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池州地区矽卡岩-斑岩型W-Mo矿床流体包裹体与H、O、S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宋国学 秦克章 李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68-2782,共15页
长江中下游池州地区区域构造上处于下扬子坳陷与江南古陆之间的过渡带上,近年来该区域内以钨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鸡头山矽卡岩-斑岩型W-Mo矿、马头斑岩型Mo矿和百丈岩矽卡岩-斑岩型W-Mo矿是其中的三个代表性矿床... 长江中下游池州地区区域构造上处于下扬子坳陷与江南古陆之间的过渡带上,近年来该区域内以钨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鸡头山矽卡岩-斑岩型W-Mo矿、马头斑岩型Mo矿和百丈岩矽卡岩-斑岩型W-Mo矿是其中的三个代表性矿床。在鸡头山矿区和百丈岩矿区钨钼主要赋存于矽卡岩体中,已有工程探明二者的深部都有斑岩型矿体存在;在马头矿区钼主要以含钼石英脉和辉钼矿细脉的形式赋存于近接触带岩体与围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池州地区与钨钼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L+V)为主,同时发育含子矿物包裹体(L+V+S)和CO2包裹体(L+LCO2+VCO2)。成矿流体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早阶段温度在350~500℃之间,深度约为1.5~2.5km,初始流体盐度为17%~25%NaCleqv,流体富H2O-CO2-CH4等气体,流体发生沸腾作用分离出高盐度流体和富气相低盐度流体;中阶段温度在170~360℃之间,深度约为0.5~1.7km,盐度为2%~24%NaCleqv,富H2O-CO2-CH4-H2S等气体,流体混合作用使得大量钨、钼、铅、锌等金属沉淀成矿;晚阶段温度在100~160℃之间,深度在约0.6km以下,盐度范围为1%~10%NaCleqv,与成矿作用无关。含矿石英脉H-O同位素和硫化物S同位素共同指示,池州地区与钨钼矿有关的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大气水和建造水的混合,流体混合是区域钨-钼-铅-锌成矿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头山w-mo 百丈岩w-mo 马头Mo矿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池州地区
下载PDF
花岗质复式岩体成因及其与W-Mo成矿的关系——以广西油麻坡岩体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炯辉 马星华 +4 位作者 李毅 陆灿友 陈凌云 陈斌 王志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19-1235,共17页
广西陆川米场-博白三滩成矿带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以W、Mo矿化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本文对带内与W-Mo矿床有关的油麻坡复式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油麻坡岩体由花岗闪长岩(主体)和白云母花岗岩(补... 广西陆川米场-博白三滩成矿带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以W、Mo矿化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本文对带内与W-Mo矿床有关的油麻坡复式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油麻坡岩体由花岗闪长岩(主体)和白云母花岗岩(补体)两部分组成。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补体是主体经历分离结晶后的残余岩浆,而本文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主体和补体分别形成于109.0±0.3Ma和100.7±0.5Ma,后者明显晚于前者约10Ma,说明两者不大可能是同一岩浆房演化的产物。来自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方面的证据也不支持两者是分离结晶关系,主要包括:①主体含自形角闪石,常见榍石和磁铁矿等副矿物,表明岩浆富水、高氧逸度的性质。而补体不含角闪石,常见萤石、钛铁矿和硫化物等副矿物,表明岩浆富F和偏还原的性质。这与两者的分离结晶演化关系不吻合;②补体锆石的U含量极高(平均高达10602×10-6),从而出现特有的蜕晶现象、裂纹等放射性损伤结构,明显不同于主体锆石(平均U含量为860×10-6);③补体强烈亏损Sr、Ba、Eu和LREE,富集Na、Rb、Ga以及W、Sn等成矿元素,并具有典型的稀土四分组效应和non-CHARAC特征,微量元素模拟计算表明,补体与主体没有演化关系;④主体和补体的Nd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εNd(t)分别为-5.1^-4.0和-9.6^-8.6)。本文提出高度演化的补体花岗岩是新的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由于其富F,导致岩浆固相线大幅下降(岩浆期延长),所以经历了比主体岩浆更为强烈的熔-流体相互作用,有利于萃取W、Mo等金属元素并使之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岩体 分离结晶 高分异 w-mo矿床 油麻坡
