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Uplift in the Longmen Shan Mountains Revealed by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ies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1
作者 LI Yong YAN Zhaokun +4 位作者 ZHOU Rongjun YAN Liang DONG Shunli SHAO Chongjian Svirchev LAURENC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6-73,共18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positive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ies (IGA), steep topography and lower crustal extrusion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GA data has revealed uplift 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positive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ies (IGA), steep topography and lower crustal extrusion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GA data has revealed uplift and extrusion of lower crustal flow in the Longmen Shan Mountains (the LMS). Firstly, The high positive IGA zone corresponds to the LMS orogenic belt. It is shown that abrupt changes in IGA correspond to zones of abrupt change of topography, crustal thickness and rock density along the LMS.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Airy isostasy theory, simulations and inversions of the positive IGA were conducted using three-dimensional bod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MS lacks a mountain root, and that the top surface of the lower crust has been elevated by 11 km, leading to positive IGA, tectonic load and density load. Thirdly, according to Watts's flexural isostasy model, elastic deflection occurs, suggesting that the limited (i.e. narrow) tectonic and density load driven by lower crustal flow in the LMS have led to asymmetric flexural subsidence in the foreland basin and lifting of the forebulge. Finally, based 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zones of extremely high positive IGA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Precambrian Pengguan-Baoxing complexes in the LMS,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erosion gravels from the complexes in the Dayi Conglomerate layer of the Chengdu Basin suggest that positive IGA and lower crustal flow in the LMS took place at 3.6 Ma or slightly earl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ies crustal uplift Longmen Shan Mountains lower crustal flow foreland bas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plift of Longmen Shan and the Subsidence of Foreland Basin,Sichuan,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LI Yong YAN Liang +5 位作者 SHAO Chongjian WANG Zhengjiang YAN Zhaokun YU Qian ZHOU Rongjun LI Hai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79-395,共17页
Depend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eval sedimentary geometry and subsidence mechanism in the Longmen Shan foreland basin, three models abou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men Shan uplift and foreland basin sub... Depend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eval sedimentary geometry and subsidence mechanism in the Longmen Shan foreland basin, three models abou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men Shan uplift and foreland basin subsidence since the Indosinian have been proposed:(1) crustal shortening and its related wide wedge-shaped foreland basin,(2) crustal isostatic rebound and its related tabular foreland basin, and(3) lower crustal flow and its related narrow wedge-shaped foreland basin. Based on the narrow wedge-shaped foreland basin developed since 4 M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arrow crustal shortening and tectonic load driven by lower crustal flow is a primary driver for the present Longmen Shan uplift and the Wenchuan(Ms 8.0)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ing relationship foreland basin subsidence Longmen Shan uplift 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SICHUAN China Proto-Tethys
下载PDF
Structural Analysis of Jianglang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in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Crston,Sichuan Province
3
作者 Song Honglin Fu Zhaoren Yan Danping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eijing 100083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3-17,共5页
There is a belt of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craton . The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 belt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ordiller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 A typical one in this b... There is a belt of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craton . The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 belt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ordiller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 A typical one in this belt is the Jianglang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 which has a configuration consisting of three layers : a core complex consisting of Mesoproterozoic schist sequence . a ductile middle slab consisting of Paleozoic meta- sedimentary -basalt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 folding layer' and an upper cover consisting of Xikang Group which has suffered both buckling and flattening . A detachment fault developed along the contact boundary between the cover and basement causes the omission of Upper Sinian and Cambrian at the base of cover . A lot of normal ductile shear zones developed in the cover causes the thinning of it . All the features show that the early extension results in the thinning of crust , but the formation of the dome and exposure of basement rocks may be the results of superimposing of the E-W directed contraction and the following southward thrusting during Indosinian to Yanshanian orogeny . Syntectonic plutonism and pervasive thermo - metamor-phism in the cover suggest that the thermal uplift also causes the uplift of the MC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extensional structur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craton thermal uplift.
