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三次强致灾性初夏区域性暴雨动力诊断对比分析
1
作者 高菊霞 李文耀 +1 位作者 武麦凤 马晓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资料,对综合评价强度指数300以上的三次陕西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从水汽、动力垂直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强致灾性初夏区域性暴雨发生前,中高层水汽输送来自...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资料,对综合评价强度指数300以上的三次陕西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从水汽、动力垂直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强致灾性初夏区域性暴雨发生前,中高层水汽输送来自西南气流,低层来自偏东气流,低层水汽辐合发展加强,动力强迫主要表现为700 hPa以下正涡度区发展加强并向高层延伸,对应200 hPa附近出现强负涡度中心;②暴雨开始后,低层偏东水汽输送在暴雨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水汽辐合持续加强并向高层持续输送,散度场出现低层强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而关中有双重辐合-辐散特殊结构,且正涡度区继续向高层延伸、动力抬升促使上升运动延伸至400 hPa及以上;③初夏暴雨陕南动力强迫相比关中较弱,但水汽输送、水汽含量比关中好,降水效率更高、降水总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夏 区域性暴雨 水汽辐合 涡度 散度 垂直运动
下载PDF
旱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胜 张强 +4 位作者 张良 王兴 杜昊霖 曾剑 问晓梅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的短缺。旱区非降水性水分(Non-precipitation Water,NPW),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对旱区生态系统和陆面水分平衡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非降水性水分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水资源的短缺。旱区非降水性水分(Non-precipitation Water,NPW),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对旱区生态系统和陆面水分平衡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非降水性水分研究现状,总结其在西北旱区的观测方法、变化特征、形成机制及对陆面水分平衡和作物的影响。在结合非降水性水分研究国际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揭示陆面非降水性水分的复杂形成机制,加强对不同气候区和下垫面非降水性水分的认知,建立专门的陆面非降水性水分观测系统,发展其在数值模式中的参数化,以及制定陆面非降水性水分开发利用的技术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干旱半干旱区) 非降水性水分 露水 土壤吸附水 陆面水分平衡
下载PDF
基于EOF的1951-2020年东亚季风区降水特征及其对夏季风不同配置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章怀 王一博 高泽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5-867,共13页
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受季风影响显著,不同季风配置通过影响区域水汽输送,在东亚季风区形成不同的降水格局,降水格局的变化容易引起旱涝灾害的发生。本文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利用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降水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 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受季风影响显著,不同季风配置通过影响区域水汽输送,在东亚季风区形成不同的降水格局,降水格局的变化容易引起旱涝灾害的发生。本文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利用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降水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不同夏季风指数,分析了1951-2020年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格局,进一步结合相关分析、水汽通量分析等,研究了4种夏季风强弱不同配置对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1951-2020年东亚季风区降水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EOF分析较好地展现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南北向“-、+、-”的三极型分布与南北方降水反相变化的偶极型特征;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异常主要发生在三极型降水结构的相位转换上,其次是偶极型的相位转换;(2)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异常是东亚季风、南亚季风、西风环流以及西太平洋季风等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东亚季风区降水异常增加(减少)的季风配置主要为配置1:西太平洋季风强,东亚季风和西风弱(配置2:西风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弱);(3)配置1时,西太副高偏南偏西,中高纬形成西风槽,季风区南方季风较强,容易通过切变线以及抬升作用在季风区中部形成降水,导致异常降水增加,配置2时,西风强劲,南方水汽动力不足,无法深入大陆,造成异常降水减少。本文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东亚季风区异常降水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应对区域极端降水事件以及旱涝灾害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季风指数 降水 EOF分析 水汽通量
下载PDF
地基MAX-DOAS系统获取大气水汽垂直柱浓度方法研究
4
作者 周闯 张琦锦 +2 位作者 李素文 雒静 牟福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95-2400,共6页
水汽在大气水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全球的云分布,其浓度的变化影响降水发生频率。降水是影响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子,开展准确获取大气水汽浓度是环境气候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是一种快速、准... 水汽在大气水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全球的云分布,其浓度的变化影响降水发生频率。降水是影响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子,开展准确获取大气水汽浓度是环境气候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是一种快速、准确获取大气痕量气体浓度的遥测方法。由于其稳定、实时在线、多组分同时监测和非接触测量等优势,该技术逐步成为反演大气水汽垂直柱浓度的新方法。针对水汽的吸收峰波段范围窄,浓度较高时会出现饱和吸收效应,构建了地基MAX-DOAS水汽垂直分布探测系统,开展了精确获取水汽垂直柱浓度的反演算法研究,并以淮北为研究地点获取了水汽垂直柱浓度。反演过程中,选取天顶方向采集的当圈太阳光谱作为参考谱,根据DOAS算法反演得到其他仰角水汽差分斜柱浓度(dSCD),最终解析出水汽的垂直柱浓度(VCD),其中大气质量因子(AMF)通过几何近似法获得。为了降低其他气体的干扰影响,实验前对比分析了不同波段反演水汽差分斜柱浓度的反演误差,确定最优反演波段433~452 nm。于2023年2月24日至2023年4月2日在淮北地区开展连续观测。实验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淮北地区水汽浓度具有早晚高中午低的V型日分布特征。将观测的水汽垂直柱浓度结果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再分析日值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0.95)。分析监测期间风速、风向与H_(2)O VCD分布关系,发现当风向在60°附近且风速小于5 m·s^(-1)时,H_(2)O VCD呈现升高的趋势。在污染阶段,小风速和较高水汽浓度是普遍存在的特征。研究表明,搭建的地基MAX-DOAS系统在蓝光波段可对水汽垂直柱浓度进行有效监测,为反演大气水汽垂直柱浓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 水汽 垂直柱浓度 最优反演波段 淮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LightGBM算法的大气可降水量预测方法研究
