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ike primary rectal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A case report 被引量:4
1
作者 Ya-Li Wei Cong-Cong Min +6 位作者 Lin-Lin Ren Shan Xu Yun-Qing Chen Qi Zhang Wen-Jun Zhao Cui-Ping Zhang Xiao-Yan Yi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16期3988-3995,共8页
BACKGROUND Colorectal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lymphoma is a rare disease,and only a few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date.It has no specific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shows various endoscopic appearance... BACKGROUND Colorectal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lymphoma is a rare disease,and only a few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date.It has no specific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shows various endoscopic appearances.There is no uniform consensus on its treatmen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ndoscopic technology,endoscopic treatment has achieved better results in individual case reports of early-stage patients.CASE SUMMARY We report a case of rectal MALT in a 57-year-old Chinese man with no symptoms who received endoscopy as part of a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which incidentally found a 25 mm×20 mm,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like elevated lesion in the rectum.Therefore,he was referred to our hospital for further endoscopic treatment.Complete and curable removal of the tumor was performed by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We observed enlarged and dilated branch-like vessels similar to those of gastric MALT lymphoma on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And immunopathological staining showed hyperplastic capillaries in the mucosa.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revealed diffusely hyperplastic lymphoid tissue in the lamina propria,with a visible lymphoid follicle structure surrounded by a large number of diffusely infiltrated lymphoid cells that had a relatively simple morphology and clear cytoplasm.In addition,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suggested strongly positive expression for CD20 and Bcl-2.Gene rearrangement results showed positivity for IGH-A,IGH-C,IGK-B,and IGL.Taking all the above findings together,we arrived at a diagnosis of 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ALT lymphom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examination showed no other lesions involved. The patient will be followed byperiodic endoscopic observation.CONCLUSIONIn conclusion, we report a case of rectal MALT with an LST-like appearancetreated by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urther studies will be needed toexplore the clinical behavior, endoscopic appearance, and treatment of rectalMA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rectal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Case report
下载PDF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陈妙巧 《内科》 2023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治疗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研究组行REMR。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治疗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研究组行REMR。比较两组患者切除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周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命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术后1周,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EMR治疗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 并发症 生命质量
下载PDF
直肠和结肠来源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 被引量:7
3
作者 徐玫丽 吴杰 +2 位作者 汪春莲 霍继荣 吕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目的:研究直肠和结肠来源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确诊的198例LST患者(直肠116例,结肠8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98例患... 目的:研究直肠和结肠来源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确诊的198例LST患者(直肠116例,结肠8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98例患者按内镜分型来看,结节混合型127例(64.1%),颗粒均一型13例(6.6%),扁平隆起型41例(20.7%),假凹陷型17例(8.6%);结节混合型更常见于直肠(71.7%),扁平隆起型更常见于结肠(78.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LST直径为(52.03±35.62)mm,结肠LST直径为(25.37±11.5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LST与结肠LST相比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例更高(分别为31.0%和18.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例则较低(分别为61.2%和75.6%)(均P<0.05);直肠LST与结肠LST相比较,结节混合型和颗粒均一型的直径更大,结节混合型拥有更高的恶性潜能(高级别瘤变+浸润癌的百分率分别为41.8%和22.2%)(均P<0.05);结肠LST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LST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论:直肠LST与结肠LST表现出某些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节混合型LST更常见于直肠,扁平隆起型LST更常见于结肠,直肠结节混合型LST可能具有更高的恶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分型 直肠肿瘤 结肠肿瘤
下载PDF
