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LF wave from atmosphere into lower ionosphere 被引量:8
1
作者 Shufan Zhao Xuhui Shen +2 位作者 Weiyan Pan Xuemin Zhang Li Liao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3期275-281,共7页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of the ionosphere have been analyzed.These factors include wave frequency,incident angle,geomagnetic inclination,electron density and collision freque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of the ionosphere have been analyzed.These factors include wave frequency,incident angle,geomagnetic inclination,electron density and collision frequency in the ionosphere.The ionosphere refractive index is also analyzed.The ionosphere above 70 km is considered to be homogeneous and anisotropic,and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matrix is calculated using matrix method.Simultaneously the Booker quartic equation is solved to get the refractive index in the ionosphere.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wave frequency is higher,it is easier to penetrate into the ionosphere from its bottom boundary and the propagation attenuation in the ionosphere is smaller.TE(traverse electric) wave and TM(traverse magnetic) wave can both penetrate into the ionosphere with a small incident angle,while TE wave can hardly transmit into the ionosphere when the incident angle is large.The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as the geomagnetic inclination increases.TE and TM wave cannot penetrate into the ionosphere at magnetic equator.When the electron collision frequency is higher,it is easier for VLF wave to penetrate into the ionosphere and the attenuation of ordinary wave is weaker,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energy transportation between the waves and the particles.The ordinary(O) wave experiences severer attenuation than extraordinary(X) wave,and X wave is a penetration mode whereas O wave is a non-penetration mode in the ionosphere.A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VLF wave with higher frequency is easier to penetrate into the ionosphere and to be recorded by the satellites at high latitude.It is hard for ULF and the lower frequency VLF wave to transmit into the ionosphere directly for the severe reflection and attenuation.It may transmit into the ionosphere with a small incident angle due to the nonlinear effect,for exampl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aves and the particles or cross modulation,and then propagate along the whistle duct with small attenuation.This work may be a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for the future calculation on the response of ground based VLF artificial transmitter in the ionosphere and further study on the seismic ionosphere coupling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 wave low ionospher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refractive index
下载PDF
台风浪下海上机场VLFS动态响应与能量转换机理
2
作者 李文杰 柯世堂 +2 位作者 陈静 朱庭瑞 任贺贺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9-466,617,共9页