下载PDF
W-Mo合金精密镜面加工工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关佳亮 肖小华 +2 位作者 吴衍才 孙志杰 舒行军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共4页
为了研究W-Mo合金材料精密加工的新途径,采用在线电解修整(ELID)精密磨削和超精密研抛技术,对其进行了精密镜面加工实验,分析了此材料超精密镜面表面的形成机理。通过ELID磨削加工得到了表面粗糙度Ra0.020μm加工表面,再以研抛压力为0... 为了研究W-Mo合金材料精密加工的新途径,采用在线电解修整(ELID)精密磨削和超精密研抛技术,对其进行了精密镜面加工实验,分析了此材料超精密镜面表面的形成机理。通过ELID磨削加工得到了表面粗糙度Ra0.020μm加工表面,再以研抛压力为0.1-0.3 N/cm^2,转速为60-100 r/min等优化研抛参数进行研抛加工,获得了表面粗糙度为Ra0.012μm精密镜面加工表面。实验表明:ELID精密磨削加工是保证工件表面质量的基础,超精密机械研抛时研抛压力及转速等参数对工件表面质量起主要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mo合金 ELID磨削 精密研抛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固溶强化型高温合金Ni-20Cr-18W-Mo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唐增武 李金山 +1 位作者 胡锐 姚草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4,共4页
检测了50kg铸锭级别的固溶强化型镍基高温合金Ni-20Cr-18W-Mo的弹性模量、泊松比、热膨胀系数、热导率、比热容等热物特性以及拉伸、抗氧化、高温蠕变等力学性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Ni-20Cr-18W-Mo在高温条件下的热膨胀系数优于Haynes23... 检测了50kg铸锭级别的固溶强化型镍基高温合金Ni-20Cr-18W-Mo的弹性模量、泊松比、热膨胀系数、热导率、比热容等热物特性以及拉伸、抗氧化、高温蠕变等力学性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Ni-20Cr-18W-Mo在高温条件下的热膨胀系数优于Haynes230等合金;1100℃时抗拉强度/延伸率可达到131MPa/66.2%,与公布的Haynes230合金最高强度值基本相当;1100℃时氧化速度为0.064g/(m2.h),为完全抗氧化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20Cr-18w-mo 高温合金 热物特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W-Mo复合离子掺杂VO_2薄膜热滞回线的热调制现象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阳 黄婉霞 +2 位作者 施奇武 宋林伟 徐元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7-501,共5页
以单晶Si(100)为基底,采用无机溶胶–凝胶法在其表面制备W-Mo复合离子掺杂VO2薄膜。采用SEM、XRD等手段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在热驱动下,利用原位FTIR分析了W-Mo复合离子掺杂VO2薄膜半导体–金属相变性能。结果显示:单晶Si(... 以单晶Si(100)为基底,采用无机溶胶–凝胶法在其表面制备W-Mo复合离子掺杂VO2薄膜。采用SEM、XRD等手段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在热驱动下,利用原位FTIR分析了W-Mo复合离子掺杂VO2薄膜半导体–金属相变性能。结果显示:单晶Si(100)表面VO2薄膜具有(011)择优生长取向,W6+、Mo6+取代了V4+在晶格中的位置,实现置换掺杂。热滞回线分析表明,与未掺杂VO2薄膜相比,V1-x-yMoxWyO2薄膜相变温度降低,滞后温宽减小,同时相变陡然性变差,相变温宽增大;在相变温度区间内,温度路径对红外透过率具有调制效果,其调制作用受原始热滞回线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钒薄膜 红外光学性能 w-mo复合掺杂 热调制
下载PDF
云头界W-Mo矿床高演化花岗岩地球化学及Hf-Nd同位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文婷 伍静 梁华英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3-,共1页
