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ypical case of bow hunter’s syndrome linked to aberrantly coursing vertebral artery: A case report
1
作者 Jun Hyong Ahn Hyo Sub Jun +2 位作者 In Kyeong Kim Choong Hyo Kim Seung Jin Le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35期8399-8403,共5页
BACKGROUND In bow hunter’s syndrome(BHS),also known as 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VA)syndrome,there is dynamic/rotational compression of the VA producing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Most occurrences involve atlan... BACKGROUND In bow hunter’s syndrome(BHS),also known as 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VA)syndrome,there is dynamic/rotational compression of the VA producing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Most occurrences involve atlantoaxial rather than mid-cervical VA compromise,the latter being rarely reported.Herein,we detail successful VA decompression at mid-cervical spine,given a departure from its usual course.CASE SUMMARY The patient,a 45-year-old man,presented to our hospital with occipital headache and vertigo.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howed anomalous C4 entry of right VA,with compression upon head rotation to that side.Thyroid cartilage and anterior tubercle of C5 transverse process were visibly at fault.We opted for sur-gery,using an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 to remove the anterior tubercle.Patient recovery was uneventful and brought resolution of all preoperative symptoms.CONCLUSION BHS i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where aberrant coursing of VA and neurologic symptoms coexi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w hunter’s syndrome vertebral artery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Case report
下载PDF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severe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osis: effects on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verified by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被引量:2
2
作者 Bo Liu Zhiwei Li Peng Xi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3期2095-2101,共7页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ting may improve blood supply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of the brain to regions such as the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recovery of cerebr...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ting may improve blood supply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of the brain to regions such as the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recovery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perfusion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local brain tissue on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using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 nance imaging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 total of 40 Chinese patients with severe un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equally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rug treat- ment only.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 identical drug treatment to the control group. At 13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scor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using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 improvement in dizziness handicap and cerebellar function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severe vertebral artery orifice stenosis may effectively promote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and exert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DIZZINESS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endovasculartreatm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erebellar function remodeling cerebral vessels atheromatous plaqu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刘俊花 姜晓蕊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75.61%(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眩晕、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及平衡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HI评分及HWBV、PV、EA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减轻眩晕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效果优于单用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症 倍他司汀 天麻素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张迈 程远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特点,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症状、舌相、脉象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并运用描述...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特点,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症状、舌相、脉象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其主要症状、舌象、脉象、证素及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①60例VBIV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判定为:痰湿质者>阴虚质者>血瘀质者>气虚质者>阳虚质者。②60例VBIV患者中有眩晕症状者55例(91.6%),眩晕为主要症状,其次为盗汗(40%)、发热(30%)、呕吐(30%)、心悸(32%)、头疼(28%)、健忘(26%)、多梦(24%)等。③通过对症状、舌脉分析得到的VBIV中医证候主要为肝肾阴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风痰上扰证等。④主要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痰湿质者易出现痰浊中阻证(P<0.05)、风痰上扰证(P<0.05);阴虚质者易出现肝肾阴虚证(P<0.05);血瘀质者易出现瘀血阻窍证(P<0.05);气虚质者易出现气血亏虚证(P<0.05)等。结论:该研究初步明确了VBIV患者的体质类型与证候具有明显相关性,为未来从中医体质与证候方面研究VBIV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中医体质 中医证候分析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椎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对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庆东 惠品晶 +3 位作者 周鹏 颜艳红 刘一之 黄亚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5,共9页