基因芯片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新颖 姜泊 +2 位作者 赖卓胜 马文敏 耿焱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抽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细胞株、SW480细胞株、LoVo细胞株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18 816种人类基因及LST片段PCR产物用...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初步筛选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抽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细胞株、SW480细胞株、LoVo细胞株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18 816种人类基因及LST片段PCR产物用Biorobotics公司的BG600点样仪点样于纤维膜上,制成基因芯片。将3个样品的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探针并33P标记,同芯片杂交。严格洗片后Fuji film公司FLA 3000扫描仪扫描芯片信号图象,ArrayGauge1.0软件分析比较3种细胞株中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和结论在18 816种人类基因中存在着一系列LST同普通大肠癌细胞株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本研究中共有差异表达基因97个,其中共上调58个,共下调39个。表明其可能存在不同的肿瘤发生机制,故进一步研究其相关基因,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其发生机制及与大肠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侧向发育型肿瘤 大肠 基因 差异表达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原代培养细胞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韩宇晶 赖卓胜 +3 位作者 王亚东 姜泊 周志涛 周殿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0,84,共3页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细胞经原代培养的细胞株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将1例经肠镜切除的直肠LST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株,然后进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与直肠腺癌及正常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照。结果LST原代培养的细...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细胞经原代培养的细胞株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将1例经肠镜切除的直肠LST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株,然后进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并与直肠腺癌及正常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照。结果LST原代培养的细胞表面被覆大量微绒毛,胞浆内有较多溶酶体、线粒体和吞噬颗粒,核异型性明显,核仁巨大,异型核沟。结论LST原代培养细胞具有高度恶性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原代培养 细胞培养 电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威 姚平 +4 位作者 胡学军 汤瑜 邱全兴 花海兵 徐美东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3期356-359,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例直肠LST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镜下直肠黏膜表面形态对LSTs进行分型,...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例直肠LST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镜下直肠黏膜表面形态对LSTs进行分型,统计肿瘤大小、形态特征、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和手术时间,并且随访分析手术后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20例中,LSTs分型为颗粒型8例,非颗粒型12例;腺瘤伴有低级别瘤变1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7例,管状腺瘤13例;平均病变直径为(33.9±11.5)mm;ESD治疗时整块、完整切除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为(40±15)min。手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2/20),无穿孔发生;在平均12.6个月随访时间内,未发现复发。结论:ESD治疗直肠LSTs病变的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ESD是治疗直肠LSTs(尤其是病变直径大于2 cm、具有较高恶变潜能的LST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直肠镜检查 治疗结果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内镜下治疗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徐宏伟 李岩 陆喜荣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1138-1140,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黏膜分片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和内镜翻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黏膜分片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和内镜翻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行肠镜检出LST病变的患者18例,10例行注射法EMR切除病灶,6例行注射法EPMR切除病灶,2例行REMR切除病灶。结果 10例行EMR切除的病变,均完整切除,无1例复发。6例行EPMR切除的病变,1例失败,5例完整切除,其中1例复发。2例行REMR切除的病变,完整切除,无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LST操作安全、创伤少、恢复快,在LST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切除术 黏膜分片切除术 内镜翻转黏膜切除术 大肠 侧向发育型肿瘤
下载PDF
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傅传刚 高显华 +4 位作者 王颢 于志奇 徐晓东 王汉涛 刘连杰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行直肠拖出式切除术(试验组)和35例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照组)的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病人治疗。结果:63例术前诊... 目的:探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行直肠拖出式切除术(试验组)和35例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照组)的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病人治疗。结果:63例术前诊断为直肠绒毛状腺瘤,均占肠腔1/2周以上。术后病理证实有29例(46.0%)已发生癌变,其中12例浸润黏膜下层。15例浸润肌层,2例浸润外膜层;其中2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试验组术后有3例病人分别出现吻合口漏、腹壁切口感染和不完全性肠梗阻;对照组术后有1例出现直肠出血。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随访(47.8±18.0)(6~82)个月。试验组无复发;对照组有20例(57.1%)复发,其中15例为反复多次复发。有2例反复复发后演变成浸润癌.继而行Miles术。另1例术后1年出现多发肺转移。术后6个月,试验组平均每天排便(4.4±2.2)(2-9)次,仅5例有轻度大便污裤;仅1例有轻度的勃起功能障碍。对照组无明显控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结论:直肠拖出式切除术治疗直肠低位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复发率低,消除了癌变和部分癌变进展的风险,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肛门控便功能和性功能也保存较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拖出式切除 直肠绒毛状腺瘤 侧方生长型肿瘤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大面积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郑林福 邱建庭 +7 位作者 郑锦 李达周 陈龙平 张晓兰 江传燊 许斌斌 詹红丽 王雯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12期18-2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直径≥3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下表现,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94例在该院行ESD治疗的直径≥30 mm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组(...