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大蛋壳技术单纯后路切除青少年胸腰段半脊椎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永刚 王岩 +2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王征 《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与随访,总结采用扩大蛋壳技术单纯后路半脊椎切除的技术要点,探讨如何避免并发症,评价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共治疗28例... 目的通过回顾与随访,总结采用扩大蛋壳技术单纯后路半脊椎切除的技术要点,探讨如何避免并发症,评价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共治疗28例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4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12例半脊椎位于T12,10例半脊椎位于L1,6例半脊椎位于T11。Cobb角后凸角度平均75°,侧凸角度平均48°。所有病例均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形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7 h,失血量平均900m。l2例术中出现血气胸,其中1例经伤口引流愈合,另1例术后置胸腔管引流1周愈合。1例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自然愈合。1例术中发生肋间神经损伤,术后出现一过性单侧肋间神经痛,未经任何治疗1周后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14%。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采用这一技术的早期阶段。所有病例未出现早期或晚期脊髓损伤症状和伤口感染。平均随访3.5年,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在最后随访时,Cobb角后凸角度平均19°,侧凸角度平均14°,所有病例躯干平衡。结论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操作性强,同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明显减轻了手术创伤,矫形效果好,无严重神经损伤或其它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胸椎 腰椎 脊柱弯曲 截骨术
下载PDF
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汪翔 谢玮慧 +2 位作者 白萌 谭永明 何来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63-66,72,F0003,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分为Ⅱ、Ⅲ...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分为Ⅱ、Ⅲ及Ⅳ型。比较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间、男女间腰骶角(Ferguson法,F)、腰骶角(Wiltse法,LSA)、腰骶角(Grogkopff法,G)和腰椎前突指数的差异性。结果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骶化患者腰骶角(F)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Ⅲ型间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Ⅳ型间腰骶角(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且男女之间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移行椎 腰骶角 腰椎前突指数 腰椎生理曲度
下载PDF
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郭振鹏 温国宏 +3 位作者 尚晖 吴亚鹏 李兵奎 郭晓鹏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6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作为腰痛组,37例腰椎不稳患者作为不稳组,40例正常人(无下腰痛病史)作为正常组。摄X线片分别测量和比较三组... 目的探讨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作为腰痛组,37例腰椎不稳患者作为不稳组,40例正常人(无下腰痛病史)作为正常组。摄X线片分别测量和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结果不稳组腰椎矢状曲度显著高于正常组与腰痛组(P〈0.05);而正常组与腰痛组腰椎矢状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腰椎活动度显著高于腰痛组与不稳组(P〈0.05),腰痛组与不稳组腰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在腰椎不稳退变过程中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二者对综合评估腰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矢状曲度 活动度 腰椎不稳 退行性
下载PDF
不同腰椎生理曲度下牵引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民 周灵 +1 位作者 汪桂珍 陈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162-3167,共6页
背景:近年来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腰椎生物力学成为热点,研究认为腰椎生理性前凸可减少腰椎间盘压力负荷,而对腰椎起保护效应。目的:研究腰椎在正常生理曲度、屈曲位及最大过伸位下进行腰椎牵引时对L1-L5腰椎各节段的生物力学效应,并... 背景:近年来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腰椎生物力学成为热点,研究认为腰椎生理性前凸可减少腰椎间盘压力负荷,而对腰椎起保护效应。目的:研究腰椎在正常生理曲度、屈曲位及最大过伸位下进行腰椎牵引时对L1-L5腰椎各节段的生物力学效应,并评估腰椎牵引的最佳生理曲度。方法:选取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26岁,身高174 cm,体质量60 kg,既往体健,排除腰椎骨骼异常疾病。以受试者L3为作用点徒手操作南少林倒盖金被法,利用DR机分别获得受试者腰椎起始位和最大过伸位的腰椎侧位片,构建全腰椎有限元模型。计算腰椎不同生理曲度下全腰椎各节段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前纵韧带的应力值及分布情况的变化。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相关伦理要求,受试者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①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工况活动度:L1-L2的前屈与后伸活动度之和为9.31°,左右侧弯9.84°,左右旋转4.43°;L2-L3:前屈与后伸10.22°,左右侧弯12.35°,左右旋转4.57°;L3-L4的前屈与后伸的活动度之和为11.20°,左右侧弯11.63°,左右旋转5.32°;L4-L5前屈与后伸活动度之和13.16°,左右侧弯11.58°,左右旋转5.05°;②在正常生理曲度牵引腰椎时,腰椎各个结构的应力值远大于过伸位牵引的应力值;前纵韧带应力值正常曲度是2.47 MPa,过伸位是21.20 MPa;L3的椎体应力值达到最大,是过伸位牵引应力值的4倍;L2-L3的椎间关节及椎间盘的应力值在腰椎各个节段是最大的;③结果说明,腰椎在过伸位较正常生理曲度牵引下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的压力减轻更大,而且前纵韧带的压力值始终在安全范围内。腰椎在过伸位牵引时可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具备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正常生理曲度 脊柱过伸位 三维有限元模型 腰椎牵引 脊柱手法床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伤椎置钉治疗腰椎骨折 被引量:2
