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VEDANTA TOWNSHIP住区规划设计
1
作者 卞晓俊 姚海容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3期28-31,共4页
随着我国海外建筑市场的扩展,我国特色建筑文化影响面逐渐延伸。印度VEDANTA TOWNSHIP住区规划在合理划分住区功能区的基础上,以满足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及人文风俗为规划总框架,加以我国传统建设形式,如四合院形式使住区组团式分布... 随着我国海外建筑市场的扩展,我国特色建筑文化影响面逐渐延伸。印度VEDANTA TOWNSHIP住区规划在合理划分住区功能区的基础上,以满足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及人文风俗为规划总框架,加以我国传统建设形式,如四合院形式使住区组团式分布而利于分期开发,体现秩序感;江南园林形式增加住区景观层次感,与印度神庙的合理搭配满足住民的信仰需求等;针对住区居民交往需求,构建交流空间网络。这一规划设计手法将该住区建设成具有中印"龙象之合"特色的舒适园区,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DATA TOWNSHIP住区 四合院 江南园林 龙象之合 印度
下载PDF
Vedanta公司本财年二季度锌、铝产量增加,铜产量下降
2
《中国铅锌锡锑》 2008年第11期34-34,共1页
印度金属集团——Vedanta资源公司本财政年度的第二季度期间锌产量增加30%,铁矿石产量大增39%,但铜产量下降。
关键词 锌产量 矿石产量 金属 vedanta公司
原文传递
吠檀多哲学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3
作者 朱明忠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年第5期124-137,157,158,共16页
吠檀多哲学(亦称吠檀多论),是印度教六大哲学派别中最重要的一支。它发源于古代奥义书,形成于公元1世纪,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吠檀多论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如同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 吠檀多哲学(亦称吠檀多论),是印度教六大哲学派别中最重要的一支。它发源于古代奥义书,形成于公元1世纪,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吠檀多论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如同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自8世纪以后,以商羯罗和罗摩努阇为代表的两个吠檀多哲学体系占据了印度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近现代新吠檀多哲学融会了东西方思想,调和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同时与政治相结合。由于新吠檀多论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人道主义、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使得印度文化中原有的宗教倾向和神秘主义因素逐渐减弱,世俗主义思想、理性主义因素和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从而促进了印度文化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文化 吠檀多 奥义书 商羯罗 新吠檀多论 现代化
下载PDF
从“吠檀多哲学”概念思考叔本华哲学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晓微 时兴成 《甘肃理论学刊》 2018年第3期62-67,共6页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意志观受到吠檀多哲学的影响。从结论来看,叔本华意志观和吠檀多哲学的确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细节上,二者却有着诸多不同。梵作为超越二元区分的本体,不具备人类世界的情绪与感受,而叔本华作为本体来阐述的意志却有着...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意志观受到吠檀多哲学的影响。从结论来看,叔本华意志观和吠檀多哲学的确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细节上,二者却有着诸多不同。梵作为超越二元区分的本体,不具备人类世界的情绪与感受,而叔本华作为本体来阐述的意志却有着肯定与否定的二元之分。在本体与现象界之间,吠檀多哲学用了摩耶这个中介,而叔本华哲学用理念作为中介环节。在如何超越现象界痛苦这个问题上,吠檀多哲学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案架构,而叔本华哲学直抵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即是意志,忽略了现象界更为丰富的层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本华 吠檀多 意志 本体 超越
下载PDF
从“自我”到“共生”——吠檀多思想研究对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性
5
作者 王斯斯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2-47,共6页
教育的过程是自我反思超越的过程,共生式教育其实是自我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以独特的生存方式与异己取得共赢。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我理解一直停留在身心不分或是把自我绑缚在血亲等偶然事件上的自然阶段,这也就局限了教育的发展空间。而对... 教育的过程是自我反思超越的过程,共生式教育其实是自我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以独特的生存方式与异己取得共赢。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我理解一直停留在身心不分或是把自我绑缚在血亲等偶然事件上的自然阶段,这也就局限了教育的发展空间。而对中国有启发意义并且易于我们接受的吠檀多思想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所以研究吠檀多的自我概念对我们的教育走向共生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共生 吠檀多思想 当代中国教育
下载PDF
从印度吠檀多到中国阳明心学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学国 秦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2-67,共6页
阳明心学的唯心论,其实质是精神的自身意识,其理论表现是对自我的追问。阳明心学的本体论其实渊源于印度吠檀多。后者的基本观念是存在真理和自我本质的同一,即心性一如,乃是一种绝对唯心论。而传统的中国思想由于自我反思的缺乏,在宋... 阳明心学的唯心论,其实质是精神的自身意识,其理论表现是对自我的追问。阳明心学的本体论其实渊源于印度吠檀多。后者的基本观念是存在真理和自我本质的同一,即心性一如,乃是一种绝对唯心论。而传统的中国思想由于自我反思的缺乏,在宋明以前,并没有产生像西方和印度那样真正的唯心论哲学。中国佛教心性一如的主张,只是印度如来藏佛教的继续,后者则是沿袭了印度占主流的吠檀多思想的立场。因而从根源上说,阳明心学作为一种以反思为特征的绝对唯心论,是通过中国佛教的渠道,最终来源于印度吠檀多思想。以阳明心学本体论与吠檀多思想进行比较,能够印证这两种思想在形上学层面的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吠檀多 如来藏佛教 阳明心学
原文传递
《中观心论》所传之吠檀多派原人思想
7
作者 何欢欢 《南亚研究》 CSSCI 2013年第4期145-157,共13页
"原人"思想是吠檀多派直接继承吠陀、奥义书学说的最佳体现之一,但由于留存文献极少,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翻译并解读梵本《中观心论》第八《入抉择吠檀多之真实品》及其藏译古注《思择焰》中有关原人思想的集中论... "原人"思想是吠檀多派直接继承吠陀、奥义书学说的最佳体现之一,但由于留存文献极少,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翻译并解读梵本《中观心论》第八《入抉择吠檀多之真实品》及其藏译古注《思择焰》中有关原人思想的集中论述,分析了早期吠檀多派有关原人的定义、特性以及意义等,同时考察了早期吠檀多派原人思想的文献依据与学说渊源,借以提供研究早期吠檀多哲学的新资料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心论 思择焰 吠檀多派 原人
原文传递
吠檀多派的“幻论”与佛教的“空观”比较
8
作者 姚卫群 《南亚研究》 CSSCI 2013年第4期133-144,共12页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论 空观 吠檀多派 不二论 大乘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