超大浮式结构(very large floating structure,简称VLFS)是集空港和海港为一体的大型海上多功能浮式结构,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规则波下刚性模块柔性连接模型的动力响应,忽略了台风浪极端环境下海上机场自身柔性引起的非线性振动特性。针对... 超大浮式结构(very large floating structure,简称VLFS)是集空港和海港为一体的大型海上多功能浮式结构,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规则波下刚性模块柔性连接模型的动力响应,忽略了台风浪极端环境下海上机场自身柔性引起的非线性振动特性。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多柔-刚性混合模块建模方法,采用Jonswap谱特征参数对台风“鲇鱼”过境实测海浪谱开展了精细化仿真模拟,分析了台风浪下海上机场VLFS整体和局部非线性动态响应特性,揭示了海上机场与环境荷载之间的能量转换机理。结果表明:海上机场多柔-刚性混合模块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此类VLFS结构动力响应特性;海上机场超长柔性及台风浪场不均匀性使其结构呈现显著非线性,位移、转角和水弹性变形分别以沿波向、绕展向和沿垂向为主,极值应力主要分布于撑杆附近;环境荷载能量和结构重力势能在初始阶段主要转换为系泊势能,稳定阶段则主要转换为结构动能和弹性势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海上机场 超大浮式结构 动态响应 能量转换机理
下载PDF
On the Tempo-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Lower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 for the 2016 Kumamoto Earthquakes from Comparisons of VLF Propagation Data Observed at Multiple Stations with Wave-Hop Theoretical Computations 被引量:2
3
作者 Tomokazu Asano Masashi Hayakawa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18年第3期161-185,共25页
There have been published many papers on VLF (very low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to study seismo-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Usually VLF records (amplitude and/or phase)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mainly the temporal evo... There have been published many papers on VLF (very low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to study seismo-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Usually VLF records (amplitude and/or phase)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mainly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VLF propagation anomali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one particular propagation path. The most important advantage of this paper is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several propagation paths. A succession of earthquakes (EQs) happened in the Kumamoto area in Kyusyu Island;two strong foreshocks with magnitude of 6.5 and 6.4 on 14 April (UT) and the main shock with magnitude 7.3 on 15 April (UT). Because the EQ epicenters are not far from the VLF transmitter (with the call sign of JJI in Miyazaki prefecture), we can utilize simultaneously 8 observing stations of our network all over Japan. Together with the use of theoretical computations based on wave-hop theory, we try to trace bot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s of the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 associated with this succession of EQs. It is found that the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 begins to appear about two weeks before the EQs, and this perturbation becomes most developed 5 - 3 days before the main shock. When the perturbation is most disturbed, the maximum change in vertical direction is depletion in the VLF effective ionospheric height of the order of 10 km, and its horizontal scale (or its radius) is about 1000 km. Thes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the seismo-ionospheric perturbation will be investigated in details in the