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sible Light Induced Photodegradation and Phototoxicity of Phloxine B and Uranine 被引量:2
1
作者 HONG WANG WAN-XIAN WANG +1 位作者 YI YANG AND WEI-MIN CAI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38-441,共4页
Oh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visible light-induced photodegradation kinetics of two xanthene photosensitizers, phloxine B and uranine, in solution and on the surface of silica TLC plates, and to examine the phototoxicit... Oh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visible light-induced photodegradation kinetics of two xanthene photosensitizers, phloxine B and uranine, in solution and on the surface of silica TLC plates, and to examine the phototoxicity of residues of degradation, which could provide valuable safety data on the two photosensitizers and other xanthene chemicals when applied in the environment. Methods UV-Vis absorption during photodegradation was monitored with a Unico 2102 spectrophotometer. Organic content of samples was measured with a Shimadzu TOC 4100. Phototoxicit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ith the methods modified from Daniels. Results When phloxine B and uraniue degraded in solution, their apparent rate constant k was 0.0019 and 0.0027 min^-1, respectively.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50% during the 8 h irradiation period, which led to a gradual decrease in phototoxicity of the residues.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photosensitizers on the surface of silica TLC plates was much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solution. The apparent rate constant k and the half life of phloxine B were 0.0073 min^-1 and 95 min,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Visible light can rapidly induce photodegradation of phloxine B and uranine. The phototoxicity of residues is also decreased. The environmental risk of applications of phloxine B and uranine is mini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loxine B uranine PHOTODEGRADATIO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HOTOTOXICITY TOC
下载PDF
微生物与化学示踪岩溶地下水补给源和途径 被引量:21
2
作者 贺秋芳 杨平恒 +3 位作者 袁文昊 蒋勇军 袁道先 旷颖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38,共6页
在重庆岩溶地下河系统,进行两次高分辨率示踪试验,分析地下含水介质的类型;以硝化、反硝化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因子,根据Cl-和流量聚类分析划分雨、旱季,分析其与NO2-、NO3-的相关性,判断地下水补给途径。两次示踪试验中示踪曲线均为单峰... 在重庆岩溶地下河系统,进行两次高分辨率示踪试验,分析地下含水介质的类型;以硝化、反硝化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因子,根据Cl-和流量聚类分析划分雨、旱季,分析其与NO2-、NO3-的相关性,判断地下水补给途径。两次示踪试验中示踪曲线均为单峰型,无拖尾,示踪剂回收率分别为93.94%、27%,最大视流速与平均视流速之比为1.26、1.12,说明该岩溶槽谷区存在大型的岩溶管道含水介质,水流畅通,无大型溶潭或岔道。聚类分析结果为:旱季(10月~次年4月)地下河出口S2处硝化细菌与NO3-、反硝化细菌与NO2-相关系数达0.9290、.811,与土壤渗透水性质类似;雨季(5~9月)时,微生物与NO2-、NO3-无相关性,R均低于0.5,与上游落水洞D1处地表水类似。说明旱季时地下水主要是地表下渗的裂隙水补给,流经与暗河连接的岩溶裂隙途径,雨季时为经落水洞流入地下河的地表径流补给岩溶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示踪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荧光素钠
下载PDF
H_2O_2-鲁米诺-荧光素钠-K_2CO_3高灵敏化学发光法测定二氧化碳 被引量:3
3
作者 范顺利 屈芳 林金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876-1880,共5页
在碱性介质中,CO32-对H2O2氧化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具有重要作用,荧光素钠对该反应具有很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化学发光法测定二氧化碳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10~5.0×10-6mol?L-1CO32-,检出限为1.2×10-11m... 在碱性介质中,CO32-对H2O2氧化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具有重要作用,荧光素钠对该反应具有很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化学发光法测定二氧化碳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10~5.0×10-6mol?L-1CO32-,检出限为1.2×10-11mol?L-1CO32-(相当于5.3×10-10g?L-1CO2).该方法用于室内外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1.8%~2.1%(n=11),加标实验回收率97.6%~101.4%.论文还探讨了反应的发光机理,发光反应很可能是由溶液中的CO32-与H2O2作用而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引发,荧光素钠对发光的增敏作用为化学能量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鲁米诺 荧光素钠 二氧化碳
下载PDF
