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e stability analysis of circular tunnels in layered rock masses using the upper bound theorem 被引量:6
1
作者 Jianhong Man Mingliang Zhou +2 位作者 Dongming Zhang Hongwei Huang Jiayao Che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1836-1871,共36页
An analysis of tunnel face stability generally assumes a single homogeneous rock mass.However,most rock tunnel projects are excavated in stratified rock masses.This paper presents a two-dimensional(2D)analytical model... An analysis of tunnel face stability generally assumes a single homogeneous rock mass.However,most rock tunnel projects are excavated in stratified rock masses.This paper presents a two-dimensional(2D)analytical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face stability of a rock tunnel in the presence of rock mass stratification.The model uses the kinematical limit analysis approach combined with the block calculation technique.A virtual support force is applied to the tunnel face,and then solved using an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upper limit theorem of limit analysis and the nonlinear Hoek-Brown yield criterion.Several design charts are provid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rock layer thickness on tunnel face stability,tunnel diameter,the arrangement sequence of weak and strong rock layers,and the variation in rock layer parameters at different position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rock layer,tunnel diameter,and arrangement sequence of weak and strong rock layer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unnel face stability.Variations in the parameters of the lower layer of the tunnel face have a greater effect on tunnel stability than those of the upper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stability Rock tunnel Layered rock masses upper bound solution Hoek—Brown criterion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anisotropy and inhomogeneity on supporting pressure of tunnel face with kinematical approach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小礼 李闻韬 潘秋景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536-3543,共8页
Based on the active failure mechanism generated by a spatial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the stability of tunnel face was studied. With the help of the spatial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not only the anisotropy and inhom... Based on the active failure mechanism generated by a spatial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the stability of tunnel face was studied. With the help of the spatial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not only the anisotropy and inhomogeneity of the cohesion but also the inhomogeneity of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was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upporting fo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pper bound theorem, the upper bound solutions of supporting pressure were derived. The influence of the anisotropy and heterogeneity on the supporting forces as well as the failure mechanism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cret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al angle impos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upporting pressure, which indicates that above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actual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face supporting forces ANISOTROPY INHOMOGENEITY upper bound theorem
下载PDF
Presentation of multiple midface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intracranial injury treated conservatively
3