目的 探索椎动脉-颈总动脉(VA-CCA)转位术在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不适宜介入治疗(血管异常致介入治疗困难、不能使... 目的 探索椎动脉-颈总动脉(VA-CCA)转位术在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不适宜介入治疗(血管异常致介入治疗困难、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近期开放性手术、患者拒绝介入治疗)的12例椎动脉起始部V1段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经头颈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头颈DSA、颈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存在V1段重度狭窄,且均采用VA-CCA转位术治疗。12例患者中男11例,女1例;年龄41~77岁,平均(58±1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头晕、肢体乏力、发作性意识丧失、头痛、黑矇)、高血压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吸烟、酗酒、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程度、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TCD、mRS评分)。安全性事件指术后3个月新发卒中、再狭窄和死亡,有效性评价为术中、住院期间和术后3个月血管通畅情况及临床预后,以术后3个月mRS评分≤1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及住院期间TCD均证实患侧椎动脉血流通畅,术后症状均有改善;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考虑为喉返神经损伤,术后1周症状完全消失。12例患者随访时间3~40个月,术后3个月经TCD证实血管通畅,未出现围术期死亡、新发卒中、再狭窄事件;临床随访均获得良好预后。结论 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患者,或可考虑采用VA-CCA转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重建术 椎动脉-颈总动脉转位术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和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宜永 闫鹏 +2 位作者 李珊 李继锋 孙钦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0-238,247,共10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部位、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急性单发性后循环梗死患者477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将477例分为椎动脉...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部位、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急性单发性后循环梗死患者477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将477例分为椎动脉发育不良组(209例)和椎动脉发育正常组(268例);根据脑梗死存在的侧别,将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进一步分为椎动脉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脑梗死同侧,127例)和椎动脉发育正常侧(椎动脉发育正常与脑梗死同侧,82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以及基线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水平、后循环梗死部位(近、中、远段)、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基底动脉弯曲凸向、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椎动脉开口角度、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差异。比较两组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特征[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血管重构模式(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和无明显重构)、斑块强化程度(无强化、轻度强化、明显强化)、斑块形态(偏心性斑块和向心性斑块)]。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以及基线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22.0%(46/209)、40.7%(85/209)、37.3%(78/209),椎动脉发育正常组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13.1%(35/268)、45.1%(121/268)、41.8%(112/268),两组梗死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4,P=0.036)。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中,椎动脉发育不良侧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27.6%(35/127)、35.4%(45/127)、37.0%(47/127),椎动脉发育正常侧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13.4%(11/82)、48.8%(40/82)、37.8%(31/82),两侧梗死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0,P=0.035)。(3)椎动脉发育不良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弯曲比例及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均高于椎动脉发育正常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9%(98/209)比20.5%(55/268),χ^(2)=37.472;31.1%(65/209)比13.1%(35/268),χ^(2)=23.066;73.7%(154/209)比56.0%(150/268),χ^(2)=29.192;0.06(0.00,0.08)比0.03(0.00,0.06),Z=-3.228;均P<0.01];两组椎动脉开口锐角发出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中,基底动脉弯曲凸向发育不良侧的比例高于凸向发育正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3%(102/127)比63.4%(52/82),P<0.01];发育不良侧与发育正常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开口锐角发出比例及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153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中存在责任斑块者140例,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责任斑块92个、椎动脉发育正常组责任斑块48个。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责任斑块负荷高于椎动脉发育正常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4(69.7,86.2)%比75.1(65.3,81.6)%,Z=-2.173,P<0.05];两组责任斑块面积、重构指数、重构模式、强化斑块、斑块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中,发育不良侧有54个责任斑块,发育正常侧有38个责任斑块;发育不良侧责任斑块负荷高于发育正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9(71.3,87.7)%比75.6(68.6,82.8)%,Z=-2.494,P<0.01],两侧责任斑块面积、重构指数、重构模式、强化斑块和斑块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发育正常的后循环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分布存在差异;与后循环梗死但椎动脉发育正常患者比较,后循环梗死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比例、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比例、基底动脉弯曲比例、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负荷更高。后循环梗死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中,椎动脉发育不良侧梗死部位分布与椎动脉发育正常侧存在差异,椎动脉发育不良侧基底动脉弯曲凸向比例及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负荷较发育正常侧更高。尽管临床上对椎动脉发育不良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对其进行定期筛查和随访,以减少或避免后循环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发育不良 脑梗死 斑块特征
下载PDF
