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DEEM-PARAFAC方法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WSOC的组分与荧光特征分析
1
作者 王楠楠 孙冬梅 李玉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5-22,共8页
以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3DEEM-PARAFAC)为主要分析方法,分析秸秆未还田条件下3种耕作方法(免耕、浅翻、深翻)及相应还田方法(秸秆免耕覆盖、浅翻还田、深翻还田)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组分及不同土层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 以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3DEEM-PARAFAC)为主要分析方法,分析秸秆未还田条件下3种耕作方法(免耕、浅翻、深翻)及相应还田方法(秸秆免耕覆盖、浅翻还田、深翻还田)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组分及不同土层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土壤WSOC解析出4个荧光组分,分别为2个类腐殖质物质C1(310,240/410 nm)、C2(270/465 nm)和两个类蛋白物质C3(280,230/340 nm)、C4(220/300 nm);秸秆深翻还田在>35 cm土层有不同程度的促进类腐殖华物质C1、C2组分向类蛋白物质C4组分转化的趋势;土壤WSOC的来源均为植物源与微生物源的混合贡献,深翻还田在>35 cm土层腐殖化程度最低。秸秆还田与深翻对深层土壤WSOC中结构较为复杂、芳香性高的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wsoc) 耕作方法 秸秆还田 3DEEM-PARAFAC
下载PDF
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吴丹 沈开源 +4 位作者 盖鑫磊 夏俊荣 刘刚 李凤英 杨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37-3246,共10页
对南京北郊2014年1~11月的大气气溶胶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污染特征.WSOC在PM_(2.5),PM_10和TSP中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90±3.38、6.93±3.79、7.34±3.91μg/m^3,80%以上的WSOC集中在PM_(2.5)中.PM... 对南京北郊2014年1~11月的大气气溶胶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污染特征.WSOC在PM_(2.5),PM_10和TSP中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90±3.38、6.93±3.79、7.34±3.91μg/m^3,80%以上的WSOC集中在PM_(2.5)中.PM_(2.5)中WSOC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次之,与冬夏季较强的二次转化过程有关;春季粗粒径段浓度较高,受到土壤来源颗粒物的影响;秋季浓度最低.春秋季PM_(2.5)中WSOC浓度夜晚高于白天,受夜间不利扩散条件的影响较大;但冬夏季却是白天高于夜晚,与白天较强的光化学反应有关.降水对各个粒径的WSOC都有清除作用,对PM_(2.5)的清除效率最高;四个季节比较,夏季清除效率最高,达到54.9%.霾发生时,随着霾污染等级的加重,PM_(2.5)中WSOC浓度逐渐增加,从非霾天的3.84μg/m^3升高到重度霾天的11.23μg/m^3,增加了近4倍,在细粒子中的比例也增大,霾天稳定的天气条件有利于二次有机污染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oc 粒径分布 季节变化 昼夜变化 降水清除
下载PDF
不同耕法下秸秆还田对土壤WSOC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玉梅 王根林 +5 位作者 李承阳 刘峥宇 孟祥海 王伟 邵广忠 胡颖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2-1237,共6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C均解析出2类3个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240/400 nm)和C2(245, 400/465 nm)及类蛋白质组分C3(220, 275/325 nm);无论浅翻还是深翻, 0~20 cm表土层C1>C2>C3, 20~30 cm土层C3组分的变化与C1, C2组分呈负相关,秸秆还田增加了30~50 cm土层C3组分的含量;荧光指数分析表明,土壤WSOC组成为非生物源与生物源的混合物, 10~20 cm土层异源特征明显,免耕与免耕秸秆覆盖20~50 cm土层自生源特征较强;秸秆深翻还田40~50 cm土层腐殖质的产生和积累趋势增强, C2/C1比值高于秸秆浅翻还田和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草甸土 秸秆还田 耕法 wsoc
下载PDF
气溶胶水溶性有机物(WSOC)中二元羧酸的测定 被引量:10
4
作者 许士玉 胡敏 曾立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3-86,共4页