下载PDF
忻定盆地金山凸起东缘断裂展布及晚第四纪最新活动特征
4
作者 扈桂让 闫小兵 +3 位作者 梁瑞平 任瑞国 薛晓东 张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610,共5页
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测量、地质雷达勘探及浅层地震勘探综合分析认为,金山凸起东缘断裂整体呈NE向展布,走向40°,北起忻口村一带,向SW经金山铺村西、前淤泥村西延伸至部落村以北,进而向SWS转折进入盆地区。经探槽开... 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测量、地质雷达勘探及浅层地震勘探综合分析认为,金山凸起东缘断裂整体呈NE向展布,走向40°,北起忻口村一带,向SW经金山铺村西、前淤泥村西延伸至部落村以北,进而向SWS转折进入盆地区。经探槽开挖和年龄测试,该断裂段最新断错晚更新世早期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忻定盆地 金山凸起东缘断裂 晚第四纪 活动性 活动断层
下载PDF
低程度风化火山岩风化壳结构划分与主控因素——以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慧妹 孟凡超 +3 位作者 王千军 陈林 张曰静 王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78,共12页
为解决低风化程度的火山岩风化壳结构划分及火山岩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的难题,利用研究区28口井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储层物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整体... 为解决低风化程度的火山岩风化壳结构划分及火山岩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的难题,利用研究区28口井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储层物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整体风化程度偏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将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土壤带、水解带、淋滤带、崩解带、蚀变带、母岩带的6层划分方案。利用研究区玄武安山岩的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电阻率4种测井数据,结合过采样算法的决策树模型对淋滤带、崩解带、蚀变带进行分类判别,准确率达87.8%。综合分析认为:低风化程度火山岩风化壳有效储层厚度、结构带发育程度、横纵向分布等具有非均质性;有利储层发育主要受古地貌和断裂作用的控制,淋滤带、崩解带是主要有利储层发育区,常分布于古地貌的斜坡地带,一般厚度在350 m以内;受断裂作用影响,风化壳有效储层厚度可达4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风化程度火山岩 火山岩风化壳结构 决策树判别模型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西缘
下载PDF
桑托斯盆地盐下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建造与深水大油田
6
作者 窦立荣 温志新 +7 位作者 王兆明 贺正军 宋成鹏 陈瑞银 阳孝法 刘小兵 刘祚冬 陈燕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840,共12页
针对桑托斯被动陆缘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特征及大油田成藏规律不清的难题,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及岩心等数据资料,通过早白垩世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恢复重建,提出盐下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受控于坳间断隆型和坳中断凸型两类孤立台... 针对桑托斯被动陆缘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特征及大油田成藏规律不清的难题,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及岩心等数据资料,通过早白垩世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恢复重建,提出盐下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受控于坳间断隆型和坳中断凸型两类孤立台地。坳间断隆型孤立台地分布于现今盐下坳间隆起带上,建造于早期陆内和陆间裂谷两个原型阶段继承性发育的单断式和双断式垒式断块上,早白垩世陆内裂谷晚期沉积的ITP组介壳灰岩和陆间裂谷早期沉积的BVE组微生物灰岩为连续建造;坳中断凸型孤立台地分布于现今盐下坳陷带中,建造于早期陆内裂谷原型阶段火山岩建隆所形成的凸起带上,发育BVE组微生物灰岩。两类孤立台地灰岩所形成礁滩体均具有储层厚度大、物性好的特点。结合盐下已发现大油田解剖,发现两类台地均可形成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周缘为优质湖相和潟湖相烃源岩环绕,上覆为巨厚的优质蒸发盐岩盖层高效封堵,形成了“下生中储上盖”式最佳生储盖组合关系,油气富集程度高。已发现大油田均为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底水块状油田,且均处于充满状态。未来勘探重点目标是西部隆起带和东部隆起带南段上的坳间断隆型孤立台地及中央坳陷带中的坳中断凸型孤立台地。该项研究成果为在桑托斯被动陆缘盆地超前选区选带、新项目评价及中标区块探区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今后在全球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勘探战略选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托斯盆地 被动陆缘盆地 深水 坳间断隆型孤立碳酸盐台地 坳中断凸型孤立碳酸盐台地 大油田
下载PDF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建模及其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7
作者 张雅静 李正芳 +1 位作者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20,共19页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上限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文中通过收集和整理多条地震浅层物探剖面和地震深反射剖面,利用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模型,模拟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布情况,揭示了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通过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和与其呈右阶排列的夏垫断裂进行构造类比,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深、浅部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认为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是一条深浅共存的活动断裂,并利用震级-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式综合估计该断裂上可能诱发的最大潜在地震为7.5级。这一结论对首都圈南部地区开展震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 地震反射剖面 SKUA-GOCAD三维模型 最大潜在地震
