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rcraft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 of the Supercooled Liquid Water Layer in a Warm Conveyor Belt over North China
1
作者 Jiefan YANG Fei YAN +3 位作者 Hengchi LEI Shuo JIA Xiaobo DONG Xiangfeng H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29-544,共16页
This paper studied a snow event over North China on 21 February 2017,using aircraft in-situ data,a Lagrangian analysis tool,and WRF simulations with different microphysical schemes to investigate the supercooled layer... This paper studied a snow event over North China on 21 February 2017,using aircraft in-situ data,a Lagrangian analysis tool,and WRF simulations with different microphysical schemes to investigate the supercooled layer of warm conveyor belts(WCBs).Based on the aircraft data,we found a fine vertical structure within clouds in the WCB and highlighted a 1-2 km thin supercooled liquid water layer with a maximum Liquid Water Content(LWC) exceeding0.5 g kg^(-1) during the vertical aircraft observation.Although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rmodynamic profiles were essentially captured by both modeling schemes,the microphysical quantities exhibited large diversity with different microphysics schemes.The conventional Morrison two-moment scheme showed remarkable agreement with in-situ observations,both in terms of the thermodynamic structure and the supercooled liquid water layer.However,the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of the WCB clouds,in terms of LWC and IWC,was not apparent in HUJI fast bin scheme.To reduce such uncertainty,future work may focus on improv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crophysics in bin schemes with in-situ data and using similar assumptions for all schemes to isolate the impact of phys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m conveyor belt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supercooled liquid water microphysics schemes
下载PDF
冬季中尺度降雪系统暖输送带云微物理垂直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闫非 杨洁帆 +4 位作者 董晓波 王晓青 薛学武 张丹 吕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51-1465,共15页
本文利用飞机云物理探测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了2017年河北南部一次暖锋影响下的降雪云系微物理特征。受到西南涡暖锋暖湿输送带WCB(Warm Conveyor Belt)的影响,降雪前期云系可分为三层结构,上层为比较稀疏的冰云,冰雪晶单晶为主且粒径较小... 本文利用飞机云物理探测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了2017年河北南部一次暖锋影响下的降雪云系微物理特征。受到西南涡暖锋暖湿输送带WCB(Warm Conveyor Belt)的影响,降雪前期云系可分为三层结构,上层为比较稀疏的冰云,冰雪晶单晶为主且粒径较小;中间层云厚与暖输送带厚度相当(0.9 km),其中液态水含量最大可达0.51 g m^(−3),冰晶非常稀少,云内液态含水量廓线与绝热含水量非常接近;下层云为纯冰云,冰雪晶粒子数浓度比云系上部高两个量级,粒子谱宽显著大于云系上部,冰雪晶粒子形状以柱状、柱状束和霰粒子为主,霰粒子是云系高层的单晶在过冷水丰富的云层中凇附增长下落形成的,并通过Hallett-Mossop繁生机制产生大量柱状冰晶。暖湿输送带中丰富的过冷水对降雪前期冰晶凇附、繁生等微物理过程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降雪后期,700 hPa急流轴移出观测区,云系垂直混合较为均匀,此时云中观测到的粒子以片状冰雪晶为主,在云系上部片状聚合体粒径较小,越向下片状聚合体粒径越大,体现了冰雪晶粒子在下落过程中的碰连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输送带 冰晶繁生 微物理特征 飞机观测
下载PDF