5
作者 程涛 田炳方 张胜友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32例)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28例)。比较两组腰椎前凸角(LL)、腰椎曲度值(LCV)、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腰部疼痛VAS评分...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32例)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28例)。比较两组腰椎前凸角(LL)、腰椎曲度值(LCV)、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腰部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的LL、LCV和FVHR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和6个月疼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1例发生内固定螺钉松动,观察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经伤椎置钉治疗腰椎骨折可更好地矫正腰椎曲度,改善腰部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曲度 腰椎骨折 经伤椎置钉
下载PDF
以腰椎曲度的差异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医嘱的欠科学化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胜杰 牛文民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4,共3页
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和疗效巩固问题,据脊柱生物力学、解剖学及临床分析腰椎曲度的差异与临床医嘱"笼统"性问题,提出依据患者腰椎曲度差异而科学地选择坐、卧、锻炼等方式,促进曲度的重建和恢复,巩固疗效并维持脊... 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和疗效巩固问题,据脊柱生物力学、解剖学及临床分析腰椎曲度的差异与临床医嘱"笼统"性问题,提出依据患者腰椎曲度差异而科学地选择坐、卧、锻炼等方式,促进曲度的重建和恢复,巩固疗效并维持脊柱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曲度 硬板床 倒走 医嘱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与腰椎曲度的关系 被引量:21
7
作者 郑兆俭 林樯 +1 位作者 周倩 陈志瑞 《中医正骨》 2013年第10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与腰椎曲度的关系。方法:将经手法治疗后治愈且获得1年随访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症状复发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症状未复发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及随访1年时摄腰椎侧位X线片,在...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与腰椎曲度的关系。方法:将经手法治疗后治愈且获得1年随访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症状复发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症状未复发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及随访1年时摄腰椎侧位X线片,在X线片上分别测量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及骶骨倾斜角,并作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骶骨倾斜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27±1.35)mm,(10.24±1.27)mm,t=0.275,P=0.886;(43.02°±1.16°),(42.34°±1.57°),t=0.262,P=0.935;(40.04°±3.67°),(40.45°±3.75°),t=0.131,P=0.736];随访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骶骨倾斜角均小于对照组患者[(6.18±1.07)mm,(8.50±0.63)mm,t=12.533,P=0.001;(30.54°±1.40°),(40.45°±1.17°),t=36.435,P=0.000;(35.01°±4.19°),(38.02°±4.16°),t=3.417,P=0.019];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时与治疗后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及骶骨倾斜角的差值均大于对照组[(4.06±0.72)mm,(1.78±0.65)mm,t=60.135,P=0.000;(12.12°±0.56°),(2.31°±0.46°),t=77.655,P=0.000;(5.37°±1.23°),(2.02°±1.29°),t=72.365,P=0.000]。结论: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度及骶骨倾斜角小,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腰椎曲度 腰椎曲线指数 腰椎前凸角度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晓荣 秦少华 +3 位作者 周林江 袁莉 叶春梅 韩云学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839-1842,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不同程度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CT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1例,均为保守治疗,并具有6~24个月随访复查资料。根据突出物自然吸收程度分为明...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不同程度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CT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1例,均为保守治疗,并具有6~24个月随访复查资料。