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直径≥3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下表现,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94例在该院行ESD治疗的直径≥30 mm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组(≥60岁)49例,中青年组(30~59岁)45例。记录LST形态、部位、大小、ESD术后并发症、标本切除完整性、术后切缘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整块切除手术。老年组结直肠LST的平均大小为(43.10±18.49)mm,中青年组LST的平均大小为(43.27±21.43)mm,两组病灶均以直肠多见,镜下类型以结节混合型(LST-G-NM)多发,两组病灶平均大小、LST分布及形态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7例术中穿孔(14.3%),3例术后并发出血(6.1%),中青年组1例术中穿孔(2.2%),2例术后并发出血(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病理均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多见,老年组中1例切缘阳性(2.0%),中青年组5例切缘阳性(11.1%),两组术后病理及切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4例患者中86例完成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无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的内镜下表现与中青年患者相似,ESD治疗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安全、有效,且中远期效果与中青年患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老年 大面积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下载PDF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8
10
作者 盛剑秋 晨智敏 +8 位作者 李爱琴 闫伟 余东亮 张英辉 苏惠 田素丽 崔新娟 韩英 李世荣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观察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治疗 LST 的疗效。方法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对42例(45个病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隐窝开口形态观察,并进... 目的观察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治疗 LST 的疗效。方法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对42例(45个病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隐窝开口形态观察,并进行 EMR 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EPMR)及 APC 治疗,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随访。结果 2450例结直肠瘤中发现 LST 42例(45个病变),占1.7%;该42例中9例有家族性大肠肿瘤史,占21.4%。45个 LST病变中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分别为26.7%,28.9%,40.0%和4.4%;其中管状腺瘤20个,绒毛管状腺瘤23个,锯齿状腺瘤(Serrated 腺瘤)2个,中度以上异型增生64.4%(29个),局部癌变11.1%(3个 m 癌,2个 sm 癌)。病理诊断的23个绒毛管状腺瘤中Ⅳ型隐窝开口20个,Ⅳ型隐窝开口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9%(20/23)。3个病变行外科手术治疗,42个病变在内镜下治疗,经3个月~6年随访,除1例 sm2癌外科手术后发生肝转移死亡外,其余病变均治疗成功。结论观察 LST 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改变和“非提起征”改变,有助于在内镜下正确估计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和黏膜下浸润深度,从而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EMR 或 EPMR 联合 APC 治疗 LST 安全、有效,长期随访观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切除术 氩离子凝固术
原文传递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大型侧向发育型肿瘤 被引量:4
11
作者 袁珂 吴俊超 《华西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大型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38例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大型侧向发育型肿瘤病变残留、治疗效果。结果 38例患者... 目的探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大型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38例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大型侧向发育型肿瘤病变残留、治疗效果。结果 38例患者,男18例,女20例,年龄8~80岁;病变下缘距肛门齿状线1~4.0 cm24例,侵及齿状线14例。病变大小(按病变最大径分类):1.5~3.0 cm 12例,3.1~4.0 cm 8例,4.1~5.0 cm4例,5.1~7.0 cm 10例,10 cm 4例。病变直径在5.0 cm以下的24例患者,经首次手术治疗肿瘤完整切除,术后2例灶性癌变,追加外科手术;其余22例2个月复查,病变无残留,6个月复查,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病变完整切除。随访1年,全部未见复发,治愈率为100%,无残留。病变直径5.1~7.0cm的10例患者,经首次手术治疗肿瘤分次切除,2个月复查,6例病变完整切除无残留,6个月复查,其中2例复发,经再次内镜下手术切完病变,随访1年,无复发;另4例有残留,经再次内镜下手术切完病变,6个月复查无复发,随访1年,4例均未见复发。病变直径10 cm的4例患者,经多次手术后复查均有病变残留,无法完全切除,患者拒绝外科手术。5.1 cm以上病变治愈率71.43%,残留率高达57.14%。本组术后出血16例,感染1例,直肠狭窄1例,肛门坠胀3例,无穿孔发生。结论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大型侧向发育型肿瘤有效,对5.0 cm以下病变能一次完整切除,5.1 cm以上病变残留率高,需再次内镜下手术,10 cm以上病变切除不完全。应慎重选择病例,术后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 治疗 超低位直肠大型侧向发育型肿瘤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洪波 徐明垚 +2 位作者 陈清波 郭银 潘夏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6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直肠累及齿状线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特点,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 目的探讨直肠累及齿状线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特点,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术治疗的45例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变类型、大小、手术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的发生、病理诊断、随访情况等。结果 45例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肿瘤直径12 mm^66 mm,平均28±15 mm,45例(100%)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SD手时间45 min^240 min,平均100±25 min。迟发性出血6例,发生率13.3%(6/45),均行内镜下止血成功,发生术中穿孔2例,发生率4.4%(2/45),经止血夹夹闭创面后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病理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病变均局限于黏膜层。4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2个月(10~4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或残留,术后排便功能正常。结论 ESD治疗直肠累及齿状线的LST切除彻底,安全性好,复发率低,对肛管排便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直肠镜检查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原文传递