5
作者 卢厚贤 李锴 +3 位作者 李黎 何琦敏 余航 董州楠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24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为单位横截面积垂直气柱内地面至对流层顶部的液态水汽含量,可反映大气中的水汽浓度.本文首先利用2014—2019年长三角地区7个探空站资料,分析了PWV与对流层天顶总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 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为单位横截面积垂直气柱内地面至对流层顶部的液态水汽含量,可反映大气中的水汽浓度.本文首先利用2014—2019年长三角地区7个探空站资料,分析了PWV与对流层天顶总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天顶静力学延迟(zenith hydrostatic delay,ZHD)、对流层湿延迟(zenith wet delay,ZWD)、水汽压(E_(s))、大气压(P_(s))、地面温度(T_(s))、加权平均温度(T_(m))之间的相关性,再基于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长三角地区的PWV预测模型,并分析了LightGBM-PWV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PWV与T_(m)、T_(s)、P_(s)、E_(s)、ZHD、ZWD和ZTD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0.76、–0.59、0.76、–0.43、1.00和0.94;全年、分季度和分月LightGBM-PWV模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10 mm、0.11 mm和0.12 mm,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25 mm、0.26 mm和0.31 mm,模型精度依次递减,异于传统线性拟合PWV模型;全年LightGBM-PWV预测模型精度最高,可用于长三角地区的GNSS-PWV预测、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GBM 大气可降水量(PWV)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青海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精度优化
6
作者 董浩杰 杨维芳 +1 位作者 李小刚 李得宴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针对当前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模型在青海省各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气象要素顾及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青海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精度优化方法:利用青海省4个探空站2014—2018年5 a的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适用于青海省西宁、... 针对当前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模型在青海省各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气象要素顾及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青海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精度优化方法:利用青海省4个探空站2014—2018年5 a的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适用于青海省西宁、都兰、郭勒木得及玉树4个地区的本地化单因子T_(m)模型和多个气象因子参与的本地化多因子T_(m)模型;并通过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PWV)与贝维斯(Bevis)模型和龚绍琦全国模型反演的PWV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精度均优于现有模型,在反演PWV精度方面也要优于现有模型,可为提高青海地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水汽反演精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气象学 精密单点定位(PPP) 大气可降水量(PWV) 模型区域化
下载PDF
Analysi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August 1 to 5, 2023
7
作者 Songyang W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5期176-187,共12页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multiple weather systems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that caused the severe rainfall ev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early August 2023.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multiple weather systems and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that caused the severe rainfall ev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early August 2023.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mid-to-high latitudes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two troughs and two ridges” structure, with Northeast China located precisely in the peripheral reg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its marginal airflows. Additionally, the residual circulation of Typhoon “Doksuri” interacting with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upper-level trough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uration in the region. In particular, the continuous and powerful transport of the southwest jet provided the necessary moistur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systems. The rainfall event resulted in nearly 40,000 people affected and crop damage covering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4000 hectares, demonstrating the severity of extreme weather. The study emphasizes that strengthening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 as well as formulating and improving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s, are crucial for reducing potential disaster losses caused by heavy rainfall. Future research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among weather systems, limitations of data source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ng-term trends of heavy rainfall event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Precipitation Eurasian Circulation Typhoon Doksuri water vapor Transport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Mechanism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一次区域性暴雪形成机制及水汽输送特征