discus-sion, a comparison has made with the VL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995 Kobe with the same magnitude and of the same fault-type, and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seismo-ionospheric perturbation is finally m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LF Propagation Anomaly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EARTHQUAKE Precurs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2016 Kumamoto EARTHQUAKES Japanese vlf/LF Network wave-Hop Computation NIGHTTIME Fluctuation Method Atmospheric Oscillation Hypothesis
下载PDF
人工磁流源辐射VLF波的传播特性研究
4
作者 王宁 屈晓旭 翟琦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1-146,共6页
利用大功率高频(HF)电波对多个电离层区域进行调制加热,使电离层中的自然电流产生振荡,被调制的电流组成VLF磁流源,以此作为辐射VLF波的小环天线。利用全波解的方法对磁流源向下辐射的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出在海面... 利用大功率高频(HF)电波对多个电离层区域进行调制加热,使电离层中的自然电流产生振荡,被调制的电流组成VLF磁流源,以此作为辐射VLF波的小环天线。利用全波解的方法对磁流源向下辐射的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出在海面上的场强,分析在不同电离层参数和地磁场参数条件下对传播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VLF磁流源的磁偶极矩与调制频率和加热功率有关,调制频率越低,加热功率越大,所产生的磁偶极矩越大。调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子温度变化对电磁波的传播衰减影响很小,而地磁场参数对传播衰减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vlf磁流源 全波解 传播特性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哨声波监测仪设备及其初步观测
5
作者 顾旭东 倪彬彬 +6 位作者 徐未 王市委 李斌 胡泽骏 何昉 陈相材 胡红桥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在子午工程二期项目的支持下,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WHU)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制了一套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波动探测系统,并在2022年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部署于南极洲的中国长城站(Great Wall Station,GWS,62.22°... 在子午工程二期项目的支持下,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WHU)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制了一套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波动探测系统,并在2022年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部署于南极洲的中国长城站(Great Wall Station,GWS,62.22°S,58.96°W).该探测系统的动态范围为~110 dB,时间精度为~100 ns,可为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的波动观测数据.本文详细介绍了WHU VLF(子午工程编码:OCHCH_WHWM01)波动探测系统在GWS的初步观测结果,充分验证了系统的优越性能和稳定性.在过去一年的常规运行中,此系统能精确探测北美和欧洲等区域内各种地基VLF台站信号的动态变化.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次X级太阳耀斑爆发期间,GWS观测到的人工VLF台站信号特性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由于HWU-GWS(HWU为发射台站的名称)路径穿过南大西洋异常(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区域,观测结果同时表明,在磁暴期间,HWU VLF信号的扰动与磁层电子沉降在时空关系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此外,此设备也能观测到闪电激发的宽频带哨声波,在频谱图上呈现特有的清晰色散结构.因此,在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基哨声波监测仪的观测结合其它仪器的观测,有利于深入开展与极区哨声波传播、低电离层扰动、地面闪电放电和辐射带粒子沉降等相关的空间天气学研究,对开展全天时空间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声波监测仪 南极长城站 空间天气 甚低频波动传播 子午工程
下载PDF
VLF波从大气层到低电离层的传输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庶凡 申旭辉 +1 位作者 潘威炎 张学民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200,共7页
