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惊在广东梅州客家民俗中的应用价值述评
1
作者 向司宇 胡德活 +1 位作者 张冬生 郑会全 《中国林副特产》 2024年第5期83-85,共3页
布惊是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的一种独特的野生灌木资源,也是当地民间特色的药用、食用资源,有极为重要的民俗价值。鉴于此,对布惊在广东梅州客家民俗中的应用方式、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进行分析,以... 布惊是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的一种独特的野生灌木资源,也是当地民间特色的药用、食用资源,有极为重要的民俗价值。鉴于此,对布惊在广东梅州客家民俗中的应用方式、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灌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惊 牡荆属 梅州市 客家文化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牡荆中牡荆素的含量 被引量:6
2
作者 罗娅君 边清泉 +2 位作者 陈佳 蒋云福 陈驹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8-421,共4页
建立了牡荆中牡荆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对牡荆资源进行评价,为牡荆的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样品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色谱柱为菲罗门柱(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4∶6),流速为1.0 mL.min-1,检测... 建立了牡荆中牡荆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对牡荆资源进行评价,为牡荆的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样品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色谱柱为菲罗门柱(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4∶6),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40 nm,进样量为5μL,在柱温30℃时对牡荆中牡荆素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待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度良好,牡荆素在0.04520~0.4068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为1.63%。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牡荆中牡荆素的含量测定及药材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 牡荆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牡荆叶挥发油对烟草甲的杀虫活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彦 尤春雪 +7 位作者 田兆福 郭姗姗 刘绍华 黄东业 邓宾玲 李志华 白家峰 杜树山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7-102,109,共7页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牡荆叶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基于柱色谱和核磁共振方法分离并鉴定化合物。从牡荆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25.8%)、桉油精(9.5%)、石竹烯氧化物(7.3%)和乙酸松油...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牡荆叶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基于柱色谱和核磁共振方法分离并鉴定化合物。从牡荆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25.8%)、桉油精(9.5%)、石竹烯氧化物(7.3%)和乙酸松油酯(6.1%)。并对牡荆叶挥发油及其分离得到的β-石竹烯和桉油精进行了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牡荆叶挥发油对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成虫具有触杀毒性(LD50为25.30μg/头)和熏蒸毒性(LC50为13.12mg/L)。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合物β-石竹烯和桉油精对烟草甲均有一定的触杀毒性(LD50分别为41.75μg/头和15.58μg/头)。桉油精对烟草甲还显示出较强的熏蒸活性(LC50为5.18mg/L)。结果提示牡荆叶挥发油及其活性化合物可用于烟草甲的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叶 烟草甲 触杀活性 熏蒸活性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荆条灌木“肥岛”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河 张志铭 +3 位作者 赵勇 祝忆伟 杨文卿 杨喜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014-6020,共7页
氮沉降的增加,可能会对土壤养分造成更为显著的影响,目前关于大气氮沉降对植物"肥岛"效应中土壤养分的影响鲜有报道。于河南省太行山南麓地区,以NH_4NO_3为供施氮源,按土层深度采集土样,以模拟氮沉降方法(3个水平,无氮CK、低... 氮沉降的增加,可能会对土壤养分造成更为显著的影响,目前关于大气氮沉降对植物"肥岛"效应中土壤养分的影响鲜有报道。于河南省太行山南麓地区,以NH_4NO_3为供施氮源,按土层深度采集土样,以模拟氮沉降方法(3个水平,无氮CK、低氮2g N m^(-2)a^(-1)处理、中氮12g N m^(-2)a^(-1)处理和高氮24g N m^(-2)a^(-1)处理),分析了氮沉降对太行山荆条灌木(Vitex negundo L.var.)"肥岛"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肥岛"中全氮和速效磷含量,总体表现出随氮沉降量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氮沉降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有机质、氮、磷的含量;高氮沉降与CK相比引起的各土层间养分差异更显著;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冠幅内外和土层间养分差异增大,土壤养分的增长率随之加大;氮沉降在一定程度内加剧了"肥岛"的富集效应,且氮沉降量越大,这种富集效应越显著。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灌木"肥岛"对外源氮的响应机制及保育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 氮沉降 肥岛 影响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牡荆叶茎和花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琼 林翠梧 +2 位作者 黄克建 陈丽芬 潘智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7-809,共3页