造成东北地区暴雪过程的温带气旋暖输送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白云飞 赵宇 +1 位作者 李树岭 姚余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1-1284,共14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与拉格朗日分析工具(Largrangian analysis tool,LAGRANTO),对2006-2021年期间引发东北地区暴雪天气的温带气旋暖输送带进行统计...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与拉格朗日分析工具(Largrangian analysis tool,LAGRANTO),对2006-2021年期间引发东北地区暴雪天气的温带气旋暖输送带进行统计,研究了暖输送带对气旋和降水发展的作用及其与锢囚锋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旋的加深率与暖输送带强度有明显的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为0.63,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大部分气旋在迅速加深24 h期间锢囚,以暖式锢囚为主。(2)强烈发展的锢囚型气旋通常具有强暖输送带,暖输送带低空入流主要位于气旋中心和气旋暖区附近,暖输送带的出流有两个分支:一支上升至气旋西北侧高空,另一支随高空西风带向气旋下游移动;气旋锢囚阶段低空正位涡异常与高空正位涡异常相互作用,形成贯穿整个对流层的位涡柱。(3)未锢囚或晚锢囚的气旋虽然有强暖输送带,但缺少对流层上层的干侵入,仅在低空有正位涡异常,气旋发展较弱。弱的锢囚型气旋存在明显干侵入,但暖输送带及降水均较弱。(4)具有强(弱)暖输送带的气旋造成的降水更多(少),且降水落区与暖输送带分布有密切关系。移动到气旋中心附近的暖输送带气块对气旋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其水平运动引起的暖平流及上升运动组织形成的低空非绝热位涡均能加强气旋式环流,进而促进气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气旋 锢囚锋 暖输送带 位涡
下载PDF
2015年湖北省梅雨期一次暴雨过程对流云活动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端禹 崔春光 +2 位作者 徐明 王婧羽 胡昌琼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2期8-17,共10页
利用常规与加密气象观测资料、FNL再分析格点资料及FY-2G卫星云顶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观测资料,对2015年7月14—15日湖北省梅雨期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对流云活动的环境条件和导致短时强降雨的对流云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 利用常规与加密气象观测资料、FNL再分析格点资料及FY-2G卫星云顶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观测资料,对2015年7月14—15日湖北省梅雨期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对流云活动的环境条件和导致短时强降雨的对流云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位于西风槽前、850 hPa风场辐合、温度露点差较小及850—500 hPa暖平流为有利于湖北省对流云活动的环境条件。当天气尺度暖输送带云系在江南西部至长江中游地区建立,且低层暖切变线同时出现在湖北地区上空时,降雨明显增幅;当暖输送带云系明显东移后,湖北地区暴雨过程结束。当暖输送带位于湖北地区上空时,850 hPa相当位温平流项和对流项均为较大正值,且对流项大值区出现在平流项大值区的南侧。短时强降雨主要发生在降雨盛期,是构成湖北地区暴雨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短时强降雨的4种对流云影响方式分别为对流云团西边界、深对流云团中心区、对流云串"列车效应"及对流云合并加强;其中,受对流云西边界、深对流云中心区或云团串影响的短时强降雨发生次数较多,受深对流云中心区和对流云合并加强影响的短时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 暖输送带 短时强降雨 亮温梯度 西边界 列车效应
下载PDF
“7·20”华北和北京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52
5
作者 赵思雄 孙建华 +1 位作者 鲁蓉 傅慎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本文对2016年7月19—21日华北及北京的特大暴雨作了研究和讨论。研究表明,该次暴雨为诸多有利因素所致:前期副热带高压呈带状稳定维持,中旬末东退,后呈"东高西低"分布,华北处于槽前辐合上升区,有利对流发生。高空西来槽停滞加... 本文对2016年7月19—21日华北及北京的特大暴雨作了研究和讨论。研究表明,该次暴雨为诸多有利因素所致:前期副热带高压呈带状稳定维持,中旬末东退,后呈"东高西低"分布,华北处于槽前辐合上升区,有利对流发生。高空西来槽停滞加深(并切断)与低层江淮暖性倒槽叠加,快速发生发展成为一深厚的气旋,出现了高低空系统的耦合。有一支暖(湿)输送带自南向北推进至关重要,源地可追踪至南中国海等低纬度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先后经长江、黄淮至华北,有明显的中低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2016年的"7·20"暴雨和2012年"7·21"暴雨均存在明显的多尺度特征,但其具体特征有所不同。前者强烈对流活动稍弱于后者,降水趋势平稳,然而由于其大尺度强迫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仍然较大。本文主要集中于一些事实的分析,对于该次暴雨的机理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气旋 暖输送带 多尺度特征
下载PDF
“21.7”河南暴雨暖湿季风输送带加强及关键天气流型的准地转位涡反演 被引量:6
6
作者 谢作威 布和朝鲁 +4 位作者 诸葛安然 连汝续 廖振杨 阎洁 林大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47-1166,共20页