根据突出物自然吸收程度分为明显重吸收组(10例),部分重吸收组(8例),基本不变组(30例),增大组(13例)四组,配对比较每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重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基本不变组、增大组的首次CT检查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随访CT腰椎曲线指数[10.65(9.23,13.31)mm比11.69(8.31,15.25)mm比8.63(6.75,11.00)mm比8.06(5.00,10.05)mm]、腰椎前凸角[46.30(43.96,48.18)°比45.36(44.15,47.67)°比39.37(32.27,45.74)°比35.39(29.60,43.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增大(P<0.05);增大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减小(P<0.05);基本不变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前后配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均呈正相关(r_(s)=0.50、0.47,P<0.05)。结论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随着腰椎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而增大,当腰椎突出椎间盘增大时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也相应减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度变化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重吸收 腰椎曲度 腰椎曲线指数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402例常见腰腿痛病的疗效与腰椎椎曲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戴国文 苏明霞 +4 位作者 许世雄 李志强 朱意球 曾毅 王艳平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整脊调曲法治疗软组织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腰椎椎曲的相关性。方法以理筋、调曲、练功为治疗原则,采用药熨、骨空针刺加普通针刺、推拿调曲、牵引调曲等整脊综合疗法,配合功能锻炼,...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整脊调曲法治疗软组织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腰椎椎曲的相关性。方法以理筋、调曲、练功为治疗原则,采用药熨、骨空针刺加普通针刺、推拿调曲、牵引调曲等整脊综合疗法,配合功能锻炼,以恢复患者腰椎的生理曲度为主要治疗目标,观察402例患者的疗效与腰椎椎曲恢复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总有效率98.75%,其中治愈+显效率89.55%,椎曲恢复优良(Ⅱ级以上)率73.63%,平均14个月随访优良率91.1%。结论软组织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与腰椎椎曲密切相关,坚持功能锻炼能维持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性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疗效 椎曲 相关性
下载PDF
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戴国文 苏明霞 +4 位作者 许世雄 李志强 朱意球 曾毅 王艳平 《世界中医骨科杂志》 201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观察中医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对腰椎生理曲度(腰椎弓顶距离)的改善程度。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0例,运用理筋、调曲系统治疗1个疗程以上,治疗前、后运用百分评定法进行疗效观察及治疗... 目的:观察中医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对腰椎生理曲度(腰椎弓顶距离)的改善程度。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0例,运用理筋、调曲系统治疗1个疗程以上,治疗前、后运用百分评定法进行疗效观察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结果:总有效率98.9%,椎曲改善率84.2%,腰椎弓顶距离平均改善0.7cm。3个月随访优良率92.7%,6个月随访优良率92.9%,12个月随访优良率97.5%。结论:中医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好,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调曲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生理曲度(腰椎弓顶距离)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腰部椎旁肌和腰大肌RCSA与腰椎曲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孙海亮 黄昱诚 +2 位作者 黄韦杰 陈金色 石瑛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90-894,共5页
目的探讨腰部椎旁肌群和腰大肌的相对横截面积(RCSA)与腰椎曲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3年1―4月在骨科和伤科就诊的患者中,MRI检查仅存在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或未见明显异常... 目的探讨腰部椎旁肌群和腰大肌的相对横截面积(RCSA)与腰椎曲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3年1―4月在骨科和伤科就诊的患者中,MRI检查仅存在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或未见明显异常的中青年患者107例为观察对象,分别于L3椎体下缘、L3/L4、L4/L5和L5/S1椎间盘位置测量左右椎旁肌与腰大肌的RCSA值并与腰椎曲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07例患者的年龄(30.51±4.64)岁,女性比例占71.96%;L3下缘、L3/L4、L4/L5和L5/S1椎间盘位置肌肉群RCS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腰大肌F=30.21,P<0.001;右腰大肌F=31.63,P<0.001;左椎旁肌F=31.04,P<0.001;右椎旁肌F=26.55,P<0.001),从L3至S1,腰大肌RCSA增加,椎旁肌RCSA减少;总椎旁肌的RCSA值/总腰大肌的RCSA值在L3椎体下缘与腰椎曲度存在正相关(r=0.40,P<0.001),该相关性可同时见于L3/L4(r=0.31,P=0.001)、L4/L5(r=0.24,P=0.012)。在考虑左右肌群对腰椎曲度的影响后,除了L5/S1椎间盘位置的肌肉横截面积与腰椎曲度无相关性(P>0.05),其他腰椎节段的肌肉横截面积依然有相关性(P<0.05)。结论腰大肌相对椎旁肌的RCSA增大可能使腰椎曲度变直,椎旁肌相对腰大肌的RCSA增大可能使腰椎曲度变大,通过改善椎旁肌肉质量可能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腰椎 磁共振成像 椎旁肌 脊柱弯曲 脊柱侧凸 预后