作者 Talal Rane Firas Nasser Samir Taha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Midface injuries are normally the result of high forces impacted on the face, that can bypass the power of the connection buttresses, which are thick and strong, base of skull is also a rigid and toughstructure which ... Midface injuries are normally the result of high forces impacted on the face, that can bypass the power of the connection buttresses, which are thick and strong, base of skull is also a rigid and toughstructure which requires significant forces to break. In our case, multiple midface and cranial base fractures are presented, which reflect injury caused by high forces and normally, these result in instability in the facial skeleton, or cause CSF rhinorrhea, or sharp spicules to endanger the orbit or the anterior cranial fossa, or the presence of any other indication of surgery. It is unusual to find such an extent of facial trauma and such a multiplication of fractures on the midface and cranial base levels, yet they were stable enough and without a real indication to require surgical inter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face FRACTURE upper face FRACTURE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下载PDF
The bonding bite plate combined with the face mask protracting maxilla to treat skeletal crossbite in the early mixed dentition
4
作者 夜文敏 段银钟 +1 位作者 武俊杰 郭涛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7年第4期221-225,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rthopedic effects of a new method to treat skeletal crossbite in the early mixed dentition. Methods :Twenty cases (5.8-7. 5 years old ) with skeletal crossbite were treated by bonding 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rthopedic effects of a new method to treat skeletal crossbite in the early mixed dentition. Methods :Twenty cases (5.8-7. 5 years old ) with skeletal crossbite were treated by bonding the bite plate combined with the face mask protracting the upper jaw.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were taken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Results: On average, in all 20 cases the maxilla was moved by 2.06 mm forwards the mandible was turned 2.45° downward and backwards the skeletal crossbites were corrected and the facial profiles were improved satisfactorily. The period of treatment was conducted for 1.7 months on average. Conclusion: A good effect can be achieved by bonding bite plate combined with the face mask protracting the upper jaw to treat skeletal crossbite in the early mixed dentition, which will benefit the craniofacial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e plate face mask protracting upper jaw skeletal crossbite mixed dentition
下载PDF
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的地震作用下分层地基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5
作者 张治国 罗杰 +2 位作者 朱正国 PAN Y T 孙苗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1213,共13页
目前针对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还较少考虑土体分层特性和地震作用的耦合影响,因此构建了一种在分层土体中考虑地震作用的开挖面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模型进行研究。首先,将地震引起的动态响应通过拟静力法简化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目前针对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还较少考虑土体分层特性和地震作用的耦合影响,因此构建了一种在分层土体中考虑地震作用的开挖面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模型进行研究。首先,将地震引起的动态响应通过拟静力法简化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的惯性力作用;其次,在均质土体中的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机制的基础上,将其改进为适用于分层土体的三维对数螺旋破坏机制;再次,根据上限定理,在虚功率方程中引入地震惯性力所做功率,得到考虑土体分层特性和地震作用条件下的盾构隧道开挖面支护力的上限解;最后,将上限理论解与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和既有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此外,针对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和地层厚度对关键物理特征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当比例系数ζ>0时,极限支护力随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的增大显著增大;当ζ<0时,极限支护力随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减弱。当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kh=0时,即在无地震作用情况下,归一化极限支护力不随ζ的变化而变化;在上硬下软土层中,下部土层厚度比的增大会引起极限支护力的增大,在上软下硬土层中,下部土层厚度比的增大会引起极限支护力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开挖面稳定性 地震作用 分层土体 上限定理
