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兼论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上海的使命担当
1
作者 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具有辩证关系。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围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具有辩证关系。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围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上海城市精神
下载PDF
城市社区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2
作者 马海燕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7-122,共6页
社区精神是城市社区的灵魂,是居民在日常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区的归属与爱的情感,以及社区对居民需求、价值、尊严的尊重与回应等的精神集合,主要包括温情幸福的家园精神、邻里守望的互助精神、务实奋进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的自治... 社区精神是城市社区的灵魂,是居民在日常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区的归属与爱的情感,以及社区对居民需求、价值、尊严的尊重与回应等的精神集合,主要包括温情幸福的家园精神、邻里守望的互助精神、务实奋进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的自治精神。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之下,城市社区精神的特征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利益与情感兼顾的互惠性、基于理性认知的自觉性、和谐开放共享的包容性,以及德治、法治与自治的共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精神 社区文化 社会治理
下载PDF
初探空间诗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场所营造
3
作者 熊承霞 李泉如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56-60,82,共6页
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市民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的疗愈场所。在科技数字化世界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园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以“诗性化”和“个性化”为核心,构建“诗情画意”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公园... 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市民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的疗愈场所。在科技数字化世界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园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以“诗性化”和“个性化”为核心,构建“诗情画意”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公园景观场所,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空间诗学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景观,通过空间诗学中的诗性空间与诗性场所精神的理念为切入点,并结合上海松江方塔园的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以此来探讨“诗意”在城市公园中的“场所意象”营造策略。这不仅是对城市公园单纯地环境提升,更多地是希望用诗学的场所营造来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探寻出一条耐久重用性的持续设计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诗学 景观场所 场所精神 城市公园 营造策略
下载PDF
激活历史密码 再现古都史脉--安徽凤阳“明中都”新传统建筑设计记思
4
作者 郭华瑜 胡占芳 李国华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城市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如何在新城建设中延续文脉,塑造有历史底蕴的新建筑?一直是城市建设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安徽凤阳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活动中心三组新传统建... 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城市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如何在新城建设中延续文脉,塑造有历史底蕴的新建筑?一直是城市建设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安徽凤阳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活动中心三组新传统建筑设计实践为例,以三组新建筑的选址与明中都城之三座祭祀祠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契机,探索三者在明中都、清凤阳府、凤阳县的各时期城市形态变迁中的史脉变化,思考在此类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应如何溯城脉,塑造融合传统与当下的新城区建设格局;探索应如何理史脉,顺文脉,选择适宜建筑语言,再造融合史脉传承与场所精神的新传统建筑。凤阳县三组新传统建筑的设计实践,就是对激活历史密码,彰显历史城市史脉、城脉、文脉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传统建筑设计 明中都 明代官式祠庙 重塑城脉 场所精神
下载PDF
南方诗学的建构——兼论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维度与“城市精神”书写
5
作者 何光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2,共9页
南方诗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维度的观照,这种“现代性”可以看作是一种“城市精神”的书写,就是召唤“现代人”的出场。这种以“现代人”的此在生存为基础的现代性和城市精神,是在近代以来从以广东为起点的... 南方诗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维度的观照,这种“现代性”可以看作是一种“城市精神”的书写,就是召唤“现代人”的出场。这种以“现代人”的此在生存为基础的现代性和城市精神,是在近代以来从以广东为起点的南方在与西方现代国家的交往与对话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精神也迥异于中国传统诗学的精神。中国传统诗学是以士君子和士大夫为写作主体的抒情言志诗学,是贵族化或精英化的,而中国现代诗学,是以从南方发端而逐渐渗透到中国整个现代文学内部的以平民或市民大众为写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城市诗学,我们将其命名为南方诗学。这个“南方”不同于传统的江南或地理的南方,而是一种精神的南方,或者说新南方。这些年来,个人对“南方诗学”的建构,包括了关于“南方”概念的重新界定、“南方诗歌”群落的梳理、“南方精神”谱系脉络的观照,而后进入“南方诗学”的理论建构。这样一个诗学建构所生长出的诸种可能性及其思想和艺术的实验,也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更具现场性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诗学 南方诗歌 新南方 现代性 城市精神