基于传播矩阵法计算了均匀半空间电离层的反透射系数,同时解Booker复系数四次方程得到电离层的复折射指数,分别研究了电离层反射透射系数及折射指数随VLF频段入射电波频率、入射角和地磁倾角、电离层电子浓度及碰撞频率的变化规律.计算... 基于传播矩阵法计算了均匀半空间电离层的反透射系数,同时解Booker复系数四次方程得到电离层的复折射指数,分别研究了电离层反射透射系数及折射指数随VLF频段入射电波频率、入射角和地磁倾角、电离层电子浓度及碰撞频率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VLF频段,垂直电偶极子辐射的横磁(Traverse Magnetic)波更易透射进入电离层,而水平电偶极子辐射的横电(Traverse Electric)波易被限制在地-电离层波导内来回反射.电离层电子密度较低时(如夜间),在高纬度地区,观测到地震电离层VLF异常的概率更大.当考虑地磁场的影响时,电离层将允许地震辐射的超低频(Ultra Low Frequency,ULF)/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部分的电磁波透射进入电离层,这一点已有很多卫星观测事实为证,但其进一步的物理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低频电磁波 低电离层 反射系数 透射系数 复折射指数
下载PDF
太阳活动低年电离层磁场VLF波的观测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路立 杨俊英 +2 位作者 曹晋滨 张学民 陈化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03-1420,共18页
本文利用搭载在DEMETER卫星上的感应式磁力仪(Instrument Magnetometer Search-Coil,IMSC)探测数据分析了磁场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波功率谱的空间分布.在排除地磁扰动影响(Dst≤-30 nT,Kp≥3,AE≥200 nT)的前提下,我们给出2... 本文利用搭载在DEMETER卫星上的感应式磁力仪(Instrument Magnetometer Search-Coil,IMSC)探测数据分析了磁场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波功率谱的空间分布.在排除地磁扰动影响(Dst≤-30 nT,Kp≥3,AE≥200 nT)的前提下,我们给出2007年不同季节,日侧和夜侧,磁场VLF波功率谱的全球分布的背景场探测和对应的统计误差分布.利用太阳活动低年的背景场探测统计分析了磁场VLF波功率谱的频谱特性和季节变化,以及对来自空间的地磁活动的响应特征.太阳同步高度卫星探测的磁场VLF波功率谱也可以观测到源于地球特定区域里的磁场异常所产生的频谱响应.12.5~17.5 kHz频段的磁场VLF波功率谱全球分布清楚地给出了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的分布轮廓.夜间百慕大地磁异常影响了磁场VLF波功率谱的多个频段,并显示出类似于高纬极区磁场的地磁活动响应的观测特征.卫星磁场VLF波功率谱探测背景研究表明,源于空间的地磁扰动和源于地球的局部地磁异常都会引起电离层磁场VLF波功率谱的变化.特别是在12.5~17.5 kHz频段,我们发现了沿板块边缘分布的电离层磁场VLF波功率谱增强带,这将为我们探寻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突发事件的电离层响应增加探测依据,为定量甄别此类事件的电离层异常信号积累实用的背景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vlf 功率谱密度 电离层地震响应 地磁异常 地磁活动
下载PDF
VLF电波渗透到卫星高度电离层传播的全波计算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庶凡 申旭辉 +1 位作者 张学民 潘威炎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8-184,共7页
考虑斜向地磁场的影响将电离层设为多层水平分层各向异性有耗介质,利用传播矩阵法求解全波方程,进而研究分析VLF频段电离层反射系数随电波频率的变化,电离层中两种特征极化波的折射和极化特性,两特征波的电磁场水平分量以及坡印廷能流... 考虑斜向地磁场的影响将电离层设为多层水平分层各向异性有耗介质,利用传播矩阵法求解全波方程,进而研究分析VLF频段电离层反射系数随电波频率的变化,电离层中两种特征极化波的折射和极化特性,两特征波的电磁场水平分量以及坡印廷能流密度随传播高度的变化.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地-电离层波导中的垂直极化波比平行极化波易渗透进入电离层;电离层中两种特征极化波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圆极化波,左旋分支由于D层强吸收作用表现为速衰减模,而右旋分支表现为可传播模,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的能量主要存储在磁场中;电波频率越低,其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损耗越小.由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卫星监测VLF频段的低频部分及更低频段的水平磁场变化对于发现地震电离层电磁前兆异常可能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电波 各向异性平面电离层 全波计算
下载PDF
电离层人工调制激发的下行ELF/VLF波辐射 被引量:7
9
作者 常珊珊 赵正予 汪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58-2467,共10页
通过大功率ELF/VLF凋幅高频波对电离层进行加热,形成电离层虚拟天线,可以作为发射ELF/VLF波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使用汪枫(2009)的调制加热模型,计算高频加热电离层产生的低频辐射源强度,采用全波解算法分析辐射的低频波向下传播过程中... 通过大功率ELF/VLF凋幅高频波对电离层进行加热,形成电离层虚拟天线,可以作为发射ELF/VLF波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使用汪枫(2009)的调制加热模型,计算高频加热电离层产生的低频辐射源强度,采用全波解算法分析辐射的低频波向下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反射问题,并采用HAARP实验参数,模拟出在海面上接收到的低频信号强度为PT量级,与实验数据一致.模拟结果表明,加热泵波功率、低频调制波频率、以及加热纬度位置是影响ELF/VLF波辐射和传播的三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人工调制 ELF/vlf波辐射 全波解 HAARP实验
下载PDF
各向异性电离层中沿地磁场取向有限长柱体目标的近场散射