提出了BF3 /丁醇酯化衍生反应 GC/MS分析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有机物 (WSOC)中二元羧酸 (乙二酸、丙二酸和丁二酸 )的测定方法 .其相应酯化产物乙二酸二丁酯、丙二酸二丁酯和丁二酸二丁酯的线性范围为 1× 1 0 - 5mol·l- 1— 1... 提出了BF3 /丁醇酯化衍生反应 GC/MS分析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有机物 (WSOC)中二元羧酸 (乙二酸、丙二酸和丁二酸 )的测定方法 .其相应酯化产物乙二酸二丁酯、丙二酸二丁酯和丁二酸二丁酯的线性范围为 1× 1 0 - 5mol·l- 1— 1× 1 0 - 2 mol·l- 1,精密度分别为 1 6 7% ,3 0 4 %和 5 2 8% ;最低检测限分别为 1 9× 1 0 - 7mol·l- 1,1 1×1 0 - 7mol·l- 1和 1 2 5× 1 0 - 6mol·l- 1.并实测了北京市秋、冬两季乙二酸、丙二酸和丁二酸的平均浓度水平 ,分别为 4 44ng·m- 3 ,4 0ng·m- 3 ,30 2ng·m-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oc 二元羧酸 气溶胶 水溶性有机物 乙二酸 丙二酸 丁二酸 大气监测
下载PDF
大气细粒子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在线监测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君峰 宋之光 李胤南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36,共4页
基于一种新型的大气颗粒物在线水萃取采样装置(PILS),通过该装置与快速有机碳分析仪的连接,建立了大气细粒子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在线监测系统(PILS-WSOC)。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稳定地获得大气细粒子中WSOC的实时变化数据... 基于一种新型的大气颗粒物在线水萃取采样装置(PILS),通过该装置与快速有机碳分析仪的连接,建立了大气细粒子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在线监测系统(PILS-WSOC)。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稳定地获得大气细粒子中WSOC的实时变化数据。与滤膜法的平行实验结果相比,PILS装置对大气颗粒物中WSOC的采样效率远高于滤膜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PM2.5 大气细粒子 PILS 水溶性有机碳(wsoc) 在线监测
下载PDF
低山丘陵坡耕地秸秆覆盖轮耕土壤WSOC的荧光特征
6
作者 李玉梅 王楠楠 +5 位作者 刘峥宇 王根林 时妍 王伟 于洪久 张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872-3878,共7页
为了提高坡耕地的秸秆还田效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养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方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轮耕技术(包括当季秸秆覆盖+休闲、上季秸秆覆盖+旋耕)与常规耕作(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水溶性有机... 为了提高坡耕地的秸秆还田效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探索一种适于坡耕地的基于种养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方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轮耕技术(包括当季秸秆覆盖+休闲、上季秸秆覆盖+旋耕)与常规耕作(秸秆移除后旋耕)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荧光特征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质暗棕壤坡耕地秸秆覆盖旋耕(SRT)、秸秆覆盖休闲(SFT)与秸秆不还田的常规耕作(CRT)处理土壤WSOC均解析出C1,C2,C3和C4等4组荧光组分,主要为紫外光区与可见光区类富里酸(Peak A和Peak C)、类胡敏酸(F)和短波类色氨酸(类蛋白B、D峰)等成分。秸秆覆盖旋耕处理提高了类富里酸(Peak A和Peak C)和类蛋白组分C4含量,C1和C2组分较覆盖休闲和常规耕作分别提高112.73%,109.35%和107.77%,66.07%,C4组分较SFT与CRT处理提高28.26%和42.31%,差异显著,而常规耕作处理来自于自生源腐殖质组分的胡敏酸C3含量增加,较覆盖旋耕和覆盖休闲处理分别增加16.76%和49.74%;0~20 cm耕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物主要分布在<0.053 mm的矿物质结合态(MOM)中,平均占比为63.90%,其次为0.25~0.053 mm细颗粒态有机物(oPOM),占比为23.8%,粗颗粒态有机物(>0.25 mm)中含量最低,仅为11.2%;与秸秆不还田比较,坡耕地秸秆覆盖还田增加了植物来源的新鲜有机质的形成,表现为>0.053 mm的闭蓄态有机碳(oPOC)含量的增加,以覆盖旋耕处理oPOC增加较大,而秸秆不还田的CRT处理增加了MOM占比;覆盖旋耕处理FI和HIX值增大,土壤腐殖质积累趋势增强,为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实施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秸秆覆盖 轮耕 wsoc 荧光特征
下载PDF
Seasonal changes in TC and WSOC and their ^13C isotope ratios in Northeast Asian aerosols: land surface–biosphere–atmosphere interactions 被引量:2
7