下载PDF
上扬子西缘早古生代斑脱岩来源及其对宜昌上升的指示意义
8
作者 王万能 潘江涛 +4 位作者 袁永盛 张耀堂 李仕忠 田瑜峰 庞占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35-2152,共18页
宜昌上升是广西运动在华南地区的阶段性演化运动,但是关于其在上扬子地区的演化时间节点仍不明确,而该时期在上扬子地区广泛沉积了数层斑脱岩。本文通过对滇东北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涧草沟组-龙马溪组岩石地层及斑脱岩年代学的研究,限定... 宜昌上升是广西运动在华南地区的阶段性演化运动,但是关于其在上扬子地区的演化时间节点仍不明确,而该时期在上扬子地区广泛沉积了数层斑脱岩。本文通过对滇东北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涧草沟组-龙马溪组岩石地层及斑脱岩年代学的研究,限定了宜昌上升在上扬子西缘的启动及结束时间分别为445±2Ma和441±2Ma,表明华南晚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前陆盆地过渡的盆山转换在此阶段初步完成。锆石微量元素图解显示其形成于和碰撞挤压有关的造山带背景。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SiO_(2)含量46.32%~54.64%,且具有较低的TiO_(2),微量元素表现为Rb、Ba、Th、U元素的富集,Ti和P元素亏损,Nb/Y-SiO_(2)图解显示其源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和安山岩)。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显示其形成于俯冲带,前期主要为火山弧环境,后期则为板内环境。Hf同位素特征进一步说明早期斑脱岩具有幔源物质的加入,记录了洋壳俯冲-消减的过程。因此认为,早古生代斑脱岩来源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汇聚背景下的俯冲-碰撞造山环境,是扬子陆块向华夏陆块由弧-陆碰撞向陆-陆碰撞转换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脱岩 宜昌上升 锆石U-PB年龄 上扬子西缘
下载PDF
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部找煤前景分析
9
作者 王红霞 《中国煤炭地质》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河西走廊北祁连一带发育众多侏罗系小型聚煤盆地。前人研究了武威盆地石炭系发育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但对侏罗系勘探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武威市东南部一带侏罗纪古地理和后期构造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中侏罗世地层整体为湖沼泽... 河西走廊北祁连一带发育众多侏罗系小型聚煤盆地。前人研究了武威盆地石炭系发育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但对侏罗系勘探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武威市东南部一带侏罗纪古地理和后期构造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中侏罗世地层整体为湖沼泽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处于温暖潮湿的河流、沼泽及浅水湖泊相还原环境,具备中生代煤系沉积并保存下来的有利条件。根据研究区所处的构造单元及构造体系对成煤作用控制的特征,研究区所属构造单元的次一级隆起部位是今后开展找煤工作较为有利的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拗陷 过渡型褶曲 次一级隆起 河西走廊侏罗系盆地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59
10
作者 汪泽成 刘静江 +7 位作者 姜华 黄士鹏 王坤 徐政语 江青春 石书缘 任梦怡 王天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51,共13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及邻区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及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均取得重大突破,但对陡山沱组的沉积背景条件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大量露头资料,结合少量钻井、地震资料,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沉积环境、沉... 近年来四川盆地及邻区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及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均取得重大突破,但对陡山沱组的沉积背景条件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大量露头资料,结合少量钻井、地震资料,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沉积环境、沉积演化及烃源岩分布。研究表明:(1)中—上扬子地区陡山沱组沉积期沉积充填序列及地层分布受古隆起和边缘凹陷控制。古隆起区陡山沱组超覆沉积,厚度薄,发育滨岸相、混积陆棚相、非典型碳酸盐台地相;边缘凹陷地层齐全、厚度大,发育深水陆棚相和局限海盆相。(2)陡山沱组沉积序列总体表现为"海侵-高位-海退"的一个完整沉积旋回。陡山沱组一段为海侵初期的非典型碳酸盐缓坡沉积,陡山沱组二段为广泛海侵期的滨岸—混积陆棚沉积,陡山沱组三段为海侵高位阶段的非典型局限—开阔海台地沉积。(3)陡山沱组二段发育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分布稳定、厚度大,是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和页岩气主力层段;陡山沱组三段以微生物碳酸盐岩为特征,有较好的储集条件,有利于天然气及磷等矿产资源成藏(矿)富集,为值得重视的新领域。