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太湖上游平原圩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氮动态模型(Nitrogen dynamic model for lowland polder systems,NDP)和磷动态模型(Phosphorus dynamic model for lowland polder systems,PDP)模拟圩区氮磷流失的动态过程,并基于圩区氮磷流...本研究以太湖上游平原圩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氮动态模型(Nitrogen dynamic model for lowland polder systems,NDP)和磷动态模型(Phosphorus dynamic model for lowland polder systems,PDP)模拟圩区氮磷流失的动态过程,并基于圩区氮磷流失机制进行管理情景定量模拟与氮磷减污效益分析。结果表明:①圩区氮磷的年平均流失强度分别为40和1.75 kg/(hm^(2)·a),高于太湖流域的平均氮磷流失水平;②当圩区外部水质控制为Ⅳ类时,氮磷流失强度分别为37.54和1.58 kg/(hm^(2)·a),圩区截流氮磷量分别增加4.9%和9.9%,高氮磷流失级别的圩区数量分别减少26.2%和63.8%;③如将圩区内5%的水田转化为水体,氮磷流失强度分别为36.73和1.72 kg/(hm^(2)·a),圩区截流氮磷量分别增加6.6%和1.7%,高氮磷流失级别的圩区数量分别减少46.2%和22.5%;④圩区氮磷的流失机制具有明显不同,圩外水质目标对于圩内磷的流失影响较大,圩内的水体和坑塘等对于氮滞留和净化更加有优势。展开更多
土地利用对湖泊水质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在重要时间节点的转化对保护洱海水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机交互解译遥感影像,得到2005年和2019年两期洱海流域上游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土地利用对湖泊水质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在重要时间节点的转化对保护洱海水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机交互解译遥感影像,得到2005年和2019年两期洱海流域上游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洱海流域上游近14年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空间及数量上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洱海流域上游主要地类,耕地分布在中、南部平缓地带,林地和草地呈环状分布在盆地边缘,城镇用地零散分布在耕地中,且靠湖泊区域更为集中;14年间,转换主要在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草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进行。建设用地和草地是总面积增加和减少最多的地类,分别为47.240 km^(2)和97.398 km^(2);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园地是动态度最大(1549.895%),林地动态度最低(0.198%)。研究结果可为洱海流域上游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展开更多
文摘本研究以太湖上游平原圩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氮动态模型(Nitrogen dynamic model for lowland polder systems,NDP)和磷动态模型(Phosphorus dynamic model for lowland polder systems,PDP)模拟圩区氮磷流失的动态过程,并基于圩区氮磷流失机制进行管理情景定量模拟与氮磷减污效益分析。结果表明:①圩区氮磷的年平均流失强度分别为40和1.75 kg/(hm^(2)·a),高于太湖流域的平均氮磷流失水平;②当圩区外部水质控制为Ⅳ类时,氮磷流失强度分别为37.54和1.58 kg/(hm^(2)·a),圩区截流氮磷量分别增加4.9%和9.9%,高氮磷流失级别的圩区数量分别减少26.2%和63.8%;③如将圩区内5%的水田转化为水体,氮磷流失强度分别为36.73和1.72 kg/(hm^(2)·a),圩区截流氮磷量分别增加6.6%和1.7%,高氮磷流失级别的圩区数量分别减少46.2%和22.5%;④圩区氮磷的流失机制具有明显不同,圩外水质目标对于圩内磷的流失影响较大,圩内的水体和坑塘等对于氮滞留和净化更加有优势。
文摘土地利用对湖泊水质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在重要时间节点的转化对保护洱海水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机交互解译遥感影像,得到2005年和2019年两期洱海流域上游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洱海流域上游近14年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空间及数量上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洱海流域上游主要地类,耕地分布在中、南部平缓地带,林地和草地呈环状分布在盆地边缘,城镇用地零散分布在耕地中,且靠湖泊区域更为集中;14年间,转换主要在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草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进行。建设用地和草地是总面积增加和减少最多的地类,分别为47.240 km^(2)和97.398 km^(2);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园地是动态度最大(1549.895%),林地动态度最低(0.198%)。研究结果可为洱海流域上游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