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细胞分布宽度、生长分化因子-1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李莉 郑朝霞 +2 位作者 罗静慧 牛福英 李晴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6期21-23,28,共4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36例UA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分为预...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36例UA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358例和预后不良组78例。比较两组RDW、GDF-15血清表达水平和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A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RDW、GDF-15预测UA患者不良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RDW、GDF-1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慢性闭塞病变部位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2.078、2.566、5.329、7.161、6.819、15.928、7.817、4.489、5.66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GDF-15、LVEDD为UA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2.911、2.287、1.263,P<0.05)。RDW、GDF-15及两者联合预测UA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95、0.713、0.817,联合预测的价值高于以上指标单独预测(Z=2.691、2.603,P<0.01)。结论RDW、GDF-15水平为UA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对不良预后均有预测价值,联合预测的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红细胞分布宽度 生长分化因子-15 预后 预测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研究
2
作者 逯平 赵艳菊 王玲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400-404,共5页
目的 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择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统计其术后PTSD发生率;另收集患者年龄、... 目的 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择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统计其术后PTSD发生率;另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患者PCI后PTSD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术后共有27例发生PTSD,发生率为22.50%(27/120);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脂血症、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来源,以及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史均与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PTSD的发生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疾病恐惧进展感觉、创伤后成长水平、应对方式均与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PTSD的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不良、疾病恐惧进展感觉强烈、创伤后成长水平低、消极应对均为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2.591、1.812、1.995、2.324,优势比=13.348、6.120、7.350、10.214,95%可信区间=4.224~42.178、2.386~15.700、2.688~20.101、3.513~29.699,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PCI后PTSD发生风险较高,而社会支持不良、疾病恐惧进展感觉强烈、创伤后成长水平低、消极应对是发生PTS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高敏肌钙蛋白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杜国有 顾向明 +4 位作者 黄国强 安辉 郭聂涛 彭明 黄阶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7期2049-2050,2053,共3页
目的探讨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检测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判断等方面中的应用。方法 102例常规血清cTnⅠ阴性的UAP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测定血清hs-cTnI水平,随访30d,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 目的探讨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检测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判断等方面中的应用。方法 102例常规血清cTnⅠ阴性的UAP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测定血清hs-cTnI水平,随访30d,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hs-cTnⅠ水平随着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升高,hs-cTnⅠ水平越高,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累及血管的程度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TnⅠ升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TnⅠ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TnI水平的高低可预测冠脉病变的狭窄严重程度与病变范围,其升高提示短期预后不佳、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可作为UAP早期危险分层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肌钙蛋白Ⅰ 心血管造影术 预后
下载PDF
血清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预后的评价 被引量:22
4
作者 曹相誉 杨文东 李会利 《疑难病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入院后血清C反应蛋白 (Creactiveprotein ,CRP)的变化 ,探讨其与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 对 4 8例UAP患者采血行CR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MB)定量检测 ,严密观察 2周内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入院后血清C反应蛋白 (Creactiveprotein ,CRP)的变化 ,探讨其与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 对 4 8例UAP患者采血行CR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MB)定量检测 ,严密观察 2周内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周内 ,血清CRP异常 (增高 )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 4 4 .8% ,高于CRP正常UAP患者的 10 .5 % (P <0 .0 5 )。CK MB异常的UAP患者中 4 0 .0 %在 2周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 ,CK MB正常的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 2 8.9%(P >0 .0 5 )。结论 CRP定量测定对判断UAP患者短期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有重要的预报价值 ,且比CK 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清 C反应蛋白 预后 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定量检测
