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on of Optimal Antisense Accessible Sites of Uroplakin Ⅱ mRNA for Bladder Urothelium
1
作者 郑丽端 童强松 +3 位作者 陈方敏 曾甫清 汪良 董继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9年第3期344-349,共6页
The optimal antisense accessible sites (AAS) of uroplakin Ⅱ (UP Ⅱ ) mRNA, a specific gene expressed in bladder urothelium, were sele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ovel method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transitional ce... The optimal antisense accessible sites (AAS) of uroplakin Ⅱ (UP Ⅱ ) mRNA, a specific gene expressed in bladder urothelium, were sele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ovel method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TCC) of bladder. The 20 mer random oligonucleotide library was synthesized, hybridized with in vitro transcripted total UPⅡ cRNA, then digested by RNase H. After primer extension and autoradiography, the AAS of UPⅡ were selected. The RNADraw soft- 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choose the AAS with obvious stem-loop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which the complementary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AS-ODN) were synthesized. With the AS-ODN0 designed only by RNADraw as a control, the AS-ODNs were transferred into UP Ⅱ highly-expressing cell line RT4. The cellular expression of UPⅡ mRNA was detected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 Twelve AAS of UPⅡ mRNA were selected in vitro. Four AAS with stem-loop structures were chosen, locating at 558-577, 552-571, 217-236 and 97-116 bp of UP Ⅱ mRNA respectively.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AS-ODN (AS-ODN1, AS-ODN2, AS-ODN3 and AS-ODN4) for 18 h, the UPⅡ mRNA levels in RT4cells were reduced by 29,3%, 82.7%, 71.3% and 70.9%, while UP Ⅱ protein levels were decreased by 20.2%, 78.5%, 65.2% and 64.4%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AS-ODN0 (14.3%, 12.1% respectively) (P〈0.01). The AAS of UPⅡ mRNA was effectively selected in vitro by random oligonucletide library/RNase H cleavage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computer software analysis, which had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s for further studying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UP Ⅱ gene and targeted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CC of blad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dder urothelium uroplakin gene antisense accessible sites random oligonucletide library
下载PDF
Cyclophosphamide induces an early wave of acrolein-independent apoptosis in the urothelium
2
作者 Francis M. Hughes Alexa G. Corn +2 位作者 Andrew R. Nimmich Jeffery D. Pratt-Thomas J. Todd Purves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3年第8期9-14,共6页
Hemorrhagic cystitis (HC) affect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yclophosphamide (CP) chemotherapy despite treatment with 2-mercaptoethane sulfonate (Mesna) to inactivate the metabolite acrolein. While t... Hemorrhagic cystitis (HC) affect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yclophosphamide (CP) chemotherapy despite treatment with 2-mercaptoethane sulfonate (Mesna) to inactivate the metabolite acrolein. While the mechanism is unknown, there is clearly acrolein-independent damage to the urothelium. In this study we have explored the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the urothelium as a marker of damage and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acrolein-independent apoptosis. Two waves of apoptosis (measured as caspase-3/7 activity and Poly (ADP-ribosyl) polymerase (PARP) cleavage) were detected following CP administration, one peaking at 2 h and a second at 48 h. The first wave was not blocked by Mesna, indicating it was independent of acrolein. Caspase-1 was also active at 2 h and activation of caspase-3/7 was blocked by a caspase-1 inhibitor, but not an IL-1 receptor antagonist, suggesting the direct activation of caspase-3/7 by caspase-1 without the need for IL-1 as an intermediat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P initiates an early, acrolein-independent wave of apoptosis that results from direct cleavage of caspase-3/7 by caspase-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STITIS CYCLOPHOSPHAMIDE Apoptosis BLADDER urothelium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非单纯尿路上皮型膀胱癌行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生存分析
