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usal associations between intermediate 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to-total lipids ratio and peptic ulcer:A bidirectional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1
作者 Chun-Mei Lin Qian Meng +3 位作者 Ying-Jun Li Shuang-Xi Zhang Qiong-Xi Luo Zhen-Yu Da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25期5729-5738,共10页
BACKGROUND Previous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s have consistently demonstrated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medium 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and the occurrence of pe... BACKGROUND Previous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s have consistently demonstrated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medium 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and the occurrence of peptic ulcers(PU).However,the precis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remains ambiguous.Consequently,this study aims to elucidate the poten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medium VLDL and the incidence of peptic ulcer.AIM To investigate the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medium 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association with PU via genetic methods,guiding future clinical research.METHOD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datasets for the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intermediate VLDL and peptic ulcer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IEU OpenGWAS project(https://gwas.mrcieu.ac.uk).For the forwar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analysis,72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were identified as instrumental variables.These SNP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he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intermediate VLDL,with peptic ulcer as the outcome variable.Conversely,for the inverse MR analysis,no SNPs were identified with peptic ulcer as the exposure variable and the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intermediate VLDL as the outcome.All MR analyses utilized 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as the primary analytical method.Additionally,weighted median and MR-Egger methods were employed as supplementary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assess causal effects.Egger regression was used as a supplementary method to evaluate potential directional pleiotropy.Heterogeneity and multiplicity tests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leave-one-out method to evaluate result stability and mitigate biase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testing.RESULTS The genetically predicted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medium VLDL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n elevated risk of peptic ulcer(IVW:OR=2.557,95%CI=1.274-5.132,P=0.008).However,no causal association of peptic ulcer with the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medium VLDL was observed in the invers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CONCLUSION In conclusion,our study reveal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medium VLDL and an elevated risk of peptic ulcers.However,further validation through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and larger-scale studies is warranted to strengthen the evidence and confirm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io of cholesterol to total lipids in medium vldl Peptic ulcer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Casual effec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下载PDF
高脂膳食诱发家兔血清LPO升高及LDL、VLDL和HDL在活体内的氧化修饰 被引量:16
2
作者 江渝 刘秉文 傅明德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5,共5页
