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VHF/VLF辐射特征观测和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祝宝友 马明 陶善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9-245,共7页
分析了合肥地区负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过程产生的VLF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及其同步的VHF爆发特征。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极性通常与后面的回击极性相同,相邻大脉冲之间的平均间隔为160μs,大脉冲序列持续时间平均为2.2ms。云闪初始击穿的... 分析了合肥地区负地闪和云闪初始击穿过程产生的VLF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及其同步的VHF爆发特征。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极性通常与后面的回击极性相同,相邻大脉冲之间的平均间隔为160μs,大脉冲序列持续时间平均为2.2ms。云闪初始击穿的大双极性脉冲序列由正极性大脉冲开始,相邻脉冲间隔时间平均为1.3ms,平均持续时间为11.5ms,明显区别于地闪中的情况。显著的VHF爆发几乎在大双极性脉冲序列出现的同时启动,它与VLF大脉冲一起是初始击穿过程中一种最强烈的特征性事件,在合肥地区出现频率极高。地闪初始击穿期间VHF包络(观测系统带宽100kHz)呈现准连续特征,而云闪初始击穿期间VHF包络则呈现分立特征,显示两者VHF辐射爆发的特征有所不同。初始击穿期间VLF大脉冲辐射与VHF爆发之间是相关的,但是二者强度之间不存在唯一的大小对应关系。同时分析了合肥地区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活动相对于地闪回击的一些特征,序列中最大脉冲幅度与随后的首次回击幅度之比平均为0.43,有94%的初始击穿在首次回击启动前40ms内出现第一个可以辨别的VLF脉冲(105例的平均结果是21.5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闪 地闪 初始击穿 vlf/vhf辐射
下载PDF
闪电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及其现场实验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亦风 祝宝友 陶善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简要描述了闪电VLF/ 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的硬件构成、 软件设计以及现场实验等情况, 并对系统观测到的一次云地闪电和一次云内闪电的过程VLF/VHF辐射特征进行了个例分析, 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有趣的新现... 简要描述了闪电VLF/ 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的硬件构成、 软件设计以及现场实验等情况, 并对系统观测到的一次云地闪电和一次云内闪电的过程VLF/VHF辐射特征进行了个例分析, 初步分析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有趣的新现象: (1)无论云闪还是地闪都以一个间歇性的大双极性脉冲列为启动标志, 并伴随强烈的VHF辐射。云闪和地闪初始击穿大脉冲序列波形特征明显不同。(2)地闪的云内放电以及云闪放电都产生一类特征性的VLF辐射, 该辐射表现为一个脉冲半宽3~4 μs、 出现频率105个·s-1的快脉冲列。该过程同时伴随明显的VHF辐射。(3)回击主峰期间VHF辐射相当微弱。闪电过程中最强的VHF辐射起源于以下云内放电过程: (a) 云闪和地闪的初始击穿过程; (b) 云内K过程和c回击主峰后100~250 μs期间的云内放电。上述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了本系统在闪电放电物理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vlf/vhf辐射 数据采集 放电过程分析 雷电放电辐射
下载PDF
用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云地闪电放电过程 被引量:3
3