3
作者 张豫临 李佳政 +5 位作者 赵子涵 李笑弓 张士伟 张古田 郭宏骞 杨荣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673-679,共7页
目的分析比较非单纯尿路上皮型(n-pU)与单纯尿路上皮型(pU)膀胱癌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后的生存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0月—2022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行RARC的膀胱癌患者资料,依... 目的分析比较非单纯尿路上皮型(n-pU)与单纯尿路上皮型(pU)膀胱癌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后的生存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0月—2022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行RARC的膀胱癌患者资料,依据病理学差异,分别纳入n-pU与pU膀胱癌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平衡基线资料差异后,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绘制并比较总体生存(OS)曲线及无复发生存(RFS)曲线。应用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预后影响因素,并基于此进行二次分组,比较亚组间生存差异。结果经PSM后,共得到53对匹配患者,两组患者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T分期时,两组患者在OS和RFS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7、P=0.109)。肿瘤是否突破膀胱(>T2期)是OS及RFS的危险因素(P<0.05)。在肿瘤局限于膀胱内时(≤T2期),接受RARC治疗的两组患者在OS及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P=0.344)。当肿瘤突破膀胱侵犯周围组织时(>T2期),n-pU膀胱癌患者的OS、RFS显著短于相同病理状态的pU膀胱癌患者(P=0.025、P=0.034)。结论n-pU膀胱癌患者RARC术后生存情况与病理状态显著相关,当肿瘤突破膀胱时(>T2期),其预后相较于相同病理状态下的pU膀胱癌患者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向性评分匹配 膀胱癌 非单纯尿路上皮型膀胱癌 单纯尿路上皮型膀胱癌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预后分析
下载PDF
膀胱感觉系统串联信号通路--膀胱过度活动症探索的新思路 被引量:1
4
作者 吕继宗 武冠宇 +5 位作者 庄宝琳 郑万祥 解柔刚 袁建林 秦卫军 刘飞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87-590,共4页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以“尿急”症状为主的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尿急感觉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逼尿肌、膀胱感觉系统、尿道盆底肌及精神行为等功能异...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以“尿急”症状为主的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尿急感觉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逼尿肌、膀胱感觉系统、尿道盆底肌及精神行为等功能异常有关。本文就膀胱感觉系统解剖结构,相关信号通路、受体、离子通道的作用,以及OAB感觉相关其他因素做相关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过度活动症 传入信号 尿路上皮 机械感觉 信号通路
下载PDF
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被引量:36
5
作者 刘荣耀 赵鹏举 +8 位作者 李学松 谌诚 陈晓鹏 姚琳 郝瀚 张崔健 郝金瑞 何志嵩 周利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carcinoma,UUT-UC)的技术要点、临床价值和初步经验总结。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腹腔完全腹腔镜... 目的:探讨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carcinoma,UUT-UC)的技术要点、临床价值和初步经验总结。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25例UUT-UC患者,其中肾盂癌14例,输尿管癌11例;右侧15例,左侧10例。结果:所有25例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应用标准4或5个穿刺套管,完全腹腔镜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时间150 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40 mL,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4~6)天,术后平均随访5.5个月(1~12个月),在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的19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因膀胱肿瘤复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 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ur,TURBT)。结论:经腹腔完全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UUT-UC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上皮 输尿管肿瘤 腹腔镜
下载PDF
尿道损伤后上皮修复过程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黄广林 刘流 +2 位作者 王晓峰 夏春雷 刘洪洪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10期592-593,共2页
目的观察尿道损伤后上皮的修复过程,为提高手术效果寻求理论依据。方法采用8只成年雄犬,于阴茎中段切取3cm长一段尿道,然后尿道内留置支架管,并行膀胱造口术转流尿液。术后不同时段行尿道造影、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尿道上皮的修复... 目的观察尿道损伤后上皮的修复过程,为提高手术效果寻求理论依据。方法采用8只成年雄犬,于阴茎中段切取3cm长一段尿道,然后尿道内留置支架管,并行膀胱造口术转流尿液。术后不同时段行尿道造影、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尿道上皮的修复情况。结果2周时尿道黏膜大部缺损,造影剂外渗明显;4、6周时创面已基本被上皮覆盖,但上皮厚薄不一且缺乏极性,造影剂仍有少量外渗;8周时创面被较厚的复层上皮覆盖,上皮形态均匀一致,与正常上皮无明显差别,无造影剂外渗。结论尿道上皮的修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尿道上皮修复完全与否与尿外渗的有无关系密切,尿道手术后应根据有无尿外渗来确定拔除尿管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损伤 尿道上皮 修复 上皮修复 修复过程 实验观察 造影剂外渗 膀胱造口术 手术效果 置支架管