目的分析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 目的分析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85个不同化合物,其中叶得50种化合物,茎得51种化合物,花得28种化合物。结论3种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牡荆挥发油的组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凌玮玮 张正竹 +1 位作者 凌铁军 张应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5-79,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牡荆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牡荆挥发油及挥发油中的主要单体成分对大肠杆菌、四联球菌、枯草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牡荆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石竹烯...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牡荆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牡荆挥发油及挥发油中的主要单体成分对大肠杆菌、四联球菌、枯草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牡荆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石竹烯(43·12%)、β-榄香烯(4·03%)和桧烯(3·82%),且石竹烯和β-榄香烯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四联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牡荆挥发油的重要抑菌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 挥发性成分 抑菌活性
下载PDF
4种牡荆属植物来源生药的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辛海量 胡园 +2 位作者 张巧艳 郑汉臣 秦路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037-3038,共2页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进行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建立基于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的快速、简便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种生药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分类结...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进行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建立基于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的快速、简便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种生药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分类结果一致,可以据此进行鉴别;多个产地来源的单叶蔓荆子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域、纬度分布及品质关系密切,可据此分为3个居群类型。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的鉴别,也可用于蔓荆子品质分析、种内变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黄荆子 牡荆子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火炬树克隆分株与荆条克隆分株的光合日进程差异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明如 俞益武 +2 位作者 翟明普 姚军 王学勇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研究火炬树Rhus typhina克隆分株与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克隆分株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揭示它们对火炬树单优群落下层与外缘不同光强的生态适应差异。分别火炬树单优群落下层和外缘,比较测定了火炬树与荆条克隆分株... 研究火炬树Rhus typhina克隆分株与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克隆分株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揭示它们对火炬树单优群落下层与外缘不同光强的生态适应差异。分别火炬树单优群落下层和外缘,比较测定了火炬树与荆条克隆分株的光合日进程。结果表明:①由于光合有效辐射降低,火炬树克隆分株与火炬树单优群落内荆条竞争极为有限的光合有效辐射,群落外缘本土灌木种荆条的净光合峰值为9.183μmol.m-2.s-1,群落内荆条的净光合速率仅为1.396μmol.m-2.s-1,同时荆条净光合速率峰值还低于火炬树克隆分株。②在13:00至17:00,火炬树克隆分株在其单优群落内的Fv/Fm值高于荆条克隆分株,证实火炬树克隆分株适应弱光能力超过荆条。火炬树通过克隆繁殖形成高度的自遮荫现象,是引起火炬树克隆分株与荆条克隆分株之间光合生理生态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光合有效辐射 火炬树 荆条 单优群落 克隆分株
下载PDF
4种灌木树种的耐荫性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戴凌峰 张志翔 沈应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7年第4期41-48,共8页
以进入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行列的大花溲疏、荆条、蚂蚱腿子、小桐子4种喜光灌木树种为对象,研究其耐荫性能。对此4种植物进行不同程度的遮荫处理后,测定其叶片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比较了遮荫对此4种喜光灌木树种... 以进入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行列的大花溲疏、荆条、蚂蚱腿子、小桐子4种喜光灌木树种为对象,研究其耐荫性能。对此4种植物进行不同程度的遮荫处理后,测定其叶片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比较了遮荫对此4种喜光灌木树种所造成的一些生理变化,并对这4种喜光灌木树种耐荫性的强弱进行了综合排序。研究发现,遮荫对此4种灌木树种的光合特性等生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耐荫性的综合排序结果为:蚂蚱腿子的耐荫性最强,大花溲疏次之,再次是小桐子,而荆条的耐荫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溲疏 荆条 蚂蚱腿子 小桐子 耐荫性
下载PDF
荆条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发松 任三香 +2 位作者 杨得坡 朱长山 陆慧宁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1-64,共4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荆条叶挥发油中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荆条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了36种组分,确定了29种成分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含量,占总组分相对含量的94.68%。其中萜类及其衍生物22种,占89.13%。含量最高的成分是...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荆条叶挥发油中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荆条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了36种组分,确定了29种成分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含量,占总组分相对含量的94.68%。其中萜类及其衍生物22种,占89.13%。含量最高的成分是β-丁香烯(48.70%),其次是β-金合欢烯(15.52%)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荆条叶挥发油 药物 水蒸气蒸馏法 β-丁香烯