下载PDF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6
作者 叶友林 刘晓龙 +2 位作者 牛奔 周广宇 徐春一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8-854,共7页
针对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问题,依托深惠城际2标实际工况,分析不同软硬比及土体参数对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利用颗粒流数值模拟分析土体的失稳模式,借助极限分析法建立符合开挖面失稳轮廓的理论计算模型... 针对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问题,依托深惠城际2标实际工况,分析不同软硬比及土体参数对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利用颗粒流数值模拟分析土体的失稳模式,借助极限分析法建立符合开挖面失稳轮廓的理论计算模型,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既往文献及实际工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隧道开挖面主动失稳时,变形主要集中在软土层,硬岩层的变形较少;随着开挖面软硬比的增大,隧道开挖面的极限支护压力也增大;开挖面的极限支护压力与隧道埋深比无关,与土体内摩擦角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离散元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 极限分析法 开挖面稳定性 埋深比 内摩擦角 软硬比
下载PDF
局部正压通风方法解决采面低氧问题的试验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裴晓东 蒋曙光 +3 位作者 吴征艳 朱佳诺 赵粟 姚志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5,共10页
针对浅埋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易产生低氧现象的难题,以山西某矿3105工作面低氧问题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煤层地质条件、工作面通风方式、大气压力变化和自然风压是工作面产生低氧现象的... 针对浅埋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易产生低氧现象的难题,以山西某矿3105工作面低氧问题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煤层地质条件、工作面通风方式、大气压力变化和自然风压是工作面产生低氧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探究了采用局部正压通风方法解决采面低氧问题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负压通风时,增加风速不能明显提高工作面上隅角区域的氧气体积分数,仍低于20%;采用局部正压通风时,采场内20%氧气体积分数等值线在通风风速达到1.6 m/s时,与工作面呈平行状态,增加风速能有效提高采面上隅角的氧气体积分数;采用局部正压通风回风巷增阻时,相较于单一的局部正压通风能够在更小的风速条件下解决采面低氧的问题,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利用COMSOL仿真软件,建立工作面采场气体运移模型,开展了不同通风方法、不同风速条件下的采空区氧气体积分数分布及运移规律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测定结果基本一致。3105工作面现场实践表明,采用局部正压通风回风巷增阻的技术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工作面低氧问题,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的氧气体积分数由15%上升到20%以上,并始终保持正常水平,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工作面低氧 局部正压通风 上隅角 采空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上限定理的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8
作者 胡瑞青 王立新 +4 位作者 郭亮 戴志仁 叶飞 刘畅 范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99-3406,共8页
目前对砂卵石地层开挖面稳定理论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施工过程中盾构机支护力的施加多凭借施工经验进行。为研究砂卵石地层开挖面失稳问题,运用极限分析法上限定理,结合椭球体放矿理论,建立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分析模型的计算方法,研究... 目前对砂卵石地层开挖面稳定理论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施工过程中盾构机支护力的施加多凭借施工经验进行。为研究砂卵石地层开挖面失稳问题,运用极限分析法上限定理,结合椭球体放矿理论,建立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分析模型的计算方法,研究开挖面前方土体变形未发展至地表与发展至地的表两种工况,得到了极限支护力的上限解析解。并选取五种典型的理论分析方法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对数螺线椭球体机制得到的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受地层内摩擦角、隧道直径以及土体重度的影响较大,埋深和黏聚力的影响较小,地表超载的影响最小;其中开挖面极限支护力均随着土体重度和隧道直径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随着摩擦角增大呈现非线性减小趋势;通过与旋转破坏机制、3D对数螺线机制、FLAC^(3D)数值模拟得到的开挖面前方塌落区域的对比,所提出的开挖面前方塌落机制与数值模拟能接近地层的失效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砂卵石地层 开挖面稳定性 上限定理 极限支护力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盾构开挖面稳定性计算模型
9