下载PDF
血清白介素-6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于海初 孙桂霞 蔡尚郎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41-242,共2页
目的 评价白介素 6 (IL 6 )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118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或有心肌梗死史的BrauwaldⅢB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检测入选者血清IL 6、C 反应蛋白 (CRP) ,并对其进行了 6个月的随访 ,按随... 目的 评价白介素 6 (IL 6 )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118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或有心肌梗死史的BrauwaldⅢB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检测入选者血清IL 6、C 反应蛋白 (CRP) ,并对其进行了 6个月的随访 ,按随访期间有无主要心脏事件发生分成两组 :Ⅰ组 :发生心脏事件 (n =6 8) ;Ⅱ组 :未发生心脏事件 (n =5 0 )。结果 IL 6 :Ⅰ组 (8.6 8± 4 .6 1)ng/L ,Ⅱ组 (4.5 9± 1.71)ng/L ;CRP :Ⅰ组 (8.6 9± 3.73)mg/L ,Ⅱ组(3.34± 2 .0 8)mg/L ;Ⅰ组患者血清IL 6、CRP均显著高于Ⅱ组患者 ,两者比较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0 1)。血清IL 6含量与CRP含量有显著正相关性 (r=0 .394 ,P <0 .0 0 0 1)。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IL 6浓度增高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心绞痛 不稳定性 预后
下载PDF
抑郁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晓莉 马健 +3 位作者 秦晨婷 周翌 庄国红 丁飚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89-591,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情绪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17例UA患者择期PCI术前及术后进行抑郁评分,根据评定结果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抑郁组82例,非抑郁组135例)。结果... 目的探讨抑郁情绪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17例UA患者择期PCI术前及术后进行抑郁评分,根据评定结果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抑郁组82例,非抑郁组135例)。结果 217例行PCI患者,术后抑郁患病率高于术前(37.4%比29.4%,P<0.05);术后随访24个月抑郁患者MACE发生率(8.2%比4.3%,P<0.05)和累积再住院率(32.7%比20.7%,P<0.05)均高于无抑郁患者。结论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相当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况;术后抑郁程度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能影响UA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抑郁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预后
下载PDF
快速床旁检测脑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的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明生 李明昌 +5 位作者 王河 肖毅 谢东晓 吕健 顼志敏 张钧华 《中国医药导刊》 2003年第2期114-115,共2页
目的:通过快速床旁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浆中BNP浓度,对比研究BNP对AMI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入选2002年7月~2003年2月的AMI和UA患者,分为AM... 目的:通过快速床旁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浆中BNP浓度,对比研究BNP对AMI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入选2002年7月~2003年2月的AMI和UA患者,分为AMI组和UA组。即刻床旁抽血行床边BNP和心肌酶三项(CK-MB、Myo、TNI)的快速测定。同时观察入院时血压、心率、肺部罗音和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个月内不良事件。结果:入选AMI患者25例和UA20例。其中AMI组肺部有湿性罗音组12例和无罗音组13例。AMI组和UA组的BNP、肺部罗音和不良事件分别为(376.9±410.2)pg/ml和(45.2±20.6)pg/ml(P<0.001)、12例和4例、不良事件3例和0。有湿性罗音组和无罗音组的BNP浓度分别为(604.8±425.2)pg/ml和(149.1±81.5)pg/ml(P<0.05)、年龄分别为(71.1±13.5)岁和(61.7±11.2)岁(P<0.05)、不良事件分别为3例和0例,而两组间Myo、CPK-MB、TNI无差异性。结论:快速床旁检测AMI患者血浆中BNP浓度有助于对A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评价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心绞痛 脑钠素 心肌酶 危险分层 预后
下载PDF
BNP、MCP-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预后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彭杰成 龙明智 +2 位作者 章海燕 徐少华 姜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近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按Braunwald标准,85例心功能正常的UA患...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近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按Braunwald标准,85例心功能正常的UA患者分为ⅠB组(25例)、ⅡB组(30例)及ⅢB组(30例),并取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24h内抽肘前静脉血,分别行BNP和MCP-1检测。随访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UA组BNP及MCP-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ⅢB组显著高于ⅠB组和ⅡB组(P均<0.05)。冠状动脉3支与2支病变组BNP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均<0.05);3支病变组MCP-1明显高于2支及单支病变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和MCP-1是30天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浆BNP、MCP-1水平对心功能正常的UA近期不良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A BNP MCP-1 预后
