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ese Social Work 2.0” and Its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1
作者 Chen Sheying Wu Ling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6期32-42,共11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a of“Chinese social work 2.0”by reviewing the situation,issues,and needs of Chinese social work for further advancemen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The“10 years of Chinese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a of“Chinese social work 2.0”by reviewing the situation,issues,and needs of Chinese social work for further advancemen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The“10 years of Chinese social work(2006-2016)”vs.a 30-year history of rebuilding social work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can be explained with the transition of GPP(general public policy).Thi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various pitfalls and seeming downturns in Chinese social work over the past years and to understand the major decision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by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backdrop and theoretical rationale of“seeking balance”meaning that China formally parts with its“GDP first”doctrine and withdraws its“economic state”GPP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and“seeking sufficiency”meaning that China continues to base its public policy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rather than to follow a welfare state GPP.Chines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by highlighting the core issue of“balanced”development an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The precondition for fulfilling this role is that social work must be placed among the main disciplinary categories(“Group I subject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in China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research and faculty competence via well-designed(doctoral)social work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social WORK 2.0 general public policy (GPP) balanceD strategy base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research
下载PDF
地方立法中的问题及其破解思路 被引量:11
2
作者 尹奎杰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9-87,191,192,共11页
当前我国地方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地方立法既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规制、调控和制约的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激励、保障和推动的作用。当前地方立法中存在着一定的唯国家主义倾向、空... 当前我国地方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地方立法既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规制、调控和制约的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激励、保障和推动的作用。当前地方立法中存在着一定的唯国家主义倾向、空心化倾向、公共性缺失倾向以及虚无主义与过度乐观倾向,需要转变立法观念,实现地方立法的思想解放,使地方立法迈向回应型法、激励型法、人本型法和平衡型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减负松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立法 立法观念 经济社会发展 法律激励 以人为本 利益平衡
下载PDF
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梁春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115,共5页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归宿点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分析科学发展观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观念、新目标、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理...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归宿点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分析科学发展观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观念、新目标、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理论,而其中所蕴涵的"一核心四维度(价值核心、内容维、空间维、时间维、方法维)"系统结构,就体现了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系统观、时空观、进程观的有机统一,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一核心四维度”系统结构
下载PDF
基于方差分析的安徽省区域发展平衡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咪 陈晓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75-378,共4页
安徽省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呈现出来.针对这一现象,建立了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 安徽省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呈现出来.针对这一现象,建立了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对差别的来源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并对促进地区间的全面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平衡性 方差分析
下载PDF
“拉弗曲线”对寻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均衡推进的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开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32-37,共6页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极易被人们理解出偏的关系,借助“拉弗曲线”便能形象、透彻地分析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矛盾属性,揭示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价值:总是存在着使社会发展获得同样价值的两种经济增长率。在此基础...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极易被人们理解出偏的关系,借助“拉弗曲线”便能形象、透彻地分析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矛盾属性,揭示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价值:总是存在着使社会发展获得同样价值的两种经济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可寻求两者均衡发展的规律:增长、停滞、调整的三段式循环规律和台阶上升式良性循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 拉弗曲线 均衡发展 综合利益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目标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春梅 肖卫东 《科学决策》 2010年第3期1-9,34,共10页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新思想、新观念、新目标的深入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着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动态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目标模式。其中,发展的层次目标是系统发展,而且必须是科学发展...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新思想、新观念、新目标的深入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着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动态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目标模式。其中,发展的层次目标是系统发展,而且必须是科学发展,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本,原则目标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法目标是统筹兼顾。这是一个以新的内涵科学地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系统观、时空观、进程观的有机统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
下载PDF
城市偏向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一个理论综述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国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1-127,159,共7页