下载PDF
肾移植患者单侧上尿路上皮肿瘤术后对侧尿路预防性切除的必要性 被引量:9
7
作者 田野 侯海军 +5 位作者 郭宇文 张磊 林俊 朱一辰 孙雯 谢泽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在一侧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术后,对侧上尿路预防性切除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12月至2013年5月对15例肾移植术后发现原肾肾盂癌和(或)输尿管癌的患者行腹腔镜下单侧上尿路切除术,术后3个月内行对侧上尿路预防性...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在一侧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术后,对侧上尿路预防性切除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12月至2013年5月对15例肾移植术后发现原肾肾盂癌和(或)输尿管癌的患者行腹腔镜下单侧上尿路切除术,术后3个月内行对侧上尿路预防性切除,术后给予常规的膀胱灌注化疗及定期随访。结果:15例患者中,患侧切除的15例肾及全长输尿管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尿路上皮癌,而预防性切除的对侧15例中也有7例患者术后证实为尿路上皮癌,预防性切除的上尿路上皮肿瘤发生率约为46.7%(7/15)。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存活13人,存活率86.7%。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一侧上尿路上皮肿瘤后,对侧上尿路发生上皮肿瘤的概率很高。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行对侧上尿路预防性切除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输尿管肿瘤 肾切除术 肾盂积水 尿道上皮
下载PDF
32例肾源性腺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沈棋 孙莉华 +3 位作者 王静华 刘漓波 何群 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2-526,共5页
目的:探讨肾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NA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其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AMACR,又称P504S)、细... 目的:探讨肾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2例NA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其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AMACR,又称P504S)、细胞角蛋白AE1/AE3、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high weight molecular cytokeratin,34βE12)、全长配对盒基因2(paired-box 2,PAX2)、全长配对盒基因8(paired-box 8,PAX8)、波形蛋白(vimentin)、膜金属肽链内切酶(membrane metallo-endopeptidase,MME,又称CD10)、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P63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共12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观察。结果:NA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多发于膀胱。肿瘤大小平均4 mm,大体上呈息肉状、乳头状等形状。形态学上特点主要为小管状、囊状、息肉状和/或乳头状。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阳性表达的有AMACR(P504S)、AE1/AE3、PAX2、PAX8、CK7、vimentin、CD10、34βE12及CK20,阴性表达的有P63、CEA及PSA。结论:NA是一种尿路上皮的少见病变,形态上易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腺癌及透明细胞腺癌混淆,掌握其组织学特点是诊断的关键。诊断困难时可以使用AMACR、AE1/AE3、PAX8/PAX2、CK7、P63、PSA及CEA等标记物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 膀胱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尿路上皮
下载PDF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性 被引量:8
9
作者 穆大为 周利群 +4 位作者 丁义 何志嵩 王莹 何群 杨新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在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检测中的灵敏性与特异性,评估FISH在诊断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作用。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取2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尿液,... 目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在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检测中的灵敏性与特异性,评估FISH在诊断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作用。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取2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尿液,应用荧光标记的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p16位点探针,在尿液标本中的脱落细胞上进行FISH检测,建立正常人群的阈值。其后顺序留取63例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和对照组69例良性疾病患者的尿液,同期行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FISH检测。与病理结果比照后,比较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检测结果,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分析。结果:3、7和17号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及p16位点异常的正常阈值分别为1.7%、2.4%、1.0%和1.3%。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总的敏感性分别为84.1%(53/63)和41.3%(26/63)。FISH对于PTa与PT1期、PT2-4期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71.4%(20/28)和94.3%(33/35),尿脱落细胞学对于PTa与PT1期、PT2-4期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35.7%(10/28)和45.7%(16/35);对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FISH和脱落细胞学的敏感性分别为80.0%(20/25)和44.0%(11/25),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分别为86.8%(33/38)和39.5%(15/38)。FISH和脱落细胞学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91.3%(63/69)和94.2%(65/69)。结论:FISH检测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明显优于脱落细胞学检查,而两者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技术能明显改进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尤其是早期和低级别病变,可以成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一种新的无创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肿瘤 尿道上皮 原位杂交 荧光 细胞学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发生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探讨和分析(附14例报告) 被引量:6