颈部CT血管成像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叶芮研 吴安琪 +1 位作者 钱琦 林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11期32-34,3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部CT血管成像(CT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TCD和CTA检查确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79例患者进行资料收集,记... 目的对比分析颈部CT血管成像(CT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TCD和CTA检查确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79例患者进行资料收集,记录两种检查的各项测量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8支椎动脉中CTA检出140支有形态学异常,异常率88.6%,以椎动脉迂曲及椎动脉纤细变异居多;TCD检出129支椎动脉存在流速异常,流速异常率81.6%,以低流速表现为主;椎动脉异常形态学改变的血管流速异常率较椎动脉无异常形态学改变的血管流速异常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235,P<0.01)。结论颈椎退变合并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引起血流动力学失衡可能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相关,CTA及TCD对于评估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部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单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及并发呼吸衰竭临床特征分析
8
作者 高琳芝 张爱娟 +2 位作者 张爱元 马梦冰 钟孟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总结单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005年3月至2021年11月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和潍坊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8例单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痛温觉减退占92.86%(26/28),共... 目的总结单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005年3月至2021年11月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和潍坊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28例单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痛温觉减退占92.86%(26/28),共济失调占85.71%(24/28),肢体麻木占75%(21/28),头晕占71.43%(20/28);MRI均可见延髓背外侧梗死灶,病变位于延髓头部9例(32.14%)、中部7例(25%)、尾部12例(42.86%);CTA显示27例(96.43%)存在责任动脉,分别为椎动脉狭窄(15例,53.57%)、小脑后下动脉闭塞(10例,35.71%)、双侧椎动脉闭塞和单侧椎动脉夹层(各1例,3.57%)。11例(39.29%)予以静脉溶栓,其中3例桥接椎动脉支架植入术,17例(60.71%)予以保守治疗;19例(67.86%)预后良好,9例(32.14%)预后不良。5例(17.86%)并发呼吸衰竭,对症治疗后1例预后良好、1例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重残、2例死亡。结论单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患者可并发呼吸衰竭,应密切监测其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外侧综合征 呼吸功能不全 椎动脉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静 王宗明 +2 位作者 梁志玲 陈科 曾洁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2期98-101,共4页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广州市东升医院2021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30例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作为超声组,并于同时间段随机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两组均开展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广州市东升医院2021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30例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作为超声组,并于同时间段随机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两组均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观察两组的血流参数情况[椎动脉左侧内径(diameter left,Dl)、椎动脉右侧内径(diameter right,Dr)、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血流量(Qsv,Q)、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e index,PI)]、椎动脉左侧、右侧的最高血流速度(vertebral mean,Vm)与最低血流速度(vertebral pace,Vp)、椎动脉内径与横突孔直径、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BA)、左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颅内段与右侧(vertebral artery,VA)血管搏动指数等椎动脉影像学特性。结果超声组椎动脉血流指标DI、Dr、EDV、PSV、Q均低于健康组,而RI、PI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的血管搏动指数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横突孔直径与血管内径表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椎动脉左侧、右侧Vm与Vp指标等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椎病 椎动脉 供血不足 诊断价值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效果
10
作者 刘伟娜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7期36-38,42,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0例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100例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流速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和APTT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VBI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动脉血流速度,缩短PT和APTT,效果优于单纯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盐酸倍他司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动脉斑块 动脉血流速度 凝血酶原 凝血活酶
下载PDF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MRA改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11
作者 韩伟 欧阳甲 +3 位作者 盛伟斌 刘克 杨学明 陈志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眩晕者共 76例 ,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 :测量出椎动脉正常值 ,左侧为 (4.1± 0 .79)mm ,右侧为 (3 .2± 0 .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 目的 :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眩晕者共 76例 ,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 :测量出椎动脉正常值 ,左侧为 (4.1± 0 .79)mm ,右侧为 (3 .2± 0 .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分为 3型 :Ⅰ型 (椎动脉受压型 ) ,Ⅱ型 (椎动脉硬化型 ) ,Ⅲ型 (椎动脉畸形型 )。通过椎动脉MRA成像特点能够对受累椎动脉作出精确、定性诊断。对 5例椎动脉Ⅰ型患者行椎动脉松解术后 ,MRA显示椎动脉的上述改变已改善或消失 ,疗效优良。结论 :MRA是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一重要筛检诊断工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缺血 颈椎病 MRA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交感神经及其递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41
12
作者 张军 孙树椿 +2 位作者 于栋 张淳 武震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7期413-415,共3页
目的:验证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在造模当日及造模后4周,分别检测每组的SPNs放电次数及N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 目的:验证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在造模当日及造模后4周,分别检测每组的SPNs放电次数及N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57.45±7.89,56.60±7.44;对照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10.08±2.26,10.00±2.24。两组比较,P<0.001。模型组血浆中NA含量(5.48±0.46)pmol/ml,(5.36±0.43)pmol/ml;对照组血浆中NA含量(3.31±0.43)pmol/ml,(3.30±0.32)pmol/ml。两组比较,P<0.001。结论: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的供血不足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因素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供血不足 动物 实验 交感神经 调控作用 递质 神经因素 对照组 ML
