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俊花 姜晓蕊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75.61%(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眩晕、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及平衡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HI评分及HWBV、PV、EA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减轻眩晕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效果优于单用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症 倍他司汀 天麻素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下载PDF
参苓补肾桑萸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观察
2
作者 李爽 刘洪峰 党中勤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5期3056-3059,共4页
目的观察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36例)在此基础上使用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观察治疗前后采用TCD检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显著提高(P<0.05)。结论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具有临床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参苓补肾桑萸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张迈 程远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特点,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症状、舌相、脉象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并运用描述...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特点,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症状、舌相、脉象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其主要症状、舌象、脉象、证素及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①60例VBIV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判定为:痰湿质者>阴虚质者>血瘀质者>气虚质者>阳虚质者。②60例VBIV患者中有眩晕症状者55例(91.6%),眩晕为主要症状,其次为盗汗(40%)、发热(30%)、呕吐(30%)、心悸(32%)、头疼(28%)、健忘(26%)、多梦(24%)等。③通过对症状、舌脉分析得到的VBIV中医证候主要为肝肾阴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风痰上扰证等。④主要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痰湿质者易出现痰浊中阻证(P<0.05)、风痰上扰证(P<0.05);阴虚质者易出现肝肾阴虚证(P<0.05);血瘀质者易出现瘀血阻窍证(P<0.05);气虚质者易出现气血亏虚证(P<0.05)等。结论:该研究初步明确了VBIV患者的体质类型与证候具有明显相关性,为未来从中医体质与证候方面研究VBIV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中医体质 中医证候分析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4
作者 潘华 兰昊 郝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66/69)高于对照组85.51%(59/69)(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血浆ET-1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GRP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CV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血浆ET-1、CGRP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葛汤 温针灸 颈性眩晕症 临床疗效 椎-基底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 被引量:53
5
作者 范炳华 吴良浩 +2 位作者 张杰 胡军飞 吴玲光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6支椎动脉 ,TCD检测有血流速异常的 111支 ,检出率为 88 1%。椎动脉形态改变依次为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骨质增生压迫 ,椎动脉走行异常 ,纤维束带牵拉椎动脉移位 ,骨质畸形压迫 ,椎动脉闭塞不显示。结论 :与TCD检测结果比较显示 ,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闭塞不显示 ,TCD检测以低流速表现为主 ;骨性因素压迫椎动脉 ,椎动脉走行异常 ,其血流速呈双相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椎动脉 形态学 血流速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下载PDF
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6
作者 钱传忠 刘向远 +5 位作者 高苹 恽文伟 强丽娟 吴松寒 徐龙宝 邓民斌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 探讨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AIV)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0例临床诊断为VBAIV患者进行SPECT、BAEP、TCD检查 ,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0 0例中SPECT的阳性率为 87 0 % ,BAEP为 5 8 3% ,TCD... 目的 探讨SPECT、TCD及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VBAIV)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0例临床诊断为VBAIV患者进行SPECT、BAEP、TCD检查 ,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10 0例中SPECT的阳性率为 87 0 % ,BAEP为 5 8 3% ,TCD为 78 0 %。结论 SPECT的阳性率最高 ,能较灵敏地直接反映脑缺血的部位 ;BAEP阳性率最低 ,但能较正确的反映出脑干缺血的依据 ;TCD检查简单、方便 ,对脑血管和脑血流状态反映较灵敏 ,但定位准确性较差。三者在该病的诊断中均可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且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 TCD BAEP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诊断 短暂脑缺血 首发症状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道培 张淑玲 +2 位作者 张洪涛 付胜奇 嵇朋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研究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调查237例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头颅MRA或CTA及血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基底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37例患者中,基底动脉弯曲者64... 目的研究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调查237例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头颅MRA或CTA及血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基底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37例患者中,基底动脉弯曲者64例(27.0%),基底动脉无弯曲者173例(73.0%)。基底动脉弯曲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基底动脉无弯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动脉弯曲患者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史、冠心病、血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基底动脉延长和椎动脉优势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无弯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延长(OR=21.56,95%CI:6.74~18.24,P=0.001)和椎动脉优势(OR=36.34,95%CI:6.98~24.38,P〈0.001)是基底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论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较高。基底动脉延长和椎动脉优势是眩晕患者发生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基底动脉弯曲 危险因素 基底动脉延长 椎动脉优势
下载PDF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艾灸疗法干预中风高危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8
作者 唐农 邱石源 +2 位作者 雷龙鸣 胡跃强 伦轼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61-2063,共3页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盐酸氟桂利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艾灸...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盐酸氟桂利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艾灸疗法,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1)观察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21例,无效9例。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艾灸疗法是干预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艾灸 治未病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48
9
作者 刘兰 刘筠 许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9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疾病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MRA 被引量:15
10
作者 施国文 钱可久 +2 位作者 李磊 苟玉琦 朱彩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35例(53.8%),TCD异常53例(81.5%),椎动脉B超异常33例(50.8%),BAEP异常30例(46.2%)。椎动脉MRA能清楚的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降低。MRA异常率与病人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椎动脉MRA、TCD、BAEP、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 MRA TCD 椎动脉超声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VBI 诊断
下载PDF
血管性眩晕患者脑DSA结果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少微 巩付华 +5 位作者 展淑琴 吴海琴 张桂莲 张茹 孙宏 王虎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 目的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迂曲的关系。结果脑DSA结果异常94例,包括血管狭窄(狭窄率≥30%)85例(40.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5例(2.4%),烟雾病2例(0.9%),动脉瘤9例(4.3%),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0.5%),动静脉瘘1例(0.5%)。椎动脉V1段迂曲180例(85.3%),且与性别、年龄、高血压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TIA及DSA异常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血管狭窄、TIA是血管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烟雾病、动静脉瘘是血管性眩晕的少见病因;椎动脉迂曲导致后循环血液动力发生改变,可出现血管性眩晕。椎动脉迂曲与代谢性疾病尚不相关,而女性、老龄、高血压病史是椎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DSA 椎动脉V1段 迂曲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陆耀军 王云霞 +1 位作者 李旺俊 尤年兴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3-255,25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根据椎动脉直径差异分为轻度变异组(0.04~0.70mm)、中度变异组(0.70~1.17mm)、重度变异组(≥1.17mm)3组,比较3组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差异。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椎动脉优势与阳性事件发生(眩晕反复发作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椎动脉优势组基底动脉形状异常率为70.73%(29/4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33.33%(12/36)(χ2=10.77,P<0.01);(2)椎动脉优势组眩晕严重程度(3.3±1.2)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2.3±0.6)(t=1.99,P<0.01);不同变异3组间两两比较,椎动脉优势重度变异组眩晕严重程度(4.0±1.1)大于轻度变异组(2.9±0.9)(t=2.07,P<0.05);(3)随访1年后,椎动脉优势组阳性事件发生率(65.85%)高于非优势组(30.56%)(χ2=9.56,P<0.01)。结论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基底动脉异常率高,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椎动脉优势 基底动脉异常
