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6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welling catheter and conservative measures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in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被引量:14
1
作者 Zhao-Xi Sun Hai-Rong Huang Hong Zho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1期5068-5070,共3页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bined indwelling catheter, hemofiltration, respiration suppor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g. Dahuang) in treating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mbined indwelling catheter, hemofiltration, respiration suppor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g. Dahuang) in treating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Patients with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2 groups of combined indwelling catheter celiac drainage an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routine conservative measures group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group 2). Routine non-operative conservative treatments including hemofiltration, respiration support, gastrointestinal TCM ablution were also applied in control group patients.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APACHE Ⅱ scores were applied for analysis. RESULTS: On the second and fifth days after treatment, APACHE Ⅱ scores of group 1 and 2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ison of effectiveness (abdominalgia and burbulence relief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groups 1 and 2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s well as incidence rates of cysts formation. Mortality rates of groups 1 and 2 were 10.0% and 20.7%, respectively. For patients in group 1, celiac drainage quantity an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r = 0.552, 0.748, 0.923, P 〈 0.01) with APACHE Ⅱ scores. CONCLUSION: Combined indwelling catheter celiac drainage an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 short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SVVH), gastrointestinal TCM ablution, respiration support have preventive and treatment effects on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indwelling catheter Disposable central venous catherization Celiac drainage Intra- 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 Combined treatment
下载PDF
Clinical analysi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ICU 被引量:6
2
作者 Min Chen Ri-jin Zhu +2 位作者 Feng Chen Xiao-pin Wang Jun Ke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3年第3期196-200,共5页
BACKGROUND: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of the central vein is a common caus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 culturing and risk factors of CRI in emergency intensive ca... BACKGROUND: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of the central vein is a common caus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 culturing and risk factors of CRI in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METHODS: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a total of 1 363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catheterization.In these patients,the peak CRI rate of the patients was determined by bacterial cultivation and blood bacterial cultivation.RESULTS:CRI happened in 147 of the 1 363 patients using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The peak rate of CRI was 10.79%,with an incidence of 3.05 episodes per 1 000 catheter days.Of the147 patients,46.94%had gram-negative bacilli,40.14%had gram-positive cocci,and 12.92%had fungi.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multiple catheterization,femoral vein catheterization,the application of multicavity catheter,and the duration of catheterization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RI.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fo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r related infection Femoral vein catheter Multiple lumen catheter Long-term indwelling catheter Long-term use of antibiotics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Nosocomial infection
下载PDF
水胶体敷料Y型固定在外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周冬莲 张进 胡庆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8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中采用水胶体敷料Y型固定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江西省肿瘤医院住院的98例肺癌化疗间歇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中采用水胶体敷料Y型固定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江西省肿瘤医院住院的98例肺癌化疗间歇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使用3M透明贴常规固定,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水胶体敷料Y型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渗血、渗液、静脉炎发生率,穿刺部位症状评分,留置针固定情况评分,留置时间,留置针脱出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穿刺点渗血、渗液、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穿刺部位症状评分、留置针固定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留置针脱出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应用水胶体敷料Y型固定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穿刺点渗血、渗液、静脉炎发生率,改善穿刺部位症状及留置针固定情况,延长留置时间,避免留置针脱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胶体敷料Y型固定 外周静脉留置针 穿刺点情况 留置时间 留置针脱出
下载PDF
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处置及预防的证据总结
4
作者 何正坤 宋希争 +1 位作者 赵利梅 裴海燕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8期179-184,共6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成人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堵塞处置及预防措施的相关循证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2012年1月—2023年7月共19个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临床指南数据库及相关协会网站中关...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成人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堵塞处置及预防措施的相关循证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2012年1月—2023年7月共19个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临床指南数据库及相关协会网站中关于成人CVC管理、堵塞预防及处置的所有证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证据实践、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Ⅱ,AGREEⅡ)、系统综述评价工具2(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 2,AMSTAR 2)及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意见与专家共识质量评价工具(joanna briggs institute text and expert opinion critical appraisal tool,JBI TEOCAT)进行文献质量评定,采用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证据分级和推荐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结果初步检索共获得文献891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汇总了26条最佳证据。结论CVC的堵塞可从导管的全生命周期和全程管理入手进行有效预防,堵塞发生后应根据堵塞性质尽快处理。临床护士可以应用证据总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护理策略进行CVC管理,降低CVC堵塞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堵塞 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治疗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学
