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疫论》与《瘟疫明辨》的舌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罗大中 梁嵘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8-369,共2页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疫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疫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提出舌诊在温病诊断中的价值高于脉诊的观点。与《温疫论》的舌诊比较,《瘟疫明辨》增加了红舌、厚苔、无苔、粗苔、酱苔、舌痿等内容,重视对舌象信息的综合观察。通过对两书中舌诊数量与内容的分析,显现出温病舌诊在发展初期时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瘟疫明辨 吴又可 戴天章 舌诊
下载PDF
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秀莲 《天津中医药》 CAS 2006年第4期294-296,共3页
温疫学派从不同角度对温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进行探讨,经历全新认识和创新过程,使中医对传染病的理论与诊疗体系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对疫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在治疗方面擅用攻击性疗法、专方为主,随证... 温疫学派从不同角度对温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进行探讨,经历全新认识和创新过程,使中医对传染病的理论与诊疗体系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对疫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在治疗方面擅用攻击性疗法、专方为主,随证变化、强调顾护胃气,重视后期调理,以及重视机体的抗病能力,调动机体内在因素,驱除疫毒等经验值得借鉴。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对于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探讨新发传染病、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发病规律,创新和完善辨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 吴又可 学术思想 治疗经验
下载PDF
吴又可温疫学术思想新探——吴又可临床诊疗特色发微
3
作者 胡森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0期2221-2222,共2页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吴又可临床诊疗特色。认为吴又可在审病论治,审机论治,审因论治三大方面具有自己特色,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温疫 新研究 学术思想 吴又可 特色
下载PDF
唐代诗歌“无为而有味”美学内涵辩证——以韩国李圭景《诗家点灯》所缉文献为中心展开
4
作者 沈文凡 聂垚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15,共5页
韩国诗话《诗家点灯》中《无味中有味可意诗》篇辑选了我国明、清时期数首清淡雅致、颇具禅韵的诗歌,这些诗继承了唐代诗歌"无为而有味"的创作思想,从诗人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动机角度审视,这些诗真诚而自然地流露和表现了创作... 韩国诗话《诗家点灯》中《无味中有味可意诗》篇辑选了我国明、清时期数首清淡雅致、颇具禅韵的诗歌,这些诗继承了唐代诗歌"无为而有味"的创作思想,从诗人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动机角度审视,这些诗真诚而自然地流露和表现了创作者本人的胸襟、性情和人生。本文以《无味中有味可意诗》篇为文献基础,将唐代"无为而有味"诗歌创作思想体系归结为"四个意境"进行阐释:一是"忘其形迹,与天地为一"的逍遥意境;二是"直觉体悟,内心自省"的空灵意境;三是"净心观照,无所欲求"的淡泊意境;四是"闲适本性,自由自在"的超脱意境。从道家出世哲学和佛家净空思想出发,展开对唐代诗歌"道禅并行、相渗相彰"的美学精神内涵和审美选择层面的辨析并举例论证其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而有味 可意诗 象外之象 韵外之致
下载PDF
温病“邪留血分,解以发斑”之管见 被引量:1
5
作者 舒发明 龚世梅 +1 位作者 刘业方 冯全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89-91,共3页
文章重温吴氏《瘟疫论》中"邪留血分,解以发斑"之治则,通过对古今医家对"血分发斑"认识的解读,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邪留血分,解以发斑"有两层含义:1斑疹向外透发,邪气有外达之机;2通过... 文章重温吴氏《瘟疫论》中"邪留血分,解以发斑"之治则,通过对古今医家对"血分发斑"认识的解读,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邪留血分,解以发斑"有两层含义:1斑疹向外透发,邪气有外达之机;2通过对已露斑疹的辨别,可以测知邪气外透的程度、轻重深浅以及邪正盛衰,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以图邪解病愈。"发斑"之法,固然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而其关键在于宣通气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 发斑 血分 《瘟疫论》 吴又可
下载PDF
论《温疫论》祛邪大法及其应用原则 被引量:8
6
作者 崔爱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15-117,共3页
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一部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分析有许多创新性的认识,对温疫的辨证施治也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对温疫祛邪大法尤其是攻下法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提出了很多攻邪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对当今各... 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一部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分析有许多创新性的认识,对温疫的辨证施治也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对温疫祛邪大法尤其是攻下法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提出了很多攻邪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对当今各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施治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又可 温疫论 祛邪 应用原则