下载PDF
劳动力流动赋能城乡融合: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基于安徽省6县100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钱力 程雅娴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8期23-39,共17页
城乡融合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劳动力流动则为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及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城乡融合问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微观调研数据,探究安徽省劳... 城乡融合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劳动力流动则为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及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城乡融合问题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微观调研数据,探究安徽省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通过机制分析检验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本在劳动力流动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的间接作用。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严谨检验后依然成立;劳动力流动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聚集人力资本等路径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劳动力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尤其在对政策相对不完善地区的城乡融合促进上,其效应更为显著。基于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应统筹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激发人才活力、增强城乡一体意识,完善市场规则、健全按要素分配制度,深化土地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政策导向、规范劳动力有序流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城乡融合 资源配置 人力资本 促进效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下载PDF
基于城市精神的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策略--以武汉地铁为例
7
作者 张博远 周雨溪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作为赋能地铁空间文化属性的主要手段,公共艺术已成为地铁站建设中的一项专题。为使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走出实践困境,设计者应以城市精神文化资源为引导,将城市文化特性重构为具有情节性的序列,编整于地铁线网。同时,城市精神对地铁... 作为赋能地铁空间文化属性的主要手段,公共艺术已成为地铁站建设中的一项专题。为使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走出实践困境,设计者应以城市精神文化资源为引导,将城市文化特性重构为具有情节性的序列,编整于地铁线网。同时,城市精神对地铁公共艺术起到提领作用,围绕两者的关系,以武汉地铁为例,生成基于城市精神的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规划与实现策略,以期为人文地铁空间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公共艺术 城市精神 主题规划 武汉地铁
下载PDF
文化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雄安新区城市精神的理论构架
8
作者 姜汪维 吕竹雯棋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3-99,共7页
设立雄安新区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因而其城市精神不仅要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标识,而且要转化为激励市民投身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我国的文化治理理念具有本土性、人民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的特质,与建塑雄安新区城市精... 设立雄安新区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因而其城市精神不仅要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标识,而且要转化为激励市民投身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我国的文化治理理念具有本土性、人民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的特质,与建塑雄安新区城市精神的要求内在契合,并因此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为立足本土性以打造中华传统城市风范,突出人民性以坚持人民城市的价值导向,坚持系统性以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高效性以契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基于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视域,雄安新区城市精神可以概括为四重维度和八个要素的理论构架,即崇徳尚义、雄健笃实的历史文脉基因,安定团结、上善若水的人民主体精神,和谐共融、绿色智慧的城市发展理念,包容并蓄、创新卓越的现代化城市品牌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治理现代化 城市精神 雄安新区
下载PDF
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城市精神”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探索——以高中地理“探寻历史风貌区中的上海城市精神”为例
9
作者 陈玉 《教育参考》 2024年第5期69-72,77,共5页
本文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结合语文、思政、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相关内容,设计“探寻历史风貌区中的上海城市精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活动和探究任务,让学生感受在上海地域特色的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 本文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结合语文、思政、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相关内容,设计“探寻历史风貌区中的上海城市精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活动和探究任务,让学生感受在上海地域特色的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含的城市精神,体会城市精神的传承、发展和演变,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提升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综合思维 城市精神 高中地理