华南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铋矿床。燕山期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已获得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而印支期花岗岩成矿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目前发现的与印支期花岗岩有关的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主要... 华南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铋矿床。燕山期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已获得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而印支期花岗岩成矿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目前发现的与印支期花岗岩有关的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主要以W(如油麻岭、邓阜仙、高岭),Sn(如荷花坪)和W-Sn(如仙鹅塘)为主(蔡杨等,2013;程顺波等,2013;郭春丽等,2011;张迪等,2015;章荣清等,2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Nd w-mo 同位素特征 南岭地区 麻岭 岩浆活动 成矿元素 床高 花坪 脉岩
下载PDF
W-Mo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特性波阻抗 被引量:2
7
作者 沈强 窦金锋 +2 位作者 张联盟 华劲松 谭华 《高压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在相同的温度(1473K)及压力(30MPa)下,制备出不同配比的致密的W Mo系复合材料样品。采用高精度超声波脉冲回波重合方法,精确测量了超声波在样品中传播的横、纵波声速,并由此得到样品的特性波阻抗值。对样品的相...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在相同的温度(1473K)及压力(30MPa)下,制备出不同配比的致密的W Mo系复合材料样品。采用高精度超声波脉冲回波重合方法,精确测量了超声波在样品中传播的横、纵波声速,并由此得到样品的特性波阻抗值。对样品的相组成分析及电子探针分析的结果表明,W Mo系复合材料主要是以W、Mo机械混合的形式通过粘结相获得致密化的。因此,选用混合物模型对其特性波阻抗值进行了理论预测,与实测值的比较表明该模型能对W Mo系复合材料的特性波阻抗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mo系复合材料 制备 特性波阻抗 预测模型 功能梯度材料 高压 波阻抗梯度飞片 低温烧结
下载PDF
双层辉光离子渗W-Mo后球状析出相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斌 吴建生 +3 位作者 李忠厚 高原 刘小萍 徐重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21,共2页
在双层辉光离子渗钨钼后形成了多种形态的析出物 ,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球状相 ,首先利用 SEM对球状相进行了微区成分分析 ,同时给出了它与 μ相析出的关系图 ;其次主要讨论了球状相的分布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对于球状相形成原因的探讨 ,... 在双层辉光离子渗钨钼后形成了多种形态的析出物 ,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球状相 ,首先利用 SEM对球状相进行了微区成分分析 ,同时给出了它与 μ相析出的关系图 ;其次主要讨论了球状相的分布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对于球状相形成原因的探讨 ,有利于进一步澄清双层辉光离子渗钨钼后试样产生脆性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辉光离子渗w-mo 析出相 球状相
下载PDF
W-Mo梯度飞片的显微组织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松 徐小荣 员文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7-779,共3页
利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对 W-Mo梯度飞片的化学元素分布、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W-Mo梯度材料整体致密 ,成分分布呈梯度变化特征 ;富钨区、富钼区主要表现为脆性断裂 。
关键词 梯度功能材料 w-mo 显微组织
下载PDF
W及W-Mo团簇吸附H_2分子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兰 蒋树斌 +3 位作者 成琼 杜阳 杨勇 马俊格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6-800,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广义梯度近似(GGA)的PW91方法,用全电子基组DNP对Wn(n=2–5)及W-Mo团簇几何结构进行优化,计算团簇电子结构参数,考察H2分子在W团簇上的吸附行为,并计算W4、W2Mo2团簇吸附H2分子的Mulliken电荷布居。结果表明:Wn(n=2–5)团... 采用密度泛函广义梯度近似(GGA)的PW91方法,用全电子基组DNP对Wn(n=2–5)及W-Mo团簇几何结构进行优化,计算团簇电子结构参数,考察H2分子在W团簇上的吸附行为,并计算W4、W2Mo2团簇吸附H2分子的Mulliken电荷布居。结果表明:Wn(n=2–5)团簇为共价性成键特点,吸附H2分子的吸附能在0.02068 eV–1.9552 eV之间;Fukui指数分析发现合适的W、Mo比例,可降低团簇活性;Mulliken电荷布居说明H2分子在W-Mo团簇上的吸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n=2-5)团簇 w-mo团簇 密度泛函 吸附