下载PDF
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在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吕娅敏 李素红 +1 位作者 程萌 孙书贞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5期180-182,186,共4页
目的:探讨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在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该院行静脉留置导管输液治疗的160例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封管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均留... 目的:探讨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在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该院行静脉留置导管输液治疗的160例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封管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均留置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输液7周左右,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联合100 U/mL肝素溶液正压封管,观察组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单次封管费用、封管平均用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次封管费用少于对照组,封管平均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堵塞、血流感染、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25%(77/80),高于对照组81.25%(6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用于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患者能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缩短封管平均用时和住院时间,降低封管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且不增加导管堵塞、血流感染、静脉炎的发生率,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冲管联合肝素溶液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盐水 脉冲式冲管 正压封管 肝素 中长导管 护理 静脉留置导管
下载PDF
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邹盼盼 吴丹 +3 位作者 钱金平 徐翠凤 王文 钱国安 《上海护理》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识别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的风险因素,建立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4月某省6家医院的1022例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失效分... 目的识别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的风险因素,建立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4月某省6家医院的1022例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失效分为非导管失效组(n=336)和导管失效组(n=68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和霍斯默-莱梅肖(H-L)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通过院内培训获得外周静脉导管维护资质的护士、外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依从性差的患者、穿刺侧肢体活动受限的患者、使用>20 G留置针、使用开放型留置针、患者主诉异常、输注刺激性药物、日输液总量≥1500 mL。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700~0.762)]。内部验证后C指数为0.722[95%CI(0.691,0.753)],H-L检验结果显示,χ^(2)=3.414(P=0.755)。结论本研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能为临床早期甄别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的高危人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静脉留置针 导管失效 列线图 风险预测
下载PDF
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
7
作者 季杰 吴必飞 +3 位作者 闫乐乐 吕朋华 周卫忠 王福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3-587,共5页
目的对比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肝穿)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P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5例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PVT患者,根据溶栓治疗途径分为TIPS组(n=17,接受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肝... 目的对比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肝穿)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P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5例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PVT患者,根据溶栓治疗途径分为TIPS组(n=17,接受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与肝穿组(n=8,接受经皮肝穿置管溶栓),记录技术成功率、置管溶栓时长,7天内并发症、3个月门静脉通畅情况、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肝性脑病(HE)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组间置管溶栓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PS组溶栓效果优于肝穿组(P<0.05)。治疗后7天内组间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TIPS组门静脉通畅程度高于肝穿组(P<0.05);组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结果及H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IPS联合导管接触溶栓及经皮肝穿置管溶栓均为治疗急性非肝硬化非肿瘤性PVT的有效途径,而前者溶栓效果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疗法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导管 留置
下载PDF
标准化护理在静脉留置针穿刺负压引流治疗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吴苹苹 唐乐 +1 位作者 陈佩 刘雯雯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7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究标准化护理在静脉留置针穿刺负压引流治疗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收治的50例头皮血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 目的探究标准化护理在静脉留置针穿刺负压引流治疗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收治的50例头皮血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护理流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头皮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皮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留置针穿刺负压引流治疗小儿头皮血肿的同时给予其标准化的护理流程,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穿刺 负压引流 治疗 小儿头皮血肿 护理要点
下载PDF
“S”形固定法在行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翁方颖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7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S”形固定法在行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静脉留置针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式,观察组采用“S... 目的:探讨“S”形固定法在行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静脉留置针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式,观察组采用“S”形固定法。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手臂活动自由度、皮肤红肿发生率、皮肤红肿严重度。结果:固定后即刻,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后6 h、12 h、24 h,两组VAS评分低于固定后即刻,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臂最大弯曲角度和伸展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皮肤红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发生皮肤红肿的患者红肿严重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形固定法在行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手臂活动度,减少及减轻皮肤红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S”形固定法 舒适度
下载PDF
情景游戏护理干预对儿童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及依从性的影响
10