10
作者 林朱红 顾婷婷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5,141,共11页
为了研究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电磁波对电离层中目标的近场散射机制,提出了一种VLF电磁波在该环境中对有限长金属和介质柱体近场散射的计算方法。首先,通过定义散射系数和交叉散射系数,分析各向异性电离层中电型波和磁型波激... 为了研究甚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电磁波对电离层中目标的近场散射机制,提出了一种VLF电磁波在该环境中对有限长金属和介质柱体近场散射的计算方法。首先,通过定义散射系数和交叉散射系数,分析各向异性电离层中电型波和磁型波激励下的散射矩阵;然后,根据积分方程法和矩量法,计算得到各向异性电离层中有限长金属和介质柱体的近区散射场和表面电流半解析表达式;最后,通过各向异性电离层中VLF波的特征波分析,给出柱体近区散射场中寻常波(O波)和非寻常波(E波)分量空间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电离层中VLF波在金属和介质目标表面激励了不同的电流,并在不同的电离层环境参数、柱体尺寸和入射角度下产生相应的近场散射和耦合散射;通过对比O波和E波表面电流分布和散射分量,进一步揭示了VLF波与暴露在均匀等离子体环境中的柱体目标的散射机理。本文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可为电离层中散射通信和目标探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低频(vlf)电磁波 各向异性介质 表面电流分布 特征波 耦合散射 近场散射
下载PDF
计算电离层VLF波传输特性的时域有限差分算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驰 芮国胜 +1 位作者 王瑞 薛鹏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35-1241,共7页
在星载甚低频(VLF)通信技术中,研究甚低频信号在电离层中的传输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算法研究电离层传输特性大多基于高频脉冲信号,且传播模型相对粗略,计算存在一定误差。为此,建立了更为精确的电离层... 在星载甚低频(VLF)通信技术中,研究甚低频信号在电离层中的传输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算法研究电离层传输特性大多基于高频脉冲信号,且传播模型相对粗略,计算存在一定误差。为此,建立了更为精确的电离层各向异性传播模型,对常规的FDTD算法引入变步长因子,并用该算法对VLF波在电离层中的场强衰减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昼夜变化及频率对其传输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与卫星实测数据对比表明:与常规的FDTD算法以及全波分析方法相比,引入变步长因子的FDTD算法精度更高;在VLF频段,降低频率有利于电磁波穿透电离层,且白天的衰减明显大于夜间;VLF波在射入电离层并穿透D层时衰减严重(30-40 d B),约为F1层中衰减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低频通信 甚低频波 电离层传输特性 时域有限差分算法 变步长因子
下载PDF
电离层人工调制激发的VLF波在磁层的传播特性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常珊珊 赵正予 倪彬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960-3968,共9页
电离层人工调制可以激发甚低频(VLF)波,其中向上传播进入磁层的VLF波,不但能够用来研究磁层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且具有人工沉降高能粒子,消除辐射带等实际用途.本文使用射线追踪方法,模拟电离层调制激发的VLF波在磁层的传播路径,分析激发... 电离层人工调制可以激发甚低频(VLF)波,其中向上传播进入磁层的VLF波,不但能够用来研究磁层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且具有人工沉降高能粒子,消除辐射带等实际用途.本文使用射线追踪方法,模拟电离层调制激发的VLF波在磁层的传播路径,分析激发纬度和调制频率对传播路径和传播特性的影响;并基于低频波的色散方程和波粒共振条件,分析VLF波传播路径上与磁层高能粒子的最低共振能及其分布.研究表明,VLF波通过在磁层来回反射向更高的L-shell传播,最终稳定在某一L-shell附近.以较低的调制频率或者从较高的纬度激发的VLF波能够传播到更高的L-shell,但是,当激发纬度过高时,低频波也可能不发生磁层反射而直接进入电离层和大气层.低频波在磁层的传播过程中,在较高的纬度或者较低的L-shell能够与较高能量的电子发生共振相互作用,在较高的L-shell并且低纬地区,能够与较低能量的电子发生共振相互作用.共振谐数越高,能发生波粒共振的电子能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人工调制 vlf 射线追踪 波粒共振
下载PDF
VLF波渗透电离层传播计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廖力 赵庶凡 张学民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7-283,共7页
3~30 kHz的甚低频(Very-Low-ITcquency,VLF)电磁波对近地空间的高能粒子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闪电和地面VLF通信台等VLF波主要辐射源产生的VLF波能够渗透进入电离层,并以哨声波模式继续传播至磁层与高能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本文从VLF... 3~30 kHz的甚低频(Very-Low-ITcquency,VLF)电磁波对近地空间的高能粒子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闪电和地面VLF通信台等VLF波主要辐射源产生的VLF波能够渗透进入电离层,并以哨声波模式继续传播至磁层与高能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本文从VLF电磁波渗透电离层传播计算方法的发展、计算模型验证以及模型在电离层现象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对VLF波渗透进电离层之后的传播计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低频电磁波 计算方法 模型应用