秦岭海槽、鄂西海槽是天然气(包括页岩气)及磷矿、锰矿等矿产资源勘查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陡山沱组 岩相古地理 四川盆地 古隆起 边缘凹陷 碳酸盐台地 黑色页岩 烃源岩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晚中生代以来隆升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3 位作者 李智武 刘顺 王国芝 李巨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通过系统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从整体上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与四川盆地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代抬升冷却特征。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特点。构造活动的空间上分区性表现在各地质... 通过系统对比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从整体上探讨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与四川盆地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代抬升冷却特征。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特点。构造活动的空间上分区性表现在各地质单元隆升特征的差异性,主要为四川盆地川东北-川西南地区及其相邻两侧单元对比的差异和松潘-甘孜造山带南北地区的差异。空间上的连续性表现在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活动具有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即由北向南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减小和径迹长度增大的趋势。构造活动时间的幕式性表现在阶段性的快速冷却(埋深)及其相间的缓慢冷却过程。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各地质构造单元径迹年龄值及年龄变化范围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径迹长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它们在晚中生代-新生代共处于统一的、递进的挤压变形动力学体制下,从西向东构筑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挤压-抬升体系,其新生代构造抬升运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同时也受中央造山带和扬子板块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近纪龙门山造山带隆升速率最快(大于600 m/Ma),隆升幅度大于3 km,甚至超过6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东缘 四川盆地 龙门山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铅锌矿床 被引量:89
12
作者 芮宗瑶 叶锦华 +2 位作者 张立生 王龙生 梅燕雄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扬子准地台为大型克拉通碳酸盐发育的地区,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为典型盖层沉积,其中许多地层中不乏碳酸盐沉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其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碳酸盐地层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层控铅锌矿床。近几年来,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又发现... 扬子准地台为大型克拉通碳酸盐发育的地区,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为典型盖层沉积,其中许多地层中不乏碳酸盐沉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其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碳酸盐地层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层控铅锌矿床。近几年来,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又发现一批很有希望的铅锌矿化集中区。笔者总结了这些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将这些矿床与国外的MVT矿床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矿质来源、成矿溶液、成矿机制和成矿控制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隆起 地质大调查 矿化集中区 地台 碳酸盐地层 中三叠统 矿质来源 成矿 地质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三叠世“古脊梁”隆升地质证据及盆地原型西部边界的确定 被引量:10
13
作者 韩鹏 冯胜斌 +4 位作者 李雪梅 王康乐 袁效奇 贺静 胡爱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的构造特征是一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通过区域角度不整合及“古脊梁”东西两侧沉积岩岩性、岩相综合特征分析,提出了“古脊梁”为一动态的隆升和下沉的构造演化带的新认识。认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的构造特征是一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通过区域角度不整合及“古脊梁”东西两侧沉积岩岩性、岩相综合特征分析,提出了“古脊梁”为一动态的隆升和下沉的构造演化带的新认识。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为构造隆升带,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长7油层组沉积期,“古脊梁”构成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且为盆地西部沉积的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盆地原型边界 晚三叠世
下载PDF
Structure Styles of Mesozoic-Cenozoic U-bearing Rock Series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1
14
作者 JIN Ruoshi MIAO Peisen +8 位作者 SIMA Xianzhang LI Jianguo ZHAO Hualei ZHAO Fengqing FEN Xiaoxi CHEN Yin CHEN Lulu ZHAO Lijun ZHU Q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104-2116,共13页
