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study of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in treating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ombined with right coronary cusp bulge 被引量:4
1
作者 Wei Ji Zhifang Zhang +5 位作者 Wenchuo Zhao Jie Shen Lijun Fu Lin Shi Yiwei Chen Fen Li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18年第4期205-211,共7页
Background: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ombined with right coronary cusp bulge generally should be treated with surgical thoracotomy, owing to the potential aortic regurgitation. However, the minimally i... Background: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ombined with right coronary cusp bulge generally should be treated with surgical thoracotomy, owing to the potential aortic regurgitation. However, the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has alway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ardiologists and patient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apply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in treating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right coronary cusp bulge and further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through follow-up.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40 children diagnosed as having a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right coronary cusp bulge, examined using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and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ere closed by placing occluders through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treatment. During the operation process, the children underwent angiography and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examinations to check the position of the occlude and the extent of aortic regurgitation. The influence of occlusion on the conduction system was evaluated using a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The children were followed up after their procedures. Results: All 40 patients were immediately and successfully occluded. Three patients with filament residual shunt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operations. No major surgical complication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positions of all the occluders were good, the residual shunts in the three patients disappeared, and no new or aggravated aortic regurgitation occurred. Electrocardiogram did not reveal any atrioventricular blocks. Only one patient suffered from an in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Conclusions: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ombined with right coronary cusp bulge could be considered for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With appropriate indications and methods, the effect may be favor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regurgitation RIGHT CORONARY CUSP BULGE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下载PDF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治疗有效性观察
2
作者 刘桂栋 张峰 +1 位作者 黄晓碧 朱文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小儿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外科组(n...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小儿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外科组(n=61)和封堵组(n=49)。外科组施行传统体外循环下修补手术治疗,封堵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治疗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封堵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外科组[61.8(49.8,77.4)min比140.0(130.0,160.0)min、100.0(67.5,120.0)min比210.0(175.0,240.0)min、4.0(3.0,5.0)d比6.0(6.0,6.0)d,均P<0.05];封堵组手术中位总出血量少于外科组[0.0(0.0,62.5)ml比115.0(90.0,140.0)ml,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径均下降(P<0.05),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封堵组0%,外科组6.6%,无显著差异(P>0.05),封堵组新发瓣膜反流发生率大于外科组(8.2%比0%,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胸封堵治疗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对于不合并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经胸微创封堵 超声心动图 体外循环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效果检验
3
作者 孟建朝 宋青青 张弦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6期846-851,共6页
目的构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预测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共100例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梳理患儿基本人口学资料... 目的构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预测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共100例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梳理患儿基本人口学资料、病历等,以获取变量信息,结合诊断、分析结果,统计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例数,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合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外部应用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结果经诊断、统计得到,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患儿9例,发生率为9.00%;单因素分析显示,VSD封堵术患儿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年龄、穿刺方法、穿刺次数、穿刺按压方式、大导管鞘、肢体制动时间、术前使用抗凝药(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年龄<3岁、穿刺次数>2次、体表解剖定位穿刺、穿刺后人工按压、大导管鞘、术前使用抗凝药(P<0.05)。预测VSD封堵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为0.789~0.894,最大约登指数为0.553,对应灵敏度、特异度系数分别为0.694、0.859;外部验证显示,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1.67%。结论CHD-VSD患儿封堵术后存在血管并发症风险,年龄<3岁、穿刺次数>2次、体表解剖定位穿刺、穿刺后人工按压、大导管鞘、术前使用抗凝药的患儿发生穿刺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能有效识别影响因素,配合临床预防护理干预,能降低穿刺血管并发症风险,促进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穿刺部位 血管并发症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立龙 朱鹏 +1 位作者 侯玉清 郑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临床上较为少见,治疗方法多为外科手术缝合,国内外也有部分术者采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成功治疗创伤性室间隔缺损。本文报道了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治疗心尖部创伤性室间隔缺损的病例,术后患者活动耐量好转,临...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临床上较为少见,治疗方法多为外科手术缝合,国内外也有部分术者采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成功治疗创伤性室间隔缺损。本文报道了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治疗心尖部创伤性室间隔缺损的病例,术后患者活动耐量好转,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下载PDF