8
作者 万瑜 魏娟娟 +1 位作者 李伟 仇会民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2017年2月天山北坡一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特征及成因,结合GDAS再分析资料并采用HYSPLIT模式,模拟追踪水汽源地、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及其对水汽输送的贡献。结果表明:天山北坡区...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2017年2月天山北坡一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特征及成因,结合GDAS再分析资料并采用HYSPLIT模式,模拟追踪水汽源地、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及其对水汽输送的贡献。结果表明:天山北坡区域性暴雪发生时,冷暖空气持续对峙,锋区强度强,为暴雪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天气尺度条件;中低层西北急流的冷垫抬升是形成暴雪的主要动力机制,高低空急流耦合激发中尺度垂直上升支和次级环流,对降雪有增幅作用;暴雪主要水汽源地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和伊朗高原西南侧的波斯湾至阿拉伯海北部一带,水汽通道主要集中在500~850 hPa,水汽辐合区位于700~850 hPa,中高层有西南气流、中层有偏西气流、低层有西北气流将水汽接力输送至暴雪区;利用HYSPLIT模式模拟发现,暴雪期间,西边界、北边界水汽输入均起重要作用,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分别为偏西路径、西南路径、局地水汽路径,在1 500 m高度,三者贡献率大致相当,在3 000 m高度,局地水汽和偏西路径水汽贡献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雪 动力机制 HYSPLIT模式 水汽输送
下载PDF
Implementation of a Surface Runoff Model with Horton and Dunne Mechanisms into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_NCC 被引量:3
9
作者 史学丽 谢正辉 +1 位作者 刘一鸣 杨宏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50-764,共15页
A surface runoff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that dynamically represents both Horton and Dunne runoff generation mechanisms within a model grid cell together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subgrid-scaie soil heterogeneity, i... A surface runoff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that dynamically represents both Horton and Dunne runoff generation mechanisms within a model grid cell together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subgrid-scaie soil heterogeneity, is implemented into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_NCC). The effects of the modified surface runoff scheme on RegCMANCC performance are tested with an abnormal heavy rainfall process which occurred in summer 1998.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with the original surface runoff scheme (noted as CTL) basically captur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circulation and land surface variables, but generally overestimates rainfall compared to observations. The model with the new surface runoff scheme (noted as NRM) reasonably reproduc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various variables and effectively diminishes the excessive precipitation in the CTL.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NRM-simulated rainfall may be as follows: with the new surface runoff scheme, simulated surface runoff is larger, soil moisture and evaporation (latent heat flux) are decreased, the available water into the atmosphere is decreased; correspondingly, the atmosphere is drier and rainfall is decreased through various processes.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unoff scheme into the RegCMANCC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sults at not only the land surface, but also the overlying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runoff regional climate model PRECIPITATION water vapor
下载PDF
中国区域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多因子精化模型
10
作者 刘费帆 张露露 +2 位作者 黄玲 黄良珂 刘立龙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45,共8页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的重要参数。文章通过中国区域的2015—2017年探空站资料,构建了顾及温度、水汽压、经纬度、高...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的重要参数。文章通过中国区域的2015—2017年探空站资料,构建了顾及温度、水汽压、经纬度、高度和周期等多因子影响的T_(m)模型(T_(m)-C模型),并通过2018年的探空站资料加以检验。结果表明,T_(m)-C模型比Bevis模型、中国区域精化后的Bevis模型(T_(m)-B模型)和GPT3模型年均RMS值分别减小了30.4%、17.9%和25.4%。为进一步提高T_(m)-C模型的精度,基于中国地理分区的差异,分别建立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T_(m)模型,4个地区年均RMS值对比T_(m)-C模型平均精度提升了19.9%。将T_(m)-C模型应用于GNSS水汽计算,其理论RMS值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18 mm和0.95%,分区域的模型较T_(m)-C模型平均精度分别提升了22.9%和1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 大气水汽 中国区域 地理分区 模型精化