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会首先出现在城市地区,因而主张通过城市偏向战略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以"城市偏向理论"为代表的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带有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是低效率和不公平的,发展中国家... 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会首先出现在城市地区,因而主张通过城市偏向战略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以"城市偏向理论"为代表的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带有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是低效率和不公平的,发展中国家应实施有利于城乡均衡增长的发展战略。中国学者通过三种范式对本国的城市偏向问题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偏向战略会拉大城市收入差距,固化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当前实施次级城市发展战略或许是解决城市偏向问题,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的一种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偏向 非均衡增长 城市偏向理论 社会经济效益 中小城镇发展战略
下载PDF
城乡教师发展不均衡的资本差异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唐松林 向芳彬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120,共7页
城乡教师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体现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不均衡这三个层面。其中,城乡二元制度、分配政策不合理及补偿机制缺乏是导致双方经济资本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以习惯状态存在的持久文化"性情"、以客观状态存... 城乡教师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体现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不均衡这三个层面。其中,城乡二元制度、分配政策不合理及补偿机制缺乏是导致双方经济资本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以习惯状态存在的持久文化"性情"、以客观状态存在的文化商品和以体制状态存在的文凭是双方文化资本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人际关系的不对称、互惠关系的不对称、信任关系的不对称等导致了双方社会资本的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教师 均衡发展 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
下载PDF
当前中国的主要民生问题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政 《社会工作》 2012年第7期87-90,共4页
旨在通过对中国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困境的系统考察,细致梳理中国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国主要的民生领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民生问题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是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社会后果。
关键词 民生 结构性矛盾 经济社会失衡
下载PDF
“中国社会工作2.0”及其历史与国际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社英 《社会建设》 2018年第2期38-44,共7页
本文诉诸于历史脉络和比较视野,对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需求及其进一步提升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和反思,同时提出"中国社会工作2.0"话题借以抛砖引玉。中国大陆社会工作重建三十余年,而实质性的发展仅有十余年,这种历史性的反... 本文诉诸于历史脉络和比较视野,对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需求及其进一步提升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和反思,同时提出"中国社会工作2.0"话题借以抛砖引玉。中国大陆社会工作重建三十余年,而实质性的发展仅有十余年,这种历史性的反差可以从总体公共政策(GPP)的转变中窥见端倪。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社会工作发展遭遇的"低谷"和依然存在的"陷阱"。由此,在透彻理解"十九大"重大决策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勾勒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发展背景和思路:(1)求"平衡",就不能再奉行"GDP主义","经济国家"的发展思路也应该退出历史舞台;(2)求"充分",就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而不照搬欧美"福利国家"公共政策模式。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应与其它社会科学一道担负时代责任,趁"十九大"机会之窗,抓住"平衡"的核心问题,致力于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并加强其研究及合格师资(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的培养,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工作2.0 总体公共政策(GPP) 充分与平衡发展战略 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
下载PDF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成就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89-93,共5页
中共十六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时期社会结构中历史性问题和现实矛盾的不断凸显,党和国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遵循维护社会主义基本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框架的前提下,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并能有效缓解发展期... 中共十六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时期社会结构中历史性问题和现实矛盾的不断凸显,党和国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遵循维护社会主义基本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框架的前提下,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并能有效缓解发展期社会矛盾的机制体制,取得了包括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领域内的积极变迁,人口、城乡、区域发展结构领域内的积极变迁,以及处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领域内的巨大成就,推动了朝向更加合理方向的积极稳妥的社会结构变迁,从而也为保证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事业始终得到稳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结构的支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阶级阶层结构 均衡发展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下载PDF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总体公共政策的理论解释及“一个人的40年”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社英 《领导科学论坛》 2018年第21期5-14,共10页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文章概述总体公共政策(GPP)理论解释的观点。1978年拨乱反正(摈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即"经济国家"去极端政治化)之根本重要性,新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PP...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文章概述总体公共政策(GPP)理论解释的观点。1978年拨乱反正(摈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即"经济国家"去极端政治化)之根本重要性,新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PP造成整个社会的经济化,启动中国经济超常发展。但改革开放随之导致经济国家本身去经济化;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国GPP发生再次转变(即逐步上升为"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社会经济全面动态平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后经济国家时代)。中国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头二十年宁可牺牲其他利益原则也要保持GDP高速增长的经济国家;中国也不会变成一个福利国家(即GPP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过去的不平衡发展和以后既要求充分又要求平衡的战略格局,以中共十九大为历史分水岭。GPP则为新时代"主义"与"问题"之争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维度。文章还借"一个人的40年"口述历史角度,从草根层面反映国家治理的变迁,从亲历见证的社会政治经济脉络中给出更为直接的启发,并结合笔者求学治学的经历,为GPP的研究提供一个国际比较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 总体公共政策(GPP) 后经济国家 充分又平衡发展战略 社会治理与福利 口述历史
下载PDF
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3
作者 许秋星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年第12期25-27,共3页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是:正确划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不能进行完全的市场化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地区要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是:正确划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不能进行完全的市场化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地区要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做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发展 市场化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下载PDF