下载PDF
“人文识别”方法探索——城市型大学文化校园营建设计实践
10
作者 吴启星 胡笳天 陆激 《华中建筑》 2024年第6期98-102,共5页
城市型大学在人文校园营建中面临独特挑战,其用地狭小导致建筑与景观紧密结合,形成与郊野型大学不同的“大学精神”,也更要求有意识的规划和更新建造来培养人文环境。对于“人文校园”的营建的关键在于“人文识别”策略,即从多维度发掘... 城市型大学在人文校园营建中面临独特挑战,其用地狭小导致建筑与景观紧密结合,形成与郊野型大学不同的“大学精神”,也更要求有意识的规划和更新建造来培养人文环境。对于“人文校园”的营建的关键在于“人文识别”策略,即从多维度发掘校园文化基因,结合校园与城市、基地、学科的关系,以及人的需求和活动,形成系统性营建策略。浙大城市学院案例展示了如何依托此策略,通过融合软硬环境,强化学术氛围,实现文化环境的整体性和成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 人文识别 城市型大学 场所精神
下载PDF
“旧”精神与“新”理念——谈史前美术对市民的疗愈作用
11
作者 杨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4期188-192,共5页
史前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被研究、被展示的形象呈现给世人,这种远离当代生活的艺术形式,除具有考古、历史、美学价值以外,其精神价值也不容忽视。除却传统的心理医生所提供的疗愈服务,史前美术的创作动机、表现形式、... 史前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被研究、被展示的形象呈现给世人,这种远离当代生活的艺术形式,除具有考古、历史、美学价值以外,其精神价值也不容忽视。除却传统的心理医生所提供的疗愈服务,史前美术的创作动机、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内在价值也可以对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当代倡导的跨学科融合、虚拟场景搭建、人工智能辅助、社会人文关怀等都有利于史前美术与当代民众产生交互。该文基于此探讨了史前美术的精神价值对当代市民的精神疗愈作用及对疗愈场所进行构想,为文化遗产赋活更新、重塑身份,并拓宽艺术疗愈的研究领域,使市民更加深刻地受益于文化遗产,实现“旧”精神与“新”理念的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美术 精神 城市环境 市民 艺术疗愈 体验
下载PDF
新时代“胆剑精神”与绍兴城市形象塑造
12
作者 杜坤林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胆剑精神”是绍兴城市精神的标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和丰富的内涵意蕴,并随着时代发展演进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剑精神”与绍兴城市形象塑造密切关联,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 “胆剑精神”是绍兴城市精神的标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和丰富的内涵意蕴,并随着时代发展演进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剑精神”与绍兴城市形象塑造密切关联,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在绍兴迈向更高质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需要大力弘扬以新时代“胆剑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凝心铸魂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系统规划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绍兴实施“五创图强、四进争先”,勇闯“中国式现代化的市域实践新路子”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胆剑精神 城市形象 内在逻辑
下载PDF
古典乡村骑士遭遇现代都市奇观——以莫言《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讨论为中心
13
作者 张志忠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5-103,共9页
对莫言《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进行深度剖析,解读作品在“愚人节新闻”前提下所描述的古典乡村骑士行进于现代都市引发的奇观。借助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和钱理群对堂吉诃德精神的阐释等,揭示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乡村与都... 对莫言《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进行深度剖析,解读作品在“愚人节新闻”前提下所描述的古典乡村骑士行进于现代都市引发的奇观。借助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和钱理群对堂吉诃德精神的阐释等,揭示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乡村与都市的断裂、“空间的表征”与“表征的空间”、本土的“乡下人进城”文学思潮与世界的堂吉诃德精神传承等,凸显了莫言笔下农民形象所特有的侠气、匪气、霸气等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 乡村骑士 都市奇观 堂吉诃德精神 侠气和匪气
下载PDF
对抗无地方化的思考:地方认同视野下的城市环境教育研究
14
作者 黄愉皓 张艺馨 李铭君 《华中建筑》 2024年第7期135-139,共5页
近年来,网红化城市与流行性文化的并行趋势,肇生了城市同质化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通用性的现代主义手法侵蚀了大量地方空间与本土营造观念,地方文化没有得以活态传承,反而被解构在全球资本运行的体系中。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恰如其分地... 近年来,网红化城市与流行性文化的并行趋势,肇生了城市同质化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通用性的现代主义手法侵蚀了大量地方空间与本土营造观念,地方文化没有得以活态传承,反而被解构在全球资本运行的体系中。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恰如其分地推进地方感知与城市环境教育的关系建设成为亟待思考的关键问题。该文通过质性理论梳理、案例样本拆解结合要素分析法,系统搭建了城市建设与地方认同的教育观念、空间差异、研究方法、地方营造的联系,并对城市环境教育的地方感知塑造提出相应的培养方式,从“概念—感知—实践”提出了五项逻辑性视角。该文填充了地方感知理论在城市环境教育视角研究下的系统框架建构,以期通过城市“策划者—教育者—学习者”之间的客观联动性,深刻思考地方建设的根性处理与人性化观念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教育 地方感 集体记忆 身份认同 场所精神
下载PDF
道路之上——高密度城市背景下桥的立体复合化研究
15
作者 陈泽涛 卢志伟 闵睿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第4期28-33,共6页
分析高密度城市中,道路占用过多建设用地,割裂城市空间,阻碍步行友好等问题;探讨如何通过道路之上桥的复合化设计,优化空间资源分配。以“桥”为基础研究原型,探究其基础设施空间设计与场所精神,回顾近现代城市密度与垂直复合等设计理... 分析高密度城市中,道路占用过多建设用地,割裂城市空间,阻碍步行友好等问题;探讨如何通过道路之上桥的复合化设计,优化空间资源分配。以“桥”为基础研究原型,探究其基础设施空间设计与场所精神,回顾近现代城市密度与垂直复合等设计理念与国外密度之建筑实验中基础设施复合化问题,结合在国内基于对道路与桥的垂直空间复合化设计实践,展示桥与道路垂直功能复合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及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 城市道路 垂直空间复合 绿色基础设施 场所精神
下载PDF