In Northern China, sandstone-type uranium (U) deposits are mostly developed in Mesozoic-Cenozoic basins. These U deposits are usually hosted in unvarying horizons within the basins and exhibit typical U-forming sedi... In Northern China, sandstone-type uranium (U) deposits are mostly developed in Mesozoic-Cenozoic basins. These U deposits are usually hosted in unvarying horizons within the basins and exhibit typical U-forming sedimentary associations,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U-bearing rock serie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U-bearing rock series within the main Mesozoic-Cenozoic U-producing continental basins in Kazakhstan, Uzbekistan, and Russia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Belt (CAMB), and Northern China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CAMB. We analyze the basic structural condition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U-bearing rock series in Northern China and classify their structural styles in typical basins into river valley, basin margin, and intrabasin uplift margin types. The intrabasin uplift margin structural styl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direction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sandstone-type U deposits hosted in the center of a basi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structural style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exploring sandstone-type U deposits in Mesozoic-Cenozoic basin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specting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U-bearing rock series structural style intrabasin uplift margin type Mesozoic-Cenozoic continental basi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沙井子构造带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齐英敏 李曰俊 +5 位作者 王月然 刘亚雷 朱海燕 刘立炜 莫涛 陈延贵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沙井子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分隔阿瓦提凹陷和温宿凸起的边界断裂。它是塔里木盆地研究最薄弱的大型断裂构造带之一。根据系统、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沙井子构造带存在3套断裂体系:深部楔状冲断构造、狭义沙井子断裂和浅部的伸... 沙井子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分隔阿瓦提凹陷和温宿凸起的边界断裂。它是塔里木盆地研究最薄弱的大型断裂构造带之一。根据系统、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沙井子构造带存在3套断裂体系:深部楔状冲断构造、狭义沙井子断裂和浅部的伸张构造。深部楔状冲断构造形成于志留纪—泥盆纪,由北西倾向的主冲断层和南东倾向的反冲断层形成构造楔;构造楔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组成,冲断前锋楔入于寒武系中部,造成上覆地层向温宿凸起方向的急剧抬升。狭义的沙井子断裂,即通常所说的沙井子断裂,为一条高角度基底卷入型挤压走滑断裂,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错断了早期的深部冲断楔。浅部的伸展构造形成于第四纪早-中期,为一系列较小规模的正断层,沿狭义沙井子断裂呈右步雁列状排列,构成左行剪切张扭性断裂带。深部的楔状冲断构造和浅部的伸展构造是本次研究的新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井子构造带 3套断裂体系 中古生代冲断楔 二叠纪末一三叠纪初挤压走滑断裂 第四纪张扭性伸展构造 阿瓦提凹陷 温宿凸起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东海盆地钓鱼岛隆褶带构造演化分析及对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鹏 赵志刚 +1 位作者 张功成 张锦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72,共8页
钓鱼岛隆褶带位于东海陆架东部,是分隔东海盆地东部坳陷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的构造单元。结合东海周缘地质分析,认识到钓鱼岛隆褶带曾经是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该隆起形成于白垩纪,基底为元古宙变质岩,其上还存有晚古生代—中生代残... 钓鱼岛隆褶带位于东海陆架东部,是分隔东海盆地东部坳陷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的构造单元。结合东海周缘地质分析,认识到钓鱼岛隆褶带曾经是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该隆起形成于白垩纪,基底为元古宙变质岩,其上还存有晚古生代—中生代残余地层,中新世分解为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两部分,具有"早成型晚改造"的特点。基于这一认识,认为西湖凹陷中—晚始新世为断陷沉积期,钓鱼岛隆褶带为平湖组东部物源区。