下载PDF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史明娟 徐建 +3 位作者 黄成林 冯天元 孙红疆 倪国贞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比较104例UA患者与90名健康人HRT现象的2个常用指标的异常情况,并比较这2个指标不同的UA患者的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情况。...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比较104例UA患者与90名健康人HRT现象的2个常用指标的异常情况,并比较这2个指标不同的UA患者的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情况。结果与健康人比较,UA患者的HRT现象的2个指标都有明显异常;随访24个月~33个月,UA患者中2个指标均异常者心血管死亡率最高。结论UA患者存在较明显的HRT异常,其异常程度与患者的心血管死亡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震荡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律失常 预后
下载PDF
心肌肌钙蛋白I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志勇 颜光烈 +3 位作者 林立芳 陈诗泉 沈晓丽 潘棱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 I (c Tnl)检测在不稳定型绞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进行临床 Braunwald分级 ,固相层析免疫法测定血清 c Tn I,酶学法测定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同功酶 (CK- MB) ,并观...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 I (c Tnl)检测在不稳定型绞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进行临床 Braunwald分级 ,固相层析免疫法测定血清 c Tn I,酶学法测定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同功酶 (CK- MB) ,并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80例 UAP患者中 2 2例 (2 7.5 % )血清 c Tn I检测呈弱阳性或阳性 ,而 CK- MB仅 2例 (2 .5 % )升高 (P=0 .0 0 0 1)。 c Tn I阳性组 (2 2例 )与阴性组 (5 8例 )之间临床除Braunwald分级存在差异 (77.3%比 48.3% ,P=0 .0 2 )外 ,其他均无差异。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率在 c Tn I阳性组较阴性组明显增高 (4 0 .9%比 6 .9% ,P=0 .0 0 7) ,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c Tn I是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最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肌钙蛋白 I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较灵敏、较特异的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钙蛋白I 心肌 心绞痛 预后
下载PDF
高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胱抑素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铁岭 鲁晓春 +1 位作者 彭卫红 范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7-57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色免疫比浊法测定167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Cys C浓度等指标,观察患者24 h内首次血清Cys C值,<1.5 mg/L者入正常组(102例),≥1.5 mg/L者入高Cys C组(6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色免疫比浊法测定167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Cys C浓度等指标,观察患者24 h内首次血清Cys C值,<1.5 mg/L者入正常组(102例),≥1.5 mg/L者入高Cys C组(65例)。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再入院率。结果高Cys C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再入院率等终点事件高于正常组(χ2=4.16,P=0.042)。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血清CysC可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胱抑素C 脑钠肽 预后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龙明智 王军 +2 位作者 王迪斌 谌蓉 洪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270-272,共3页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 ,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T(c Tn T)含量判断 UAP预后。方法 :对 2 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内科强化治疗 ,与强化治疗加通心络干预治疗组 (2 3例 )比较 ,并测定血清 c...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 ,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T(c Tn T)含量判断 UAP预后。方法 :对 2 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内科强化治疗 ,与强化治疗加通心络干预治疗组 (2 3例 )比较 ,并测定血清 c Tn T、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CK及 CK MB)〕浓度 ,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服用通心络组心绞痛积分为 (2 .72± 1.85 ) m V· min,明显低于内科常规治疗组〔(3.76± 2 .5 5 ) m V· min,P<0 .0 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 c Tn T≥ 0 .2μg/L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 Tn T正常者 (33.3%比 5 .0 % ,P<0 .0 1) ,c Tn T的阴性预期值达 95 %。结论 :通心络胶囊是治疗 U AP的安全有效药物。 c Tn T可用于判断 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通心络胶囊 肌钙蛋白 预后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齐雨青 顼志敏 +1 位作者 胡大一 李田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18-120,共3页
目的 为观察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9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入院后一周内行冠脉造影 ,分析其病变特点、狭窄程度及前向血流 ,根据病变的形态将病变分为单纯病变和复杂病变 ,随访 6~ 1 2个月 ... 目的 为观察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9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入院后一周内行冠脉造影 ,分析其病变特点、狭窄程度及前向血流 ,根据病变的形态将病变分为单纯病变和复杂病变 ,随访 6~ 1 2个月 ,观察终点为非致死性心肌梗塞或心脏性死亡。结果 共发生心脏事件 1 2例 ,复杂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前向血流 <TIMI 3级、三支病变和 /或左主干病变。结论 冠脉斑块的形态特点是影响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病变 不稳定性 心绞痛 预后
