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浅水湖泊高时空分辨率风场特征数值模拟研究:以巢湖为例
1
作者 杜飞 陈凯麒 +7 位作者 刘晓波 王世岩 黄爱平 董飞 刘畅 杜彦良 阳星 孙龙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9,共11页
【目的】大型浅水湖泊的风场是影响湖泊流场、水体富营养化和藻华运移聚集规律的关键因素之一,仅依托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难以有效捕捉湖面风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快速变化。为精细刻画湖泊高频变化风场,辨识其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巢... 【目的】大型浅水湖泊的风场是影响湖泊流场、水体富营养化和藻华运移聚集规律的关键因素之一,仅依托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难以有效捕捉湖面风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快速变化。为精细刻画湖泊高频变化风场,辨识其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巢湖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和地理静态数据,通过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模拟分析巢湖地区2019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风场变化过程。【结果】结果显示:巢湖区域风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湖面向陆面逐渐减弱;湖面主导风向为东风和偏东风,主导风速为二级至四级,湖面平均风速在11月最大,12月次之,5月最小,不同季节湖面平均风速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夏季和春季。【结论】结果表明:巢湖在白天(夜晚)出现冷(暖)湖效应,其风场在早上6时和夜晚23时出现陆风和湖风转换;西半湖受湖陆风和城市热岛影响显著,在夏季会出现明显的环湖湖风锋,其湖风锋穿透内陆距离约4.7~9 km;东半湖受山谷风影响显著,在东南部山脉以东湖区易形成低风速区,在湖口附近受狭管效应易形成高风速区。通过研究成果可进一步认知巢湖区域风场特征,为巢湖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风场 湖陆风 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美国统一预报系统研发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唐伟 于丹 +1 位作者 肖芳 贾朋群 《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第4期114-120,共7页
简要阐述了美国研发下一代统一预报系统的背景、目标和主要进展,总结了其采用的开放式研发机制和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数值预报模式研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借鉴美国的经验提出对中国数值预报模式研发的启示。
关键词 数值天气预报 统一预报系统 研发机制
下载PDF
The Tibetan Plateau Surface–Atmosphere Coupling System and Its Weather and Climate Effects: The Third 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Science Experiment 被引量:8
3
作者 Ping ZHAO Yueqing LI +26 位作者 Xueliang GUO Xiangde XU Yimin LIU Shihao TANG Wenming XIAO Chunxiang SHI Yaoming MA Xing YU Huizhi LIU La JIA Yun CHEN Yanju LIU Jian LI Dabiao LUO Yunchang CAO Xiangdong ZHENG Junming CHEN An XIAO Fang YUAN Donghui CHEN Yang PANG Zhiqun HU Shengjun ZHANG Lixin DONG Juyang HU Shuai HAN Xiuji ZHO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75-399,共25页
The Tibetan Plateau(TP) is a key area affecting forecasts of weather and climate in China and occurrences of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over the world.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e National Nat... The Tibetan Plateau(TP) is a key area affecting forecasts of weather and climate in China and occurrences of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over the world.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jointly initiated the Third Tibetan Plateau Atmospheric Science Experiment(TIPEX-Ⅲ) in 2013, with an 8–10-yr implementation plan. Since its preliminary field measurements conducted in 2013, routine automatic sounding systems have been deployed at Shiquanhe, Gaize, and Shenzha stations in western TP, where no routine sounding observations were available previously. The observational networks for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TP have also been established. Meanwhile, the plateau-scale and regional-scale boundary layer observations, cloud–precipitation microphysical observations with multiple radars and aircraft campaigns, and tropospheric–stratospheric air composition observations at multiple sites, were performed. The results so far show that the turbulent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 and sensible heat flux are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e earlier estimations at grassland, meadow, and bare soil surfaces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TP. Climatologically, cumulus clouds over the main body of the TP might develop locally instead of originating from the cumulus clouds that propagate northward from South Asia. The