下载PDF
双层辉光离子渗W-Mo后析出物TTT图测定
11
作者 赵斌 吴建生 +3 位作者 李忠厚 刘小萍 高原 徐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76-679,共4页
双层辉光离子渗W Mo后由于冷却速度缓慢 ,渗层中尤其在晶界上出现大量析出物 ,造成渗层质量严重下降 ,虽后经固溶处理 ,但由于其组织遗传等原因 ,依然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个问题 ,首先采用恒电流电解萃取析出物 ,然后用X射线衍射法对... 双层辉光离子渗W Mo后由于冷却速度缓慢 ,渗层中尤其在晶界上出现大量析出物 ,造成渗层质量严重下降 ,虽后经固溶处理 ,但由于其组织遗传等原因 ,依然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个问题 ,首先采用恒电流电解萃取析出物 ,然后用X射线衍射法对析出物进行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析出物主要为 μ相 ;其次应用金相法和定量金相分析仪测定了析出相的等温转变动力学图 ,该图表明析出相分别在 950℃和 1 1 50℃达到转变高峰 ,孕育期分别为 6~ 8min和 4~ 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辉光离子w-mo Μ相 TTT图 测定 表面工程
下载PDF
W-Mo合金CMP工艺参数的影响与优化研究
12
作者 边征 王胜利 +1 位作者 刘玉岭 肖文明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简述了金属化学机械抛光的机理。将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拓展并应用到W-Mo合金表面加工中,在实现W-Mo合金材料表面高平坦度、低粗糙度的前提下,提高W-Mo合金去除速率。针对W-Mo合金的性质,选用碱性抛光液,并采用田口方法... 简述了金属化学机械抛光的机理。将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拓展并应用到W-Mo合金表面加工中,在实现W-Mo合金材料表面高平坦度、低粗糙度的前提下,提高W-Mo合金去除速率。针对W-Mo合金的性质,选用碱性抛光液,并采用田口方法对抛光液pH值、抛光压力和抛光盘转速三个重要因素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以去除速率为评价条件的综合最优抛光参数。实验分析表明,当抛光液pH值为11,抛光压力为80 kPa,抛光盘转速60 r/min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去除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mo合金 化学机械抛光 田口方法 去除速率
下载PDF
火法冶炼由高速钢磨屑再生含W-Mo-Cr-V合金
13
作者 夏文堂 张启修 徐瑞 《有色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7,70,共5页
研究用水法预处理和火法回收相结合的工艺从高速钢磨屑中再生含W Mo Cr V的合金,分析原料粒度、还原剂、石灰等对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收工艺可行,W和Mo回收率在96%以上,Cr和V回收率不低于91%。再生合金产品质量稳定。
关键词 高速钢 合金 磨屑 w-mo 相结合 使用要求 还原剂 火法冶炼 炼钢 石灰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W-Mo合金化对粉末冶金齿轮组织成分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魏东博 李民锋 +4 位作者 刘希琴 刘子利 邹育文 黄晓霞 邹德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5-312,共8页
目的通过表面等离子W-Mo合金化提高粉末冶金齿轮硬度与耐磨性能。方法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在粉末冶金齿轮表层制备W-Mo合金层。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合金层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用显微维氏硬度仪测量基体与合金层的显... 目的通过表面等离子W-Mo合金化提高粉末冶金齿轮硬度与耐磨性能。方法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在粉末冶金齿轮表层制备W-Mo合金层。