作者 祝宝友 刘亦风 陶善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9-473,共15页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 简述了一种高分辨、大容量闪电VLF/VHF信号记录系统,报道了一次包含12次对地回击、平均回击间隔70ms、持续时间超过800 ms的地闪放电过程的VLF/VHF辐射波形全景以及分析结果.这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1)这次过程的头5 ms出现了强烈的VLF双极性大脉冲序列,标志着云内初始击穿过程启动;对应于一系列VLF辐射事件出现了强烈的VHF辐射爆发,总体上看,前380 ms期间VHF辐射异常强烈,呈现为间歇式准连续辐射,之后强烈VHF辐射则更多地表现为分立脉冲式爆发特征.(2)与回击主电流峰期间VHF辐射较弱不同,地闪最强的VHF辐射来自初始击穿过程和回击后云内放电通道扩展或者新通道形成过程;在初始击穿阶段和回击间歇期,出现了不止一次强烈的VHF辐射爆发并不伴随明显的VLF辐射.(3)回击间歇期间一类云中放电过程产生一系列半宽为3~4μs左右、出现频率约105Hz的VLF快脉冲串,整个脉冲串持续时间约1ms,频谱峰值区域在60~90 kHz,并伴随较强的VHF辐射,这些特征都与直窜先导特征一致.很可能这是一种云内K事件.(4)还给出了江淮地区地闪过程回击VLF/VHF辐射波形的统计特征,统计还显示当相继两次回击间隔小于40 ms时后面回击幅度倾向于比前面回击弱,当回击间隔时间大于100 ms时,后面回击比前面回击强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vhf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 地闪电放电过程
下载PDF
地闪回击通道几何结构对VLF/VHF辐射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祝宝友 马明 陶善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6-251,共6页
云地闪电回击通道分叉或者曲折引起的电流传播方向改变可以在回击辐射波形上面引入一系列次峰结构乃至影响其VHF辐射特征。本文用回击传输线模式探讨了回击通道几何结构对回击VLF/VHF辐射场的影响,结果显示:(1)VLF信号波形次峰幅度与通... 云地闪电回击通道分叉或者曲折引起的电流传播方向改变可以在回击辐射波形上面引入一系列次峰结构乃至影响其VHF辐射特征。本文用回击传输线模式探讨了回击通道几何结构对回击VLF/VHF辐射场的影响,结果显示:(1)VLF信号波形次峰幅度与通道片断的尺度以及取向有关,尺度为100m量级且具有较大的垂直分量的电流变化过程可以在回击波形下降沿上面引入与回击幅度相当的次峰结构,而小尺度(1m量级或者更小)的通道曲折在回击波形上面引入的次峰幅度只有回击主峰幅度的10%以下。水平方向的电流传播过程几乎不在回击波形上面产生可以辨别的次峰结构。曲折通道的所有曲折片段的平均长度是描述曲折通道的一个重要参数,次峰时间间隔与幅度均与平均曲折尺度成正相关。(2)曲折通道能够明显增加回击高频辐射分量的能量,出现最大辐射能量增加的频率相当于波长等于曲折尺度的电磁波频率的1/8。小尺度的曲折或者分叉结构能够使得回击高频分量的强度提升一个数量级,但是这一强度的增加仍比我们实际测量的VHF辐射强度小一个数量级,说明通道曲折和分叉很可能不是回击过程VHF辐射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击次峰结构 通道曲折和分叉 数值模拟 vhf辐射
下载PDF
伴随超强VHF辐射的闪电双极性窄脉冲初步观测 被引量:20
5
作者 祝宝友 陶善昌 谭涌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4-130,共7页
闪电过程中一类双极性脉冲辐射伴随的超过常规闪电一个数量级的VHF辐射是卫星观测的穿越电离层的脉冲对(TIPPs)的来源。文中给出了在中国上海地区观测到的该类放电事件产生的78例双极性窄脉冲。典型的双极性窄脉冲上升时间约1.2μs,初... 闪电过程中一类双极性脉冲辐射伴随的超过常规闪电一个数量级的VHF辐射是卫星观测的穿越电离层的脉冲对(TIPPs)的来源。文中给出了在中国上海地区观测到的该类放电事件产生的78例双极性窄脉冲。典型的双极性窄脉冲上升时间约1.2μs,初始峰宽度约2—3μs、半宽约1μs,整个脉冲持续时间约15μs,脉冲幅度与地闪首次回击幅度相当,过冲幅度约为初始峰幅度的1/3。这类脉冲波形特征与普通闪电双极性脉冲波形特征差异明显。根据空间双极性脉冲被电离层以及地面-电离层反射的时间延迟并假定电离层高度为85 km,估算了这些双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11例负极性脉冲(对应上面负电荷区对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中有10例脉冲发生高度在海拔14.0—15.0 km,一例出现在负地闪初始击穿阶段的脉冲发生高度为海拔6.4 km。67例正极性窄脉冲发生高度位于海拔7—12 km,平均海拔9.4 km。利用传输线电流模式以及偶极子辐射近似估计了电流在通道内传播时间以及放电电流参数,78例平均结果显示电流从通道底部传播到顶部经历的时间约1μs,电流矩约为5 kA.km量级。我们推断放电通道长度约100—300 m,放电电流幅度具有20 kA量级,电流传播速度与光速可比拟、具有108m/s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性脉冲 TIPPs 闪电放电 vhf辐射.