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效果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健强 刘西莉 王红梅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2-596,共5页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荧光和清晰的细胞轮廓,亮绿荧光衰退期为7min.;借助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的发展过程,区别活菌体和失活菌体。考马斯亮蓝法包括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步骤,经过改进后的样品处理过程需要40min.左右;染色后使寄主组织呈现淡蓝色,病菌菌体染成深蓝色;该方法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和被侵染细胞内部发育形成的结构,包括孢子发育形成的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成熟附着胞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初生吸器原体、成熟的指状体吸器和次生吸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钠 考马斯亮蓝 应用 小麦白粉病菌 染色效果 比较
下载PDF
荧光素钠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作为气溶胶示踪剂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童咏仪 鹿建春 +2 位作者 徐桂清 李逸民 车凤翔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试验表明,芽胞气溶胶颗粒大于荧光素钠,其总衰亡率亦较高,但依两者对稳定性较差的粘质沙雷氏菌气溶胶推算出的生物衰亡率并无显著差异。对稳定性较强微生物示踪剂的选择,需考虑的因素较复杂。
关键词 微生物气溶胶 空气 微生物 消毒
下载PDF
荧光素钠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及向金黄色葡萄球菌转运的效率
6
作者 扈本荃 罗晓星 +2 位作者 廉江平 王海芳 韦三华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制备向革兰阳性细菌内有效转运药物的阳离子脂质体。方法 以荧光素钠为标志检测对象 ,以大豆磷脂、胆固醇、阳离子脂质为原料 ,依次进行旋转蒸发 -薄膜水化、超声分散、过膜挤压、冻干 ,制备荧光素钠阳离子脂质体。测定该脂质体... 目的 制备向革兰阳性细菌内有效转运药物的阳离子脂质体。方法 以荧光素钠为标志检测对象 ,以大豆磷脂、胆固醇、阳离子脂质为原料 ,依次进行旋转蒸发 -薄膜水化、超声分散、过膜挤压、冻干 ,制备荧光素钠阳离子脂质体。测定该脂质体的包封率和体外释药规律 ,流式细胞术 (FASC)检测该脂质体向金黄色葡萄球菌内转运的效率。结果 所得脂质体水合后粒径均匀 ,形态完整、规则 ,粒径范围 2 0~ 5 0nm ;3批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 19.4 2 %± 0 .31% ;体外释药呈现一级动力学规律 ,释药方程为Q =2 .82 93+2 .70 92T(r=0 .9839) ;FASC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向细菌内转运率达 30 .1%± 12 .5 %。结论 制备的阳离子脂质体能够有效地向革兰阳性细菌内转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 革兰阳性细菌 阳离子脂质体 药物转运 金黄色葡萄球菌 荧光素钠
下载PDF
采用荧光素钠验证柑橘木虱的膜饲喂法
7
作者 阮传清 陈建利 刘波 《东南园艺》 2014年第5期26-29,共4页
为了建立防治柑橘木虱的生防细菌筛选技术平台,本研究利用荧光素钠在491 nm下有吸收峰的原理,用含有荧光素钠的处理液通过膜饲喂法让柑橘木虱成虫取食,以九里香提取液为空白对照,3种处理九里香1:1荧光素钠(低压)、荧光素钠(低压)、九里... 为了建立防治柑橘木虱的生防细菌筛选技术平台,本研究利用荧光素钠在491 nm下有吸收峰的原理,用含有荧光素钠的处理液通过膜饲喂法让柑橘木虱成虫取食,以九里香提取液为空白对照,3种处理九里香1:1荧光素钠(低压)、荧光素钠(低压)、九里香1:1荧光素钠(高压)分别测到吸光度值分别为0.142、0.158、0.139,表明柑橘木虱能够通过膜饲喂法对处理液进行取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荧光素钠 膜饲喂法
下载PDF
荧光素钠在香子兰生活胚珠中的运输
8
作者 张振珏 郑国基 《Acta Botanica Sinica》 1988年第5期490-493,共4页
在香子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未受精的胚珠中,外珠被只包到胚珠的下半部。荧光素钠自珠柄进入胚珠,先在胚珠合点区形成一个荧光中心,然后沿内珠被向珠孔端运输,在内珠被的珠孔端形成第二个荧光中心。不久卵器中显现荧光。受精以... 在香子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未受精的胚珠中,外珠被只包到胚珠的下半部。荧光素钠自珠柄进入胚珠,先在胚珠合点区形成一个荧光中心,然后沿内珠被向珠孔端运输,在内珠被的珠孔端形成第二个荧光中心。不久卵器中显现荧光。受精以后,胚珠的外珠被向上延伸,与内珠被共同形成珠孔。荧光素钠经珠柄进入后向几个方向扩展:1.运至珠孔口处的外珠被中,2.沿珠柄一侧的外珠被向下至合点区;3.由合点区分别向内部和向远离珠柄一侧的外珠被扩展。香子兰胚珠中不具维管束,不过荧光素钠在内珠被中运输时,明显可见紧贴胚囊的内层细胞是其主要运输通道。胚囊成熟时,珠孔端一半在内珠被与胚囊之间有角质层相隔,胚囊合点端的一半与珠心细胞间无角质层,营养物质无疑可由合点端进入胚囊。但是卵器是在内珠被珠孔端荧光中心形成后才出现荧光的,不能排除营养物质自珠孔端进入胚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子兰 生活胚珠 荧光素钠 运输 营养物质 内珠被 胚囊
全文增补中
核电厂用高效过滤器介绍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海潮 李志勇 司涛涛 《制冷》 2010年第4期74-77,共4页
本文结合核电厂用高效空气粒子过滤器的使用情况,对核电用过滤器分类,效率测试方法尤其是钠焰法、荧光素钠法,阻力及容尘量实际判定方法进行了说明和分析。
关键词 高效空气粒子过滤器 性能 荧光素钠 核电厂
下载PDF
荧光素钠法在烟囱流出物监测系统取样效率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太飞 史英霞 +3 位作者 王斌 刘祖洁 吴涛 陈建利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13-717,共5页
为了评价核设施烟囱流出物监测系统的监测可靠性,同时为核设施流出物排放评价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本工作根据核设施气载放射性排放物的取样和监测标准推荐的方法,使用荧光素钠法实际采样试验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表明... 为了评价核设施烟囱流出物监测系统的监测可靠性,同时为核设施流出物排放评价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本工作根据核设施气载放射性排放物的取样和监测标准推荐的方法,使用荧光素钠法实际采样试验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略有偏差,原因是现场试验的烟囱流量、烟囱取样流量以及气流温度等参数与理论计算参数无法完全一致。系统的管道损失率和取样效率的测量结果相对偏差符合评价所要求的精度,多年试验结果也基本稳定。本文对今后测量工作的频度也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钠法 损失率 取样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