10
作者 曲星珂 王晓峰 +3 位作者 黄晓波 李晓丹 李钧 张晓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9-581,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1991年5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35例肾移植术受者中发生恶性肿瘤的12例患者,以及外院接受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的2例患者资料,对肿瘤发生率、恶... 目的:分析、总结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1991年5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35例肾移植术受者中发生恶性肿瘤的12例患者,以及外院接受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的2例患者资料,对肿瘤发生率、恶性肿瘤类型、术后肿瘤诊断时间、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及预后等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院肾移植术后发生肿瘤12例,发生率2.8%。全部14例恶性肿瘤中,11例为尿路上皮癌,占78%(6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尿路上皮癌、2例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3例原发膀胱尿路上皮癌),另外甲状腺癌、结肠癌、淋巴瘤各1例。除1例淋巴瘤患者行化疗外,其余13例患者均行肿瘤根治术,其中10例术后情况良好,2例于1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其中1例复发后肿瘤较大失去手术机会于半年后死亡),另有1例反复复发术后3年死亡。结论:肾移植术后的患者高发恶性肿瘤,与其免疫抑制治疗和肾移植术的影响密切相关。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78%为泌尿系肿瘤)的危险性随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增加,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对于术后无痛性肉眼血尿、无明显诱因腰部胀痛等,特别是发生肾或输尿管积水、感染等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尿道上皮 膀胱肿瘤 输尿管肿瘤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形态结构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蓝永洪 申洪 +1 位作者 陆药丹 邓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6,60,共4页
目的定量揭示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rothelial carcinoma exfoliated cell,UCC)巴氏染色的形态结构特征,筛选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有重要诊断价值的几何参数。方法取107例尿液标本中500个UCC、439个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urothel... 目的定量揭示膀胱尿路上皮癌脱落细胞(urothelial carcinoma exfoliated cell,UCC)巴氏染色的形态结构特征,筛选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有重要诊断价值的几何参数。方法取107例尿液标本中500个UCC、439个尿路上皮结构不良脱落细胞(urothelium dysplastic exfoliated cell,UDC)和386个正常尿路上皮脱落细胞(uroepithelium normal exfoliated cell,UNC),巴氏染色后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分别测试上述三类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尺寸参数和形状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和组间两两比较法(SNK法)分析各组细胞的测试结果。结果尺寸参数(Ac、Ap、An、Rnp、dmajc,、dmin,c、dmaj,n、dmin,n、Dc珚、D珚n、Cc、Cn)和形状参数(PEc、ARn、RFFc、RFFn、FIIn)在各类脱落细胞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尺寸参数和形状参数在UCC间差异有显著性,细胞形态、结构定量分析有助于这三类细胞的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脱落细胞 巴氏染色 几何参数 形状参数
下载PDF
以膀胱脱细胞基质为支架材料体内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尿路上皮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平 宋超 +3 位作者 杨宇如 王坤杰 魏强 李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8-1063,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内外构建尿路上皮组织的方法。方法:制备新西兰兔膀胱脱细胞基质材料(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graft,BAMG),通过Masson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特点。酶消化法获取兔膀胱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倒置相...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内外构建尿路上皮组织的方法。方法:制备新西兰兔膀胱脱细胞基质材料(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graft,BAMG),通过Masson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特点。酶消化法获取兔膀胱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细胞鉴定。将膀胱上皮细胞与BAMG体外复合培养,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状况。将体外培养的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体内,分别在4周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制备的BAMG呈白色半透明薄膜状,扫描电镜下为纤维网状结构,无细胞残留。体外培养的膀胱上皮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抗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化染色胞浆呈棕黄色阳性反应。膀胱上皮细胞接种到BAMG7d后,细胞铺满材料的表面,呈单层细胞结构。裸鼠体内植入4周和8周后,细胞-材料复合物形成多层细胞结构,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结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能够在体内外初步构建尿路上皮组织,这可为进一步进行组织工程泌尿道修复及重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尿路上皮 培养