为探讨高脂膳食对家兔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升高和LDL、VLDL,特别是HDL氧化修饰的影响。正常对照组(n=8)喂以普通饲料,高脂实验组(n=8)用高胆固醇饲料(普通饲料加5%猪油,另每只兔加喂0.5g胆固醇)喂... 为探讨高脂膳食对家兔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升高和LDL、VLDL,特别是HDL氧化修饰的影响。正常对照组(n=8)喂以普通饲料,高脂实验组(n=8)用高胆固醇饲料(普通饲料加5%猪油,另每只兔加喂0.5g胆固醇)喂养12周。兔血清LDL、VLDL及HDL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得到。LDL、VLDL及HDL的氧化修饰用琼脂糖凝胶电泳、234nm光吸收及TBARS荧光检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高脂实验组兔血清的TC、TG和LPO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HDL-C则显著降低(P<0.05);同时,高脂实验组的LDL、VLDL和HDL的电泳迁移率增加,其234nm光吸收及LPO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高脂膳食在诱发家兔血清TC、TG显著增高的同时,不仅可引起血浆LDL及VLDL的氧化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膳食 过氧化脂质 LPO vldl 高血脂病 HDL
下载PDF
鸡蛋胆固醇的沉积机制 被引量:33
3
作者 陈冬梅 张克英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6,共6页
本文综述了鸡蛋胆固醇的沉积机制。蛋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肝脏合成的蛋黄前体—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卵黄蛋白原(VTG) ,蛋黄胆固醇含量主要取决于VLDL进入卵母细胞的数量。载脂蛋白 -B、载脂蛋白 -Ⅱ(apo -B、apo -II)和卵母细胞原生... 本文综述了鸡蛋胆固醇的沉积机制。蛋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肝脏合成的蛋黄前体—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卵黄蛋白原(VTG) ,蛋黄胆固醇含量主要取决于VLDL进入卵母细胞的数量。载脂蛋白 -B、载脂蛋白 -Ⅱ(apo -B、apo -II)和卵母细胞原生质膜的受体在VLDL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降低胆固醇合成或替代蛋黄胆固醇来降低蛋黄胆固醇含量作用有限 ,并可能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和产蛋率等。可望通过调控apo -II和VTG的基因表达来降低蛋黄胆固醇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 胆固醇 沉积机制 蛋黄 肝脏 合成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卵黄蛋白原 VTG 卵母细胞 受体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血清甘油三酯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伍卫 张旭明 +1 位作者 周淑娴 韦育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41-243,共3页
为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血清甘油三酯的作用以及治疗前基础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对其治疗作用的影响,本文分析了1994 年~1998 年期间进行的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两项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治疗前血清总胆固醇≥5 .98 mmol/ L... 为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血清甘油三酯的作用以及治疗前基础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对其治疗作用的影响,本文分析了1994 年~1998 年期间进行的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两项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治疗前血清总胆固醇≥5 .98 mmol/ L,甘油三酯≤4 .52 mmol/ L,按治疗前基础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分组:辛伐他汀试验者166 例,口服辛伐他汀10 mg/d ;洛伐他汀试验者146例,口服洛伐他汀20 mg/d ,疗程均为8 周。结果发现,治疗前基础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愈高,他汀类药物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作用愈明显,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幅度均与治疗前基础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 r= 0 .3155 和r= 0 .3341 , P 均< 0 .01) 。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其降低幅度与治疗前的基础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药 高脂血症 甘油三酯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的变化及其意义
5
作者 吴佳易 周珊珊 +2 位作者 沈洁 谢翠华 郭志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7-539,共3页
目的初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变化,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ABCA1的变化与血脂、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取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各40例)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利用抗原、特异性一抗及PE... 目的初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变化,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ABCA1的变化与血脂、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取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各40例)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利用抗原、特异性一抗及PE荧光标记的二抗间的相互反应,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前后ABCA1的表达变化,同时在空腹情况下检测血脂及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ABCA1表达变化与年龄、血脂水平和糖代谢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即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的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ox-LDL刺激24h后,2型糖尿病组ABCA1的变化量(刺激后表达量/初始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ABCA1的变化量(P<0.01),但最终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ox-LDL刺激后2型糖尿病组AB-CA1的改变量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受损的胆固醇逆转运及血脂谱,具有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脂蛋白类 HDL胆固醇 脂蛋白类 vldl胆固醇 ATP结合匣式转运子