基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杰 洪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18期37-40,共4页
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有必要承担起培养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工匠的育人使命。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精髓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在目标追求、核... 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有必要承担起培养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工匠的育人使命。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精髓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在目标追求、核心理念和实践方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耦合性。在黄炎培职教思想指导下,从工匠精神培育生态、培育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模式,以期丰富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研究理论,为智慧城轨行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炎培职教思想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 工匠精神 培育模式
下载PDF
空间体验:在城市记忆中重塑场所精神--以梧州骑楼街道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祥贵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4-41,共8页
街道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和民俗风情,其活力来源于对其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留存。在梧州骑楼百年发展史中,骑楼街道具有鲜明的建筑特征、空间特征和场所特征。骑楼街道依托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街道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和民俗风情,其活力来源于对其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留存。在梧州骑楼百年发展史中,骑楼街道具有鲜明的建筑特征、空间特征和场所特征。骑楼街道依托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商埠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记忆及其场所精神。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骑楼街道存在场所精神流失与城市文化记忆危机问题。骑楼街道在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场所感的营造和骑楼记忆的活化。营造逼真的骑楼街道空间体验情境、创新骑楼街道空间文化体验主题、开展骑楼街道空间参与性活动、设计并创新骑楼街道空间体验产品,是激发骑楼街道场所活力、延续骑楼街道文脉、留存骑楼街道记忆、重塑骑楼街道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州骑楼 街道空间 城市记忆 文化记忆 场所精神
下载PDF
城市公园中场所精神的营造实践——以南通张謇公园设计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轶 阮冀 《湖南包装》 2023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现代城市公园快速化、模块化的营建方式让公园风貌趋于同质,后期叠加的文化符号往往断章取义,难以与城市风貌相融合,让公园文化建设陷入窘境。文章重新思考公共空间中“场所精神”的在地性和发展观,提出了新时代语境下场所精神“自然共... 现代城市公园快速化、模块化的营建方式让公园风貌趋于同质,后期叠加的文化符号往往断章取义,难以与城市风貌相融合,让公园文化建设陷入窘境。文章重新思考公共空间中“场所精神”的在地性和发展观,提出了新时代语境下场所精神“自然共生、文化共荣、城市共享”的新内涵,并通过南通张謇公园设计的营造实践,将生态、文化、服务的先进理念融入规划概念、规划结构及场所营建,探讨文化建设的宽维度和新范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场所精神 文化 营造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测度及空间演化研究:以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晓燕 杨莹 方基凤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5-33,共9页
从城市经济韧性的角度,使用熵值法与空间分析法对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分析其空间演化路径及空间相关性,探讨中国城市经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发现在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均出现了城市经济韧性高... 从城市经济韧性的角度,使用熵值法与空间分析法对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分析其空间演化路径及空间相关性,探讨中国城市经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发现在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均出现了城市经济韧性高-高集聚。在关注超大特大城市发展的同时,还关注其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联动作用,以期打造高经济韧性、强风险抵御能力、快恢复力的韧性城市群,从而实现二十大中所提出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空间演化 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公园场所精神影响因素探究
20
作者 段青清 姜文 马军山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期52-55,61,共5页
场所精神通过场所特性与人们的行为活动两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感知。运用扎根理论,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调查方法,基于场所特性与行为活动两方面,探究了城市公园场所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结果表明:(1)公众对城市公园场所精神的感知包含4个... 场所精神通过场所特性与人们的行为活动两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感知。运用扎根理论,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调查方法,基于场所特性与行为活动两方面,探究了城市公园场所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结果表明:(1)公众对城市公园场所精神的感知包含4个核心范畴、12个主范畴以及54个概念;(2)公园空间使用、公园空间感知、公园空间组织以及景观设施共同影响公园使用者的场所精神感知;(3)公园使用者对于公园的关注度更加偏重于空间感知,其次是空间组织与景观设计。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建议:(1)打造明晰的环境特性;(2)营造日常生活的公园场景;(3)构建韵律感的公园空间。此结果丰富了城市公园场所精神的研究领域,可为提升城市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城市公园 扎根理论 公园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