PTEN和P53及P16在不同形态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健 张月晓 +3 位作者 张肖丽 李萍 齐月雯 张雷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67-372,共6页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P53、P16蛋白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及其三分型中表达变化,探讨3者在LST发展进程中作用。[方法]选取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90例大肠组织为LST组,另选取同时期80例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大肠隆起型腺瘤(PA)...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P53、P16蛋白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及其三分型中表达变化,探讨3者在LST发展进程中作用。[方法]选取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90例大肠组织为LST组,另选取同时期80例经内镜下ESD治疗切除的大肠隆起型腺瘤(PA)大肠组织为PA组,以及70例结肠镜检查为全结肠未见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正常大肠组织为对照组。在内镜下将90例LST分为颗粒均一型(LST-G-H)27例、结节混合型(LST-G-M)25例及非颗粒型(LST-NG)38例,并比较其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PTEN、P53、P16蛋白水平。[结果]LST及其三亚型患者病变直径均明显大于PA患者(P<0.05)。LST病变多分布于直肠,PA病变多位于远端结肠,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患者中组织学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PA病变中管状腺瘤所占比例最高,无锯齿状腺瘤;其中,LST-G-H、LST-G-M中以绒毛状腺瘤为主,LST-NG中管状绒毛状腺瘤所占比例最高。LST癌变率显著高于PA(P<0.05)。PTEN、P16蛋白表达LST患者最低、PA患者次之、对照组最高;P53蛋白表达LST患者最高、PA患者次之、对照组最低。LST-NG患者PTE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LST-G-H组、LST-G-M组(P<0.05),P53、P16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LST-G-H组、LST-G-M组(P<0.05)。[结论]PTEN、P16在LST患者大肠组织中表达下调,P53表达上调,可能参与LST特别是LST-NG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技术 PTEN P53 P16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价值(附视频)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晨 徐美东 +7 位作者 姚礼庆 周平红 钟芸诗 张轶群 陈巍峰 秦文政 胡健卫 李全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4年第6期447-452,共6页
目的研究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20例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按内镜下表... 目的研究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20例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按内镜下表面形态将120例LST进行分型,统计各型LST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然后对L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直肠LST病变中84例为颗粒型(84/120,70%),36例为非颗粒型(36/120,30%),平均病变大小为35 mm。其中绒毛状管状腺瘤占38.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3%,黏膜下癌7.5%。平均手术时间为:51.8±28.16(17~110)min,整块切除率为98.3%,完整切除率为95.0%,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0.8%。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2%,穿孔发生率为3.3%。平均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复发率为0.8%。结论直肠LST病变大于2 cm,存在较高的恶变潜能。ESD治疗LST病变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是直肠LST病变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胃肠内窥镜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原文传递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结肠镜下诊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剑波 秦艳芳 +5 位作者 林进方 左江伟 梁红 张劲 李赟文 郭金彦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7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便血、腹泻等原因经本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LST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行黏膜下靛胭脂染色和放大内镜观察其大体...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便血、腹泻等原因经本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LST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行黏膜下靛胭脂染色和放大内镜观察其大体形态及腺管隐窝开口类型,将上述内容与治疗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行超声内镜判断浸润深度。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其疗效。结果内镜下LST病灶大体型态分为颗粒型(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假凹陷型、扁平隆起型),其中颗粒均一型(40.5%)与结节混合型(42.9%)比例较高,镜下大体形态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7.6%。放大内镜观察隐窝开口类型以Ⅲ型(47.6%)与Ⅳ型(45.2%)为主,镜下隐窝开口类型在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定性方面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2%,在恶性及非恶性定性方面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5%。全部病例经内镜治疗病灶,切缘干净、出血少、无穿孔、创面愈合良好。全部病例术后均以复查肠镜等方式随访3至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依据LST内镜下大体形态及腺管开口类型初步判断病理类型价值较高,内镜下手术治疗疗效可靠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结肠镜 内镜下黏膜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疗效
下载PDF
外接水泵在19277例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16
作者 林燕凤 张英秀 +4 位作者 付朝丽 林梅顺 陈嘉美 张北平 刘添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6-717,共2页
随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尤其是小息肉的能力不断提升。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因其形态扁平,极易漏检,且其癌变率高,因此早期发现LST并及早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镜室2015年9月起将原有附... 随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尤其是小息肉的能力不断提升。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因其形态扁平,极易漏检,且其癌变率高,因此早期发现LST并及早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镜室2015年9月起将原有附送水系统进行改进,外接水泵以提高息肉或LST等的检出率,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镜检查 外接水泵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息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