下载PDF
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仪器误差处理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彦辉 张广庶 +3 位作者 张彤 李亚珺 范祥鹏 武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07-1413,共7页
为了提高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根据其运行原理对其定位误差的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针对GPS时钟的授时原理和高速采集卡工作原理以及观测站位置等可能造成误差的系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者误差... 为了提高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根据其运行原理对其定位误差的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针对GPS时钟的授时原理和高速采集卡工作原理以及观测站位置等可能造成误差的系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者误差是造成闪电三维定位结果不准确的主要设备误差。利用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得到的定位结果信息,计算出了其到达观测站的时间,并与实测的到达时间进行了差值分析,拟合出一条偏差直线,得到其误差演变规律,并对该误差进行分析和纠正,得到了较好的结果,使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有较大提高,其定位结果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 累积误差
下载PDF
双接地负地闪VHF辐射源放电通道和光学通道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武斌 张广庶 +4 位作者 王彦辉 李亚珺 张彤 范祥鹏 吕伟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9-529,共11页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和闪电光通道高速摄像同步资料,对一次双接地负地闪放电通道作定位和亮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仔细分析了其通道发展和连接,详细讨论了一次负地闪双接地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预击穿阶段,通道击穿作用很强,...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和闪电光通道高速摄像同步资料,对一次双接地负地闪放电通道作定位和亮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仔细分析了其通道发展和连接,详细讨论了一次负地闪双接地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预击穿阶段,通道击穿作用很强,但电流小,其载体主要是雪崩电荷;在回击激发阶段,通道电流迅速增大,其载体除了雪崩电荷外,还有大量来自云内电荷区的电荷。在整个过程中,主通道有较高亮度(云外),即主通道中有较强电流运动,而分叉通道电流较弱。研究表明近地面向上发展的辐射源可能是源于地面尖端产生的向上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地闪 双接地 vhf辐射源通道 高速摄像 上行先导
下载PDF
平凉黄土高原地闪VHF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曹冬杰 张广庶 +1 位作者 张彤 王彦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5-372,共8页
利用亚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VHF辐射接收系统与快电场变化测量仪,对甘肃平凉黄土高原雷暴过程中地闪VHF辐射及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负地闪回击前VHF辐射与快电场变化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回击前后300μs内的VHF辐射... 利用亚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VHF辐射接收系统与快电场变化测量仪,对甘肃平凉黄土高原雷暴过程中地闪VHF辐射及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负地闪回击前VHF辐射与快电场变化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回击前后300μs内的VHF辐射波形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90%的负地闪首次回击过程VHF辐射波形属于第三类,表现为连续脉冲贯穿回击过程,平均持续时间为600μs;同负地闪相比,正地闪回击过程产生的连续辐射持续时间较长。统计表明,负地闪首次回击过程辐射峰值出现在回击启动后10~100μs,算术平均值为45μs;继后回击启动后10~260μs辐射达到峰值,算术平均值为91μs。首次回击过程辐射峰值强度往往大于梯级先导过程,与回击主峰后主通道分支产生的电磁辐射较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陆高原 vhf辐射 回击 地闪
下载PDF
电离层人工调制激发的下行ELF/VLF波辐射 被引量:7
9
作者 常珊珊 赵正予 汪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58-2467,共10页
通过大功率ELF/VLF凋幅高频波对电离层进行加热,形成电离层虚拟天线,可以作为发射ELF/VLF波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使用汪枫(2009)的调制加热模型,计算高频加热电离层产生的低频辐射源强度,采用全波解算法分析辐射的低频波向下传播过程中... 通过大功率ELF/VLF凋幅高频波对电离层进行加热,形成电离层虚拟天线,可以作为发射ELF/VLF波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使用汪枫(2009)的调制加热模型,计算高频加热电离层产生的低频辐射源强度,采用全波解算法分析辐射的低频波向下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反射问题,并采用HAARP实验参数,模拟出在海面上接收到的低频信号强度为PT量级,与实验数据一致.模拟结果表明,加热泵波功率、低频调制波频率、以及加热纬度位置是影响ELF/VLF波辐射和传播的三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人工调制 ELF/vlf波辐射 全波解 HAARP实验
下载PDF
基于干涉仪原理的闪电先导VHF辐射源速度测量
10
作者 赵玉祥 张广庶 +2 位作者 张彤 王彦辉 李亚珺 《物理实验》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18,共5页
简述了闪电VHF辐射源窄带干涉仪定位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法,利用改进的窄带干涉仪系统对闪电先导VHF辐射源进行定位,给出了闪电放电通道的时空结构,并结合电场变化资料和声光差记录,估算了闪电先导放电发展的速度.