下载PDF
荆条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建红 陈京弘 +2 位作者 车少臣 邵金丽 崔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6,共6页
本文对荆条上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群数量、种类数、所属科目数量、多样性指数及主要节肢动物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荆条上栖居的节肢动物的种群数量、种类数、所属科目数量、多样性指数及主要节肢动物个体数量与荆条的... 本文对荆条上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群数量、种类数、所属科目数量、多样性指数及主要节肢动物个体数量的时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荆条上栖居的节肢动物的种群数量、种类数、所属科目数量、多样性指数及主要节肢动物个体数量与荆条的花期密切相关,且荆条上栖居的节肢动物多为天敌和传粉昆虫,而园林绿化中常见灌木上栖居的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极少或多为植食性昆虫。因此,荆条对于提高园林绿地的自我调控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 节肢动物 多样性 时序动态
下载PDF
荆条挥发油中β-丁香烯的提取分离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晶鑫 谢建春 +1 位作者 孙宝国 王帅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8-170,共3页
首次从荆条植物中分离得到β-丁香烯。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荆条挥发油,得油率1.2%。经减压精馏、硅胶柱色谱、硝酸银-硅胶柱色谱等分离过程得到产物β-丁香烯,色谱纯度98.2%。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确认了结构。
关键词 荆条 挥发油 分离 β-丁香烯 结构分析
下载PDF
牡荆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曼曼 黄正 +6 位作者 霍会霞 张静 郑姣 张倩 赵云芳 李军 屠鹏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3期578-582,共5页
目的:研究牡荆叶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 20、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和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牡荆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其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 目的:研究牡荆叶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 20、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和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牡荆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其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牡荆叶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5,4′-二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2)、猫眼草酚(3)、槲皮素(4)、1,4-二羟基(3R,5R)-二咖啡酰氧基环己甲酸甲酯(5)、灰毡毛忍冬素F(6)、椒二醇(7)、caryolandiol(8)、β-谷甾醇(9)、对羟基苯甲酸(10)和β-胡萝卜苷(11)。结论:化合物5 8为首次从牡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为首次从牡荆叶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鞭草科 牡荆属 牡荆叶 黄酮 咖啡酰奎宁酸酯
下载PDF
山西太行山峡谷区荆条灌丛种间连接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聂二保 王煜倩 张金屯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29,共6页
采用x2检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太行山峡谷区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灌丛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6个优势种构成的525个种对,其中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分别为5、14、15,显著关联的种... 采用x2检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太行山峡谷区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灌丛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6个优势种构成的525个种对,其中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分别为5、14、15,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分别是10、6、13。种对间的正关联或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所致。种对间负关联或负相关,则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荆条 太行山峡谷区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牡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琼 陈丽芬 +1 位作者 李鑫宇 黄治豪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50-52,共3页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牡荆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共鉴定出21个化合物,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确定为十六酸(15.9%)、邻苯二甲酸异丁基酯(...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牡荆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共鉴定出21个化合物,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确定为十六酸(15.9%)、邻苯二甲酸异丁基酯(14.43%)、苯酚(13.61%)、雪松醇(4.08%).本研究为牡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 超声波法 挥发油 GC-MS
下载PDF