原文传递
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强喆 宋跃明 +3 位作者 刘立岷 杨曦 胡星新 陵廷贤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52-78(平...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52-78(平均64.1)岁。术前全脊柱X线片示腰椎Cobb’s角11°-26°(平均16.4°),腰椎前凸角12°-46°(平均27.3°),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为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躯干平衡矫正及ODI改善等情况。结果随访12-39(平均20)个月,术前Cobb’s角平均(16.4±3.8)°,术后随访Cobb’s角平均(6.9±2.2)°,矫正率为58%;腰椎前凸角由术前平均(27.3±7.9)°矫正至末次随访平均(33.5±5.9)°;冠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2±4.5)mm,术后平均(5.2±2.3)mm;矢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7±6.0)mm,术后平均(6.0±2.3)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ODI明显下降,改善率为83.1%,其中19例优,6例良,1例可。术后所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Cobb’s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脊柱侧凸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管狭窄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选择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华东 吴闻文 +3 位作者 李利 郭继东 张宇鹏 侯树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适应证选择。方法 57例DLS患者,平均年龄59.3(51-78)岁,平均病程7.1(2-15)年。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选择不同治疗方式:A组27例,行椎管...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适应证选择。方法 57例DLS患者,平均年龄59.3(51-78)岁,平均病程7.1(2-15)年。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选择不同治疗方式:A组27例,行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器械长节段固定矫形、横突间植骨融合;B组24例,行椎管双侧开窗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C组6例,行单纯椎管减压术。术后1-2周佩带腰背支具下床活动,支具佩带3-6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7(26-65)个月,侧凸Cobb’s角矫正率平均73%(59%-85%);A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50.0±25.2)min、(450.0±55.3)ml,大于B组的(92.0±7.5)min、(205.0±16.5)ml和C组的(52.0±5.5)min、(106.0±1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善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DLS不同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对患者有利的术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脊柱侧凸 腰椎 外科手术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固定融合后的侧凸影像学进展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祥龙 海涌 +5 位作者 鲁世保 杨晋才 苏庆军 关立 臧磊 康南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9例DLS患者,男14例,女25例,年龄51-79岁,平均(67.3±8.5)岁。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时固定节段的冠状位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比较影像学各指标术前、术后和终末随访的变化。结果随访36-66个月,平均(45.2±10.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和终末随访期间暂未观察到侧凸的明显进展。患者术后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角都获得一定的改善,但是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7例(43.6%)随访期间出现了侧凸Cobb’s角加重,进展0°-9°,但是均未超过术前Cobb’s角。12例(30.8%)术前腰椎前凸角度不良的患者中(术前腰椎前凸0°-11°),6例术后获得明显的改善(术后腰椎前凸16.5°-30°),其中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腰椎前凸角度的减小(7.1-11.4)°。终末随访上位椎间楔形角进展0°-3.3°,平均0.51°/年,与术前椎间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椎间角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3-5年随访无明显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腰椎
原文传递
顶椎区凹侧椎间松解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晓生 姜建元 +4 位作者 吕飞舟 马天文 王洪立 夏新雷 王立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经顶椎区凹侧进行椎体间松解及植入椎间融合器,结合后路小关节松解、长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经后路长节段矫形减压...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经顶椎区凹侧进行椎体间松解及植入椎间融合器,结合后路小关节松解、长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经后路长节段矫形减压融合治疗22例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8(6-24)个月,内容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优良率,随访术后X线片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效果。结果术前Cobb’s角平均41.6°(31-56)°,术后Cobb’s角平均10.7°(0-15)°;该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ODI指数分别为(7.3±2.4)分、(60.5±7.6)%,术后随访分别为(1.7±1.4)分、(18.6±4.2)%,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优良率达82.4%。随访期间无假关节形成,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后路顶椎区凹侧椎体间松解结合椎间融合器是治疗D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脊柱侧凸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何守玉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朱泽章 孙旭 鲍虹达 周恒才 乔军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76-181,共6页