关键词 闪电 vhf辐射源 窄带干涉仪 先导
下载PDF
Artificial modification of Earth's radiation belts by ground-based very-low-frequency(VLF)transmitters 被引量:4
11
作者 Binbin NI Man HUA +4 位作者 Xudong GU Song FU Zheng XIANG Xing CAO Xin M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3期391-413,共23页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s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dynamic variability of Earth’s donut-shaped radiation belts that are highly populated by magnetically trapped energetic particles and characteristically separ...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s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dynamic variability of Earth’s donut-shaped radiation belts that are highly populated by magnetically trapped energetic particles and characteristically separated by the slot devoid of high energetic electrons.Owing to the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high-quality wave and particle measurements from multiple satellites in geospace,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ground-based very-low-frequency(VLF)transmitter waves to the electron dynamics in the near-Earth space has been unprecedently advanced,in addition to those established findings of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a variety of naturally occurring magnetospheric wav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rtificial modification of Earth’s inner radiation belt and slot by artificial VLF transmitter emissions.We review the global distributions of VLF transmitter waves in geospace,their scattering effects on radiation belt electrons in term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observational analyses,and diffusion simulation results of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s along with data-model comparisons.We start with a brief review of the radiation belt electron dynamics and an introduction of anthropogenic VLF transmitter waves.Subsequently,we review the global morphology of in situ VLF transmitter wave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transmitter locations,including their day-night asymmetry,geographic distributions,seasonal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dependence,and wave propagation features.Existed theoretical and observational analyses of electron scattering effects by VLF transmitter waves are then reviewed to approach the underlying physics that can modulat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electron radiation belts.Further Fokker-Planck electron diffusion simulations and their comparisons with realistic satellite observations clearly indicate that VLF transmitter emissions can effectively remove energetic electrons to produce a radially bifurcated electron belt,thereby quantitatively confirming the direct link between operations of VLF transmitters at ground and changes of the energetic electron environment in space.We finally discuss the unsolved problems and possibl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whic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tential mitigation of the natural particle radiation environment with active me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 transmitters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s Electron precipitation Earth’s radiation belts Flux bifurcation
原文传递