TIPEX-Ⅲ observations up to now also reveal diurnal variations, macro-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water-phase transition mechanisms, of cumulus clouds at Naqu station. Moreover, TIPEX-Ⅲ related studies have proposed a maintenanc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Asian "atmospheric water tower" and demonstrated the effects of the TP heating anomalies on African,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climates. Additionally, numerical modeling studies show that the Γ distribution of raindrop size is more suitable for depicting the TP raindrop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the M–P distribution, the overestimation of sensible heat flux can be reduced via modifying the heat transfer parameterization over the TP, and considering climatic signals in some key areas of the TP can improve the skill for rainfall forecast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China. Furthermore, the TIPEX-Ⅲ has been promoting the technology in processing surface observations, soundings, and radar observation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atellite retrieved soil moisture and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ontent products as well as high-resolution gauge–radar–satellite merged rainfall products, and facilitating the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forecasting, and data sharing op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field observation data processing weather and climate numerical forecasting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被引量:45
4
作者 赵平 李跃清 +26 位作者 郭学良 徐祥德 刘屹岷 唐世浩 肖文名 师春香 马耀明 余兴 刘辉志 假拉 谌芸 柳艳菊 李建 罗达标 曹云昌 郑向东 陈军明 肖安 远芳 陈东辉 潘旸 胡志群 张胜军 董立新 胡菊旸 韩帅 周秀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3-860,共28页
由于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自2013年的预试... 由于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自2013年的预试验开始, TIPEX-Ⅲ在高原西部狮泉河、改则和申扎新建全自动探空系统,填补了高原西部缺少常规探空站的空白;在高原中、西部建成土壤温、湿度观测网;实施了高原尺度和那曲区域尺度的边界层观测,那曲多型雷达和机载设备的云降水物理特征综合观测,高原多站的对流层-平流层大气成分观测。在研究成果方面,项目结果指出,在高原中、西部草原、草甸和裸土下垫面状况下地表热量湍流交换系数和感热通量明显低于过去较早的估计值;高原主体的对流云活动主要不是来自南亚季风区的向北传播,而可能是局地发展所致;揭示出那曲对流云日变化特征、云宏微观特征以及云中水不同相态之间的转化机制,提出了夏季高原加热在维持亚洲大气"水塔"中的作用,以及高原加热对亚洲、非洲、北美洲气候的调节作用。在数值预报模式中,Γ分布比M-P分布更适合于高原雨滴谱特征,通过改进高原热传导过程参数化方案可以降低模式中高估的地表感热,并提升模式对中国中、东部雨带的模拟能力;此外,考虑青藏高原关键区信号可以提升中国中、东部降水的预报技巧。TIPEX-Ⅲ还带动了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天气业务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观测数据加工处理业务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国家级土壤湿度、水汽含量等遥感产品和高分辨率多源降水融合产品的质量,促进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数据共享业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外场观测 数据加工处理 天气气候机理 数值预报
下载PDF
FY-3卫星应用和发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忠东 张鹏 +3 位作者 谷松岩 朱爱军 胡秀清 杨军 《上海航天》 CSCD 2017年第4期1-7,共7页
回顾了风云三号(FY-3)卫星的应用和发展历程。介绍了FY-3卫星装载的成像、大气探测、辐射收支探测、大气成分监测和空间环境监测器5类仪器包,可实现从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热红外到微波的多种电磁波谱段的遥感和探测。给出了... 回顾了风云三号(FY-3)卫星的应用和发展历程。介绍了FY-3卫星装载的成像、大气探测、辐射收支探测、大气成分监测和空间环境监测器5类仪器包,可实现从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热红外到微波的多种电磁波谱段的遥感和探测。给出了地面应用系统生成的大气、陆地、海洋和空间天气等科学和应用领域的卫星遥感信息产品及其分辨率与精度。列举了部分典型的FY-3卫星数据在数值天气预报、臭氧和二氧化碳等大气成分和气候监测、生态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结果。展望了未来FY-3卫星的发展,其中包含的4颗卫星,按晨昏、上午、下午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3颗和倾斜轨道降水测量卫星1颗布局安排,组网完整的FY-3业务卫星的综合观测能力将有极大的提高,带动我国气象卫星应用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卫星 有效载荷 遥感信息产品 数值天气预报 大气成分和气候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 灾害监测 组网观测
下载PDF
我国暴雨机理与预报研究进展及其相关问题思考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思雄 孙建华 《暴雨灾害》 2019年第5期422-430,共9页