超声漏诊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并发溶血1例报告
5
作者 陈乾 张莎 +3 位作者 白元 许旭东 赵仙先 秦永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0-532,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78岁,因“发现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年,劳累后头晕胸闷1年”于2020年8月9日收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3年前健康体检时心脏超声发现VSD,无不适主诉。1年前劳累后出现头... 1病例资料患者男,78岁,因“发现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年,劳累后头晕胸闷1年”于2020年8月9日收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3年前健康体检时心脏超声发现VSD,无不适主诉。1年前劳累后出现头晕、胸闷,休息后可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残余分流 溶血 心脏超声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房间隔缺损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伟 张超 吕建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2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采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外科修... 目的:研究采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外科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值)、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E值、LVEDD、E/A高于对照组,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科修补术比较,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应用于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促进其左心室舒张功能状态改善,且可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左心室舒张功能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被引量:31
7
作者 吴勤 高雷 +4 位作者 杨一峰 赵天力 王欣 尹倪 徐新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99-705,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方位应用价值。方法: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术实施室间隔缺损患儿44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评估室间隔缺损大小、位置、类型及与周围组织毗邻情况;术中行...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方位应用价值。方法: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术实施室间隔缺损患儿44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评估室间隔缺损大小、位置、类型及与周围组织毗邻情况;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复核评估,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评判封堵效果;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封堵成功患儿定期随访。结果:446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412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2.4%。1年内定期随访,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中量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对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封堵过程监测引导及术后疗效评估作用重要且相对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 室间隔封堵器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寰 张玉顺 +8 位作者 刘建平 王海昌 代政学 王垒 马东江 张军 李军 姚志勇 王晓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VSD介入治疗的300例(男152,女148)患者,年龄2~44(10.8±7.8)岁,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技术成...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VSD介入治疗的300例(男152,女148)患者,年龄2~44(10.8±7.8)岁,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8%(294/300)。严重并发症8例(2.7%),无死亡病例。其中5例(1.7%)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等治疗后,4例恢复,1例治疗50天后仍有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另2例(0.7%)术后发生溶血,激素等治疗后,溶血均消失。1例(0.3%)患者术后4天发现封堵器移位,急诊转心脏外科手术处理。术后一过性及短期并发症有:1例(0.3%)患者术后发现少量心包积液,经静脉推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止血药处理后控制;91例(30.3%)患者封堵术后即刻心脏彩色B超室间隔有微~少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1%)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仍有微量残余分流。8例(2.7%)患者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反流,4例(1.3%)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反流。84例(28%)术后心电图(ECG)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给予激素等治疗3~7天后均恢复正常。53例(17.7%)术后ECG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0.7%)术后ECG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7例(9%)术后ECG有室内传导阻滞。结论:采用Amplatzer偏心性膜部VSD和国产双盘状VSD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安色、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功能变化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源 周蕾 +5 位作者 许迪 雍永宏 孔祥清 杨荣 盛燕辉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85-988,共4页
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评估疗效和术后恢复情况。方法:38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VSD封堵术的患者术前、术后1周、1月及1年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测量左心房内径(LAD... 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评估疗效和术后恢复情况。方法:38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VSD封堵术的患者术前、术后1周、1月及1年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内径(LVDd,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VLOVT)、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Em,Am);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心室壁收缩期最大位移(Ds)、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A’),并计算E’/A’、Em/E’。结果:VSD封堵术后早期,LAD、LVDd、Ds较术前明显缩小,VLOVT明显加快(P均<0.05),而LVEF、V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受损升高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m/E’有所下降,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Em/E’下降至正常水平,VLOVT下降至术前水平(P均<0.05),结论:经皮穿刺VSD封堵术早期可纠正VSD患者左心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脏结构异常;中期可改善受损的左室舒张功能;超声心动图对VSD封堵前后心脏功能变化的评估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心脏功能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0
10