一套双频段三维全闪电定位系统及其初步观测结果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恒毅 董万胜 +3 位作者 蔡力 李良福 覃彬全 杨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561-3568,共8页
介绍了一套同时工作在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和甚低频/低频(very-low/low frequency,VLF/LF)频段的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并给出了初步观测结果。系统使用到达时间差法对2个频段的闪电辐射源进行定位,能连续地给出雷暴过程中闪电... 介绍了一套同时工作在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和甚低频/低频(very-low/low frequency,VLF/LF)频段的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并给出了初步观测结果。系统使用到达时间差法对2个频段的闪电辐射源进行定位,能连续地给出雷暴过程中闪电活动空间位置,并详细给出单次闪电的发展路径,在使用2个频段辐射波形参数进行定位的同时还可以保存原始波形用于深入研究。VHF、VLF/LF 2个频段闪电定位结果的时间分辨率分别为100?s和1ms,定位精度在站网覆盖范围可优于200m。2个频段的定位结果都能很好地描述雷暴中的闪电活动,但表现出的特征有一定差异。两频段定位结果对单个闪电发生路径进行描绘时,VLF/LF频段的大部分定位结果能与VHF定位结果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系统 三维闪电定位 vhf闪电定位 vlf/LF闪电定位 全闪电定位
下载PDF
超短波电磁辐射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袁正泉 李锋 +3 位作者 王登高 王勇 张萍 刘治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66-1067,共2页
目的 调查超短波作业环境 (170MHz)对职业人员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运用便携式仪器现场检测超短波辐射电场强度和有关环境因素 ,检测职业人员主诉症状和脑血流图 ,采用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对实验组人员工作前后及对照组人员进... 目的 调查超短波作业环境 (170MHz)对职业人员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运用便携式仪器现场检测超短波辐射电场强度和有关环境因素 ,检测职业人员主诉症状和脑血流图 ,采用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对实验组人员工作前后及对照组人员进行检测。结果 现场超短波电场强度在天线发射方向 0°角 10m内和 135°角 2 0m内超过134dB ,噪音偏高 ,照度偏低 ;职业人员神经系统主诉症状如头痛、头晕和健忘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职业人员工作后脑血流图检测发现左侧和右侧上升时间明显比工作前或对照组延长 (P <0 0 1) ;神经行为功能测试比较 ,职业人员工作后数字译码、数字跨度和目标追踪 3项指标也下降非常明显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波 电磁辐射 神经系统功能 影响
下载PDF
地闪放电过程的甚高频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成品 郄秀书 +2 位作者 张泉 张广庶 张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122-126,共5页
为了研究闪电的甚高频辐射特征,自行研制了闪电甚高频辐射脉冲探测和定位系统,并将其用于对地闪的280MHz辐射电场进行了观测。研究了4次地闪的甚高频辐射波形及其特征。得出地闪在该频段的辐射可分为3类,孤立脉冲、连续脉冲和多个孤立... 为了研究闪电的甚高频辐射特征,自行研制了闪电甚高频辐射脉冲探测和定位系统,并将其用于对地闪的280MHz辐射电场进行了观测。研究了4次地闪的甚高频辐射波形及其特征。得出地闪在该频段的辐射可分为3类,孤立脉冲、连续脉冲和多个孤立脉冲。进一步分析给出了这三类辐射脉冲信号在闪电的不同阶段发生的频数和所占的比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闪的预击穿过程中孤立脉冲电场波形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梯级先导过程中连续脉冲电场波彤所占的比例最大,预击穿过程中的多个孤立脉冲数大于梯级先导中的多个孤立脉冲数,最后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此现象足由于梯级先导的电磁辐射比预击穿过程强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甚高频 地闪 辐射波形 孤立脉冲 连续脉冲 多个孤立脉冲
下载PDF
多回击负地闪先导通道的辐射和光学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余海 张广庶 +4 位作者 李亚珺 王彦辉 武斌 张荣 吕伟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4-903,共10页
利用闪电VHF窄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系统和高速摄像系统,对青海大通地区一次有5次回击的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了同步观测,对比分析了通道传输过程的辐射和光学特征。结果表明,光学通道亮度能补充VHF干涉仪定位先导通道的电流特征,VHF干涉仪... 利用闪电VHF窄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系统和高速摄像系统,对青海大通地区一次有5次回击的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了同步观测,对比分析了通道传输过程的辐射和光学特征。结果表明,光学通道亮度能补充VHF干涉仪定位先导通道的电流特征,VHF干涉仪定位弥补了光学设备拍摄弱放电和云内流光通道的不足;在通道分枝结构上,干涉仪定位的通道和光学通道呈现出很好对应。干涉仪定位分枝通道的辐射源点较明显,但分枝光学通道的出现明显落后于干涉仪定位辐射源通道。对用两种不同观测手段探测的先导通道进行速度计算,发现两者计算的直窜先导和直窜梯级先导速度量级一致,均为106 m·s-1,但干涉仪在时间的获取及精确量化上有优势,干涉仪定位计算先导速度的精确度高于光学通道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负地闪 vhf干涉仪定位 高速摄像 直窜先导 辐射和光学特征
下载PDF