作者 Chandra Mouli Pavuluri Kimitaka Kawamura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55-358,共4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nthropogenic and biological sourc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Northeast Asia,we measured total carbon(TC)and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and their stable carb...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nthropogenic and biological sourc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Northeast Asia,we measured total carbon(TC)and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and their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d^(13)C)in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collected from Sapporo,northern Japan(43.07°N,141.36°E)over a 1-year period(during 2 September 2009and 5 October 2010).Temporal variations of TC showed a gradual decrease from mid-autumn to winter followed by a gradual increase to growing season with a peak in early summer.Both d^(13)C_(TC)and d^(13)C_(WSOC)showed very similar temporal trends with a gradual enrichment of^(13)C from mid-autumn to winter followed by a depletion in the^(13)C to early summer and thereafter it remained stable,except for few cases.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together with the air mass trajectories,we found that biogenic emissions including biological particles(e.g.,pollen)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from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re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spring/summer whereas fungal spores from soil and biomass burning and enhanced fossil fuel combustio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in autumn/winter and in winter,respectively,in North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有机气溶胶 碳同位素比值 东北亚地区 wsoc 生物圈 气相互作用 季节性变化 TC
下载PDF
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生物质燃烧对PM_(2.5)中WSOC吸光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翟晓瑶 曹芳 +2 位作者 张世春 杨笑影 章炎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3-530,共8页
生物质燃烧排放大量具有光吸收能力的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东北地区生物质燃烧对气溶胶光吸收特性的作用,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采集三江平原的PM_(2... 生物质燃烧排放大量具有光吸收能力的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东北地区生物质燃烧对气溶胶光吸收特性的作用,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采集三江平原的PM_(2.5)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生物质燃烧指示剂(左旋葡聚糖)、有机碳(OrganicCarbon,OC)和WSOC的质量浓度,以及WSOC的光吸收强度(A_(365a))。根据左旋葡聚糖的质量浓度水平,将采样期间划分为生物质燃烧(BB)期和非生物质燃烧(NBB)期。对BB和NBB期间WSOC的光吸收强度与PM_(2.5)、OC、WSOC和左旋葡聚糖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生物质燃烧产生的WSOC对总WSOC的质量浓度和吸光能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在BB期间,PM_(2.5)、WSOC和左旋葡聚糖的质量浓度是NBB期间的10倍以上,WSOC的光吸收强度也相应增高了13倍。BB与NBB期间,PM_(2.5)与A365a的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8和0.34。BB期间左旋葡聚糖和A365a的相关指数(0.91)高于NBB期间(0.09),表明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PM_(2.5)有显著贡献,且排放了大量的吸光性棕色碳。在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WSOC的贡献高达74.6%,对WSOC的光吸收强度贡献高达46.2%;而在N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WSOC的贡献为26.8%,对WSOC的的光吸收强度贡献为22.6%。因此,BB期间生物质燃烧对三江平原WSOC的质量浓度和光吸收强度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有机碳 棕色碳 生物质燃烧 光吸收强度