作者 龚丁旭 张本青 +6 位作者 林野 张琳 马凯 刘锐 李汉美 芮璐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7-780,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因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就诊于我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方... 目的:总结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因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就诊于我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分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患者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包括:瓣膜损伤9例(三尖瓣、主动脉瓣损伤分别有5例和6例,其中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损伤2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1例,心律失常6例(三度房室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4例),溶血1例。所有患者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取出术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另外,5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成形术,2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为19.00(13.00,46.75)h,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00(3.00,9.25) h,总住院时间为7.00(6.00,9.50)d。术后中位随访18.00(7.75,38.00)个月,所有患者室间隔缺损无残余分流,无瓣膜功能不良,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需外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较多样,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需早期外科干预;外科干预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并发症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形态、大小与封堵器的选择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军 张军 +4 位作者 石晶 周晓东 段云燕 朱霆 姚志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2-714,共3页
目的 探讨膜部型室间隔缺损(VSD)各种形态的超声心动图特征,缺损形态、大小与封堵器选择的关系。方法 VSD封堵成功的209例膜部型VSD患者。超声心动图术前测量VSD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及判断缺损右室侧粘连情况。结果 209例VSD中有18... 目的 探讨膜部型室间隔缺损(VSD)各种形态的超声心动图特征,缺损形态、大小与封堵器选择的关系。方法 VSD封堵成功的209例膜部型VSD患者。超声心动图术前测量VSD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及判断缺损右室侧粘连情况。结果 209例VSD中有184例缺损口呈局限性向右室侧突出,形成不同形态,其中不规则形66 例,漏斗形56 例,瘤形38例,管形24例。不同形态的VSD大小不同,以管形较小,不规则形较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84例中有140例呈多孔,平均最大孔径(3.6±1.1)mm。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术前准确的测量VSD的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缺损右室侧分流口多少及周缘粘连的牢固性等,以筛选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保证VSD封堵术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坡 朱鲜阳 +4 位作者 张端珍 王琦光 韩秀敏 盛晓棠 崔春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3-486,共4页
【摘要】目的探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20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2 d作常规血液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变化。 结果204例患者中女146例(71... 【摘要】目的探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20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2 d作常规血液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变化。 结果204例患者中女146例(71.6%),男58例(28.4%),平均年龄(18.2±16.8)岁;动脉导管未闭(PDA)80例(39.2%),室间隔缺损(VSD)72例(35.3%),房间隔缺损(ASD)52例(25.5%)。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计数减少率为(8.69±21.86)%(-91.6%~85.8%);7例(3.4%)血小板计数减少至(50~100)×109/L,2例(1.0%)<50×109/L;49例(24.0%)血小板计数下降≤10%,84例(41.2%)下降10%~50%,8例(3.9%)下降>50%。术后血小板计数为(226±79)×109/L,较术前(250±73)×109/L明显降低(P<0.01);PDA、ASD术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降低(P<0.01),VSD术后虽较术前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13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OR=1.009,95%CI 1.001~1.08,P=0.036)和封堵器直径(OR=1.257,95%CI 1.069~1.478,P=0.006)。 结论血小板减少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短期内常见并发症,PDA封堵器直径≥14 mm和ASD封堵器直径>20 mm较易发生血小板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治疗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监测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邓劲松 郑权辉 +4 位作者 邓素雅 王洁 张春丽 曾广绥 石挥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813-381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TTE检查筛选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TTE检查配合X线监测下行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其中23例房间隔缺损(ASD),29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动脉导管未闭(...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TTE检查筛选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TTE检查配合X线监测下行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其中23例房间隔缺损(ASD),29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VSD合并ASD。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封堵,封堵术后即刻、1周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TTE观察封堵效果,封堵器位置良好,封堵器周边无残余分流。3例ASD及2例VSD未成功封堵。结论: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释放、术后疗效评价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术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膜周部室缺封堵术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越 温朝阳 +2 位作者 王广义 王峙峰 郭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5期698-701,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 (Echo)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3例VSD。术前Echo明确VSD大小及距主动脉瓣距离 (VSD AV ) ,术中Echo引导监护 ,术后Echo随访。结果 X线造影与Echo测量VSD大小相符 (P >0 .0 5 ) ;...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 (Echo)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3例VSD。术前Echo明确VSD大小及距主动脉瓣距离 (VSD AV ) ,术中Echo引导监护 ,术后Echo随访。结果 X线造影与Echo测量VSD大小相符 (P >0 .0 5 ) ;VSD AV在无膜部膨出瘤者两种方法检测相符 (P >0 .0 5 ) ,在有膜部膨出瘤者有差异 (P≤ 0 .0 5 )。总计19例即刻封堵成功 ,其中 1例术后出现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轻 中度返流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VSD ,余 18例短中期随访未见并发症。 2 3例VSD中 5例未完成封堵者具体原因与Echo应用无直接关系。结论 Echo在VSD封堵术前病例选择、术中引导和监护、术后随访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封堵器
下载PDF