作者 刘泉维 邵小康 +4 位作者 黄成 李琛 叶守杰 江玉生 杨志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9,共9页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失稳特点,在假定开挖面附近因土体失稳而由软硬地层分界线先向上诱发形成部分楔形体、再呈倒圆台状向地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开挖面稳定性计算模型。先基于极限平衡法提出部分楔形体计算模型;再依据修正后的楔形体计算模...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失稳特点,在假定开挖面附近因土体失稳而由软硬地层分界线先向上诱发形成部分楔形体、再呈倒圆台状向地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开挖面稳定性计算模型。先基于极限平衡法提出部分楔形体计算模型;再依据修正后的楔形体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上覆土压力和开挖面前方部分楔形体的受力;最后依托青岛地铁6号线某区间工程开展数值模拟,验证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支护应力比条件下的土体变形范围有所差异,土体变形主要发生在开挖面前方和上方并呈泡状延伸;数值模拟得到的开挖面失稳形态基本符合理论计算模型的假定形状;理论计算得到该例盾构开挖面极限支护应力比为0.21,与数值模拟的误差率为5%;当开挖面支护力小于极限支护力时,上软下硬地层开挖面水平变形会突然迅速增大;开挖面附近的岩土体变形主要发生在上部软弱部分,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上部软土中心附近,开挖面上土体最大水平位移与开挖面上方地表最大竖向位移间的相关性较高,两者变形规律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上软下硬地层 开挖面稳定性 极限平衡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多对数螺旋曲线破坏机构的富水软岩隧道开挖面支护应力分析
10
作者 许敬叔 刘俊 +1 位作者 路德春 杜修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1-582,共12页
为了避免对胡克-布朗准则进行任何线性化处理,将广义胡克-布朗(generalized Hoek-Brown, GHB)强度准则直接引入到开挖面稳定性分析中,基于极限分析理论构建了富水地层浅埋隧道开挖面多对数螺旋线破坏机构。在考虑孔隙水压力的作用下,推... 为了避免对胡克-布朗准则进行任何线性化处理,将广义胡克-布朗(generalized Hoek-Brown, GHB)强度准则直接引入到开挖面稳定性分析中,基于极限分析理论构建了富水地层浅埋隧道开挖面多对数螺旋线破坏机构。在考虑孔隙水压力的作用下,推导出能量平衡方程,得到开挖面极限支护应力表达式,并且通过程序优化得到支护应力最优上限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GHB强度参数、孔隙水压力系数、岩土体重度以及隧道埋深比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不同情况下的开挖面极限支护应力稳定性图表,通过该图表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富水地层隧道开挖面维持稳定性所需的极限支护应力,为盾构隧道初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开挖面 广义Hoek-Brown准则 多对数螺旋线破坏机构 孔隙水压力 极限分析上限法 极限支护应力
下载PDF
大倾角坝基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滑移变形特征研究
11
作者 高俊 韩小柯 +2 位作者 韩文超 党发宁 廖昌隆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2-821,共10页
抽水蓄能电站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作为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大坝的优选坝型之一,往往坝基顺河向坡度较陡,坝体容易产生顺坡向滑移变形,坝坡抗滑稳定性较差,危及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大坝运行安全。因此,建立... 抽水蓄能电站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作为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大坝的优选坝型之一,往往坝基顺河向坡度较陡,坝体容易产生顺坡向滑移变形,坝坡抗滑稳定性较差,危及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大坝运行安全。因此,建立大倾角坝基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数值模型,研究大倾角坝基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滑移变形的规律,揭示大倾角坝基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产生滑移变形的机制,提出减小其滑移变形的物理力学和几何结构设计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较大下滑力和较小抗滑力是大倾角坝基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容易产生滑移变形的根本原因;坝基倾角越大,重力沿坡面分力越大,坝体滑移变形越大,坝坡安全系数越小(当坝基倾角大于15°时,坝坡安全系数小于规范要求的最小值1.5);增设压坡能够有效减小坝体滑移变形,显著提高坝坡抗滑稳定性,压坡平台高度越高、宽度越宽和黏聚力、内摩擦角越大,坝体滑移变形越小,坝坡安全系数越大,推荐压坡平台高度和宽度取1/2倍主坝最大坝高,压坡密实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主坝堆石密实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上水库大坝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大倾角坝基 滑移变形
下载PDF
孔隙水压力效应下非均匀地层盾构隧道稳定性分析
12
作者 龙海平 陈登开 +4 位作者 何瑜钦 周飞 鲁新 姜承军 杨永祥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7-56,共10页
为了确定盾构隧道穿越不均匀地层时由上下地层间力学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开挖面支护力,以组合对数螺旋线模型为基础,建立非均匀地层中盾构开挖面失稳模型,使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了不均匀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力上限解,借助非线性优... 为了确定盾构隧道穿越不均匀地层时由上下地层间力学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开挖面支护力,以组合对数螺旋线模型为基础,建立非均匀地层中盾构开挖面失稳模型,使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了不均匀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力上限解,借助非线性优化技术手段,求出极限支护力最优解,与已有成果进行对比。并研究了孔隙水压力等其他不同参数对支护力上限及开挖面前方潜在破坏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下部地层支护力随地层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增大而降低,上下部的极限支护力随着土体重度以及孔隙水压力系数的增大而增大;破坏范围随着内摩擦角和孔隙水压力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黏聚力和土体重度对破坏范围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地层 盾构隧道 极限上限分析法 开挖面稳定性