下载PDF
一种在线测量颗粒物中WSOC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唐静玥 曾立民 董华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8-914,共7页
将气体-气溶胶收集仪(GAC)与一台湿法测量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值的TOC分析仪连接,开发了一套在线测量细粒子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的方法,解决了方法建立初期背景值较高的问题,确立了方法... 将气体-气溶胶收集仪(GAC)与一台湿法测量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值的TOC分析仪连接,开发了一套在线测量细粒子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的方法,解决了方法建立初期背景值较高的问题,确立了方法运行的条件,分析了造成方法测量不确定性的原因,并将其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20d的连续观测(3C-STAR).GAC-TOC在线测量WSOC的方法检测限为0.07μg.m-3,它能提供离线采样方法不能达到的高时间分辨率;将该方法所测WSOC浓度与热解法元素碳/有机碳(Elemental Carbon/Organic Carbon,EC/OC)分析仪所测得OC浓度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证明了其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整个观测期间WSOC平均值为(2.81±2.31)μg.m-3,占OC的比例的平均值为23%±13%,最高小时均值为77%;WSOC和OC显示了较为一致的日变化规律.观测结果表明,GAC-TOC在线测定WSOC的方法可连续实时的得到大气颗粒物中WSOC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oc 颗粒物 在线 GAC
原文传递
西安市冬季PM2.5中WSOC的光谱特性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毅 张亚楠 +4 位作者 刘焕武 田萍萍 李亚飞 雷颖 王一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24-3931,共8页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和后向轨迹模型等,分析西安市冬季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C)的光谱特性和来源.结果表明,西安市PM2.5中WSOC的浓度为4.66~14.75μg·m-3.WSOC的E2/E3、E3/E4、S275-...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和后向轨迹模型等,分析西安市冬季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C)的光谱特性和来源.结果表明,西安市PM2.5中WSOC的浓度为4.66~14.75μg·m-3.WSOC的E2/E3、E3/E4、S275-295、SUVA254、AAE和MAE365的值分别为2.85~4.32、2.21~3.56、0.0099~0.0127 nm^-1、2.35~3.89 m^2·g^-1、2.66~4.60和1.51~2.60 m^2·g^-1.南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采样点PM2.5中WSOC的E2/E3值、E3/E4值、S275-295和AAE值均较高于北郊(城市运动公园)采样点的,而SUVA254和MAE365值较低.EEMs-PARAFAC模型鉴别出WSOC中主要含有4个荧光组分,C1和C2分别归属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C3和C4均归属为类腐殖质,各荧光组分的荧光强度及其总和与PM2.5、OC、WSOC浓度和A254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WSOC的FI、BIX和HIX值分别为1.75~2.12、1.14~1.46和1.18~2.06.监测期间气团传输轨迹以本地西南向短距离传输为主,其轨迹占比超过50%;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区冬季污染物排放对西安也有较明显的贡献.西安市南北郊PM2.5的碳组分含量存在差异较小,南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采样点PM2.5中WSOC的相对分子质量、腐殖化程度和光吸收能力比北郊(城市运动公园)的低,而光吸收强度的波长依耐性相对较强.WSOC主要为生物来源或由生物来源和陆源共同组成,且以自生源为主,陕西省区域输送对冬季PM2.5和WSOC的来源贡献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有机物(wsoc) 光谱特性 平行因子分析 后向轨迹模型 来源
原文传递
长春秋季生物质燃烧对PM2.5中WSOC吸光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德友 曹芳 +2 位作者 翟晓瑶 张世春 章炎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47-2554,共8页
