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Sm-Nd年龄测定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杰东 郑文武 +1 位作者 陶仙聪 王宗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3-417,共5页
在对苏皖北部的上前寒武系进行了矿物学研究基础上 ,选择安徽北部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作为测定对象 ,系统测试 Rb- Sr和 Sm - Nd同位素 ,应用 Sm- Nd等时线方法进行了定年。本次研究表明 ,安徽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可能是在海洋环境中形成 ... 在对苏皖北部的上前寒武系进行了矿物学研究基础上 ,选择安徽北部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作为测定对象 ,系统测试 Rb- Sr和 Sm - Nd同位素 ,应用 Sm- Nd等时线方法进行了定年。本次研究表明 ,安徽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可能是在海洋环境中形成 ,主要反映了陆源物质特征 ,其形成时代约为 80 0 Ma。这为苏皖北部地区上前寒武系是位于华北区青白口系和扬子区震旦系之间的一套地层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燧石 SM-ND同位素 上前寒武系 等时线
下载PDF
皖北上前寒武系史家组碳质大化石的发现及生物地层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郑文武 穆玉英 +2 位作者 郑学信 王家文 邢乐澄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55-471,537-538,共17页
首次发现和描述了安徽宿县晚前寒武纪史家组分类未定的碳质大化石Bipatinella,Tawuia,Ellipsophysa,Chuaria,Morania等;论述了其产出、埋藏及形态等特征;确定了其中Tawuia-B... 首次发现和描述了安徽宿县晚前寒武纪史家组分类未定的碳质大化石Bipatinella,Tawuia,Ellipsophysa,Chuaria,Morania等;论述了其产出、埋藏及形态等特征;确定了其中Tawuia-Bipatinella组合相当于淮南生物群中的第3生物组合;探讨了其有关分类系统及生物地层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 碳质大化石 晚寒武世 生物群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的基底性质 被引量:35
3
作者 赵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5-99,共5页
本文根据地震、重磁力勘探及钻探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的基底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盆地基底具有双层结构,上部由上古生界组成,下部为前寒武系结晶地块。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基底结构 地块
下载PDF
华北与扬子克拉通早期相互关系的Nd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5
4
作者 凌文黎 张本仁 +1 位作者 张宏飞 骆庭川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6年第1期74-80,共7页
对于前寒武纪,特别是中、上元古代、华北和扬子克拉通大地构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是人们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其核心在于两克拉通是否属于同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扬子克拉通及其北缘由于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地质体缺乏可靠地质年代... 对于前寒武纪,特别是中、上元古代、华北和扬子克拉通大地构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是人们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其核心在于两克拉通是否属于同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扬子克拉通及其北缘由于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地质体缺乏可靠地质年代学数据,形响了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就扬子克拉通北缘汉中碑坝和西乡地区重要地质体的形成时代作了系统的Rb-Sr、Sm-Nd和部分颗粒锆石Pb同位素蒸发年龄方法的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探讨了扬子和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上地幔性质和演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性,据此论证了两克拉通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特征应属两个独立的地球化学体系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钕同位素 地球化学 前寒武纪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上前寒武系、下第三系含藻岩样和现代蓝藻稳定碳同位素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刘志礼 刘雪娴 +1 位作者 沈平 徐永昌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41-448,共8页
上前寒武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黑色含蓝藻化石燧石层岩样,下第三系油田沉积含藻岩芯岩样、现代蓝藻色球藻科(Chroococaceac)标本热模拟样品、非热模拟样品经粉碎、抽提分离,对其苯溶馏分、无水乙醇馏分和部分石油醚馏分利用MAT251质谱... 上前寒武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黑色含蓝藻化石燧石层岩样,下第三系油田沉积含藻岩芯岩样、现代蓝藻色球藻科(Chroococaceac)标本热模拟样品、非热模拟样品经粉碎、抽提分离,对其苯溶馏分、无水乙醇馏分和部分石油醚馏分利用MAT251质谱仪进行了稳定碳同位素质谱分析。碳同位素组成用δ^(13)C PDB表示。结果表明:上前寒武系的有机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30.49‰,下第三系油田沉积物中的有机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25.52‰,现代蓝藻非热模拟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22.08‰,热模拟样品的δ^(13)C平均值为-16.69‰,反映出随地质时期由老到新δ^(13)C平均值呈梯度上升。苯溶物比乙醇溶物,热模拟比非热模拟蓝藻δ^(13)C平均值明显增大,表现出δ^(13)C值和有机质组分的不同及热解产物类型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同位素 寒武纪 第三纪