东部陡坡带平湖组内发育近岸水下扇等沉积体,是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岛隆褶带 冲绳海槽盆地 东海陆架外缘隆起 构造演化 西湖凹陷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牦牛山组沉积相组合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夏文静 牛漫兰 +4 位作者 闫臻 吴齐 郭现轻 付长垒 李继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3-955,共13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牦牛山地区出露的牦牛山组是一套由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相共同构成的陆相沉积组合,冲积扇相砾岩—粗砂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SE侧,扇三角洲相砂岩—泥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NW侧。古水流分析表明牦牛山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其S... 柴达木盆地北缘牦牛山地区出露的牦牛山组是一套由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相共同构成的陆相沉积组合,冲积扇相砾岩—粗砂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SE侧,扇三角洲相砂岩—泥岩组合主要分布于研究区NW侧。古水流分析表明牦牛山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其SE侧古隆起,但后期扇三角洲相包含少量来自NW和NE向的沉积物。该套沉积组合序列特征与区域上分布在牦牛山西侧同时期形成的湖泊相、滨浅海相沉积共同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晚志留—早泥盆世时期存在一NW向倾斜的古斜坡,且晚期北侧发生抬升。砾岩和砂岩碎屑组成与区域岩石组合类型对比表明,牦牛山组沉积碎屑物主要来自于滩间山群。沉积组合序列特征、碎屑组成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研究表明,牦牛山组可能为柴达木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断陷盆地的充填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扇三角洲 古地貌 牦牛山组 柴北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隆升作用特征-低温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1 位作者 李智武 刘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4-585,共12页
通过对比研究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泸定地区低温年代学样品(ZFT样31件、AFT样56件和A(U-Th)/He样37件)各参数(隆升年龄和隆升速率)特征表明,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抬升冷却过程具由北向南的递进隆升特征,南部丹巴弧形带与北部茂县弧形带产... 通过对比研究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泸定地区低温年代学样品(ZFT样31件、AFT样56件和A(U-Th)/He样37件)各参数(隆升年龄和隆升速率)特征表明,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抬升冷却过程具由北向南的递进隆升特征,南部丹巴弧形带与北部茂县弧形带产生了显著的隆升剥露"翘掀式"调整,北部弧形带隆升剥露较早、速率先快后慢,南部弧形带隆升剥露较晚、速率先慢后快;且在早中新世研究区处于平静期,抬升剥露作用显著减缓。年龄及抬升冷却速率等值线垂向上浅部(70℃等温面)较深部(110℃等温面)弧形展布特征显著;平面上总体向南具连续弧形变化趋势(年龄变新、隆升速率增大)。抬升冷却(剥露)特征显示出中央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对该地区隆升过程的强烈影响,以及弧形构造格架对浅部地表抬升剥露的显著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年代学 隆升作用 弧形格局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中国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25
19
作者 冉启贵 陈发景 张光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78-487,共10页
以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四川克拉通盆地为例讨论了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1)克拉通古隆起的成因及其形成与周围板块活动的联系;(2)古隆起的类型和演化;(3)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与油气... 以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四川克拉通盆地为例讨论了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1)克拉通古隆起的成因及其形成与周围板块活动的联系;(2)古隆起的类型和演化;(3)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古隆起 前缘隆起 构造演化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抬升过程的新认识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君 黄志龙 +1 位作者 李凌君 刘宝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0-692,共3页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嫩江组沉积期末及其后期反转构造运动作用导致的区域抬升对油气成藏影响较大。但是,由于浅层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对于抬升以后至现今的构造演化特征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根据盆地南部浅层...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嫩江组沉积期末及其后期反转构造运动作用导致的区域抬升对油气成藏影响较大。但是,由于浅层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对于抬升以后至现今的构造演化特征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根据盆地南部浅层的边缘相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末-古近纪的挤压构造运动作用下,松辽盆地在整体抬升的同时表现出东抬西降的构造演化特征,东南隆起区长期处于隆升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边缘相 构造演化 抬升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