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从夏志清到王德威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之比较 |
胡焕龙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2
|
论双重“边缘”身份与王德威晚清文学书写 |
王琳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3
|
“异托邦”和“自洽性”——《三体》阅读札记二则 |
徐斯年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6 |
3
|
|
4
|
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 |
王叔新
|
《台州学院学报》
|
2013 |
3
|
|
5
|
王阳明与杜威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 |
戴岳
|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6
|
抒情传统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出发——以王德威为中心 |
苏文健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7
|
论王德威文学史观中的现代性问题——基于对《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的再解读 |
李欣池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8
|
论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述学特色 |
范芊婀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4 |
0 |
|
9
|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 |
刘成勇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4
|
|
10
|
探析杜威和王夫之“知行观”的相似之处 |
易晨冉
|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
2013 |
0 |
|
11
|
从质疑到建构——谈王德威小说研究方法的独特魅力 |
马骁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2
|
进入文学研究的理论文本:读《被压抑的现代性》 |
付丹宁
|
《云梦学刊》
|
2014 |
0 |
|
13
|
王阳明与杜威德育思想比较研究:基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视角 |
游柱然
胡英姿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4
|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与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比较批评 |
杨妮
|
《黑河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5
|
谈《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的新论》中的颓废 |
赵艳妮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