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黄荆叶抗流感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1
作者 金蕾 郭艳萍 章燕红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18-324,共7页
目的探究黄荆叶抗流感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先以细胞实验证明黄荆叶提取物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复制作用,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结果细胞实验显示,黄荆叶水提液和醇提液均能抑制流感病... 目的探究黄荆叶抗流感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先以细胞实验证明黄荆叶提取物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复制作用,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结果细胞实验显示,黄荆叶水提液和醇提液均能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复制;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44种黄荆叶活性成分,对应54个潜在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显示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表皮生长因子细胞增殖和信号转导的受体、雌激素受体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为其核心靶点;GO分析得到分子功能15条、生物过程20条、细胞组成11条;KEGG富集分析得到NF-κB、细胞凋亡、血小板活化等抗病毒相关通路;分子对接显示艾黄素、木犀草素、Vitedoin B与MMP9结合稳定,山奈酚和Negundin A与PTGS2结合稳定。结论体外细胞实验表明,黄荆叶提取物对甲型H1N1病毒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醇提物效果优于水提物。黄荆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发挥其抗流感作用,本研究为黄荆叶抗流感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黄荆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荆条潜在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蒋丽娅 张家兴 +3 位作者 程向芬 高峻 桑玉强 张劲松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59,共10页
[目的]研究荆条灌丛的潜在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变化趋势,为半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及植被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观测站2021年5—10月份的蒸渗仪数据、逐日气象数据、荆条叶面积指数(LAI)及新梢生长量数据,... [目的]研究荆条灌丛的潜在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变化趋势,为半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及植被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观测站2021年5—10月份的蒸渗仪数据、逐日气象数据、荆条叶面积指数(LAI)及新梢生长量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生长状况基本一致、水分充足条件下的荆条不同生育期的潜在蒸散量、作物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生长指标的关系。[结果](1)在荆条生育期内,ET0值整体呈下降趋势,5、6月份较高,7月份后开始下降,ET0总值为630.86 mm,日均值为3.43 mm·d^(-1)。(2)荆条生育期内荆条灌丛的潜在蒸散量呈抛物线式变化,表现为开花期最大,总值为336.26±18.19 mm,日均值为5.51±0.30 mm·d^(-1);结果期和展叶期次之,落叶期最小,总值为41.57±3.61 mm,日均值为1.98±0.17 mm·d^(-1);整个生育期的总值为716.47±40.21 mm,日均值为3.89±0.22 mm·d^(-1)。(3)荆条灌丛LAI和新梢生长量在5、6月增长较快,之后变缓。其中LAI在8月达到最大值(2.93±0.07),之后开始下降,10月降为最小值(1.63±0.08)。新梢在5月增长量最大,为6.85±0.25 cm,10月基本停止生长。(4)荆条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结果期最大(1.45±0.22),开花期次之(1.25±0.13),展叶期(0.98±0.05)和落叶期(0.95±0.14)最小,整个生育期平均为1.28±0.16。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R2为0.736,与新梢生长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参考作物蒸散量 荆条 潜在蒸散量 作物系数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荆条叶性状对野外不同光环境的表型可塑性 被引量:37
3
作者 杜宁 张秀茹 +4 位作者 王炜 陈华 谭向峰 王仁卿 郭卫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049-6059,共11页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对生长在野外5种不同光环境下(林外、阔叶林林缘、阔叶林林下、针叶林林窗和针叶林林下)的荆条的叶片进行取样研究,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叶片氮磷含量以及叶片...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对生长在野外5种不同光环境下(林外、阔叶林林缘、阔叶林林下、针叶林林窗和针叶林林下)的荆条的叶片进行取样研究,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叶片氮磷含量以及叶片形态的测量,来反映荆条对不同光环境的表型可塑性。研究结果表明,荆条叶片对于野外不同的光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机制,叶片功能性状受到结构性状的调节。低光下通过高的比叶面积(SLA)、单位质量叶绿素含量、光系统II最大量子产量,低的暗呼吸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叶绿素a,b的比值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效率,维持生长;高光下则通过与SLA有关的叶片结构的变化对光合作用进行调节。大多数的叶性状只受到日光照总量的影响,SLA的大小与日最高光强有关,可以对不同日变化模式的光照做出迅速的响应,是适应不同光照的敏感指标。尽管光照是不同光环境下影响荆条叶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养分含量同样会对叶性状产生影响,高土壤养分下的高叶长与叶柄长的比值体现了植物对资源获取和支撑结构之间分配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 叶性状 光环境 植被恢复
下载PDF
Minitab联用正交设计优化四川酱肉调料工艺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冷进松 陈海玲 王磊鑫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35,共5页