下载PDF
鲁中南上前寒武系土门群的时代归属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宋子新 王战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22-30,共9页
本文通过对鲁中南上前寒武系土门群地质特征的研究,确定了土门群各组的时代归属,并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划分了化学地层,进而通过苏皖北部和辽南上前寒武系的对比,阐明了晚前寒武纪华北地块东南缘的古构造环境。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土门群 华北地块 时代
下载PDF
Sr、C同位素对苏皖北部上前寒武系时代的界定 被引量:71
7
作者 杨杰东 郑文武 +1 位作者 王宗哲 2陶仙聪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47,共4页
对苏皖北部上前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系统采集灰岩样品 ,采用弱酸处理方法测定清液部分的 Sr同位素组成 ,对全岩样品测定 C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与 Shields(1999)发表的新元古代古海水 Sr、C同位素组成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对比表明 ,苏皖北... 对苏皖北部上前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系统采集灰岩样品 ,采用弱酸处理方法测定清液部分的 Sr同位素组成 ,对全岩样品测定 C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与 Shields(1999)发表的新元古代古海水 Sr、C同位素组成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对比表明 ,苏皖北部上前寒武系是跨越北方青白口系与南方震旦系之间的一段连续地层 ,其时代约从70 0 Ma到 85 0 Ma,该研究进一步印证了淮南生物群属于先伊迪卡拉期的学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安徽 上前寒武系 淮南生物群 锶同位素 碳同位素 时代界定
原文传递
徐宿地区上前寒武系地层单元界面的穿时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家润 吴俊奇 +5 位作者 潘国强 张庆龙 孔庆友 曾家湖 施贵军 刘道忠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79,共5页
剖面露头特征显示 ,徐宿地区上前寒武系地层单元 (组、段 )界面普遍是穿时面 ,分别涉及贾园组—望山组各组地层。研究结果表明 ,穿层界面的形态、倾向与界面上下的岩石类型、海进海退、深水方向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人为选择窄相带浅水相... 剖面露头特征显示 ,徐宿地区上前寒武系地层单元 (组、段 )界面普遍是穿时面 ,分别涉及贾园组—望山组各组地层。研究结果表明 ,穿层界面的形态、倾向与界面上下的岩石类型、海进海退、深水方向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人为选择窄相带浅水相沉积作为地层单元分界面的标志以及沉积相带的侧向迁移是造成界面穿层的原因。鉴于地层单元界面普遍穿时 ,建议采用以斜实线的形式来表述研究区上前寒武系地层柱中穿时界面上下两个地层单元的整合接触和部分同期、部分先后异期的时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宿地区 江苏 安徽 上前寒武系 地层界面 穿时特征
原文传递
北大巴山区鲁家坪组的厘定 被引量:10
9
作者 雒昆利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根据鲁家坪组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变化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原定义所包含的岩石内容过于庞大,混淆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通过对鲁家坪组的命名地点和标准剖面所在地——北大巴山南部的陕西紫阳县鲁家坪村的鲁家坪剖面及其他... 根据鲁家坪组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变化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原定义所包含的岩石内容过于庞大,混淆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通过对鲁家坪组的命名地点和标准剖面所在地——北大巴山南部的陕西紫阳县鲁家坪村的鲁家坪剖面及其他剖面的详细研究,原鲁家坪组按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以白云岩为主;中段以厚层硅质岩为主,中段下部的硅质岩中夹磷质白云岩和灰岩,其中产小壳化石Archaeooidessp.、Protohertinasp.、Chan-celloriasp.和Hyolithids,中段上部的硅质岩中夹多层毒重石或重晶石矿层以及砂炭(石煤)和火山岩层,即以硅质岩类为主;上段以黑灰色(风化后为浅灰色)含硅炭板岩和泥灰质含炭板岩为主。根据原鲁家坪组各段岩层的岩性、岩相、岩层层序、厚度和分布范围等,原鲁家坪组的下部的厚层状灰质白云岩和硅质白云岩等与原鲁家坪组中部的厚层硅质岩及硅质板岩,以及上部的板岩和千枚岩和页岩的岩性和岩相差别较大,应从原鲁家坪组划出,暂仍称为灯影组,与三峡地区的灯影组可对比;原鲁家坪组的中上部为鲁家坪组的主体,仍称鲁家坪组。厘定后的鲁家坪组与扬子地台的下寒武统的筇竹寺组(云南)、牛蹄塘组(贵州)和宽川铺组(陕南宁强)可以对比,而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的下部以黑色页岩为主、硅质岩岩层薄,而鲁家坪组下部的硅质岩特别发育,厚度大,常常夹有毒重石矿层、砂炭和火山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大巴山 鲁家坪组 瓦庙组 下寒武统 晚前寒武系 寒武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