变革的主导方向。而近二三十年台湾学界加重了散文文体本质的研究,其以"破体"的方式"辨体",和对散文文学的想象力和虚构性的推崇,都对传统散文的"非虚构"和"真实性"观念构成极大挑战。世纪之交,大量新世代作家的理论反思和实验性写作,切实拓展了散文审美经验视域,并推动散文审美现代性研究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散文理论 现代性 诗化 虚构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的非常规修辞艺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宝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6-160,共5页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一部"语言的艺术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非常重视修辞,非常善于修辞。他的小说内蕴着伟大的精神、广播的知识和真知灼见,同时又体现了高超的修辞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主要体现在:...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一部"语言的艺术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非常重视修辞,非常善于修辞。他的小说内蕴着伟大的精神、广播的知识和真知灼见,同时又体现了高超的修辞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主要体现在:丰富独创的辞格运用;古朴凝练的短句艺术;多彩精湛的语言变异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修辞 非常规修辞
下载PDF
简述“五四”以来中国通俗小说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毅中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95-105,共11页
本文对“五四”以来的通俗小说研究作了概括的研究。分三个历史阶段,介绍通俗小 说研究的主要成就及代表著作。除了评述小说文献的整理成果,还力图对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得 失予以探讨。
关键词 中国通俗小说 学术研究 小说史学 代表著作 中国小说史
下载PDF
鲁迅小说的叙述空间与绘画 被引量:8
16
作者 许祖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6,共11页
鲁迅小说叙述空间有多种类型,既有固定叙述空间,也有移动叙述空间;既有相对固定叙述空间,也有绝对固定叙述空间;既有二元对立的移动叙述空间,也有二元互动型移动叙述空间与圆形移动叙述空间。鲁迅小说叙述空间的形态虽然丰富多彩,但从... 鲁迅小说叙述空间有多种类型,既有固定叙述空间,也有移动叙述空间;既有相对固定叙述空间,也有绝对固定叙述空间;既有二元对立的移动叙述空间,也有二元互动型移动叙述空间与圆形移动叙述空间。鲁迅小说叙述空间的形态虽然丰富多彩,但从艺术作用和功能来看,都是为了将叙事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一点与绘画的艺术空间设置,特别是画框的作用与功能颇为相似。鲁迅小说叙述空间设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焦点式,一种是散点式。这两种叙述空间设置的方式,分别对应着绘画常用的焦点透视法与散点透视法。鲁迅小说这两种叙述空间设置方式的运用,使鲁迅小说具有了绘画般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叙述空间 画框 焦点式 散点式
下载PDF
浅谈西方古典小说中的元小说倾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明 汪洋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167,共6页
元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形式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经历了快速繁荣的过程,但是元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许多17世纪和18世纪经典作品中。发现和研究经典文学中的元小说痕迹,对于我们充实元小说理论,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更好地评价现代元小说作... 元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形式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经历了快速繁荣的过程,但是元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许多17世纪和18世纪经典作品中。发现和研究经典文学中的元小说痕迹,对于我们充实元小说理论,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更好地评价现代元小说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小说 成分 唐吉诃德 天路历程 汤姆·琼斯 蓝登传
下载PDF
鲁迅小说杨译本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家海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7-26,共10页
杨宪益夫妇的鲁迅小说英译是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一部分值得总结的案例。杨译本首先是作为外宣翻译由国家翻译机构主导出版的,然后通过“外文版”衍生出国外版和香港版。外文社版译本和美国版译本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杨宪益夫妇的鲁迅小说英译是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一部分值得总结的案例。杨译本首先是作为外宣翻译由国家翻译机构主导出版的,然后通过“外文版”衍生出国外版和香港版。外文社版译本和美国版译本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外文社版译本经历了从遇冷到经典化、再到大众化的过程。研究发现,杨译的外文社版在美国更受汉学家或鲁迅研究者的关注,而杨译香港版和美国版更受美国普通读者的喜爱。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外文社版以其悠久的出版和传播史在美国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而美国版和香港版以其封面设计和流通速度赢得了美国青年读者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译鲁迅小说 传播 接受 影响
下载PDF
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之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耕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6,共10页
陶渊明诗歌与屈原及《楚辞》本属两种不同的审美趋向。然而屈辞的虚拟人物对话,反映思想之困惑,飞鸟、菊、兰、车舆、树木的比兴,反映人格独立与理想追求的历程,以及楚辞作品中的大量语词,多见之于陶诗。屈原与《楚辞》都与陶诗有着种... 陶渊明诗歌与屈原及《楚辞》本属两种不同的审美趋向。然而屈辞的虚拟人物对话,反映思想之困惑,飞鸟、菊、兰、车舆、树木的比兴,反映人格独立与理想追求的历程,以及楚辞作品中的大量语词,多见之于陶诗。屈原与《楚辞》都与陶诗有着种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显示了陶屈艺术精神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 屈原 《楚辞》 虚拟
下载PDF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与创造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许祖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0-54,2,共15页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及去粉饰的净化修辞方面。它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一致性,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魅力。鲁迅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从对人物外在特征"不变"及"...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及去粉饰的净化修辞方面。它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一致性,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魅力。鲁迅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从对人物外在特征"不变"及"静态"的描写,转向对人物外在特征"变化"及"动态"的描写;从对人物眼睛"形"的描写,转向对人物眼睛"神"的刻画。在描写人物外在特征"变化"的过程中,鲁迅小说还分别采用了"对比"、"同时性勾勒"及"追溯性"三种不同的方式,不仅有效地描写出人物外在特征的变化,而且更深化了对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人物描写 白描 净化修辞 去粉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