下载PDF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女性患者二年随访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竞涛 谭慧琼 +4 位作者 朱俊 李建东 梁岩 章晏 刘力生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8期887-891,共5页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2年自然病程。方法本研究为国际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按统一方案登记因NSTE-ACS入院的患者,对入选患者的治疗不作任何干预,记...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2年自然病程。方法本研究为国际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按统一方案登记因NSTE-ACS入院的患者,对入选患者的治疗不作任何干预,记录其临床特征、主要药物及干预治疗、重大事件,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追踪记录2年,分析女性患者的特点并与男性患者对比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国大陆地区共注册2 294例NSTE-ACS患者,女性占37.7%(864例),平均年龄65.1±6.7岁,就诊时有不稳定心绞痛及心电图异常者分别占90.7%、92.6%。女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者分别占64.1%、23.4%,显著高于男性(P≤0.001)。女性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吸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者分别占39.4%、16.8%、11.7%、2.3%,均明显低于男性(P≤0.001)。既往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占0.5%,低于男性(P≤0.05)。住院期间女性患者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率分别为92.8%、64.8%,低于男性(P≤0.05);硝酸酯类药、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和调血脂治疗率分别为96.9%、60.0%、59.1%、47.1%,与男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女性患者药物治疗率下降幅度比男性更为明显。随访2年时女性患者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调血脂药的服用率分别为68.4%、39.5%、27.4%和19.4%,均显著低于男性(P≤0.05)。住院期间女性患者PCI、CABG治疗率分别为10.5%和2.7%;2年随访期间分别为13.4%和4.8%。女性血运重建治疗无论是在住院期间或2年随访期间均显著低于男性(P≤0.001)。2年随访期间女性患者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因顽固心肌缺血住院率分别为7.4%、4.7%、6.8%、15.4%和31.3%,与男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STE-ACS女性患者接受治疗和/或重视治疗的程度明显低于男性。在目前治疗不及男性的情况下女性的重大事件发生率与男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女性性别是NSTE-ACS重要事件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不稳定心绞痛 非Q波心肌梗死 预后
下载PDF
青年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及预后情况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颖艳 王艳霞 +2 位作者 王彩莲 刘亚斌 韩雅玲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668-671,共4页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入住我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年龄将≤45岁者分为青年组(n=257),将≥65岁者分为老年组(n=320),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入住我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年龄将≤45岁者分为青年组(n=257),将≥65岁者分为老年组(n=320),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青年组的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HDL-C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但BMI、TC、LDL-C、吸烟率、家族史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青年组患者的单支病变比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但老年组三支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比率要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青年单支和双支病变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或略低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三支血管病变时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结论肥胖、血脂异常、吸烟、家族史是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青年患者单支病变较多,预后较老年患者好,但三支血管病变时预后比老年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青年 老年 冠脉造影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晶 吴晓君 +3 位作者 朱庆磊 卢才义 赵玉生 王士雯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探讨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对 1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 ,测定cTnI及CK、CK MB水平 ,行冠脉造影、心电图及超声检查 ,记录 4 2d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发生早期心脏终点事件... 目的 探讨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对 1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 ,测定cTnI及CK、CK MB水平 ,行冠脉造影、心电图及超声检查 ,记录 4 2d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发生早期心脏终点事件组患者具备糖尿病病史、有心电图、超声异常改变、多于一支冠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组 ,同时临床Braunwald分级在Ⅱ、Ⅲ级及CK MB和cTnI阳性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糖尿病病史、cTnI阳性、Braunwald分级Ⅱ~Ⅲ级、心电图和超声异常改变以及CK MB阳性对终点事件有较强预测价值。结论 糖尿病病史、cTnI阳性、Braunwald分级、心电图和超声异常改变以及CK MB阳性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早期预后的有价值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肌钙蛋白I UA 诊断 Braunwald分级 CTNI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预后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淑红 严松彪 +3 位作者 陈晖 高红丽 梁思文 李虹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目的:研究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入选UA患者62例,于入院即刻采用比色法测血浆MPO水平;同时测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 目的:研究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入选UA患者62例,于入院即刻采用比色法测血浆MPO水平;同时测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自入院起第30天、第90天随访,以缺血性胸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源性原因再住院,心源性原因的死亡等为观察终点事件。