应用弹簧圈封堵室间隔缺损——附4例报道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伟 周爱卿 +5 位作者 余志庆 李奋 钟玉敏 张玉奇 黄美蓉 孙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弹簧圈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儿童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4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术.经左室造影明确室间隔缺损形状、大小和周边情况,选择pfm公司的Duct-Occlud弹簧圈及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予以病... 目的观察应用弹簧圈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儿童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4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术.经左室造影明确室间隔缺损形状、大小和周边情况,选择pfm公司的Duct-Occlud弹簧圈及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予以病变部位的封堵,弹簧圈直径比室间隔缺损直径大1~4 mm.术后定期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左室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部位均有假性室隔瘤存在,分流口呈多发或单发,最大分流口直径分别为2.0 mm、2.7 mm、2.5 mm和1.5 mm.3例病例所选pfm弹簧圈均为同一型号,直径和圈数为7-3-6mm和5-3-4圈(远端-中间-近端),另1例选用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5 × 5,封堵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24h后消失.随访时间2个月~1年,未发现有封堵器移位需外科干预者,无右房室瓣返流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弹簧圈封堵部分小的伴有假性室隔瘤的膜部室间隔缺损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具有操作简便、金属含量少及损伤小,并可用于小婴儿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弹簧圈 封堵 介入治疗 膜部室间隔缺损 可控弹簧圈 封堵治疗 Duct-Occlud 分流口直径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下载PDF
经胸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导管介入与经胸小切口封堵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影 刘俊成 +4 位作者 周学峰 杨丽 胡蜀文 李超 王依宁 《西部医学》 2013年第4期572-573,577,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心导管介入法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胸小切口法在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心内、心外科分别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共51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心导管介入法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胸小切口法在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心内、心外科分别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共51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导管介入封堵术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按照封堵术式与超声路径的不同分为TTE组38例和TEE组13例。结果 TTE引导心导管法封堵成功ASD13例、VSD20例。封堵失败ASD3例、VSD2例;TEE引导经胸小切口法封堵成功ASD5例,VSD8例。结论 TTE与TEE在先心病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均可采用,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介入治疗 封堵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力 李俊仁 +1 位作者 刘霞 郭文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在监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经TTE和MTEE筛选的22例VSD患者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在MTEE下完成治疗全程,包括术前封堵器选择、术中鞘管输送、封堵器释放及术后...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在监测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经TTE和MTEE筛选的22例VSD患者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在MTEE下完成治疗全程,包括术前封堵器选择、术中鞘管输送、封堵器释放及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应用对称型膜部伞19例,细腰宽边伞3例。患者均于术后3~7天出院,随访1~6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用体外循环,避免X射线损伤的优势;MTEE对筛选患者、选择封堵器、指导封堵器释放及术后评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 心脏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 微创封堵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小梅 张源祥 +1 位作者 樊文峰 张立建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78-780,共3页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510例先天性心脏病,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第2天、3个月及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房、室及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各瓣膜的活动,上、下腔静脉和肺...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510例先天性心脏病,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第2天、3个月及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房、室及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各瓣膜的活动,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冠状静脉窦、左肺动脉及主动脉弓血流是否通畅,心脏大小及肺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510例成功封堵,其中279例室间隔缺损,111例房间隔缺损,120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观察分流已消失,封堵器均位置正常,固定良好,左肺动脉及主动脉弓降部无明显狭窄。上、下腔静脉及右肺上静脉血流通畅,对各瓣膜活动均无影响;半年后,均无残余分流,心腔内径及肺动脉内径接近正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左肺动脉和主动脉弓降部血流是否受阻,是否影响各瓣膜活动及腔静脉回流是否通畅,从而验证封堵器的大小选择是否合适,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术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军 李军 +3 位作者 石晶 李利 张玉顺 左健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中的作用,并与X线左室造影结果比较。方法:入选病例包括嵴内型VSD患者13例。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心尖五腔观测量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右冠...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中的作用,并与X线左室造影结果比较。方法:入选病例包括嵴内型VSD患者13例。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心尖五腔观测量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右冠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的距离;术中行X线左室造影观测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的直径。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除2例部分切面难以判断缺损口大小外,其余病例均显示缺损口大小及距各瓣的距离,大部分病例超声术前测量的缺损口大小与释放后封堵器的腰径相似。X线左室造影5例因造影角度不佳无法显示分流口大小,仅显示右室内存在分流;显示分流口的病例中部分明显小于释放后封堵器腰径。本组病例中1例封堵后出现少量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出现封堵器移位,并出现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嵴内型VSD封堵的术前选择优于X线左室造影。适合于嵴内型VSD封堵的患者缺损口不宜大于8mm,并无主动脉瓣脱垂。如缺损口过大可能出现术后主动脉瓣返流或封堵器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封堵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婴幼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帆 陈道中 +1 位作者 陈良万 汤天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评价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共425例3岁以下婴幼儿纳入本研究,其中136例采用微创经胸封堵术,289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信... 目的 评价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共425例3岁以下婴幼儿纳入本研究,其中136例采用微创经胸封堵术,289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无死亡病例.封堵组134例成功,2例转为修补术,手术组全部成功,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心胸比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组手术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01),封堵组费用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微创 室间隔缺损 婴幼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