荆条油制备、分析及在食用香精配方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谢建春 孙宝国 王小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1,93,共4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制备了荆条油,气质联机分析鉴定出50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β-丁香烯(质量分数34.4%)、香桧烯(质量分数7.0%)、反-β-金合欢烯(质量分数5.4%)、β-甲基紫罗兰酮(质量分数4.1%)、1,8-桉叶油素(质量分数2.3%)等。使用...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制备了荆条油,气质联机分析鉴定出50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β-丁香烯(质量分数34.4%)、香桧烯(质量分数7.0%)、反-β-金合欢烯(质量分数5.4%)、β-甲基紫罗兰酮(质量分数4.1%)、1,8-桉叶油素(质量分数2.3%)等。使用荆条油调配出薄荷香精、留兰香香精、茉莉香精、柠檬香精、甜橙香精、柚子香精等9个食用香精配方,可用于牙膏、口香糖、冷饮饮料等食品的加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油 同时蒸馏萃取 β-丁香烯 挥发性成分 香精
下载PDF
山西太行山峡谷区荆条灌丛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聂二保 王煜倩 张金屯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0,共5页
应用丰富度指数(R1)、Simpson指数(λ)、Shannon-Wei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4)研究了13个荆条Vitex negundovar.heterophylla群丛的植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种群数量及其种群内个体数量具有明显不均匀性,进而导致λ指数和H′指数在... 应用丰富度指数(R1)、Simpson指数(λ)、Shannon-Wei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4)研究了13个荆条Vitex negundovar.heterophylla群丛的植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种群数量及其种群内个体数量具有明显不均匀性,进而导致λ指数和H′指数在不同群丛间的变化,R1、H′指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表现为先上升而后缓慢下降,在海拔760 m处达峰值,E4指数则随海拔变化呈现不稳定波动。在旅游和居民生活的双重干扰下,多样性指数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双重作用下,荆条在群丛中的优势度弱化,群丛反映出逆行演替趋势,受人为干扰较少的群丛则由于生境条件较差显现旱生演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荆条 太行山峡谷区
下载PDF
山西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灌丛数量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煜倩 聂二保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2-36,共5页
以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Vitex negundo群落为对象,沿不同海拔布置样方,应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方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进行了环境解释。TWINSPAN等级分类把47个样方分为11个群丛,DCA排序结果同TWINSPAN分析结果相吻合。DC... 以太行山南段峡谷区荆条Vitex negundo群落为对象,沿不同海拔布置样方,应用TWINSPAN和DCA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方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进行了环境解释。TWINSPAN等级分类把47个样方分为11个群丛,DCA排序结果同TWINSPAN分析结果相吻合。DCA结果揭示出,其中第一轴显著地反映出各个群系的坡向变化趋势,而第二轴则反映出坡度的梯度变化,表明样方所在地的坡向和坡度是决定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排序 环境解释 荆条 太行山
下载PDF
沂蒙山产牡荆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刚 吴亚 +1 位作者 孟祖超 刘振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1006-11007,11016,共3页
[目的]分析沂蒙山产牡荆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方法]以产自山东沂蒙山区北部沂源县鲁山林场的牡荆叶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牡荆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图谱... [目的]分析沂蒙山产牡荆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方法]以产自山东沂蒙山区北部沂源县鲁山林场的牡荆叶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牡荆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图谱共分离出77个峰,鉴定出59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0.313%。其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26.299%)、1,8-桉叶油素(11.853%)、桧烷(7.811%)、反式-β-金合欢烯(6.153%)、α-乙酸松油酯(4.660%)、氧化丁香烯(3.608%)和松油烯-4-醇(3.542%),与其他产地牡荆挥发油成分对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结论]牡荆叶挥发油与已报道的大多数天然清香类精油所不同的是,它有含量较高的1,8-桉叶油素,该成分可能是形成其特殊刺激性辛味的成分,也可能是人们将其用于驱虫、杀虫的主要作用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 挥发油 GC-MS
下载PDF
牡荆提取物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娅君 王照丽 +1 位作者 罗利洪 张琦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34-939,共6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从牡荆中提取活性物质的实验条件,研究其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对亚硝酸钠的清除作用。在体外模拟人胃液的条件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牡荆提取物对N-二甲基亚硝胺(NDMA)体外合成的阻断作用及对亚硝酸... 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从牡荆中提取活性物质的实验条件,研究其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对亚硝酸钠的清除作用。在体外模拟人胃液的条件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牡荆提取物对N-二甲基亚硝胺(NDMA)体外合成的阻断作用及对亚硝酸钠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从牡荆中提取抗亚硝化反应活性物质的最佳条件是:料液比为1∶20,在80℃下用55%的甲醇水浴回流提取2 h。此提取物具有较高的阻断亚硝胺合成及清除亚硝酸钠的效果。其对亚硝胺合成的最大阻断率为88.24%,对亚硝酸钠的最大清除率为9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提取物 N-二甲基亚硝胺 亚硝酸钠 阻断 清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