按MPO水平分别行2分位数分组。结果:血浆MPO≥119.96U/L组的第30天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MPO<119.96U/L组(优势比8.09,95%可信区间1.03,71.87,P=0.04),第90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MPO<119.96U/L组,(优势比4.35,95%可信区间1.03,71.87,P=0.03);MPO水平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相关,和hs-CRP无相关性。MPO、hs-CRP是随访第30天、第90天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MPO:B0.92,P=0.03;0.89,P=0.02.hs-CRP:B0.28,P=0.02;0.24,P=0.04)。结论:血浆MPO水平对UA患者的预后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过氧化物酶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下载PDF
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都虹 杨蓉 +3 位作者 鲁雅楠 张辉 张小琳 邵会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965-968,共4页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4例,随机分为2组:(1)替格瑞洛组(n=212):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每天2次,...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4例,随机分为2组:(1)替格瑞洛组(n=212):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每天2次,口服);(2)氯吡格雷组(n=212):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每天1次,口服)。2组均成功接受PCI术,支架均选择国产Firebird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观察2组患者PCI术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PCI术后90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PCI术后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比例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PCI术后90天内患者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5.19%比16.04%,P<0.05)。出血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并不降低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但较氯吡格雷能发挥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术后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小板反应性 短期预后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药物干预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爱华 苏毅 《河北医药》 CAS 2005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 研究C 反应蛋白 (CRP)升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的预后关系及用氟伐他汀干预后的结果。方法 将 17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CRP <4.0mg L的作为A组 ,将CRP >4.0mg L的分为B、C两组 ,C组给予氟伐他汀 40mg每晚 1次干预... 目的 研究C 反应蛋白 (CRP)升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的预后关系及用氟伐他汀干预后的结果。方法 将 17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CRP <4.0mg L的作为A组 ,将CRP >4.0mg L的分为B、C两组 ,C组给予氟伐他汀 40mg每晚 1次干预治疗。结果 A组 6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例 ,无死亡 ;B组 5 8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16例 ,死亡 3例 ;C组 5 2例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9例 ,死亡 2例。A、B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B、C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CRP是炎症反应的指标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CRP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预测是否会出现急性心血管并发症 ,是冠心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在UA患者中早期使用氟伐他汀可减少斑块炎症 ,加强斑块的稳定性 ,防止新的粥样斑块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心血管并发症 不稳定型心绞痛 氟伐他汀 CRP 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结论 差异 重要作用
下载PDF
不稳定心绞痛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孙晓红 朱蕾 彭晓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15例UA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其血清hs-CRP浓度及血糖、血脂、尿酸,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与hs-CRP的关...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15例UA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其血清hs-CRP浓度及血糖、血脂、尿酸,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与hs-CRP的关系,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与血清hs-CRP浓度差异。结果UA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者血清hs-CRP浓度升高,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及范围相关。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UA患者血清hs-CRP浓度与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吸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hs-CRP水平明显增高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hs-CRP水平明显增高是不稳定心绞痛发生近期冠脉事件独立的危险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不稳定心绞痛 高敏C反应蛋白 近期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