下载PDF
ZH-1卫星观测的VLF人工源信号特征分析与全波模拟 被引量:10
14
作者 廖力 赵庶凡 +6 位作者 申旭辉 汪枫 泽仁志玛 黄建平 张学民 欧阳新艳 鲁恒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0-1217,共8页
中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ZH-1)已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正在开展卫星数据在轨测试,并对卫星数据质量进行判定.本文对ZH-1卫星2018年5月至6月夜侧的VLF频段电场功率谱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位于不同L值、具有不同发射频率... 中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ZH-1)已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正在开展卫星数据在轨测试,并对卫星数据质量进行判定.本文对ZH-1卫星2018年5月至6月夜侧的VLF频段电场功率谱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位于不同L值、具有不同发射频率的多个VLF人工源上空的卫星重访轨道观测数据,发现ZH-1卫星记录的人工源信号电场变化标准差与DEMETER卫星记录电场变化标准差几乎一致,说明ZH-1卫星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重访轨道均值与全波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在数值上较为接近,在形态上较为一致,说明ZH-1卫星VLF频段电场功率谱数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此外,研究了VLF人工源上空及共轭区的电场分布特征和电波传播规律,并与DEMETER卫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VLF人工源产生的电磁辐射穿透电离层后以导管或者非导管的哨声波模向共轭区传播,因为传播过程中的朗道阻尼,共轭区的电场能量比辐射源顶空更小.VLF人工源位于L<1.5时,电磁波传播更容易发生非导管传播,VLF人工源信号导管传播模式在共轭区的电场响应相对于共轭点会发生一定程度北向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vlf人工源 ZH-1卫星 全波模型
下载PDF
大气行星波对LF和VLF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阮雪琴 张训械 黄泽荣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8-107,共10页
本文采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对1985-1987年三个冬天,在东半球(20°S—65°N、13°E—141°E)白天观测的LF和VLF电波相位、幅度、卫星观测的Ly-α射线通量及高纬上空的行星波活动等大量资料,进行了熵谱分析。观测及分析... 本文采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对1985-1987年三个冬天,在东半球(20°S—65°N、13°E—141°E)白天观测的LF和VLF电波相位、幅度、卫星观测的Ly-α射线通量及高纬上空的行星波活动等大量资料,进行了熵谱分析。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1)LF和VLF电波的相位具有2—2.2天、3—4天、6—12天、12—20天、20—32天周期范围的行星尺度扰动.Ly-α射线辐射通量主要具有20—32天周期范围内的波动.(2)发现在中纬地区冬天观测的LF电波幅度大的扰动与高纬60°N上空观测的行星波H_1的变化规律非常一致. 波形结构的主要峰和谷几乎完全对应,仅在时间上前者约滞后3—4天.计算给出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65—0.85之间.根据观测事实和谱分析结果对比,作者认为LF和VLF电波相位、幅度周期在20天以上的扰动主要受太阳Ly-α辐射通量变化的控制.冬天其周期在2—20天范围内的扰动,主要受来自对流层和下平流层中激发的大气行星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波 LF vlf 电波传播
下载PDF
基于环境参数预测的VLF传播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邵蕾 李光明 《舰船电子工程》 2009年第4期77-80,共4页
基于传播媒质环境地-电离层参数的统计预测,对VLF电波的传播效应进行预测,为系统在运行中调整其可变参数或在特定参数条件下避开传播衰减与扰动,提供传播环境服务,使系统工作性能与信道特性达到良好匹配,从而提高水下通信效能。
关键词 vlf 电波传播 地—电离层 场强
下载PDF
地面VLF波穿透电离层的能量衰减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庶凡 廖力 张学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004-3014,共11页
地面VLF人工源可以导致辐射带高能粒子沉降.为研究辐射带粒子加速和沉降机制,乃至实现对辐射带电子"人工控制"的设想,需要在精确计算得到VLF人工源在电离层激发电磁场能量分布的基础上,计算哨声波对辐射带电子的调制作用.以... 地面VLF人工源可以导致辐射带高能粒子沉降.为研究辐射带粒子加速和沉降机制,乃至实现对辐射带电子"人工控制"的设想,需要在精确计算得到VLF人工源在电离层激发电磁场能量分布的基础上,计算哨声波对辐射带电子的调制作用.以往计算VLF人工源在电离层中激发的电磁场能量分布多基于Cary给出的波导中VLF波衰减率和Helliwell提出的经典电离层吸收曲线,但近期研究表明,这些模型结果存在较为明显的误差.本研究建立了地面VLF信号穿透电离层传播的全波计算模型,将计算结果与DEMETER卫星记录的NWC通讯台激发的电磁响应进行对比.虽然模型没有考虑电离层参数水平不均匀性,但模型计算结果与卫星观测值也有较好的一致性.利用经过验证的全波模型计算了不同地磁参数、电离层参数情况下,不同辐射特性的地面VLF辐射在波导中的衰减和穿透电离层时D/E区的吸收值,探讨了上述参数对电磁波能量在波导和D/E区中衰减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vlf人工源 DEMETER卫星 电离层渗透模型 全波解 电离层吸收