下载PDF
二次TURBt联合THP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吉伟 门同义 +3 位作者 王建宁 张晓明 李现铎 沈彬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2期4-5,共2页
目的观察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吡喃阿霉素(THP)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60例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连续行两次TURBt,中间间隔4~6周,术后予THP膀胱灌注化疗。结果手术均成功。第2次TURBt手术时间15... 目的观察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吡喃阿霉素(THP)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60例T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连续行两次TURBt,中间间隔4~6周,术后予THP膀胱灌注化疗。结果手术均成功。第2次TURBt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0 min;术中出血10~45 mL,平均25 mL。第2次TURBt时发现残存肿瘤19例,总阳性率31.5%。THP膀胱灌注时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尿路刺激症状,均未发生全身严重不良反应。1 a内复发9例,其中4例再次行电切后治愈,另外5例根据病理情况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2例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治愈。结论二次TURBt联合THP膀胱灌注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经尿道胱膀肿瘤电切术 吡喃阿霉素
下载PDF
二次TUR联合即刻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翟忠奇 罗晓辉 +2 位作者 汤正岐 殷锋彦 郑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8期1814-1816,共3页
目的:观察二次TUR联合即刻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0例分为2组:实验组58人,患者在第一次TUR术后24h内膀胱灌注化疗药物,4-6周行二次TURBt,以后按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对... 目的:观察二次TUR联合即刻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T1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0例分为2组:实验组58人,患者在第一次TUR术后24h内膀胱灌注化疗药物,4-6周行二次TURBt,以后按常规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62人,TUR术后1周常规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总复发率21.7%(26/120)。实验组1年内复发1例(1.7%),1-2年内复发4例(6.9%);对照组1年内复发8例(12.9%),1-2年内复发13例(21.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8例,对照组不良反应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及二次TUR可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不良反应并无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二次经尿道肿瘤电切 术后即刻膀胱灌注
下载PDF
泌尿道肾源性化生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欧阳琪 肖立 +4 位作者 陈燕 卢晨 余波 衣琳 殷于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53-1356,1360,共5页
目的 探讨肾源性化生(nephrogenic metaplasia,N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泌尿道NM,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1例,男性5例;年龄31-81岁,平均58.1岁;2... 目的 探讨肾源性化生(nephrogenic metaplasia,N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泌尿道NM,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1例,男性5例;年龄31-81岁,平均58.1岁;2例有泌尿道结石、3例有前列腺增生症或腺性膀胱炎而经尿道电切病史、1例同时伴发尿路上皮癌;3例累及输尿管、2例前列腺尿道部、1例膀胱三角区。膀胱镜下见黏膜粗糙或低乳头状突起。镜下见病变主要由管状、囊状、小巢状和乳头状结构组成,可见伊红色基膜样物;增生上皮为立方状或柱状,部分有细胞学非典型性;间质慢性炎。免疫表型:表达PAX2、PAX8、CK7、P504S,不表达p63、CD10、PSA。结论 NM是少见的尿路上皮瘤样病变,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及子宫内膜异位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可提高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源性化生 尿路上皮 诊断 鉴别 免疫表型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尿路上皮结构体内外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平 罗静聪 +3 位作者 智伟 谭波 李秀群 杨志明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1-484,510,共5页
目的探讨工程化尿路上皮结构的构建方法。方法机械分离获取膀胱黏膜层,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用DKSFM培养基体外培养扩增。以自制的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为支架材料,将培养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到支架材料表面,观察细胞... 目的探讨工程化尿路上皮结构的构建方法。方法机械分离获取膀胱黏膜层,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用DKSFM培养基体外培养扩增。以自制的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为支架材料,将培养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到支架材料表面,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表面的生长增殖情况;并将体外构建的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不同时间点取材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SIS表面能够黏附、生长和增殖。体外复合培养9d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铺满SIS表面,呈单层细胞结构。裸鼠体内植入4周和8周后,SIS上种植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形成多层结构,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胞浆成棕黄色阳性反应。结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能够在体内外初步构建尿路上皮结构,为进一步组织工程泌尿道修复重建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尿路上皮 移行上皮细胞 小肠黏膜下层