为了不断提高对我国暴雨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和暴雨预报的准确率,本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暴雨机理与预测研究历程与重要成果进行了回顾,首先简要介绍了热带季风及其变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阻塞高压对我国暴雨的影响;然后,概述了... 为了不断提高对我国暴雨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和暴雨预报的准确率,本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暴雨机理与预测研究历程与重要成果进行了回顾,首先简要介绍了热带季风及其变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阻塞高压对我国暴雨的影响;然后,概述了我国梅雨期暴雨、华北暴雨与华南前汛期暴雨、登陆台风暴雨与西部地区强降水、青藏高原及不同地形对暴雨影响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最后,探讨了我国发展更精细暴雨定量降水数值预报的前景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暴雨研究与预报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几个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机理 暴雨预报 数值预报 天气系统 地形影响
下载PDF
大气科学的世纪进展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41
7
作者 张大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2-824,共13页
今天的大气科学已从20世纪初经验的阐述转变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客观定量化的一门数理学科,其发展步伐在近50年来不断加快.文章回顾了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在探测、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3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大气科学在21世纪的潜在... 今天的大气科学已从20世纪初经验的阐述转变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客观定量化的一门数理学科,其发展步伐在近50年来不断加快.文章回顾了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在探测、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3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大气科学在21世纪的潜在发展作一展望.大气探测、计算能力和信息输送方面的技术进步无疑是近代和未来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巨大动力.这些技术进步促使数值模式分辨率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实测和卫星等遥感资料在通过反演和同化进入模式初始条件和全球气象分析场,模式物理过程和参数化逐步趋向现实,从而使全球和区域数值预报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对大量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和许多气候子系统耦合模式的若干试验,大大提高了对造成气候变化和影响的物理、动力机制的认识;特别是对全球气温变暖,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ENSO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机制和过程的认识.近期数值天气预报则趋向于模式发展的统一、预报时效的增加和对有足够成员且有代表性的集合预报的日益重视.气候研究将致力于减少各物理和化学过程参数化、分辨率等因素在模式中的不确定性,逐步达到跨月、季节直至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合理预测.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地球-空间系统各变量的观测和预报将逐步数字化、自动化,人们可提前3~5 d得知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间和地点的概率,人工影响天气等学科在21世纪将会有突破.同时,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地球-空间综合观测系统,发展能'包罗万象'的地球-空间-减灾的统一模式.然后综合利用大量观测和模式资料,及时掌握地球-空间系统中的各尺度变化规律,以确保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研究 气象探测 数值模式分辨率
下载PDF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海燕 何金海 朱志伟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年第3期1-8,共8页
回顾和总结了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主要研究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与ENSO的相互作用、动力学机制及其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季节内振荡在延伸期预报中的可能应用,并从季节内振... 回顾和总结了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主要研究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与ENSO的相互作用、动力学机制及其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季节内振荡在延伸期预报中的可能应用,并从季节内振荡的角度提出了制作延伸期预报的思路和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 机制 影响 延伸期预报.
下载PDF
城市化对成都地区夏季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程志刚 孙晨 +1 位作者 毛晓亮 杨欣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386-393,共8页
为探讨成都城市化对成都地区夏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耦合了单层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模式WRF对成都地区1991~2000年10年夏季进行高精度(2 km)的数值模拟,并进行有城市下垫面的控制试验和无城市下垫面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 为探讨成都城市化对成都地区夏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耦合了单层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模式WRF对成都地区1991~2000年10年夏季进行高精度(2 km)的数值模拟,并进行有城市下垫面的控制试验和无城市下垫面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WRF模式较好模拟出成都地区的夏季气温特征,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十分明显,且夜间城市热岛强度高于白天;(2)城市化使成都地区形成了城市干岛,地表水汽显著减小而一定高度处水汽增加;(3)城市建筑物的增加使城区及城区下风方向风速减小,建筑物的阻挡作用使主导风产生绕流,城区迎风侧及两边风速略微增加;(4)城市下垫面使潜热通量减小,感热通量增大,城市下垫面在白天吸收净辐射能量并将部分能量存储为储热项,并通过感热、潜热加热大气,夜间则作为热源释放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数值模拟 城市化 下垫面 WRF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云系发展演变及云物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小娟 陶玥 +1 位作者 刘国强 彭宇翔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5-425,共11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的数值模拟,结合NECP/FNL再分析资料、地面、探空、多普勒雷达基数据和卫星产品等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3月30日发生在贵州省西南部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研究了有利于冰雹...