下载PDF
基于地下VLF人工信号源的定位技术研究
18
作者 黄河 乌效鸣 +2 位作者 张峰 许洁 杨晖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7年第4期49-52,共4页
基于甚低频电磁波(VLF)穿透地层能力,研究地层对信号造成的影响,评估频率、功率和信号穿透能力的关系;从信号源、天线、信号处理滤波等方面讨论其实现的原理及关键技术;筛选适合地下-地表单向通信的合理方式和载波机制;建立简化的磁偶... 基于甚低频电磁波(VLF)穿透地层能力,研究地层对信号造成的影响,评估频率、功率和信号穿透能力的关系;从信号源、天线、信号处理滤波等方面讨论其实现的原理及关键技术;筛选适合地下-地表单向通信的合理方式和载波机制;建立简化的磁偶子定位模型,完成信号源的定向和定深。总结甚低频定位技术的关键方案,为煤层气水平井、水平对接孔、定向钻进导向孔、矿井救援等钻探领域中孔内信号传输提供一种新的通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技术 信号源 vlf 信号穿透能力 人工 低频电磁波 信号处理 定位模型
下载PDF
Determine the physical mechanism and source region of beat wave modulation by changing the frequency of high-frequency waves
19
作者 Zhe Guo Hanxian Fang Farideh Honary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308-313,共6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ource region of beat wave(BW)modulation.This type of modulation is achieved by transmitting high-frequency(HF)continuous waves with a frequency diff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ource region of beat wave(BW)modulation.This type of modulation is achieved by transmitting high-frequency(HF)continuous waves with a frequency difference f,where f is the frequency of modulated ELF/VLF(extremely low frequency/very low frequency)waves from two sub-arrays of a high power HF transmitter.Despite the advantages of BW modulation in terms of generating more stable ELF/VLF signal and high modulation efficiency,there exists a controversy on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BW and its source region.In this paper,the two controversial theories,i.e.,BW based on D-E region thermal nonlinearity and BW based on F region ponderomotive nonlinearity are examined for cases where each of these two theories exists exclusively or both of them exist simultaneously.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it is found that the generated VLF signal amplitude exhibits significant variation as a function of HF frequency in different source regions.Therefore,this characteristic can be utilized as a potential new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physical mechanism and source location of B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ful HF waves ionospheric modulated heating beat wave modulation ELF/vlf waves
下载PDF
VLFS的新型结构设计 被引量:4
20
作者 席石磊 成和森 +1 位作者 古玉喜 刘文白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4-48,共5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浮式结构,将网架结构的设计理念应用于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VLFS的设计。网架结构具有结构强度高、工业化程度高、制造难度低、安装便利和制造工期短等优点。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新型VLFS浮式结构在海洋环境条件... 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浮式结构,将网架结构的设计理念应用于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VLFS的设计。网架结构具有结构强度高、工业化程度高、制造难度低、安装便利和制造工期短等优点。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新型VLFS浮式结构在海洋环境条件下的应力和应变进行分析,新型VLFS浮式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耐波性满足工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S 网架结构 ABAQUS 波浪力谱 静力分析 动态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