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微波加热进行丽春红-苦味酸-维多利亚蓝特殊染色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唐从国 沈桂兰 《实用医技杂志》 2014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用微波加热作丽春红-苦味酸-维多利亚蓝染色分析。方法采用丽春红-苦味酸-维多利亚蓝(Ponceau-Victoria blue B)染色分实验组(用微波加热)与对照组(不用微波,只用原法分析),共检测子宫肌瘤10例,女性乳腺纤维腺瘤10例及男性前... 目的用微波加热作丽春红-苦味酸-维多利亚蓝染色分析。方法采用丽春红-苦味酸-维多利亚蓝(Ponceau-Victoria blue B)染色分实验组(用微波加热)与对照组(不用微波,只用原法分析),共检测子宫肌瘤10例,女性乳腺纤维腺瘤10例及男性前列腺增生30例。结果用Ponceau-Victoria blue B者,不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其胶原纤维呈红色,肌纤维呈黄色;用微波加热者,染色时间缩短,保存时间延长,染色3-4周后照相,彩色反差仍明显。结论微波加热适用于Ponceau-Victoria blue B染色,染色后切片保存的时间较长;胶原纤维(红色)与平滑肌纤维(黄色)的反差也不错,有助于鉴别两种不同来源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丽春红 苦味酸 维多利亚蓝
下载PDF
扬子铁线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凤 贺庆 +1 位作者 肖培根 程翼宇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377-1382,共6页
目的研究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扬子铁线莲[Clematis puberulaHook.f.&Thoms.var.ganpiniana(L啨vl.&Van.)W.T.Wang]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反相制备型高效液相、Se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 目的研究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扬子铁线莲[Clematis puberulaHook.f.&Thoms.var.ganpiniana(L啨vl.&Van.)W.T.Wang]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反相制备型高效液相、Se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三萜皂苷和1个木脂素,分别为HN saponin H(Ⅰ),huzhangoside B(Ⅱ),hederacholichiside F(Ⅲ),clematichinenoside B(Ⅳ),huzhangoside D(Ⅴ),clematichinenoside C(Ⅵ),prosapogenin CP11(Ⅶ),clemastanin B(Ⅷ)。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hederacholichiside F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prosapogenin CP首次作为原型皂苷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铁线莲 化学成分 三萜皂苷 hederacholichiside F prosapogenin CP11 clemastanin b
下载PDF
重审巴斯·范·弗拉森的观察概念
3
作者 李元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26-32,共7页
与17世纪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相比,科学哲学语境中的经验论重视不可观察与可观察之间的认识论差别。为避免理论负载论题的挑战,建构经验论的开创者巴斯·范·弗拉森采取了观察的对象性概念。与此同时,他坚持认为观察是独立的... 与17世纪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相比,科学哲学语境中的经验论重视不可观察与可观察之间的认识论差别。为避免理论负载论题的挑战,建构经验论的开创者巴斯·范·弗拉森采取了观察的对象性概念。与此同时,他坚持认为观察是独立的人类感知,完全否认科学仪器的认知价值。在科学实在论者与建构经验论者关于不可观察与可观察二分的攻防中,理论负载论题所扮演的角色颇为微妙。遗憾的是,由于忽视了科学观察的意向特征,巴斯·范·弗拉森的观察概念尚不能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斯·范·弗拉森 建构经验论 观察 理论负载 科学仪器
下载PDF
合理选择范德瓦耳斯修正常数
4
作者 方炎 赵芸 董全健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年第2期71-74,共4页
本文以氮气为例,讨论了合理地选择范德瓦耳斯修正常数a和b的问题,使范氏方程能在更大范围内更精确地描述实际气体的性质,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关键词 范氏方程 修正常数 临界点
下载PDF
万古霉素联合多黏菌素B用药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海燕 卢静 +8 位作者 王基平 谭莉 刘文芳 石秀锦 林佰弟 赵莉敏 庄笑梅 韩美灵 林阳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1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和多黏菌素B联合用药对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活力的影响。方法搭建并验证多黏菌素B的人体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基于模型预测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在人体肾脏、肾小管中的组织分布特征。四唑氮氢氧化物法(XTT)检测...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和多黏菌素B联合用药对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活力的影响。方法搭建并验证多黏菌素B的人体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基于模型预测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在人体肾脏、肾小管中的组织分布特征。四唑氮氢氧化物法(XTT)检测万古霉素低剂量组(0.5 mg/mL)、万古霉素高剂量组(2.0mg/mL)、多黏菌素组(50 mg/mL)、万古霉素低剂量+多黏菌素组、万古霉素高剂量+多黏菌素组分别对HK2细胞活力及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的影响。结果建立并验证多黏菌素B PBPK模型,建立及验证的模型所预测的PK参数值与实测PK参数比值均在0.81.2之间。预测多黏菌素B静脉滴注给药后肾脏和肾小管浓度均高于血浆浓度,肾小管药物浓度约为血浆的10倍。肾脏、肾小管药物达峰时间明显滞后,其中肾小管浓度达峰时间为5.3 h,浓度高于50μg/mL的持续时间为8.5 h。细胞活力实验结果显示,8和24 h后万古霉素低剂量组、万古霉素高剂量组、多黏菌素B组、万古霉素低剂量+多黏菌素B组、万古霉素高剂量+多黏菌素B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73%、4.77%、10.34%、10.54%和11.76%及1.95%、7.46%、11.27%、11.55%和16.49%。其中,只有万古霉素高剂量+多黏菌素B组的HK2细胞8 h后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线粒体超氧化物。结论万古霉素与多黏菌素B的联合使用可增加肾小管毒性,特别是高剂量万古霉素合用多黏菌素B促使细胞产生线粒体超氧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万古霉素 多黏菌素b 组织分布 肾毒性
原文传递
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基因检测与多位点序列分析分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燕吉广 董春忠 +3 位作者 赵广敏 周卫岭 孙霞 王月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4092-4094,4097,共4页
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屎肠球菌耐药基因分布及MLST分型特点,为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分离的肠球菌112株,采用Phoenix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Van A... 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屎肠球菌耐药基因分布及MLST分型特点,为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分离的肠球菌112株,采用Phoenix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Van A、Van B、Van C1、Van C2/3、Van D、Van E、Van G、VanM、TetM、ermB、TEM、aac(6′)-aph(2")、aph(3′)-Ⅲ、ant(6′)-Ⅰ等耐药基因;扩增7个管家基因adk、atpA、ddl、gdh、purK、gyd、pstS确定屎肠球菌的序列型。结果 3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2株Van A、1株Van B、3株ermB、3株aac(6′)-aph(2")、3株aph(3′)-Ⅲ基因阳性;MLST分型为3个ST型,1号菌株为ST78型,2号菌株、3号菌株为新的ST型分别是ST1014、ST1015;药敏试验显示,万古霉素MIC≥256μg/ml、替考拉宁的MIC≥256μg/ml或MIC 16μg/ml、对利奈唑胺MIC 2μg/ml。结论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不断增多,医护人员应加强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以控制VRE的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屎肠球菌 万古霉素 耐药 van A van b MLST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