为探究长春秋季生物质燃烧对PM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吸光性的影响,于2017年10~11月进行PM2.5样品采集,对PM2.5中碳质组分、糖类化合物和WSOC的光吸收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秋季PM2.5中WSOC、... 为探究长春秋季生物质燃烧对PM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吸光性的影响,于2017年10~11月进行PM2.5样品采集,对PM2.5中碳质组分、糖类化合物和WSOC的光吸收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秋季PM2.5中WSO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12±3.47)、(17.07±5.64)和(1.34±0.75)μg·m^-3,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对OC的平均贡献率为38.93%.长春秋季总糖浓度为(1049.39±958.85)ng·m^-3,其中作为生物质燃烧示踪剂的脱水糖含量(左旋葡聚糖、半乳聚糖和甘露聚糖)在总糖中占比为91.69%,糖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质燃烧源为长春秋季大气中糖类物质的主要贡献源.糖类物质的相关性分析及3种脱水糖的特征比值研究显示,作为长春秋季大气主要污染源的生物质燃烧的类型是硬木和作物残渣的燃烧.长春秋季WSOC的光吸收波长指数(AAE)为5.75±1.06,单位质量吸收效率(MAE)为(1.23±0.28)m^2·g^-1,表明生物质燃烧对WSOC吸光性具有重要影响.利用生物质燃烧特征源参数量化计算生物质燃烧对WSOC浓度的贡献达58.82%,对总WSOC光吸收的贡献达4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wsoc) 左旋葡聚糖 生物质燃烧 吸光性
原文传递
广州城区秋冬季大气颗粒物中WSOC吸光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欢 毕新慧 +3 位作者 彭龙 王新明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1,共6页
主要对广州秋季(2014年9月)和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1月)大气PM_(2.5)和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吸光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_(2.5)上WSOC的光吸收波长指数(AAE_(abs))秋、冬季分别为3.72±0.41和3.91±0... 主要对广州秋季(2014年9月)和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1月)大气PM_(2.5)和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吸光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_(2.5)上WSOC的光吸收波长指数(AAE_(abs))秋、冬季分别为3.72±0.41和3.91±0.70,低于北京和北美地区测量结果.WSOC在365 nm波长的质量吸收效率(MAE)秋、冬季分别为0.52 m^2·g^(-1)和0.92m^2·g^(-1),两个季节具有明显的差异.冬季WSOC的MAE值呈现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而秋季所有粒径段颗粒MAE_(WSOC)都比冬季低,特别是<0.95μm粒径段颗粒降低得更多,这表明秋季颗粒物中WSOC二次源的贡献更大一些,而且主要是富集在亚微米级颗粒物上.此外,对比本研究以及文献中报道的元素碳(EC)和WSOC的MAE值,可以发现在颗粒物受一次源排放影响较大的情况下,WSOC对于颗粒消光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 棕碳 质量吸收效率 光吸收 粒径分布
原文传递
常州春季PM_(2.5)中WSOC和WSON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清 黄雯倩 +3 位作者 马帅帅 黄红缨 叶招莲 陈敏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为了解常州春季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有机氮(WSON)的特点和来源,在常州市城郊于2017年春季的3月1日~5月30日采集了84个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组分包括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总氮(WSTN)、水溶性离子以及... 为了解常州春季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有机氮(WSON)的特点和来源,在常州市城郊于2017年春季的3月1日~5月30日采集了84个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组分包括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总氮(WSTN)、水溶性离子以及碳质组分(有机碳/元素碳,OC/EC)的浓度,探讨了WSOC和WSON的浓度水平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WSOC和WSON日平均浓度分别为101.97、7.63和1.50μg·m^(-3).其中,WSON占WSTN的12.9%,水溶性无机氮主要以NH+4、NO-3两种形式存在,两者占WSTN的86.15%.WSOC与WSON弱相关(r=0.58),说明WSOC和WSON来源并不完全一致.WSOC与SOC、K+、二次离子(SO2-4、NH+4和NO-3)相关,说明WSOC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和二次转化;WSON与二次离子相关性强,说明主要来自二次转化.风速是影响WSOC和WSON浓度水平的主要因素,WSON与大气压正相关且与温度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M_(2.5)主要来自二次形成、扬尘和燃煤、生物质燃烧、海洋等4个来源.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长距离传输方向气团中PM_(2.5)和WSOC、WSON总浓度高于短距离传输,但不同传输路径中WSON/WSTN占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州 细颗粒物 水溶性有机碳(wsoc) 水溶性有机氮(WSON) 源解析
