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estin、DCX、Neu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干良敏 魏守蓉 +3 位作者 王文 刘婷婷 魏仁平 薛存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神经巢蛋白(Nestin)、双肾上腺皮质激素(DCX)、神经核蛋白(NeuN)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芎滴丸(50mg/kg)给药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神经巢蛋白(Nestin)、双肾上腺皮质激素(DCX)、神经核蛋白(NeuN)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芎滴丸(50mg/kg)给药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缺血30min再灌注,假手术组大鼠只结扎颈总动脉,不插栓。造模成功后对缬芎滴丸组大鼠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给药7d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estin、DCX、NeuN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estin表达量在假手术组为(18.67±0.58),模型组为(49.00±5.29),缬芎滴丸组为(105.67±3.51),给药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X表达量在假手术组为(21.67±1.53),模型组为(61.00±4.36),缬芎滴丸组为(112.00±12.53),给药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euN表达量在假手术组为(28.67±6.51),模型组为(46.00±4.36),缬芎滴丸组为(323.00±10.82),给药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芎滴丸可能通过促进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estin、DCX、NeuN表达,上调内源性神经发生,从而参与脑组织损伤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半暗带 缬芎滴丸 神经巢蛋白 双肾上腺皮质激素 神经核蛋白
下载PDF
黄芪甲苷及缬芎滴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像学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滕跃 马文波 +1 位作者 王晶 吴迪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9期2839-2841,2844,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及缬芎滴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像学表现的影响,为其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按照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溶栓治疗,干预组在溶栓治...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及缬芎滴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像学表现的影响,为其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按照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溶栓治疗,干预组在溶栓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甲苷及缬芎滴丸,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3、7d后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干预组治疗7d后治愈率12.50%、总有效率84.37%,对照组治疗7d后治愈率2.91%、总有效率82.35%,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3,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3、7d后影像学表现和NIHSS评分均呈好转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种影像学表现和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d后两组影像学表现和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暗带体积、侧脑室受压程度、中线移位程度与NIHSS评分均存在正相关(r=0.472、0.499、0.568,P<0.01),治疗7d后侧脑室受压程度、中线移位程度与NIHSS评分存在正相关(r=0.465、0.388、0.502,P<0.01)。结论黄芪甲苷及缬芎滴丸能够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像学表现的改善,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缬芎滴丸 脑卒中 影像学
下载PDF
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干良敏 魏守蓉 +2 位作者 向本旭 王文 薛存宽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23-1428,共6页
探讨中药复方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在血管新生方面的机制。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芎滴丸低剂量(30 mg·kg-1)组、缬芎滴丸高剂量(50 mg·kg^(-1))组和尼莫地平(10mg·kg^(-1))组,线... 探讨中药复方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在血管新生方面的机制。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芎滴丸低剂量(30 mg·kg-1)组、缬芎滴丸高剂量(50 mg·kg^(-1))组和尼莫地平(10mg·kg^(-1))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假手术组大鼠只结扎颈总动脉,不插栓。大鼠清醒后进行第1次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对缬芎滴丸低、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灌胃给药,每次2 m L/只,每天1次,共7天,每次均在同一时间点,同时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给药7天后对大鼠进行第2次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后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梗死周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及新生血管数量的情况。结果显示,缬芎滴丸能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脑梗死周边组织VEGFR2表达和新生血管形成。结果表明,缬芎滴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缬芎滴丸 神经功能评分 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新血管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