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治意蕴
14
作者 陈小红 《价值工程》 2011年第1期313-313,共1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日益消解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政治发展以及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具有关键性的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政治意蕴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下载PDF
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
作者 徐清照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40-42,共3页
当前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是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统筹格局下多种因素和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路径,才能切实抓出成效。
关键词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南昌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方案模拟研究
16
作者 邓志辉 张佳 +2 位作者 马青山 陈鸿汉 贾军元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7-197,共11页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内"早涝急转"问题突出,过度依赖地表水供水和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导致该地区季节性水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愈发严峻。以南昌市为例,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南昌市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系统动力...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内"早涝急转"问题突出,过度依赖地表水供水和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导致该地区季节性水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愈发严峻。以南昌市为例,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南昌市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从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使用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设置9种模拟情景,开展南昌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方案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社会维持现状发展时,稳定型、下降型和上升型气候条件下南昌市地下水应急供水需求量分别为52.04万m^(3)/d、63.62万m^(3)/d和44.55万m^(3)/d;(2)仅考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南昌市地下水应急供水需求量相比现状型平均增加20.65万m^(3)/d,稳定型和下降型气候条件下应急水源地地下水水位降幅超过含水层厚度的2/3,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南昌市地下水应急供水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3)实施节水措施后,南昌市地下水应急供水需求量相比现状型平均减少14.48万m^(3)/d,上升型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应急供水需求量最小,为26.74万m^(3)/d,且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最小,因此实施节水措施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水资源供需平衡 地下水应急供水 经济社会发展 季风气候 南昌市
下载PDF
“中国奇迹”的利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姣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年第9期21-32,共12页
从利益视角研究中国实现“两大奇迹”的根源,可知利益的平衡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通过个人利益的历时性平衡实现了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短期性的原因在于个人的过程性利益和结果性... 从利益视角研究中国实现“两大奇迹”的根源,可知利益的平衡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通过个人利益的历时性平衡实现了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短期性的原因在于个人的过程性利益和结果性利益未能实现平衡。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利益的主体性平衡,我国经济保持了40多年的高速增长、社会实现了长期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仅通过扩展利益的主体性平衡继续创造着中国奇迹,还通过利益的空间性平衡巩固了两大奇迹。展望未来,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的成果,既需要扩展利益平衡机制的实现范围,又需要在利益实现的规范性上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奇迹 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 利益平衡
下载PDF
国际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世界平衡性网络演化
18
作者 王方方 李香桃 杨焕焕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103,共9页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和转移对世界经济平衡性演化结构的重塑产生重要作用。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对国际经济网络的特征进行探索,引入熵值指标和...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和转移对世界经济平衡性演化结构的重塑产生重要作用。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对国际经济网络的特征进行探索,引入熵值指标和借鉴最优分割理论对国际经济网络演化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经济网络联系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以2001年作为转折点,世界经济空间网络由南北两个极端的格局逐渐向有序、平衡的发展阶段迈进,其中,中国对世界网络平衡性演化的影响在逐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产业价值链 世界经济网络 平衡发展 社会网络分析法 最优分割理论
下载PDF
体育场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洪明 马国红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42,77,共3页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举办,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人们通过对奥运的参与和了解,提升了自己的健身的意识,消费者对健身场所需求的攀升,带来了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在建设体育场馆的同时,对体育场馆产生效益...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举办,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人们通过对奥运的参与和了解,提升了自己的健身的意识,消费者对健身场所需求的攀升,带来了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在建设体育场馆的同时,对体育场馆产生效益的追求问题,客观地、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分别从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场馆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相互关系 均衡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工作的使命:国际与历史的视野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社英 《社会与公益》 2018年第8期58-63,共6页
"中国社会工作2.0"提出了一个专业提升的战略任务。任何战略规划都离不开对目的或使命的反思。本文首先就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提供一个国际视野,然后针对中国社会工作的主题加以探讨,并从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考察。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工作2.0"提出了一个专业提升的战略任务。任何战略规划都离不开对目的或使命的反思。本文首先就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提供一个国际视野,然后针对中国社会工作的主题加以探讨,并从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考察。中国社会工作是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国情、文化和专业化过程。因此,中国社会工作的使命不能简单套用国外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是一部由其总体公共政策(GPP)演变所主导的历史,社会工作专业的命运从受其政治化影响而一度销声匿迹,到"拨乱反正"之后的艰难重建,再到本世纪逐步进入社会经济发展主流和核心。社会工作的使命也从主要受制于政治/阶级斗争,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经济改革开山让路,最后才转变成为引领平衡发展的主导力量。揭示这一曲折历程,为理解前段时间中国大陆社会工作重建三十年却唯有"十年"(2006-2016)显辉煌提供了一个时代背景与理论解释。"后经济国家"新历史时期的到来,以社会公平与正义为根本原则的社会工作专业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要趁十九大机会之窗抓住"平衡"这一核心问题,为助人自助/赋权、推进社会服务、改善社会政策、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社会公平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本文最后再提打造中国社会工作2.0、引领平衡发展新潮流一些基本要点,作为进一步拟定行动纲领以及研究假设的参考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工作2.0 战略规划与专业使命 总体公共政策(GPP)与后经济国家 充分而平衡发展战略 社会公平与正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