原文传递
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污染特征、吸光特性和来源研究
14
作者 张俊美 王志宇 +2 位作者 杨本勇 杨书申 杨凌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2-1078,共7页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碳质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吸光性和吸湿性,且含有有毒的组分,对区域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郑州是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大都市,对WSOC的短期或长期研究均很匮乏。为探究郑州大气PM_(2...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碳质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吸光性和吸湿性,且含有有毒的组分,对区域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郑州是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大都市,对WSOC的短期或长期研究均很匮乏。为探究郑州大气PM_(2.5)中WSOC的污染特征、季节变化、来源和吸光特性,于2020年12月-2021年10月4个不同季节连续采集PM_(2.5)样品,对WSOC的浓度(总有机碳分析仪)和吸光特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并结合水溶性无机离子(离子色谱),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热光反射碳分析仪)数据对WSOC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WSOC的质量浓度年平均值为(13.6±7.48)μg·m^(-3),且浓度具有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特征。与国内外研究对比发现,该研究的WSOC污染较严重,其对人体健康,对气候影响评估和预测的不确定性不容忽视。夏季WSOC对OC的贡献明显高于冬季,表明夏季二次生成的重要影响。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SOC主要来源包括生物质燃烧,二次生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其次是煤燃烧和土壤/建筑尘源。WSOC的光吸收指数(AAE)年平均值为6.88±1.31,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光吸收强度(A_(bs365))年平均值为(9.71±5.77)Mm^(-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水溶性棕色碳(BrC)与WSOC具有相似的来源,冬季生物质燃烧,夏季二次生成均为其主要来源。质量吸收效率(MAE_(365))年平均值为(0.710±0.206)m^(2)·g^(-1),与国内外研究相比,其大小处于中等水平,单位质量WSOC对郑州辐射强迫的影响不能忽略。Abs_(365)和MAE_(365)均具有与WSOC相同的季节变化特征,与不同季节WSOC的组成和排放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 污染特征 季节变化 来源 吸光特性
下载PDF
生物质燃烧排放PM_(2.5)颗粒萃取的水溶性有机碳液相光化学氧化
15
作者 朱龙伟 崔尧嘉 +2 位作者 盖鑫磊 叶招莲 赵竹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4-1025,共12页
为探究生物质燃烧排放的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液相氧化特征,探索了两种生物质(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燃烧排放的WSOC在紫外光(UV)和紫外光+H_(2)O_(2)体系(UV+OH)液相氧化产物的吸光特性、荧光特性及氧化特性.总有机碳分析仪的... 为探究生物质燃烧排放的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液相氧化特征,探索了两种生物质(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燃烧排放的WSOC在紫外光(UV)和紫外光+H_(2)O_(2)体系(UV+OH)液相氧化产物的吸光特性、荧光特性及氧化特性.总有机碳分析仪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体系中WSOC去除率相当,增加H_(2)O_(2)并未明显改善去除率,推测直接光解是WSOC降解的主要途径;两种生物质燃烧PM_(2.5)中WSOC降解速率均较快,光照17h后WSOC去除率均在70%左右.两种生物质WSOC液相光化学氧化产物变化规律没有显著差别.随着光解进行,WSOC的降解导致吸光度不断下降,三维荧光(EEM)光谱图中的荧光峰Ex/Em=255~260nm/330~340nm强度也不断下降,但Ex/Em=230/400~500nm出现了新的荧光峰,说明可能生成了类腐殖质(HULIS).高分辨气溶胶质谱仪(HR-AMS)分析的aqSOA生成潜势及其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随反应进行,尽管两种体系中aqSOA不断降低,但由于产物中含氧官能比例增加,aqSOA比反应前更具氧化性.产物的氧化潜势变化规律与HULIS变化规律相似,在UV+OH体系中先升高后下降,归因于反应初期含氧官能团物质的生成及随后的降解.结合以上研究结果,推测燃烧排放WSOC液相氧化经历了官能团化生成高一代产物后,碎片化和开环反应形成二代、三代氧化性更强的小分子产物,从而可能间接影响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本文揭示生物质燃烧排放WSOC老化行为对于理解液相氧化反应对吸光性、SOA形成及健康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 水溶性有机碳 液相氧化 荧光特性 氧化潜势
