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 被引量:15
1
作者 林桂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3-134,共12页
今本《荀子》既说"性恶"也说"性朴",且"性恶"说仅出自《性恶》篇。该"性恶"说与同篇及他篇的"性朴"说相冲突,与同篇中反对抽象化、价值化、无符验化地论人本性的立场相矛盾,且"... 今本《荀子》既说"性恶"也说"性朴",且"性恶"说仅出自《性恶》篇。该"性恶"说与同篇及他篇的"性朴"说相冲突,与同篇中反对抽象化、价值化、无符验化地论人本性的立场相矛盾,且"性恶"结论前的论证文字实不能有效证明"性恶"而只能证明"性不善"以辩驳性地反对孟子"性善"说。荀子是"性朴"论者,他在驳斥孟子性善说时所建构的是"材—性—伪"及伪性有别、伪材有关、化性起伪、积伪成圣的学说,并强调治世必须依人性、人情而教化与管治并行。《性恶》篇的"性恶"系"性不善"之讹,始讹时间约在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以"性不善"校勘之,可厘正荀子文本、廓清荀子思想、恢复荀子声誉而揭开此二千年的学术谜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不善 性朴 结构 功能 习性
下载PDF
孔孟之间的儒家人性世界 被引量:1
2
作者 陆建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21年第3期14-32,共19页
孔孟之间的儒家人物从总体上讲都把人性问题看作道德问题,因而都集中讨论人性的价值指向问题,给人性作善与不善或者说善与恶的价值判断;都认为人性在本质层面是人的先天的本性,而在人性的内容的层面,有的则认为人性是同一的,有的则认为... 孔孟之间的儒家人物从总体上讲都把人性问题看作道德问题,因而都集中讨论人性的价值指向问题,给人性作善与不善或者说善与恶的价值判断;都认为人性在本质层面是人的先天的本性,而在人性的内容的层面,有的则认为人性是同一的,有的则认为人性是不同的;都从“性”字的结构的维度讨论人性的内容,有的认为人性的内容是“情”“欲”,论及“性”中的“生”,有的认为人性的内容是“仁”、是“德”,论及“性”中的“心”,有的认为人性的内容由“情”“欲”与“仁”“德”所构成,包括“性”中的“心”“生”两个方面;在人性的形上根据方面,有的认为人性根源于人自身的阴阳,有的认为人性根源于“气”“天”。此外,有的孔孟之间的儒家人物将“心”作为与“性”并列的概念引入其人性学说中,这对儒家心性论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儒家 不善
下载PDF
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海虹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27-130,共4页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众多的“薄情”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自私成性,给关爱他们的女性造成无数的身心打击。作家着力表现了他们的残酷性和可悲性,揭示了造成他们无情冷漠的性格的原因。而作家之所以塑造这样一批“薄情”的男性形象,则源于...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众多的“薄情”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自私成性,给关爱他们的女性造成无数的身心打击。作家着力表现了他们的残酷性和可悲性,揭示了造成他们无情冷漠的性格的原因。而作家之所以塑造这样一批“薄情”的男性形象,则源于文学传统的影响、恋母情结的心理因素和作家自身的批判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情 自私 恋母情结 批判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