下载PDF
低瓦斯矿井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机理及治理技术
13
作者 郭飞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10期207-209,213,共4页
店坪煤矿203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隅角多次出现瓦斯超限现象,治理难度大,严重制约着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分别从地质构造、围岩裂隙情况、通风方式、邻近采空区影响等几方面,分析了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并根据回采现状,优化工作面通风方式;... 店坪煤矿203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隅角多次出现瓦斯超限现象,治理难度大,严重制约着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分别从地质构造、围岩裂隙情况、通风方式、邻近采空区影响等几方面,分析了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并根据回采现状,优化工作面通风方式;采用Y型通风系统,提出了“高位瓦斯钻孔+采空区大直径钻孔负压抽采+顺层钻孔抽采”联合瓦斯抽采技术。通过现场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上隅角瓦斯浓度降低至0.4%,回风流中瓦斯浓度降低至0.9%,落煤点瓦斯浓度降低至0.6%,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上隅角 瓦斯积聚 治理措施
下载PDF
基于对比度 区域均匀性图分析的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预警算法研究
14
作者 郝明 李学龙 杨玉龙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3,共7页
综放工作面上隅角通风困难,瓦斯难以有效排出,容易导致瓦斯积聚。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诱发瓦斯超限事件甚至瓦斯爆炸事故,对井下作业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威胁。为应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分析的综放工作面上隅角... 综放工作面上隅角通风困难,瓦斯难以有效排出,容易导致瓦斯积聚。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诱发瓦斯超限事件甚至瓦斯爆炸事故,对井下作业人员和设备造成严重威胁。为应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分析的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预警算法。该算法使用时空克里金插值法,构建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数据点插值模型,利用综放工作面已知数据,获取瓦斯采样点的信息,根据时空变异函数、时空协方差函数表征各采样点间的时空相关关联性,估计瓦斯未知采样点的时空信息,利用马特隆模型拟合所有采样点,以得到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通过此图明确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通过评估标准确定其风险等级,进而启动相应的防范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分析可准确预测上隅角瓦斯浓度及其变化特征,且预警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度区域均匀性图 综放工作面 上隅角瓦斯超限 瓦斯浓度 时空克里金插值法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以孔代巷”瓦斯治理参数优化研究
15
作者 吕江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29-132,共4页
为有效降低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浓度,本文结合王家岭煤业18103工作面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孔代巷”上隅角瓦斯治理技术,并设计了现场试验方案,通过分析不同钻孔布置参数的抽采效果,确定出钻孔孔径为127 mm,钻孔抽采负压30 k Pa左右... 为有效降低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浓度,本文结合王家岭煤业18103工作面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孔代巷”上隅角瓦斯治理技术,并设计了现场试验方案,通过分析不同钻孔布置参数的抽采效果,确定出钻孔孔径为127 mm,钻孔抽采负压30 k Pa左右,分支孔数量2个最佳。现场应用结果表明,18103工作面采用“以孔代巷”治理采空区瓦斯技术后,在瓦斯含量相对较高的区域,上隅角瓦斯浓度明显降低,能控制在0.6%以内,瓦斯含量相对较低的区域上隅角瓦斯浓度能控制在0.2%左右,治理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上隅角 以孔代巷 定向钻孔 瓦斯抽采 参数优化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采掘关系对下位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影响研究
16
作者 张小军 孙佳瑞 马扬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68,共8页
近距离煤层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采掘关系发生变化时,巷道围岩变形失稳机理会更加复杂,而目前针对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推进方向不同时巷道受载动态演化规律及失稳特征的研究较少。以陕北能东煤矿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采... 近距离煤层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采掘关系发生变化时,巷道围岩变形失稳机理会更加复杂,而目前针对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推进方向不同时巷道受载动态演化规律及失稳特征的研究较少。以陕北能东煤矿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上煤层工作面回采后下位煤层巷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得出,上煤层工作面开采后所产生的底板裂隙深度为22.5 m,未发育至下位煤层巷道。按采掘空间位置关系将回采工作面与巷道分为相向、相交、背向3个状态,数值模拟当巷道与工作面的空间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时下位煤层巷道围岩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①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的采掘关系为相交与背向推进时,巷道围岩应力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在推进距离为90 m时,最大应力为6.5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49,在推进距离为100~110 m时,巷道围岩应力降低幅度最大,降低了53.2%,在推进距离为150 m时应力最小,为0.95 MPa,之后不断增大,直到恢复至原岩应力。②巷道围岩位移量在推进距离为100~150 m时增长幅度较大,在150 m时顶板位移量达到最大,为0.036 m,随着巷道越接近边界煤柱,其巷道位移量越小。现场实测结果表明:上煤层工作面过下位煤层巷道时,巷道位移量显著增长,顶板最大位移量为3.41 cm,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相交推进过程中若地质条件简单可以适当加快推进速度,减小上煤层工作面开采对下位煤层巷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巷道围岩 下位煤层巷道 上煤层工作面 底板破坏 辅运巷道 主运巷道 回采工作面