下载PDF
Influence factors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vapor absorption by soil in semi-arid region 被引量:5
11
作者 ZHANG Qiang WANG Sheng +2 位作者 WANG ShanShan ZHAO YingDong WEN XiaoM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240-2251,共12页
The adsorption of water vapor by soil is one of the crucial contributors to non-rainfall water on land surface, particularly over semi-arid regions where its contribution can be equivalent to precipitation and can hav... The adsorption of water vapor by soil is one of the crucial contributors to non-rainfall water on land surface, particularly over semi-arid regions where its contribution can be equivalent to precipitation and can have a major impact on dry agricultur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se regions. However, due to difficulties i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adsorption of water vapor,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limited. This study focused on establishing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quantitative observation of soil water vapor adsorption(WVA), and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e.g., win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soil environmental elements(e.g., soil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and the available energy of soil) on WVA by soil over the semi-arid region, Dingxi, by combining use of the L-G large-scale weighing lysimeter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analyzed the diur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WVA amount,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by soil, how they changed with weather condition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WVA by soil to the land surface water budget. Results showed that WVA by soil was co-affected by various meteorological and soil environmental elements, which were more likely to occur under conditions of relative humidity of 6.50% and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was large, inversion humidity, wind velocity of 3.4 m/s,lower soil water content, low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lightly unst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There was a negative feedback loop between soil moisture and the adsorption of water vapor, and, moreover, the diur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WVA amount and frequency were evident—WVA by soil mainly occurred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 annual peak appeared in December and the valley in June, with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the contribution of WVA by soil to the land surface water budget obviously exceeded that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dry sea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arid region water vapor adsorption Micro-meteorological elements Soil environment water budget
原文传递
贵州铜仁一次持续性暴雨水汽收支定量分析
12
作者 吕春艳 陈军 +3 位作者 刘艺朦 杨群 向楠 符晴 《暴雨灾害》 2023年第6期648-658,共11页
基于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版本4)(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4),利用降水观测数据、ERA5和NCEP GDAS(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Global Data Assimilatio... 基于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版本4)(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4),利用降水观测数据、ERA5和NCEP GDAS(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再分析数据,分析2014年7月13—16日铜仁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收支和各水汽源地的定量贡献。结果表明:(1)东伸的南亚高压和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增强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机制,利于水汽在目标区域辐合上升、凝结,形成降水。(2)500 hPa稳定控制贵州南部以南地区的副热带高压、短波槽和低纬印度半岛的热带气旋协同作用,建立明显的水汽输送通道,使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暴雨区。(3)后向追踪120 h发现,暴雨区空气块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所处高度较低;少量空气块来自铜仁以北至欧亚大陆、大西洋,所处高度较高。(4)影响铜仁暴雨的水汽源地为铜仁以南-南海及附近岛屿和海域、印度半岛东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半岛西部,水汽贡献率分别为48.29%、32.17%和10.47%,铜仁以北至欧亚大陆、大西洋的贡献率为9.07%。(5)850 hPa和700 hPa为主要的水汽输送层,为暴雨区贡献了近3/4的水汽,其余1/4水汽由500 hPa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HYSPLIT4模式 水汽源地 水汽贡献率
下载PDF
新疆南疆极端干旱区典型暴雨的水汽特征及触发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莫绍青 李耀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7,共16页