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合金层的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用显微维氏硬度仪测量基体与合金层的显微硬度,通过不同载荷下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研究等离子W-Mo合金化对粉末冶金齿轮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通过双辉等离子冶金技术在粉末冶金齿轮表面成功制备了W-Mo合金层,合金层与基体为冶金结合。经双辉等离子表面W-Mo合金化后的基体的平均显微硬度由之前的145.8HV0.1提升至344.4HV0.1,提升了约1.4倍。不同载荷下的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经W-Mo合金化后,试样摩擦系数由0.6~0.7降至0.45~0.5左右,下降了约30%。随着载荷的增加,基体与合金层的磨损体积增加,比磨损率由基体的18.70×10^-5~36.16×10^-5mm^3/(N·m)降至合金层的2.99×10^-5~8.79×10^-5mm^3/(N·m),约下降74%~84%。基体存在磨料磨损和粘着磨损现象,而W-Mo合金层则表现出轻微的磨料磨损。结论 W-Mo合金层显著提升了粉末冶金齿轮的硬度和耐磨性。表面等离子W-Mo合金化为粉末冶金齿轮的表面强化工艺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 w-mo合金层 显微结构 显微硬度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发动机用TiAl表面双辉等离子制备W-Mo合金层及其高温氧化行为
15
作者 张清郁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7-150,共4页
目前采用双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TiAl合金表面制备W-Mo涂层的研究不多。通过SEM与XRD等测试手段,研究双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TiAl基体表面制得的W-Mo合金涂层在780℃温度下的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W-Mo改性合金在初期氧化阶... 目前采用双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TiAl合金表面制备W-Mo涂层的研究不多。通过SEM与XRD等测试手段,研究双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TiAl基体表面制得的W-Mo合金涂层在780℃温度下的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W-Mo改性合金在初期氧化阶段快速氧化增重,经过100 h氧化后,试样增重5.2 mg/cm2,有效改善了TiAl基体的高温抗氧化性能。W-Mo合金涂层对氧气扩散起到阻碍作用,使TiAl基体抗高温氧化性能获得显著提升。氧化处理后合金涂层表面未发生改变,形成了致密、均匀的氧化膜层。TiAl基体经100 h氧化后表面氧化膜主要是一种柱状晶结构,TiAl基体氧化产物包括金红石型TiO2以及刚玉2种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w-mo合金涂层 氧化行为 氧化膜 高温氧化行为
下载PDF
W-Mo合金加工刀具参数确定方法
16
作者 柳悦林 迟永刚 +1 位作者 刘梅 陈杰 《机械工程师》 2011年第7期122-123,共2页
针对W-Mo合金车削加工,通过切削对比试验,观察了不同材质刀具加工时的刀具磨损情况,结合零件加工表面质量及加工经济性,综合确定了车削W-Mo合金较佳的刀具及相应刀具参数的确定。
关键词 w-mo合金 刀具磨损
下载PDF
W-Mo合金车削型面误差控制技术研究
17
作者 迟永刚 陈杰 刘梅 《机械工程师》 2006年第5期26-27,共2页
通过切削试验,研究了不重磨刀具加工钨钼合金时的型面误差规律,并分析了刀尖圆弧制造误差和磨损对零件型面的影响,通过误差补偿技术及工艺优化有效控制了型面轮廓误差。
关键词 w-mo合金 刀具磨损 误差补偿
下载PDF
γ-TiAl表面双辉等离子W-Mo合金化对其氧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李波 魏东博 +2 位作者 张平则 陈小虎 丁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23,共7页
目的研究W-Mo表面合金化对γ-TiAl合金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合金化技术在γ-TiAl合金表面进行W-Mo合金化,通过恒温氧化试验评价改性层的抗氧化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仪对氧化膜表面及截面形貌... 目的研究W-Mo表面合金化对γ-TiAl合金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合金化技术在γ-TiAl合金表面进行W-Mo合金化,通过恒温氧化试验评价改性层的抗氧化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仪对氧化膜表面及截面形貌和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双层辉光等离子合金化技术可以在γ-TiAl表面制备出W-Mo改性层,改性层厚度为9μm,最外层为厚约6μm的W-Mo沉积层,而在沉积层与基体之间存在厚约3μm的扩散层。