下载PDF
北京市PM_(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52
16
作者 余学春 贺克斌 +2 位作者 马永亮 段凤魁 杨复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7,共5页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2-3、SO2-4、PO3-4、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2-3、SO2-4、PO3-4、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SO2-4、NO-3及NH4+为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物种,分别占PM2.5质量的10.6%、7.4%和5.7%;7种WSOC的浓度为0.011~0.118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0.01%~0.1%,其中浓度最高的为乙二酸,其次为乙酸、丙二酸、丁二酸等;对PM2.5各化学组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PM2.5及OC的高浓度污染均出现在冬季采暖期,而WSOC则出现在夏季;对乙二酸与其他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乙二酸与SO2-4、K+、NH4+、NO-3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0.83,0.57,0.49,0.33),而与Cl-、Na+、Mg2+、Ca2+、EC、OC相关性较差(r=0.24,0.22,0.12,0.05,0.13,0.10).由乙二酸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相关性等特征初步推断,北京市PM2.5二元羧酸的主要来源为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而非来源于机动车、海盐或土壤的一次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wsoc 硫酸盐 OC/BC 乙二酸
下载PDF
石家庄市采暖前后大气颗粒物及其碳组分特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璇 赵晓楠 +3 位作者 俞磊 肖捷颖 王建国 段二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9-687,共9页
为研究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碳组分特征和污染来源,采集2016年11月1日—12月31日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和PM1)样品,分析采暖前后PM_(10)、PM_(2.5)和PM1及其中OC(有机碳)、EC(元素碳)和WSOC(水溶性有机碳)浓度水平,计算... 为研究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碳组分特征和污染来源,采集2016年11月1日—12月31日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和PM1)样品,分析采暖前后PM_(10)、PM_(2.5)和PM1及其中OC(有机碳)、EC(元素碳)和WSOC(水溶性有机碳)浓度水平,计算颗粒物与碳组分间相关性,进行OC/EC(质量浓度之比,下同)特征比值法和8个碳组分(OC1、OC2、OC3、OC4、OPC、EC1、EC2和EC3)研究.结果表明:(1)采暖后ρ(PM_(10))和ρ(PM_(2.5))比采暖前分别增加了26.4%和32.1%,而采暖后ρ(PM1)比采暖前降低了12.2%.采样期间ρ(PM_(10))与ρ(PM_(2.5))显著相关,而ρ(PM1)分别与ρ(PM_(2.5))和ρ(PM_(10))相关性差.采暖后散煤燃烧造成ρ(PM_(10))和ρ(PM_(2.5))增加,区域机动车限行和工业限产/停产导致ρ(PM1)降低.(2)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可知,ρ(OC)与ρ(EC)强相关;ρ(PM_(10))和ρ(PM_(2.5))分别与ρ(OC)和ρ(WSOC)强相关,而ρ(PM1)分别与ρ(OC)和ρ(WSOC)中等相关;ρ(PM_(10))和ρ(PM_(2.5))分别与ρ(EC)弱相关,ρ(PM1)与ρ(EC)中等相关.(3)采暖后PM_(10)、PM_(2.5)和PM1中ρ(OC)比采暖前分别增加了215.1%、97.2%和18.5%;采暖后PM_(10)和PM_(2.5)中ρ(EC)比采暖前分别增加了65.2%和5.3%,而采暖后PM1中ρ(EC)比采暖前降低了10.9%.集中供热和散煤燃烧排放了大量OC;PM_(10)和PM_(2.5)中EC主要来源于散煤燃烧,PM1中EC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4)采暖前PM_(10)、PM_(2.5)和PM1中OC/EC平均值分别为4.5、4.5和4.3;采暖后PM_(10)和PM_(2.5)中OC/EC平均值分别为9.8和9.7,而PM1中OC/EC平均值为7.4.采暖前后SOC/OC(质量浓度之比,下同)平均值的范围为0.36~0.65,石家庄市冬季大气中SOC污染严重;(5)8个碳组分分析发现,石家庄市机动车限行导致PM1中ρ(EC1)降低,而采暖后集中供暖和散煤燃烧的增加,导致ρ(OC2)明显增加.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采暖前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而采暖后主要来源于燃煤燃烧,尤其是散煤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PM1 OC(有机碳) EC(元素碳) wsoc(水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西安夏季碳气溶胶细粒子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随心 曹军骥 +1 位作者 赵竹子 沈振兴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4年第5期311-318,共8页