下载PDF
葛根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3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3
作者 周丕琪 沈霖 +1 位作者 杨艳萍 谢晶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葛根素 颈椎病 椎动脉供血不足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家兔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33
14
作者 张军 齐越峰 孙树椿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5期280-281,共2页
目的 探讨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 ,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 ,测定颈椎两侧肌肉肌张力 ,并记录各组动物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受牵拉侧斜方肌、提肩胛肌、横突间肌等... 目的 探讨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 ,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 ,测定颈椎两侧肌肉肌张力 ,并记录各组动物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受牵拉侧斜方肌、提肩胛肌、横突间肌等肌肉的肌张力明显高于对侧及正常组 ,模型组受牵拉侧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对侧及正常组。结论 颈椎两侧肌肉平衡状态失调可使受牵拉侧颈部肌肉痉挛 ,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肌 椎动脉供血不足 肌肉侠衡失调
下载PDF
椎动脉寰枢段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1
15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钟世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04-606,共3页
目的 观察椎动脉寰枢段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探讨颅外型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观察17具头颈部标本椎动脉寰枢段的形态及其与颈2神经根、寰枕后膜的关系;测量50例寰枢椎干骨标本。结果 该段椎动脉主要有5个弯... 目的 观察椎动脉寰枢段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探讨颅外型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观察17具头颈部标本椎动脉寰枢段的形态及其与颈2神经根、寰枕后膜的关系;测量50例寰枢椎干骨标本。结果 该段椎动脉主要有5个弯曲,在弯曲部椎动脉有代偿性膨大,枢椎横突孔、颈2神经根及寰枕后膜对椎动脉有明显的牵系固定作用,当寰枢椎不稳时易导致骨性结构对椎动脉的机械牵拉和卡压。结论 周围结构对该段椎动脉有明显的牵系固定作用,在上颈椎局部不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常见部位的椎动脉卡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椎动脉供血不足 寰枢段 解剖结构
下载PDF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立民 姚猛 +1 位作者 孙崇毅 刘继兰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0期580-581,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旋转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 诊断 临床效果 治愈 目的 定位 选择
下载PDF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艾灸疗法干预中风高危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7
作者 唐农 邱石源 +2 位作者 雷龙鸣 胡跃强 伦轼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61-2063,共3页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盐酸氟桂利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艾灸...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盐酸氟桂利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艾灸疗法,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1)观察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21例,无效9例。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艾灸疗法是干预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艾灸 治未病
下载PDF
枢椎横突孔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瞿东滨 钟世镇 李忠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探讨枢椎横突孔结构在转头引起寰枢段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解剖学意义。方法 :观测 10 0例枢椎横突孔上口的开口方向、孔径、上口与下口之间的成角、以及横突孔水平距离。结果 :两侧枢椎横突孔孔径相差不大 ,最大径为 6.1±... 目的 :探讨枢椎横突孔结构在转头引起寰枢段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解剖学意义。方法 :观测 10 0例枢椎横突孔上口的开口方向、孔径、上口与下口之间的成角、以及横突孔水平距离。结果 :两侧枢椎横突孔孔径相差不大 ,最大径为 6.1± 0 .7mm,最小径 5.4± 0 .6mm。两侧横突孔上口开口方向明显不对称 ,上口与下口之间的角度为 12 7± 2 2°,左侧较右侧明显 ,甚至形成直角或锐角 ,且左侧横突孔水平距离较长 ,说明椎动脉在孔内弯曲或扭曲。结论 :枢椎横突孔的结构对其中椎动脉起着一种牵系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横突孔 椎动脉供血不足 解剖学
下载PDF
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48
19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钟世镇 《颈腰痛杂志》 2001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 了解椎动脉 V2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探讨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在 2 0例头颈部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其中 17例制成干骨 ,测量 C3— C7有关横突孔参数。另在 2例新鲜尸体标本取材行组... 目的 了解椎动脉 V2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探讨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在 2 0例头颈部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其中 17例制成干骨 ,测量 C3— C7有关横突孔参数。另在 2例新鲜尸体标本取材行组织学切片观察椎动脉周围组织。结果 延续自颈椎、横突孔、关节突等骨膜组织形成明显的纤维鞘膜样结构 ,将椎动脉、椎静脉及神经根包裹在内。椎动脉外膜与钩突之间有纤维样组织相连 ,限制椎动脉。横突孔内未见明显骨性狭窄。结论 椎动脉周围的骨性及软组织性因素对椎动脉起到限制固定作用 ,在颈椎运动或不稳时 ,椎动脉易受波及而出现供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椎动供血不足 颈椎 解剖
下载PDF
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 被引量:18
20
作者 任先军 梅芳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7-319,共3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8月 ,3 3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检查 ,男 2 4例 ,女 9例 ,年龄 3 2~ 70岁 ,平均 5 3岁 ,在MRA上观测椎...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8月 ,3 3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检查 ,男 2 4例 ,女 9例 ,年龄 3 2~ 70岁 ,平均 5 3岁 ,在MRA上观测椎动脉成像走行并测量椎动脉内径。结果 :本组 3 3例 ,2 8例椎动脉发育正常 ,其左侧椎动脉内径平均为4.1mm ,右侧平均 3 .8mm。 5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 ,左侧椎动脉 1例 ,右侧 4例。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在MRA上显示为全程均匀性纤细、狭窄 ,内径 1.1~ 1.7mm ,平均 1.5mm ,为正常椎动脉的 1/ 3~ 1/ 4。 5例患者临床症状与转颈无明显相关性 ,药物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结论 :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表现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先天性发育不良 椎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