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敏不育粳稻及其杂交后代的光周期效应指数(PE)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薛光行 陈长利 陈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1-278,共8页
作者通过剥蘖分株,把供试水稻每一单株的4个第1次分蘖分别栽培在高温长日(光照时数/平均气温为15小时/28.4℃)、低温长日(15小时/23.5℃)、高温短日(10小时/28.4℃)和低温短日(10小时/23.5℃)环境下,在对号统计供试个体分株苗的育性(花... 作者通过剥蘖分株,把供试水稻每一单株的4个第1次分蘖分别栽培在高温长日(光照时数/平均气温为15小时/28.4℃)、低温长日(15小时/23.5℃)、高温短日(10小时/28.4℃)和低温短日(10小时/23.5℃)环境下,在对号统计供试个体分株苗的育性(花粉败育度和小穗不育率)、计算个体光周期效应指数(PE,等于长日与短日植株育性之差)的基础上,分析了光敏不育粳稻(农垦58s、7001s)及它们的杂交F_1、BF_1和F_2个体、群体的PE.结果表明:1.农垦58s和7001s群体的PE以花粉败育度(或小穗不育率)为指标时大于50%(或 6.4%).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F_1群体的PE表现超亲优势.3.BF_1和F_2个体的PE(A)或PE(B)(分别表示以花粉败育度或小穗不育率为指标的PE)的变异远大于双亲.PE(A)的遗传力估值为82.0%(高温环境)和71.8%(低温环境);PE(B)的遗传力估值为58.0%与14.8%.4.F_2个体的PE(A)或PE(B)呈偏态的双峰连续分布.其中有约5%的PE(A)、10%的PE(B)高于双亲的最高值.据此研究结果,作者建议光敏不育水稻育种应注重对PE性状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雄性不育 光周期效应指数 遗传力
下载PDF
雄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效应指数值(PE)和温度效应指数值(TE)的遗传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薛光行 邓景扬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3-130,共8页
对比考察了农垦58s与7001s、8902s与培矮64s及8902s与安农S1等3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组合的双亲、F1、B1、B2和F2世代的样本及每一个体的PE和TE的变异。无论双亲核不育基因的等位程度及栽培... 对比考察了农垦58s与7001s、8902s与培矮64s及8902s与安农S1等3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组合的双亲、F1、B1、B2和F2世代的样本及每一个体的PE和TE的变异。无论双亲核不育基因的等位程度及栽培环境的光、温周期如何,在多数情况下都显示了如下的规律:(1)后代样本PE、TE的大小虽然形形色色,但都取决于其双亲。F1表示完全显性甚至超显性。(2)F2个体的PE或TE、尤其同一个体PE与TE的集成类型发生有规律的分离和超亲分离,产生形形色色的育性转换类型。在纯粹由雄性不育个体组成的F2不育分样本中也发生同样分离。(3)PE或TE的广义遗传力的估值都大于50%。据此推断PE、TE是两个可遗传并可供选择的独立性状;并对育性转换现象的遗传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雄性核不育 光周期效应 温度效应 遗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