研究四川酱肉调料的加工工艺,开发出一种既保留原始传统风味,又具有统一质量标准的复合型调味品。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Minitab因素筛选,结合正交实验设计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评价了小麦酱∶甜面酱(W/W)、黄荆叶粉添加量... 研究四川酱肉调料的加工工艺,开发出一种既保留原始传统风味,又具有统一质量标准的复合型调味品。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Minitab因素筛选,结合正交实验设计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评价了小麦酱∶甜面酱(W/W)、黄荆叶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酱油添加量、五香粉添加量、曲酒添加量、食盐添加量7个因素对产品感官得分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生产工艺为:小麦酱∶甜面酱(W/W)2∶1、黄荆叶粉添加量9‰、白砂糖添加量50%、酱油添加量50%、曲酒添加量20%。此产品具有黄荆叶、曲香特异的香味,营养丰富,是集营养美味于一身的调味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肉 调味品 感官评分 Minitab设计 黄荆叶 工艺
下载PDF
荆条叶片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美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356-2358,2361,共4页
通过石蜡切片,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荆条[Vitex negundo L.var.heterophylla(Franch.) Rehd.]叶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荆条叶片具有旱生植物典型的形态特征,为典型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单层... 通过石蜡切片,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荆条[Vitex negundo L.var.heterophylla(Franch.) Rehd.]叶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荆条叶片具有旱生植物典型的形态特征,为典型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单层,排列整齐而紧密。上表皮的外切向壁有角质层和少量表皮毛(腺毛和非腺毛),而下表皮具有大量表皮毛,多为非腺毛。具有孔下室。叶肉发达,内富含叶绿体,分化明显,栅栏组织2~3层,多为3层,海绵组织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形状不规则。叶脉主脉中木质部发达,侧脉中维管束结构逐渐简化。以上特征与干旱贫瘠的环境条件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vitex negundo L VAR heterophylla(Franch ) Rehd 叶片 解剖结构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荆条和多花胡枝子叶片形态和光合生理特性的耐阴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姜玉东 张军民 +1 位作者 熊佑清 李春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31期49-60,共12页
荆条和多花胡枝子是北京地区典型的乡土植物,具有耐寒、耐热、耐瘠薄等较强的综合抗性,但其耐阴适应性反应及生理机理仍不清楚。通过测定植株在不同遮阴处理下的叶片形态和光合生理特性指标,分析其耐阴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种植物... 荆条和多花胡枝子是北京地区典型的乡土植物,具有耐寒、耐热、耐瘠薄等较强的综合抗性,但其耐阴适应性反应及生理机理仍不清楚。通过测定植株在不同遮阴处理下的叶片形态和光合生理特性指标,分析其耐阴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种植物都具有较强的耐阴性,在不同遮阴处理条件下,叶片面积、厚度、含水量、气孔密度和导度、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变化等叶片形态和光合生理特性指标都能够对荫蔽环境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维持植株正常生长。荆条对荫蔽环境的适应性能力比多花胡枝子略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 多花胡枝子 叶片形态 光合生理特性 耐阴适应性
下载PDF
荆条灌丛荫庇对栓皮栎幼苗叶片的降温效应研究
7
作者 刘金苹 刘琳奇 +2 位作者 王谦 陈景玲 张劲松 《河南科学》 2018年第3期320-325,共6页
为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生境中现有灌木植物群丛形成的微气候,有效利用荆条灌丛对冠下栓皮栎幼苗的荫庇作用,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试验条件,用红外热成像仪测定荆条灌丛下和无荆条荫庇对照下的栓皮栎幼苗叶温,并与栓皮栎幼苗叶片高温胁迫指... 为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生境中现有灌木植物群丛形成的微气候,有效利用荆条灌丛对冠下栓皮栎幼苗的荫庇作用,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试验条件,用红外热成像仪测定荆条灌丛下和无荆条荫庇对照下的栓皮栎幼苗叶温,并与栓皮栎幼苗叶片高温胁迫指标对比,分析遮阴减少高温胁迫的程度和时间.结果表明:荆条灌丛下与对照下栓皮栎幼苗叶温有明显差异,特别是荆条北1/2栓皮栎幼苗叶温明显低于对照下叶温,且叶温在观测期内变化幅度小;荆条南北栓皮栎叶温也有明显差值,荆条南部12:00时因阳光与枝倾角相近,光线透射,叶温差值最大,夏至日附近表现最明显,超过高温胁迫指标较多,但持续时间短;在荆条庇荫下,或在自然状态下,栓皮栎幼苗叶温与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气温整体位于荆条灌丛南北侧叶温之间;自然条件下,栓皮栎叶温超过高温胁迫指标的程度逐渐增加,从春季的1℃左右,增加至夏季的2~3℃,时间从1 h变化到4 h.荆条灌丛下南1/2栓皮栎幼苗叶片中午前后有明显的光斑而出现高于高温胁迫指标的情况,平均高出4.6℃,持续时间1~2 h;荆条荫庇的区域栓皮栎幼苗叶温均低于高温胁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像仪 荆条灌丛 栓皮栎 叶温 荫庇
下载PDF
热成像在荆条灌丛和栓皮栎幼苗体温测定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佩舒 刘金苹 +4 位作者 陈景玲 王谦 张劲松 贾长荣 孙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56,共9页
热成像仪能够准确测定物体表面的温度,给农林植物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手段。针对热成像仪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应用于测定农林植物体温度,将热成像仪应用于荆条灌丛体温和栓皮栎幼苗叶温的测定。结果表明:1)农林植物体温的测量可以使用热成... 热成像仪能够准确测定物体表面的温度,给农林植物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手段。针对热成像仪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应用于测定农林植物体温度,将热成像仪应用于荆条灌丛体温和栓皮栎幼苗叶温的测定。结果表明:1)农林植物体温的测量可以使用热成像仪,测定前要确定待测物体的辐射出射率。2)对于栓皮栎幼苗叶温,热成像仪与热电偶测定结果非常一致,说明热成像仪适于叶温测量。3)热成像仪可以测定植物群体冠层内和冠层表面叶片的温度,但不能测定空气温度。气温测量仍需要使用热电偶或热敏电阻等传感器。4)热成像仪可以分析荆条冠层的温度分布等值线,展示群体温度分布特征。既为荆条灌丛对栓皮栎幼苗的保育作用研究提供方法,也为热成像仪在其他农林植物体温测定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像仪 出射率 荆条灌丛 栓皮栎 叶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