为了探讨西安高分辨率的大气碳气溶胶细粒子的变化特征,在2008年夏季8月4日—7日太阳辐射强烈、高温晴朗天气进行每2小时的连续PM_(2.5)样品采集,通过热光碳分析仪和TOC分析仪分析获得OC、EC、WSOC浓度变化序列,其日序列显示出机动车尾... 为了探讨西安高分辨率的大气碳气溶胶细粒子的变化特征,在2008年夏季8月4日—7日太阳辐射强烈、高温晴朗天气进行每2小时的连续PM_(2.5)样品采集,通过热光碳分析仪和TOC分析仪分析获得OC、EC、WSOC浓度变化序列,其日序列显示出机动车尾气排放为主导的昼夜变化特征。观测期OC/EC比值平均水平为6.41,应用EC示踪法估算出SOC每2小时平均浓度为11.64μg·m^(-3),占OC浓度的63.37%,与WSOC占OC浓度的60.22%相当,两者比值为1.01,说明西安夏季高温和强烈的太阳辐射利于光化学反应的发生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而且两者大部分为同一碳组分。分析SOC与O_3以及OC/EC比值序列变化,发现以O_3浓度和OC/EC比值来判断西安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存在优于单纯应用OC/EC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 EC wsoc SOC
下载PDF
上海市淀山湖区域灰霾天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运筑 修光利 +1 位作者 段玉森 伏晴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0-448,共9页
采集了上海市淀山湖区域 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 2 月灰霾天大气颗粒物中 PM2.5 样品,重点分析了其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69.01±37.05)μg/m3,数值与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显... 采集了上海市淀山湖区域 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 2 月灰霾天大气颗粒物中 PM2.5 样品,重点分析了其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69.01±37.05)μg/m3,数值与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显著相关,相关性大小与灰霾程度有关。OC、EC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46±3.41)μg/m3和(2.15±1.31)μg/m3,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两者显著相关,相关性大小同样与灰霾程度有关。WSOC 的年均质量浓度为(2.07±1.40)μg/m3,春季高于冬季,且灰霾天质量浓度大于非灰霾天相应值。碳组分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较大,需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水溶性有机碳(wsoc)
下载PDF
广州地区不同粒径段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的吸光贡献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子雍 阳宇翔 +5 位作者 彭龙 廉秀峰 傅玉珍 张国华 毕新慧 王新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7-504,共8页
对广州地区春季(2015年3~4月)、夏季(2015年6~7月)、秋季(2015年9~10月)、冬季(2015年12月~2016年1月)四个季节6个粒径段(<0.49、0.49~0.95、0.95~1.5、1.5~3.0、3.0~7.2以及7.2~10.0μm)的大气颗粒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浓... 对广州地区春季(2015年3~4月)、夏季(2015年6~7月)、秋季(2015年9~10月)、冬季(2015年12月~2016年1月)四个季节6个粒径段(<0.49、0.49~0.95、0.95~1.5、1.5~3.0、3.0~7.2以及7.2~10.0μm)的大气颗粒物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浓度和光学性质等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SOC的浓度水平呈现冬季[(5.07±2.80)μg/m^(3)]>秋季[(3.87±1.51)μg/m^(3)]>春季[(3.60±1.16)μg/m^(3)]>夏季[(2.42±0.51)μg/m^(3)]的季节变化特征;WSOC的质量平均直径(MMD)为0.57μm(春)、0.42μm(夏)、0.49μm(秋)和0.56μm(冬).WSOC的质量吸收效率MAE365差异较大,分布在0.18~1.42m^(2)/g之间,冬季最高;吸收波长指数AAE值分布在3.6~9.8之间.细颗粒物(<3μm)中WSOC对PM10WSOC总吸光的贡献达到了90%以上,其中<0.49μm颗粒物的贡献超过50%.在300~500nm之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WSOC对颗粒物总吸光比例平均值分别为5.23%、2.95%、3.04%和6.92%;其中<0.49μm粒径段的贡献最高,分别为3.11%、1.79%、1.65%和3.45%.进一步通过特征紫外吸光度SUVA值的分析表明芳香性和分子量可能是影响WSOC吸光能力的重要因素.粒径越小颗粒物含有越多的不饱和键,使得MAE365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水溶性有机碳(wsoc) 光学性质 粒径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