下载PDF
《温疫论》用药规律分析
7
作者 侯献兵 陈丹丹 《河南中医》 2021年第7期1015-1017,共3页
目的: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的方剂,总结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将《温疫论》中治疗温疫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系统,构建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常用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关联规... 目的: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的方剂,总结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将《温疫论》中治疗温疫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系统,构建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常用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关联规则,总结其组合规律。结果:《温疫论》33首处方中,共包含72味中药,使用频次≥4次的药物有18味,使用频次最高者为甘草,其次为当归、白芍、生姜、大黄等;四气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寒、温、平、热、凉,五味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苦、甘、辛、酸、咸,归经主要归脾、胃、肺经;常用药物组合16个,频次最高为当归、白芍,其次为甘草、白芍,生地黄、白芍,生姜、大黄,生地黄、当归等。组合出4个新处方。结论:吴又可治疗温疫以透达膜原、攻下疫邪、滋养阴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温疫 用药规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吴又可
下载PDF
基于“通透”祛邪法对吴又可开达膜原治疫思想探骊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秋月 毕岩 岳冬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76-3679,共4页
“通透”,即通里透表,以汗法和下法为代表治法,是中医界治疗疾病常用的祛邪法则。文章发现,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在治疫过程中对人体形成了“表-膜原-里”的朴素整体结构观。而疫病初起,疫气从口鼻直入半表半里的膜原,邪气传变有走表、入... “通透”,即通里透表,以汗法和下法为代表治法,是中医界治疗疾病常用的祛邪法则。文章发现,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在治疫过程中对人体形成了“表-膜原-里”的朴素整体结构观。而疫病初起,疫气从口鼻直入半表半里的膜原,邪气传变有走表、入里两个途径,都为吴又可利用“通透”祛邪法因势利导,为开达膜原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文章对达原饮、达原饮三阳加法以及三消饮分析发现,三方病机为邪气即离膜原而未离,有不同程度的走表入里,所以三方均为吴又可应用“通透”祛邪法开达膜原治疗疫病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又可 通透 祛邪法 因势利导 开达膜原 疫病
原文传递
《温疫论》诊治疫病思路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宪正 汪受传 纪建建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65-3368,共4页
文章通过梳理《温疫论》原文,分析其对疫病所构建的临床诊疗模式。病因上提出“疠气”说,从口鼻侵入人体。病位初起在半表半里(膜原),并可陷于里及出于表,病性属热。疫邪在半表半里、里及表,各有其诊断标准和治法方剂,诊断上重视脉诊和... 文章通过梳理《温疫论》原文,分析其对疫病所构建的临床诊疗模式。病因上提出“疠气”说,从口鼻侵入人体。病位初起在半表半里(膜原),并可陷于里及出于表,病性属热。疫邪在半表半里、里及表,各有其诊断标准和治法方剂,诊断上重视脉诊和舌诊,治疗上注重“给邪出路”,灵活运用汗、吐、下及达原驱邪诸法,构建了一个脉、舌、症、治、方齐备的诊治体系。明确这些,可以更好理解《温疫论》诊治疫病的思路,对新发疫病的诊治将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吴又可 疫病 临床诊疗模式
原文传递
《温疫论》疫灾环境因素背景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翰飞 黄羚 赵岩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87-3692,共6页
目的:通过探究明末南直隶地区疫情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疫情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时空耦合情况反映吴又可《温疫论》理论形成的背景环境。方法:聚类分析筛选出与疫情发展关联性强的环境因素,从时间、空间角度将疫情和各环境因素的发生... 目的:通过探究明末南直隶地区疫情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疫情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时空耦合情况反映吴又可《温疫论》理论形成的背景环境。方法:聚类分析筛选出与疫情发展关联性强的环境因素,从时间、空间角度将疫情和各环境因素的发生发展进行耦合。在时间序列的趋势方面采用HP滤波模拟疫情和各环境因素发展的整体趋势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时间序列周期性上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疫情和各灾害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滞后、超前情况。在空间耦合方面,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疫情和环境因素的发生情况对应至2022年行政规划的各区、县。结果:明末南直隶地区疫病发生依次与饥荒、人口聚集性减少、旱灾、蝗灾、水灾、异常征兆、飓风等联系密切,时空耦合紧密。疫病与旱灾、蝗灾、饥荒、聚集性人口减少在时间发展趋势性上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旱灾、饥荒、聚集性人口减少共同作用周期较长,与各灾害发生中心区域相交叉耦合,围绕着涟水县、吴中区、淮安区、常熟市、沛县等放射状分布,向沿海地区倾斜。结论:吴又可《温疫论》理论与疫情和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自然灾害 时空耦合 温疫论 吴又可 环境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