下载PDF
尿源性干细胞在体外向尿路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祝海洲 赵战魁 +2 位作者 王鑫哲 刘德乾 于红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010-3016,共7页
背景: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尿源性干细胞为新发现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高度增殖能力、多向分化潜能等优点,在组织工程学领域受到重视。目的:研究人尿源性干细胞体外分离获取的方法,以及体外向尿路上皮细... 背景: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尿源性干细胞为新发现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高度增殖能力、多向分化潜能等优点,在组织工程学领域受到重视。目的:研究人尿源性干细胞体外分离获取的方法,以及体外向尿路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健康成人尿液标本,通过分离、培养获取尿源性干细胞;应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体外应用专用培养基诱导尿源性干细胞向尿路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化;应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细胞染色和Western blot鉴定尿源性干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从健康成人尿液中成功分离提取出尿源性干细胞,细胞具有高度增殖能力,生长曲线呈现S型;②尿源性干细胞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表达率为98.11%,CD90表达率为95.74%;③尿源性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14 d后,可以表达尿路上皮细胞特异性基因Cytokeratin 7、Cytokeratin 20、UroplakinⅢ和平滑肌细胞特异性基因α-SMA和SM22;④结果表明,尿源性干细胞经过体外诱导可以向尿路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化,能够为尿路组织修复重建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源性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化 尿路上皮 平滑肌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应用电镜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标记技术研究膀胱上皮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凤霞 丁明孝 翟中和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235-240,共6页
本文应用电镜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标记技术相结合,在超微水平上对AUM蛋白及其m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进行定性与定位的研究。结果显示AUM蛋白的基因从小鼠膀胱上皮中间层细胞开始表达,从而为膀胱上皮细胞的分化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关键词 膀胱 电子显微镜 免疫标记 分化 上皮细胞
下载PDF
尿路上皮癌mdm-2、p53蛋白及性激素受体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凤歧 薄爱华 +3 位作者 戴洁 马建国 李哲 王寿祥 《实用癌症杂志》 2000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 探讨m d m2 、p53 基因蛋白及雄激素受体( AR) 、雌激素受体(ER) 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 m d m2蛋白与AR 、ER 和p53 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 例尿路上皮癌... 目的 探讨m d m2 、p53 基因蛋白及雄激素受体( AR) 、雌激素受体(ER) 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 m d m2蛋白与AR 、ER 和p53 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 例尿路上皮癌石蜡标本。结果 m d m2 蛋白阳性率为55 .0 % ,与肿瘤分级、分期密切相关,高分化癌、浅表性癌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及浸润性癌。p53 蛋白阳性率为53 .3 % ,在低分化及浸润性癌组织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及浅表性癌( P< 0 .05) 。AR 、ER 阳性率分别为51 .7 % 及48 .3 % ,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表达( P< 0 .05) ,与临床分期无关。男、女两性间仅AR 表达有显著差异( P< 0 .05) 。m d m 2 与AR 及ER 表达呈正相关(γ值分别为0 .4018 、0 .2249) ,与p53 表达呈负相关(γ= - 0 .4989) 。结论 提示m d m2 ,p53 、AR 及ER 均与肿瘤组织病理学有关,对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各自的作用。联合检测癌相关基因蛋白及性激素受体可了解尿路上皮癌多方面的生物学信息,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预后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性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P53蛋白
下载PDF
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4例回顾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悦凡 乔鹏飞 +2 位作者 陈超 张志宏 徐勇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94-596,共3页
目的探讨现阶段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5~2013年我院收治的4例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蛄果患者年龄50~73岁,2例有吸烟史,3例发生于后尿道,1例发生于尿道外口处。3例行经尿... 目的探讨现阶段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5~2013年我院收治的4例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蛄果患者年龄50~73岁,2例有吸烟史,3例发生于后尿道,1例发生于尿道外口处。3例行经尿道电切术,1例开放手术切除尿道肿物,2例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1例使用多西他赛+奥沙利铂辅助化疗。3例存活至今,其中2例T1期高级别患者分别在术后1月、3月复发,1例失访。结论男性原发尿道尿路上皮癌术前应常规检查核磁共振排除淋巴结转移,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是后尿道表浅肿瘤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前尿道表浅肿瘤可行保留阴茎的肿物切除术,如无转移证据,不建议术中清扫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尿道癌 尿路上皮癌 男性 尿道表浅肿瘤 经尿道电切术 膀胱灌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