中低速磁浮列车电弧对机场塔台甚高频电磁干扰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峰 谢雨轩 +2 位作者 翁文雯 李鑫 周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0-755,共6页
为了从实测与标准的比较上研究磁浮列车电弧对机场VHF(甚高频)的影响,在国内某磁浮线路选取一些典型位置,采用点频测试和峰值、准峰值、平均值的检波方式在VHF的工作频段内开展磁浮列车电弧的电磁辐射测试;在获取标准10 m法处的电磁辐... 为了从实测与标准的比较上研究磁浮列车电弧对机场VHF(甚高频)的影响,在国内某磁浮线路选取一些典型位置,采用点频测试和峰值、准峰值、平均值的检波方式在VHF的工作频段内开展磁浮列车电弧的电磁辐射测试;在获取标准10 m法处的电磁辐射特性后,结合GB/T 6364《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和MH 4001.1中关于保护率的相关要求对其进行电磁兼容分析,得出保护距离与磁浮列车电弧辐射特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磁浮列车线路与机场跑道延长线的距离大于183 m时,该磁浮列车电弧辐射不会对VHF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机场区域轨道交通化和磁浮列车的选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磁浮列车电弧 电磁辐射测试 vhf 电磁兼容
下载PDF
一种降低机体对天线方向图影响的多天线应用方案 被引量:3
17
作者 芮锡 钟志浩 李从周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6-190,共5页
针对机载超短波通信的需求,为降低机体对超短波天线方向图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机载超短波多天线应用方法。通过多天线的使用和天线优化布局,改善天线装机后带来的辐射畸变的影响,保证天线空域覆盖率,提升超短波通信能力。
关键词 机载通信 超短波天线 多天线使用 天线方向图
下载PDF
悬停回转试飞方法在直升机超短波天线方向图测试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尹建峰 唐彩虹 孟超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7-1050,共4页
借鉴飞机天线方向图地面自由空间测试场测试方法,利用直升机空中悬停特性进行天线方向图测试,以达到节省试飞架次的目的。分析了如何进行直升机悬停位置的选择以及直升机到测试点的距离和垂直高度的计算,总结了直升机超短波天线方向图... 借鉴飞机天线方向图地面自由空间测试场测试方法,利用直升机空中悬停特性进行天线方向图测试,以达到节省试飞架次的目的。分析了如何进行直升机悬停位置的选择以及直升机到测试点的距离和垂直高度的计算,总结了直升机超短波天线方向图测试中的定点悬停试飞驾驶技术。该试验方法在飞行试验中得到了验证,与传统试飞方法进行对比,工作效率提高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超短波天线 方向图测试 定点悬停
下载PDF
地球辐射带动态变化和辐射带粒子快速加速研究
19
作者 宗秋刚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第20期178-179,共2页
通过SAMPEX卫星的观测,定量地研究了在CME和CIR磁暴期间1.5~6.0 MeV"杀手"电子的通量分布的变化。发现外辐射带的内、外边界都可以被随着L壳指数衰减的函数很好地拟合出来。另外,该报告根据这一指数衰减函数和由此得到的动态的外辐射... 通过SAMPEX卫星的观测,定量地研究了在CME和CIR磁暴期间1.5~6.0 MeV"杀手"电子的通量分布的变化。发现外辐射带的内、外边界都可以被随着L壳指数衰减的函数很好地拟合出来。另外,该报告根据这一指数衰减函数和由此得到的动态的外辐射带内、外边界改进了RBC指数的计算,并由此得到,CME磁暴有可能比CIR磁暴产生更多的相对论电子。辐射带物理模型STEERB基于三维的Fokker-Planck方程实现,包含局地波粒相互作用、径向扩散和绝热输运等物理过程。由于数值格式的限制,以往的辐射带模型均没有引入局地波粒相互作用相关的交叉扩散项。STEERB模型的对比实验显示,交叉扩散项的忽略能够导致电子通量被高估5倍甚至几个数量级。这个结果说明,交叉扩散项对于辐射带电子通量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辐射带物理模型常常采用固定的偶极磁场,忽略了背景磁场变化引起的绝热过程。STEERB模型则采用了时变的背景磁场,同时引入绝热和非绝热过程。对比实验结果显示,绝热输运过程能够显著地影响辐射带电子通量的演化。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的相互作用能够在内磁层激发ULF波;激发的极性模ULF波会造成"杀手"电子的快速加速过程。极向模和环向模ULF波对漂移-共振加速的作用在不同L值区域有所不同。环向模ULF波对能量电子的加速在L值较大的区域(外磁层)较为重要,而在L值较小的区域(内磁层),极向模ULF波则对能量电子的加速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带“杀手电子” CME磁暴 CIR磁暴 波粒相互作用 ULF波 vlf
下载PDF
一次多回击负地闪放电过程的甚高频辐射和传输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竹玲 郄秀书 刘明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7-676,共10页
利用短基线时间差甚高频(VHF)辐射源定位系统对一次多回击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发现,负地闪的预击穿、梯级先导、直窜先导及回击后云内放电过程伴随有较强烈的VHF辐射.结合同步观测的闪电快、慢电场变化资料,分析VHF辐射源时空... 利用短基线时间差甚高频(VHF)辐射源定位系统对一次多回击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发现,负地闪的预击穿、梯级先导、直窜先导及回击后云内放电过程伴随有较强烈的VHF辐射.结合同步观测的闪电快、慢电场变化资料,分析VHF辐射源时空发展特征发现,预击穿阶段辐射源在云中的放电通道为双向发展,平均速度均在104 m s-1量级,预击穿下行分支直接转化为梯级先导,并产生多个分支通道同时向地面发展,先导平均速度在105 m s-1量级.继后回击之前先导过程均产生多个分支通道,直窜先导平均速度在105~106 m s-1量级,新开辟的梯级先导速度在105 m s-1量级.闪击间及地闪后期云内放电活动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辐射源从闪电起始区域发展,进一步延伸云内闪电通道.地闪后期多次负极性K变化过程(Kitagawa and Kobayashi,1958)主要表现为负极性流光沿之前的正极性电离通道快速发展,平均速度在106 m s-1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基线 甚高频辐射源 负地闪 预击穿 K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