作者 阳文芳 谭李军 +3 位作者 莫丹凤 李慧 覃祚凤 秦燕羽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7期1077-108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情景游戏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感及其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96例,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采用情景游戏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感及其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96例,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情景游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不良情绪(儿童抑郁情绪障碍量表和儿童焦虑情绪障碍量表评分)、患儿穿刺时疼痛感(改良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患儿穿刺依从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及患儿家属满意率。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不良情绪及患儿穿刺时疼痛感评分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穿刺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要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景游戏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小儿静脉留置针患儿穿刺时不良情绪及穿刺时疼痛感,从而提高患儿穿刺依从性,降低穿刺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游戏护理干预 小儿静脉留置针 穿刺疼痛感 不良情绪 依从性 满意率 满意程度
下载PDF
综合护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李玉 杨洁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9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7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7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穿刺总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综合护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减轻小儿疼痛程度,提高其配合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外周静脉留置针 配合度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对右心声学造影阳性率及左心腔显影分级的影响
12
作者 于长莲 王琦光 +4 位作者 庚靖淞 肖家旺 王思晨 王玉霞 吕欣 《当代医学》 2024年第7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对右心声学造影阳性率及左心腔显影分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右心声学造影的2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24例。对照...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对右心声学造影阳性率及左心腔显影分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右心声学造影的2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24例。对照组在右心声学造影中应用24G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观察组应用22G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在平静呼吸下及行Valsalva动作后左心腔显影分级情况和总阳性率。结果平静呼吸下,观察组左心腔显影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Valsalva动作后,观察组左心腔显影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平静呼吸下及Valsalva动作后总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右心声学造影检查中采用22G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可显著提高右心声学造影阳性率,左心腔显影分级更准确,可为临床介入手术提供参考资料,又能减轻反复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声学造影 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 左心腔显影分级 阳性率
下载PDF
Power PICC Solo与CV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13
作者 林珠豆 邓漫漫 杜丹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4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末端瓣膜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application of 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solo,Power PICC Solo)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末端瓣膜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application of 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solo,Power PICC Solo)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根据患者置管方法分为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组(n=58)和CVC组(n=42),PICC组采用Power PICC Solo,CVC组采用CVC。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成功情况、操作时间、导管置留时间、置管费用、置管后舒适度、患者液体流速、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PICC组置管成功率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操作时间短于CVC组,导管置留时间长于CVC组,置管费用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患者舒适度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后第1、10、20、30天,PICC组患者液体流速均低于CVC组,且2组患者置管后第30天流速均低于置管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VC组,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气胸、导管异位、导管脱落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操作技术满意度评分为(17.24±2.17)分,高于CVC组的(14.07±2.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VC比较,Power PICC Solo能够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操作时间,延长导管置留时间,提高患者置管后舒适度,但置管费用较高,且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造血干细胞移植 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成功率 导管置留时间 满意度
下载PDF
血管外源性压力法在儿童静脉留置针注射时的应用
14
作者 张苏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外源性压力法在儿童静脉留置针注射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于菏泽市妇幼保健院行静脉留置针注射的6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31例)与研究组(31例)。参照组采用无外源压力... 目的探讨血管外源性压力法在儿童静脉留置针注射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于菏泽市妇幼保健院行静脉留置针注射的6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31例)与研究组(31例)。参照组采用无外源压力静脉注射,研究组采用血管外源性压力法静脉注射,比较两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疼痛程度和家属总满意率。结果研究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程度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外源性压力法在儿童静脉留置针注射时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源性压力法 静脉留置针注射 留置时间 疼痛程度
下载PDF
颈外静脉穿刺在降低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溢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魏岭娜 钱伟军 +1 位作者 李立 冯中全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894-896,共3页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在降低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溢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286例行CT增强扫描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43例(采用前臂桡侧静脉穿刺)和研究组143例(采用颈外静脉穿刺)。对比两组...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在降低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溢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286例行CT增强扫描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43例(采用前臂桡侧静脉穿刺)和研究组143例(采用颈外静脉穿刺)。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情况、造影剂输注畅通情况及成像质量、穿刺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穿刺耗费时间较对照组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漏液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造影剂推注时间较对照组短,CT值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穿刺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相较于前臂桡侧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不仅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扫描图像质量,还能降低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溢和穿刺部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静脉穿刺 增强CT 造影剂外溢 外周静脉留置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用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中的护理效果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花 盛晓郁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2期282-285,共4页