下载PDF
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被引量:4
13
作者 慕伟 刘玉娥 +5 位作者 张婧娴 申景 高峰 苏泽文 刘小军 王海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5-868,共4页
目的评估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在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分别植入支架,并于术后3-12个月随访。根据患者... 目的评估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在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分别植入支架,并于术后3-12个月随访。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结果等评价疗效。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植入2枚支架,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通畅。随访结果显示9例患者自觉症状显著改善,均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彩超检查显示支架内无再狭窄、支架无移位。结论双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锁骨下动脉 椎动脉
下载PDF
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状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唐聚花 张道培 刘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714-2717,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情况及其与眩晕程度和治疗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6月—2012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65岁)BPPV患者126例作为研究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选取本院年龄≥65岁老... 目的分析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情况及其与眩晕程度和治疗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6月—2012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65岁)BPPV患者126例作为研究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选取本院年龄≥65岁老年无眩晕病史的志愿者8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两组患者血管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和椎基底动脉正常组。重点记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椎基底动脉弯曲和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并进行眩晕级别判断。结果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吸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椎动脉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弯曲≥2级、其他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椎基底动脉正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椎动脉异常亚组、基底动脉异常亚组和椎基底动脉正常亚组患者眩晕级别及治疗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均与患者眩晕级别呈正相关(r=0.548、0.612、0.625,P<0.05)。结论老年BPPV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椎动脉优势和椎动脉迂曲,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而影响患者眩晕级别及治疗缓解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 椎动脉 基底动脉 血管异常 老年人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谭滢 王磊 +2 位作者 朱名安 李文斌 黄萍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组)和1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组)和1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VBI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量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全血呈高粘滞状态。结论:血小板功能亢进及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该疾病诊治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小板参数 检测分析 血液流变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流动力学障碍 血液流变学指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从高血压角度认识头晕 被引量:5
16
作者 詹霞 迟相林 +1 位作者 毕建忠 许顺良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4,共5页
近年来全国各地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头晕患者越来越多。由于头晕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涉及的领域包括临床各科室,这就导致了临床误诊、漏诊率很高,并且人们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上很难达成共识。本文基于高血压的病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头晕患者越来越多。由于头晕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涉及的领域包括临床各科室,这就导致了临床误诊、漏诊率很高,并且人们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上很难达成共识。本文基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分析了高血压和血管性头晕的关系;并以高血压和头晕共病疾病(颈椎病、焦虑和抑郁、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衔接点,提出了几个关于头晕诊断、定义上的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头晕 焦虑 抑郁 颈椎病 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扳法结合针刺对颈性眩晕患者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金圣博 李明珠 韩明舫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234-236,共3页
目的:探寻扳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两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血宁注射液活血通络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肘托式旋转定位扳法结合针刺疗法,取穴百... 目的:探寻扳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两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血宁注射液活血通络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肘托式旋转定位扳法结合针刺疗法,取穴百会、风池、太阳、颞后线、颈夹脊等;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取穴同上,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33.3%,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率10.0%,总有效率70.0%。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突出,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肘托式旋转定位扳法结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扳法 针刺 颈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血流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养凤 周柏玉 任宇虹 《天津中医药》 CAS 2006年第6期465-466,共2页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用药14d。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用药14d。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5%,优于对照组的77.5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天麻素注射液 经颅多普勒(TCD)
下载PDF
晕复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怀珍 鲍远程 +3 位作者 杨兴涛 蔡永亮 张波 杨文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12期1050-1051,共2页
目的观察晕复静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1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晕复静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用药14d,分别观察两组中医整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检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 目的观察晕复静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1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晕复静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用药14d,分别观察两组中医整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检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67%、93.30%,优于对照组的29.35%、76.09%,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晕复静治疗后起效多在3d内,较对照组迅速。结论晕复静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晕复静 中医症状评分
下载PDF
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江淑红 祝明浩 +1 位作者 韩杰 戚继峰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3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 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眩晕症状评分,同时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为(24.10±4.1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1.75±4.01)分及对照组的(14.54±5.6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高流速及低流速患者治疗后VA及BA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针刀闭合性松解术 手法治疗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