为加强对南疆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和触发机理的认识,利用FNL和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 FY-2G静止卫星的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9年6月24-28日南疆极端干旱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南疆地区持续性强降水... 为加强对南疆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和触发机理的认识,利用FNL和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 FY-2G静止卫星的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9年6月24-28日南疆极端干旱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南疆地区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发生在"两槽两脊"的纬向环流形势下,巴湖低涡、伊朗高压脊和辐合线是导致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大西洋、黑海、里/咸海、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沿着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西南路径到达南疆盆地。低空急流引导着偏西北和偏西路径的水汽输送到南疆盆地,西南路径的水汽则在南疆西部500 hPa气旋性风场、 200 hPa高空西南急流的引导下翻越青藏高原输送到南疆地区。水汽收支计算表明:水汽的输入主要集中在南边界对流层高层和北边界对流层低层和高层;水汽的输出集中在东边界对流层低层和高层。南疆盆地南侧高大陡峭地形(昆仑山脉)的阻挡,使得从北部侵入的主导气流在山前辐合生成的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触发系统。辐合线以北的偏西北气流带来的水汽在山前堆积,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不断辐合并抬升,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系统在山前不断生成发展,造成和田等地区持续的强降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暴雨 中亚低涡系统 水汽特征 地形辐合
下载PDF
孟加拉地区夏季水汽变化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联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静妍 肖栋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380-389,共10页
孟加拉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孟加拉湾、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中间地带,是亚洲季风爆发率先影响的区域,孟加拉地区的水汽变化对亚洲南部以及东亚气候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采用1979—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 孟加拉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孟加拉湾、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中间地带,是亚洲季风爆发率先影响的区域,孟加拉地区的水汽变化对亚洲南部以及东亚气候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采用1979—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海表面温度等资料,分析孟加拉地区夏季(6—9月)大气可降水量(Atmospheric Precipitable Water,APW)变化成因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孟加拉地区APW在亚洲南部同纬度最大,夏季APW占全年50%以上,且夏季平均APW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孟加拉地区4个边界整层的水汽收支和水汽收支垂直廓线来看,西边界与北边界的水汽收支趋势不利于该区域水汽增加,而东边界与南边界的水汽收支趋势利于该区域水汽增加。孟加拉地区夏季APW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呈显著负相关。当IPO为正位相时,对流层低层赤道太平洋(赤道印度洋)盛行西风(东风)异常,对流层高层与之相反,表明印度洋与太平洋上的Walker环流减弱;对流层低层的赤道印度洋南北两侧呈Gill型反气旋环流异常,印度季风偏弱,阿拉伯半岛至孟加拉一带盛行西北风异常,西风气流不利于水汽向孟加拉地区输送,同时反气旋型环流伴随的下沉气流不利于该区域水汽汇聚,使得孟加拉地区APW减少。反之,当IPO为负位相时,则有利于孟加拉地区夏季APW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地区 大气可降水量 水汽输送 海表面温度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下载PDF
2021年11月5—9日辽宁地区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鑫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8期243-245,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11月5—9日辽宁地区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展开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辽宁地区雨雪天气过程是在地面气旋和东北冷涡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此次天气过程中降水相态变换快,...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11月5—9日辽宁地区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展开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辽宁地区雨雪天气过程是在地面气旋和东北冷涡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此次天气过程中降水相态变换快,辽宁局部有非常好的水汽条件。850 hPa处有3条输送通道持续朝降水落区输送,为辽宁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同时,850 hPa低空比湿值最大值超过6 g/kg,达到暴雪阈值。地面气温的急剧下降为冻雨的形成带来了有利的条件。此次极端降雪天气给辽宁省设施农业、畜牧业等农业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地区 雨雪天气 东北冷涡 水汽条件
下载PDF
河南“21·7”特大暴雨水汽输送、收支和转化特征对局地强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超 崔春光 +5 位作者 徐慧燕 王晓芳 李艳 汪小康 许发雷 高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97-1511,共15页
针对河南“21·7”特大暴雨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利用FNL大气再分析资料、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开展了暴雨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下水汽输送、收支及转化特征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强盛... 针对河南“21·7”特大暴雨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利用FNL大气再分析资料、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开展了暴雨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下水汽输送、收支及转化特征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强盛稳定的台风烟花与中高纬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共同影响下建立的远距离水汽输送通道,使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内陆极端降水区。在局地中尺度低值系统产生的动力辐合和迎风坡地形的阻挡作用的共同影响下,远距离输送到极端降水区附近的水汽被有效地汇聚在极端降水区附近,并且依靠低层水汽动力辐合机制,使局地汇聚的水汽被进一步输送至对流层中高层,以此促进对流的发展。在对流上升运动和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的共同影响下,通过增强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使更多的水汽被输送到对流层中高层,促使水汽向云冰粒子和雹粒子的凝华转换过程增强,最终导致降水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降水效率在地形迎风坡处显著增强表征的水汽向雨水的高效转化,对极端降水的演变起到了极好的指示作用。上述研究不仅系统性揭示了暴雨多尺度系统影响下极端降水区内局地水汽的主要来源与消耗过程,而且从水汽诊断的角度加深了对极端降水发生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特大暴雨 多尺度系统 水汽输送 区域水汽收支 降水效率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及水汽异常输送 被引量:23