下载PDF
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脂蛋白残粒胆固醇的临床评价
6
作者 蒋兴亮 唐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90-392,395,共4页
目的 对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脂蛋白残粒胆固醇 (RLP C)进行方法学评价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RLP C的精密度、准确度、干扰因素 ,并将该法与超速离心法 (UC)进行比较 ,同时用该法测定 80例正常人、70例... 目的 对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脂蛋白残粒胆固醇 (RLP C)进行方法学评价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RLP C的精密度、准确度、干扰因素 ,并将该法与超速离心法 (UC)进行比较 ,同时用该法测定 80例正常人、70例冠心病患者、72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2 5例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空腹血浆RLP C水平。结果 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RLP C的批内CV为 2 .78%~ 4 .98% ,批间CV为 3.99%~ 7.5 7% ,RLP C浓度 2 .4 4mmol/L以下时线性良好 ,r =0 .992。分析灵敏度为 0 .0 5mmol/L ,回收率为 92 .1%~ 98.3% ,免疫分离法 (X)与超速离心法 (Y)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Y =1.0 2 2X +0 .0 2 1,r =0 .989。甘油三酯 (TG) <15 .3mmol/L ,血红蛋白 (Hb) <5g/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7.0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 <3.0mmol/L ,胆红素 <342 μmol/L ,抗坏血酸 <15 0mmol/L时对方法无显著干扰。冠心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组空腹血浆RLP C分别为 (0 .4 4 5± 0 .2 5 1)mmol/L、(0 .336± 0 .172 )mmol/L和(0 .878± 0 .6 72 )mmol/L ,均显著高于正常人 [(0 .190± 0 .0 70 )mmol/L],P <0 .0 0 1。结论 免疫分离法测定RLP C操作简单 ,结果准确可靠 ,精密度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vldl胆固醇 乳糜微粒 甘油三酯类 免疫学技术
下载PDF
健康小儿红细胞内外脂蛋白组分胆固醇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7
作者 杨丽媛 张堉 +1 位作者 郑诚东 张代民 《天津医药》 CAS 1993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研究健康小儿红细胞内外脂蛋白组分胆固醇水平及影响因素,以便为幼龄开始的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依据。观察新生儿、2岁~、7岁~、12~15岁4个年龄组健康小儿808名,研究性别、年龄、运动、体质指数、遗传对 RBC-C、HDL-C、HDL_2-C、HDL_3-C... 研究健康小儿红细胞内外脂蛋白组分胆固醇水平及影响因素,以便为幼龄开始的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依据。观察新生儿、2岁~、7岁~、12~15岁4个年龄组健康小儿808名,研究性别、年龄、运动、体质指数、遗传对 RBC-C、HDL-C、HDL_2-C、HDL_3-C、LDL-C、VLDL-C、LDL-C/HDL-C、HDL_2-C/HDL_3-C_8项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年龄,遗传对红细胞内外脂蛋白组分胆固醇有较明显的影响,而体质指数,运动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冠心病 红细胞 胆固醇 脂蛋白
下载PDF
正常人群红细胞胆固醇与血浆脂蛋白组分胆固醇水平关系的研究
8
作者 郑诚东 张堉 +1 位作者 张代民 赵跃华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本文报告了1~90岁2333名正常人群红细胞胆固醇(REC—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亚组(HDL_2—C、HDL_3—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及相关关系。结果显示RBC—C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本文报告了1~90岁2333名正常人群红细胞胆固醇(REC—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亚组(HDL_2—C、HDL_3—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及相关关系。结果显示RBC—C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并呈正相关(r=0.154,P<0.05)。男、女RBC—C与HDL—C呈正相关,RBC—C与HDL_2—C、HDL_3-C、LDL—C、VLDL—C呈负相关。男性RBC-C与LDL—C相关密切(偏相关系数R=0.157,P<0.05),女性RBC—C与VLDL—C相关密切(偏相关系数R=0.153,P<0.05)。RBC—C与HDL-C、HDL_2—C、HDL_3-C、LDL-C、VLDL-C相关方向、相关强度因年龄增加,性别不同而变化。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RBC—C水平变化及RBC—C与血浆脂蛋白组分胆固醇相关关系在动脉硬化形成及预防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脂蛋白胆固醇
下载PDF
甲状腺激素对血清脂类、脂蛋白胆固醇及^(125)I-LDL清除率的影响
9
作者 孙秀君 徐松德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1年第1期20-22,共3页
观察了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血清脂类、脂蛋白水平及对LDL清除率的影响。甲状腺素组的T-C,(VLDL+LDL)-C,TG及(VLDL+LDL)-C/HDL-C降低,HDL-C升高,^(125)I-LDL清除率增加。他巴唑组的T-C,(VLDL+LDL)-C,HDL-C,TG,及(VLDL+LDL)-C/HDL-C均升... 观察了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血清脂类、脂蛋白水平及对LDL清除率的影响。甲状腺素组的T-C,(VLDL+LDL)-C,TG及(VLDL+LDL)-C/HDL-C降低,HDL-C升高,^(125)I-LDL清除率增加。他巴唑组的T-C,(VLDL+LDL)-C,HDL-C,TG,及(VLDL+LDL)-C/HDL-C均升高,^(125)I-LDL清除率有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头腺激素 胆固醇 脂蛋白类