目的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新生儿科2022年1—4月收治的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115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静脉针留置期间行常规管理的新生儿57例... 目的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新生儿科2022年1—4月收治的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115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静脉针留置期间行常规管理的新生儿57例纳入对照组,行FMEA管理的新生儿58例纳入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管理情况、不良事件、风险优先指数(RPN)值。结果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污染敷贴未及时更换率、操作不够规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药物外渗、穿刺部位感染、意外拔针、堵管RPN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管理应用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可有效提升静脉留置针管理质量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新生儿 静脉留置针 管理质量 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标准作业程序在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中的应用
17
作者 朱剑 毕蒙蒙 +4 位作者 邹转芳 赵鹏 舒晨 叶建华 李梅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5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标准作业程序(SOP)在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标准作业程序(SOP)在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SOP方案。比较2组患者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单次建立穿刺时间、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次建立穿刺时间、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SOP用于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疾病 标准作业程序 外周静脉留置针 足背浅静脉 下肢静脉造影
下载PDF
基于视频纠错反馈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在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杨妍 尹竹萍 +1 位作者 汤竹筠 滕小萍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第1期139-141,共3页
目的将视频纠错反馈结合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于临床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操作教学,增强实习护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在内科住院病房采用视频纠错反馈结合翻转课堂模式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教学,实习护理学... 目的将视频纠错反馈结合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于临床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操作教学,增强实习护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在内科住院病房采用视频纠错反馈结合翻转课堂模式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教学,实习护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并将所有视频分享到微信群聊中,让小组成员自己观看老师和所有实习护生的操作视频。以实习护理学生为主导,安排实习护理学生提前备课,然后组织全体小组成员以集中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操作教学,完成静脉留置针穿刺流程的讲授和讲解,发现静脉留置针操作中存在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措施。结果通过视频纠错反馈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策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护理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临床操作教学,从而增强参与度,解决临床教学中的教与学问题。本模式可以减少实习护生对静脉留置针刺的恐惧,并利用实时纠错和反馈来改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能学习中的问题,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结论视频纠错反馈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改变教师和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转变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导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掌握技能,提高临床护理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纠错 翻转课堂 临床护生 静脉留置针 穿刺操作
下载PDF
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成效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聂莹 张旭 +1 位作者 胡鸾娇 刘光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开展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成效,为完善静脉治疗质量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内27所三级医院和39所二级医院实施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包括“点线面”三维培训和静脉... 目的探讨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开展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成效,为完善静脉治疗质量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内27所三级医院和39所二级医院实施外周静脉留置针贯标宣标管理,包括“点线面”三维培训和静脉治疗护理联盟-区域-医院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前后分别调研13984例和14040例住院患者,比较管理前后联盟内外周静脉留置针应用情况。结果管理后,外周静脉留置针以上肢作为穿刺部位占比从管理前的86.63%提高至89.31%,固定不规范由26.07%降至13.80%,维护不规范由40.84%降至20.58%,留置针总并发症现患率由10.10%降至7.43%,安全型输液装置选择率显著高于管理前(均P<0.05)。结论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联盟搭建贯标宣标培训和质量控制平台进行管理,规范了联盟内留置针选择和使用,促进留置针固定和维护规范化,降低留置针并发症,推广了安全型输液装置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护理联盟 外周静脉留置针 行业标准 质量控制 贯标宣标 并发症 输液安全
下载PDF
Closed thoracic drainag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A retrospective study 被引量:3
20
作者 Wei Wang Dong-Ning Zhu +1 位作者 Shan-Shan Shao Jun Ba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27期6415-6423,共9页
BACKGROU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combined with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decline in lung function,and even cause cardiopulmonary failure and hypoxia.AIM To evaluate ... BACKGROU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combined with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decline in lung function,and even cause cardiopulmonary failure and hypoxia.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indwelling pleural catheters(IPC)in managing closed thoracic drainage i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OPD with concomitant b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PD complicated b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admitted to the Shexian Branch o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etween March 2020 and March 2023.The clinical efficacy,complications,hospitalization duration,and cos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 indwelling thoracic catheter and those with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catheter displacement.RESULTS According to our finding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PC group’s clinical efficacy,catheter operation time,and lung recruitment time(P<0.05).Comparing the complications after cathe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veal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cs,catheter abscission,catheter blockage,and subcutaneous emphysema in the IPC group(P<0.05).Univariate analysi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atheter dislodgement regarding duty nurse’s working years(less than thre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scores(less than 15),lack of catheter suture fixation,and the proportion of catheters not fixed twice(P<0.05).CONCLUSION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when treating elderly COPD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indwelling thoracic catheter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group.Patients’catheter shedding is influenced by the primary nurse’s working years,APACHE II scores,and catheter fixat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welling thoracic cathete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NEUMOTHORAX Catheter detache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