本文使用站点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利用准地转位涡分部反演,重点分析了2021年7月18~21日(简称“21.7”)河南极端暴雨中暖湿季风输送带加强的机理及其关键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至中国东部地... 本文使用站点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利用准地转位涡分部反演,重点分析了2021年7月18~21日(简称“21.7”)河南极端暴雨中暖湿季风输送带加强的机理及其关键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至中国东部地区,其西南部宽广的东南风将暖湿气流和河南地区高位涡输送至西北地区;同时,西北地区阿拉善高原热低压受感热加热而加强,在近地面层及其东侧的河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750~650 hPa)产生正位涡异常,与河南地区低压环流形成大范围高位涡异常,从而与副热带高压形成较大范围的对峙。准地转位涡反演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这一天气流型导致河南南部南风的加强,有效地将暖湿输送带中高温高湿的气块输送至河南地区,成为7月20日极端暴雨发生的关键因子之一。对于7月20日河南地区的南风,主要来自于副热带高压的贡献,其次是河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高位涡异常,而河南局地低压环流的贡献略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暴雨 暖湿输送带 位涡反演 副热带高压 热低压
下载PDF
理想模拟的温带气旋中冷暖输送带特征分析
7
作者 王迪 张熠 +1 位作者 储可宽 王新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6-358,共13页
本文利用WRF理想斜压波模式模拟了理想湿大气中温带气旋的快速发展过程,采用拉格朗日轨迹筛选方法识别了气旋内部冷、暖输送带结构,分析了沿着输送带轨迹的物理量演变特征,探究了输送带气流对气旋降水结构的影响。本文在再现前人研究结... 本文利用WRF理想斜压波模式模拟了理想湿大气中温带气旋的快速发展过程,采用拉格朗日轨迹筛选方法识别了气旋内部冷、暖输送带结构,分析了沿着输送带轨迹的物理量演变特征,探究了输送带气流对气旋降水结构的影响。本文在再现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发现了更精细的输送带结构特征,尤其是对冷输送带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研究表明,根据相对气旋中心运动特征可将暖输送带划分为“前倾上升”和“后倾上升”两支。两支气流均起始于对流层低层冷锋前暖区内,旋转上升到对流层中高层出流区后分别向气旋中心的下游和上游运动,并在中高层产生负位涡扰动,促进高空系统发展。同时,暖输送带向上层输送水汽,影响锋面附近降水中心的形成和维持。在对冷输送带的研究中,本文证实了前人研究描述的上升类和低层运动类特征,而且发现其可以更精细地呈现出四支气流结构。“前倾上升”和“后倾上升”两支气流的初始位置靠近暖锋,上升运动到对流层中层后分别向气旋中心的下游和上游运动,利于促进暖锋附近降水形成;而“环气旋前倾”和“环气旋后倾”两支气流始终在对流层低层运动,初始远离暖锋朝向气旋中心运动,水汽含量增加,随后环绕气旋中心缓慢上升运动到气旋西侧后分别向气旋下游和上游下沉,这两支气流导致了气旋西北侧弱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输送带 冷输送带 温带气旋 结构特征 理想模拟
下载PDF
There is no real evidence for a diminishing trend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被引量:2
8
作者 A.Parker C.D.Ollier 《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SCIE 2016年第1期30-35,共6页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is part of the great ocean“conveyor belt”that circulates heat around the globe.Since the early 2000s,ocean sensors have started to monitor the AMOC,but the measur...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is part of the great ocean“conveyor belt”that circulates heat around the globe.Since the early 2000s,ocean sensors have started to monitor the AMOC,but the measurements are still far from accurate and the time window does not permit the separation of short term variability from a longer term trend.Other works have claimed that global warming is slowing down the AMOC,based on models and proxies of temperatures.Some other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 a stable circulation of the oceans.By using tide gauge data complementing recent satellite and ocean sensor observations,the stability of the AMOC is shown to go back to 1860.It is concluded that no available information has the due accuracy and time coverage to show a clear trend outside the inter-annual and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direction of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strength over the last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circulation conveyor belt Global warming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