W-Mo改性层均匀、致密,基体与改性层之间没有裂纹、孔洞等明显缺陷,扩散层中的元素含量呈梯度分布。在750℃恒温氧化100 h后,γ-TiAl基体的氧化增重为5.306 mg/cm^2,W-Mo改性层的氧化增重为2.578 mg/cm^2,仅为γ-TiAl基体的48.6%。在氧化10、20、50 h后,改性层表面无明显变化,氧化膜层均匀、致密、无缺陷,几乎没有出现剥落现象;氧化100 h后,改性层中Mo与W的原子比由3:1降低到了1:2。结论通过双层辉光等离子合金化技术制备W-Mo改性层,能够改善γ-TiAl合金在750℃下的抗高温氧化性能。W-Mo改性层在经过氧化后所形成的氧化膜连续、致密,可以阻碍氧原子向基体内的扩散。但在氧化100 h后,Mo元素的蒸发会破坏氧化膜的完整性,使抗氧化性能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TIAL合金 表面合金化 w-mo改性层 双层辉光等离子合金化技术 恒温氧化 氧化行为
下载PDF
纯钛表面辉光放电W-Mo共渗层的耐磨及耐蚀性能(英文)
19
作者 赵云 曾云 +2 位作者 刘伟光 陈飞 周海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18-222,共5页
采用等电位空心阴极辉光放电技术对纯钛进行W-Mo二元共渗,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对试样的结构形貌、渗层成分分布及相组成、硬度进行研究。利用摩擦磨损试验仪对试样的摩擦学性能进行研究... 采用等电位空心阴极辉光放电技术对纯钛进行W-Mo二元共渗,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对试样的结构形貌、渗层成分分布及相组成、硬度进行研究。利用摩擦磨损试验仪对试样的摩擦学性能进行研究,利用电化学腐蚀工作站,研究了W-Mo合金渗层在常温静态条件下,在3.5%Na Cl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经W-Mo共渗处理后纯钛表面形成了一层均匀致密的W-Mo改性层,渗层最大厚度达到16.6μm,最大硬度达到1196HV0.1,是基体的6.85倍。W-Mo共渗后改性层主要由W、Mo、Mo Ti、TixW1-x相组成。由于表面硬度的大幅提升,试样表面的耐磨性也显著提高,最低摩擦系数仅为0.23,较原始试样的0.516明显减小。测得的试样最低腐蚀速率为0.0016 mm/a,是原始试样的1/230,耐蚀性能也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钛 辉光放电 w-mo共渗 耐磨性能 耐蚀性能
下载PDF
Wave impedance of W-Mo system composite 被引量:1
20
作者 QiangShen LianmengZhang +1 位作者 HuaTan FuqianJing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SCD 2003年第5期35-38,共4页
W-Mo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of W and Mo were prepared at1473 K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technique. The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wave velocities of thesamples were accurately measured using the ul... W-Mo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of W and Mo were prepared at1473 K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technique. The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wave velocities of thesamples were accurately measured using the ultrasonic pulse echo overlap method, and the waveimpedance values of the samples were then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Mo system compositesare of nearly full dense and can be regarded as a mechanical mixture system. The ideal mixture modelwa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wave impedance of W-Mo composites. Comparisons with the experimental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suggested model is sufficiently accurate to predict the wave impedance ofW-Mo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mo DENSIFICATION wave impeda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