目的探讨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DS并接受后路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长节段固定66例(70.2%),男11例,女55例... 目的探讨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DS并接受后路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长节段固定66例(70.2%),男11例,女55例,平均年龄(59.1±9.9)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39.3±9.1)°;短节段固定28例(29.8%),男5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7±12.3)岁,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18.5±6.4)°。评估指标:年龄、性别、减压节段、融合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冠状面Cobb’s角及整体平衡状态,早期(<术后3个月)和晚期(≥术后3个月)并发症所占比例。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减压节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0.412和0.067)。长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11.1±5.5)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13.3±6.5)°;短节段融合固定组平均融合固定节段(3.8±3.2)个,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8.8±6.7)°。长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0.8±35.6)min,(2788.0±63.8)ml,(6.7±5.5)天]明显大于短节段固定组[分别为(188.3±20.7)min,(1642.0±49.9)ml,(4.9±3.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固定组早期、晚期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28.8%和37.9%;短节段固定组早期、晚期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25.0%和28.6%。长节段固定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内固定断裂(8例,12.1%)与冠状面整体失平衡(6例,9.1%);短节段固定组则易出现侧凸进展(2例,7.1%)与近端临近节段病变(2例,7.1%)。结论虽然短节段融合内固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易出现侧凸进展、临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长节段融合内固定虽然能够显著改善畸形,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远期随访过程中出现躯干倾斜及断棒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脊柱侧凸 腰椎 外科手术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章柯杰 陈其昕 +1 位作者 李方才 陈刚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对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融合内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进行Meta分析,探讨不同上端固定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4年第8期)、Pub Med(1966年至2014年8月)、EMbase(1966年至2014年8月)、中国生物医... 目的对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融合内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进行Meta分析,探讨不同上端固定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4年第8期)、Pub Med(1966年至2014年8月)、EMbase(1966年至2014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4年8月)、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4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至2014年8月)、维普期刊(1998年至2014年8月),并人工检索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回顾性研究文献,共453例,其中融合至上胸椎(upper thoracic,UT)208例(T10及以上),融合至下胸椎(lower thoracic,LT)245例(T10以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融合内固定选择上胸椎与选择下胸椎相比,手术操作时间更长[WMD=0.94,95%CI(0.50,1.38),P<0.0001],术中出血更多[WMD=0.60,95%CI(0.34,0.86),P<0.00001],而两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WMD=0.83,95%CI(-3.45,5.10),P=0.70],术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WMD=-0.94,95%CI(-3.39,5.27),P=0.67],术后交界性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WMD=-1.93,95%CI(-4.65,0.79,P=0.16],术后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WMD=-1.13,95%CI(-4.19,1.92),P=0.47],术后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WMD=1.51,95%CI(-2.76,55.78),P=0.4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退行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固定患者,选择T10为近端固定椎能达到与T10以上椎相似的脊柱矢状面参数矫正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脊柱侧凸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