下载PDF
成庄矿大采高工作面瓦斯分区段抽采方法研究
17
作者 冯建杰 李宾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5期110-114,共5页
针对成庄矿3号煤层432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瓦斯浓度高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监测现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工作面瓦斯存在的风险性及其综合抽采方法。结果表明,目前工作面实际供风量不能满足工作面实际需风量要求,有可能发生瓦斯突... 针对成庄矿3号煤层432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瓦斯浓度高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监测现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工作面瓦斯存在的风险性及其综合抽采方法。结果表明,目前工作面实际供风量不能满足工作面实际需风量要求,有可能发生瓦斯突出风险,必须对瓦斯进行抽采。研究提出了地表钻井瓦斯抽采、采空区布设管理及裂隙带钻孔抽采、工作面顺层及穿层抽采相结合的分区段瓦斯抽采方法。通过现场实践,工作面瓦斯平均有效抽采量达到涌出量的86%;工作面上隅角最大瓦斯浓度变化范围为0.55%~0.72%,平均瓦斯浓度变化范围为0.17%~0.46%,没有出现瓦斯超限情况,对上隅角进行瓦斯抽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采空区瓦斯总体涌出量一定的条件下,采空区布设管路及裂隙带钻孔瓦斯抽采表现为互补关系,能够实现对采空区瓦斯的有效抽采,保证工作面回采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瓦斯 分区段抽采 采空区 上隅角
下载PDF
荒沟抽蓄电站工程上水库三维有限元渗流计算分析
18
作者 李兴宇 赵旭 《东北水利水电》 2024年第6期45-48,72,共5页
荒沟抽蓄电站是黑龙江省首座全面投产发电的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采用主、副挡水坝+垂直防渗帷幕的局部防渗形式。为整体分析库区渗控效果,本文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 GTS-NX建立包含坝体、帷幕等整体库区的三维有限元渗流模型,分析计... 荒沟抽蓄电站是黑龙江省首座全面投产发电的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采用主、副挡水坝+垂直防渗帷幕的局部防渗形式。为整体分析库区渗控效果,本文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 GTS-NX建立包含坝体、帷幕等整体库区的三维有限元渗流模型,分析计算大坝及库周的渗流特性,研究上水库大坝筑成后结合防渗帷幕的整体防渗效果,该研究对局部防渗抽水蓄能电站的三维渗流计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渗流计算 荒沟抽蓄电站 上水库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下载PDF
岷江上游雨季南北坡小气候特征比较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一平 刘玉洪 +3 位作者 窦军霞 何云玲 郭萍 葛在伟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680-686,共7页
利用岷江上游茂县大沟不同坡向的小气候观测资料,探讨了该地区地雨季的太阳辐射、气温、地表温、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候要素的南北坡特征及其与谷底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雨季南坡的太阳辐射量大于北坡和谷底;南北坡气... 利用岷江上游茂县大沟不同坡向的小气候观测资料,探讨了该地区地雨季的太阳辐射、气温、地表温、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候要素的南北坡特征及其与谷底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雨季南坡的太阳辐射量大于北坡和谷底;南北坡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在昼间有一定差异;北坡气温略高于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南坡(O.71℃/100m)大于北坡(O.61℃/100m)。水汽压为北坡<南坡<谷底;而相对湿度为谷底<北坡<南坡,北坡和谷底的太阳辐射、气温、地表温、水汽压最大值比南坡早出现1h。南北坡风速均大于谷底,而南坡风速又大于北坡。由此可见,岷江上游地区即使在雨季,山地对局地气候仍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南北坡 小气候特征
下载PDF
考虑渗流影响的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上限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浩然 黄茂松 +1 位作者 吕玺琳 周维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96-1704,共9页
通过考虑渗流影响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获得渗流条件下的开挖面破坏模式,对比无渗流条件下开挖面的破坏模式,分析渗流对开挖面破坏模式的影响。基于极限上限分析,对无渗流条件下的破坏模式进行改进,提出了适合渗流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 通过考虑渗流影响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获得渗流条件下的开挖面破坏模式,对比无渗流条件下开挖面的破坏模式,分析渗流对开挖面破坏模式的影响。基于极限上限分析,对无渗流条件下的破坏模式进行改进,提出了适合渗流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的破坏模式,建立了考虑渗流影响的极限分析上限法,获得了渗流条件下维持开挖面稳定的总极限支护压力。结合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将其用于钱江隧道工程实例分析。研究表明:渗流会影响开挖面破坏模式,但当水位线不高于地表时,这种影响可以认为是一定的与隧道直径和土体内摩擦角等因素无关。总支护压力的很大部分被用于平衡渗流力,且总支护压力值与地下水位线近似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渗流 开挖面稳定性 极限上限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