17
作者 汪秀清 陈长胜 +1 位作者 张智勇 石大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58,共6页
应用东北地区91个站46 a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和相应的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资料,通过旋转正交经验分解法分析了该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各分区旱涝年的水汽异常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区域... 应用东北地区91个站46 a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和相应的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资料,通过旋转正交经验分解法分析了该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各分区旱涝年的水汽异常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独立的区域。分别分析了各区域旱涝年与降水正常年水汽输送的差异,发现各区域旱涝年的异常水汽输送路径和关键区均存在明显的不同,且旱涝年异常水汽输送并不是简单的反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旱涝 水汽输送 区域性
下载PDF
华南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变异及其与西北部太平洋海气异常关联性初探 被引量:13
18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张启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58-2008年间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与西北部太平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潜热通量以及水汽输送异常的联系。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变化的主要模态显示,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58-2008年间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与西北部太平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潜热通量以及水汽输送异常的联系。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变化的主要模态显示,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呈同相变化,并以2~5年的年际变化最为显著。特别是近50年来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存在明显转折,即在1989年之前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呈减少趋势,之后表现为增多趋势。结果表明,西北部太平洋同期海气异常与我国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显著关联的关键区主要位于南海海域及其邻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该海域的海表温度、潜热通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重要因素,而南海北部水汽经向输送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引起华南夏季极端降水变异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可为我国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变异规律、机理及模拟预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海表温度 潜热通量 水汽输送 华南地区
下载PDF
江淮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收支 被引量:19
19
作者 卓东奇 郑益群 +1 位作者 李炜 李晓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4-251,共8页
该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东部区域1991年和1994年这两个夏季旱涝典型年的降水状况、水汽输送及收支状况等进行了综合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形势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流经其上的东西向水汽输送的变化。南亚夏... 该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东部区域1991年和1994年这两个夏季旱涝典型年的降水状况、水汽输送及收支状况等进行了综合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形势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流经其上的东西向水汽输送的变化。南亚夏季风强弱的变化对江淮流域的旱涝形成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中国东部夏季的偏西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南地区西边界,江淮流域夏季干旱年该地区西边界的水汽输入明显比洪涝年减少,因而在未来的中国东部旱涝预测中要特别重视西南地区西边界的水汽输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水汽输送 区域水汽收支 旱涝变化
下载PDF
1971—2010年三江源地区水汽输送变化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小凡 苏布达 +2 位作者 易善桢 周建中 翟建青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7-191,共5页
在利用三江源地区及邻近区域探空资料对NCEP/NCAR I再分析资料进行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1971—2010年再分析资料的逐日风场和比湿数据,分析三江源地区水汽输送的变化。结果表明:1971—2010年,经向流入三江源地区的水汽显著减少,使区... 在利用三江源地区及邻近区域探空资料对NCEP/NCAR I再分析资料进行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1971—2010年再分析资料的逐日风场和比湿数据,分析三江源地区水汽输送的变化。结果表明:1971—2010年,经向流入三江源地区的水汽显著减少,使区域总水汽收支也呈显著减少趋势。水汽通量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变化相对较小,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变化幅度则较大。三江源地区总水汽收支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冬季则无明显变化。三江源地区水汽输入明显减少,特别是6月和9月显著减少,对该地区降水形成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三江源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