下载PDF
冠心病心绞痛及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血脂与载脂蛋白的定量观察
10
作者 王建华 马建国 +5 位作者 王圣祥 李金明 王化胶 夏英亭 任兴斌 陈永生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92年第2期113-116,共4页
测定了59例冠心病心绞痛、31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A_I、B_(100)、脂质和脂蛋白水平,并与50例年龄相近的健康成人相对照。结果显示ApoA_I/ApoB_(100)及ApoB_(100)是诊断冠心病更为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载体蛋白 冠心病 血脂
下载PDF
家兔β-VLDL和VLDL对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11
作者 杨国成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57-160,共4页
本实验用 AS 模型家兔β-VLDL 和 VLDL 分别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起培养,测定细胞内 Ap(?)-B,TC、FC 和 CE 水平变化并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β-VLDL 使巨噬细胞内脂质含量增加并使其转化为泡沫细胞,培养前后两者细胞内 Apo-B,T... 本实验用 AS 模型家兔β-VLDL 和 VLDL 分别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起培养,测定细胞内 Ap(?)-B,TC、FC 和 CE 水平变化并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β-VLDL 使巨噬细胞内脂质含量增加并使其转化为泡沫细胞,培养前后两者细胞内 Apo-B,TC,FC 和 CE 含量分别为30.6±3.4,148.6±6.1,49.8±2.8和98.8±10.7μg/mg,细胞蛋白质,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VLDL 组培养前后的差别相应为12.3±2.5,24.0±2.4,11.24±1.6和12.9±2.7μg/mg·细胞蛋白质,差别亦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问差异亦同样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文中对两种脂蛋白与泡沫细胞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 巨噬细胞 胆固醇 生理学
原文传递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固醇吸收和合成标志物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龚志忠 齐玥 +13 位作者 赵帆 刘静 王薇 刘军 孙佳艺 解武祥 李岩 王淼 秦兰萍 王瑛 郝永臣 张庆选 陈小平 赵冬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36-942,共7页
目的通过评价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与胆固醇吸收和合成标志物水平及其变化的关联性,探索降低VLDL-C的有效方法。方法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在河南省和山西省两家医院心内科,连续人选363例从未服用过他汀药物的冠心病... 目的通过评价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与胆固醇吸收和合成标志物水平及其变化的关联性,探索降低VLDL-C的有效方法。方法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在河南省和山西省两家医院心内科,连续人选363例从未服用过他汀药物的冠心病中高危患者,基线时测定患者体内VLDL-C水平和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水平,并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期间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20mg/d对血脂进行干预,共持续4周,试验结束时再次测定VLDL.C和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的水平。分析时按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水平或降低幅度三分位进行分组及交叉分组,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调整年龄和性别后比较在不同胆固醇吸收和合成状态下患者VLDL-C的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VLDL-C的水平与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的关联性。结果(1)363例患者中最终共283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为(55.43±9.01)岁,VLDL-C基线水平为1.06(0.65,1.86)mmol/L,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为6.01(3.78,9.45)mg/L,合成标志物7-烯胆烷醇为13.46(8.30,21.07)mg/L。(2)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结果均显示VLDL-C基线水平与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153,P〈0.05),但与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一烯胆烷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82,P=0.173)。在不同的胆固醇吸收、合成状态下随着基线菜油固醇水平的升高,VLDL-C基线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性检验P=0.035)。(3)经4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VLDL.C下降了38.0%,VLDL-C的降幅与菜油固醇的降幅呈明显正相关(r=0.331,P〈0.001),随着菜油固醇下降幅度的增加,VLDL-C的下降幅度亦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趋势性检验P=0.032),而VLDL-C变化与7一烯胆烷醇变化的相关性则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性检验P=0.798)。结论VLDL-C水平与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有明显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是否可以更有效降低VLDL-C水平提供了初步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vldl 胆固醇吸收标志物 胆固醇合成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