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的数值模拟,结合NECP/FNL再分析资料、地面、探空、多普勒雷达基数据和卫星产品等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3月30日发生在贵州省西南部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研究了有利于冰雹发生的环流特征和环境条件,分析了冰雹云系的发展演变特征、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初步分析了冰雹形成的云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是典型的低压辐合线型降雹类型,地面降雹位置位于700 hPa切变线和近地面辐合线附近及南侧;发生此次冰雹过程的对流云系经历了对流云系的初生阶段、合并加强阶段、成熟降雹阶段和东移阶段。贵州地区上空对流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具有混合相云特征,高层为冰晶、雪,中层为云水、霰,低层为雨水、冰雹。霰和云水是形成雨水和冰雹的主要来源,霰撞冻过冷云水和霰的自动转化是冰雹形成的主要微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 数值模拟 云物理机制 冰雹
下载PDF
中国东部气溶胶活化颗粒物浓度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贵志成 郑益群 +2 位作者 钱贞成 何宏让 曾新民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1-791,共11页
该工作利用区域模式(WRF),对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区域的气溶胶活化颗粒物浓度增加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气溶胶活化颗粒物后,我国东部许多地区的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减少,华东大部分地区的地表2m气温降低;降水对气溶胶... 该工作利用区域模式(WRF),对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区域的气溶胶活化颗粒物浓度增加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气溶胶活化颗粒物后,我国东部许多地区的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减少,华东大部分地区的地表2m气温降低;降水对气溶胶活化颗粒物浓度增加的响应较为复杂,缺乏一致的规律性,但增加活化颗粒物后,我国东部许多地区的降水明显减少;由气溶胶活化颗粒物浓度变化造成的大气水汽输送和水汽含量的变化,是气溶胶间接效应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不同地区的气溶胶活化颗粒物浓度增加,使得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低层气温降低、大气湿度降低、降水减少,呈现出干冷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气候效应 数值模拟 WRF模式
下载PDF
福建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婷婕 周顺武 +3 位作者 陈艺芳 阎访 徐威 王宇飞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0-976,共7页
为探讨秋季暴雨的形成机制,利用WRF模式对福建2011-11-08-2011-11-10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验证模拟结果有效的基础上,利用WRF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其动力和热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秋季暴雨产生在... 为探讨秋季暴雨的形成机制,利用WRF模式对福建2011-11-08-2011-11-10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验证模拟结果有效的基础上,利用WRF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其动力和热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秋季暴雨产生在高层西南急流控制、低层热带低压逐渐北抬,且与冷空气相互作用的形势下,具有降水均匀、持续时间长且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内陆和沿海的降水机制不同,雨带位置与西南急流辐合线、低空急流脉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低层冷平流区和上升运动区相互叠置,低层正垂直涡度区与负散度区叠加,能很好地反映降水落区。正涡度柱和负散度柱对应了最强小时降水,可作为暴雨落区和雨强的指示物理量,为福建秋季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暴雨 WRF模式 数值模拟 机制分析 福建
下载PDF
城市下垫面特性对辐射雾生消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龚梅 尹球 杨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5-402,共8页
针对城市下垫面条件进行合理的参数设置,将城市影响引入辐射雾模式,并结合NCEP/CFSv2(Climate Forecaset System Verison2)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0年2月8日发生在上海宝山的一次辐射雾过程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受城市地表... 针对城市下垫面条件进行合理的参数设置,将城市影响引入辐射雾模式,并结合NCEP/CFSv2(Climate Forecaset System Verison2)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0年2月8日发生在上海宝山的一次辐射雾过程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受城市地表影响,感热输送成为城市地表加热大气的主要方式;城市下垫面的湍流交换作用较强,近地面湍流交换系数最大可达2.0 m2/s;(2)城市辐射雾的起雾高度比农村高,雾首先在32 m高度上形成,且雾顶可发展到150 m高度;上部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波辐射冷却引起的水汽凝结;而8 m以下气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重力沉降导致的含水量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辐射雾 数值模拟 城市化 生消机制
下载PDF
华南海雾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涂石飞 韩利国 +2 位作者 徐峰 徐建军 植炫惠 《海洋气象学报》 2019年第4期12-20,共9页
从海雾的气候特征、生消机制、微物理化学特征、遥感监测和模式预报等方面,回顾近年来开展的华南地区海雾研究。结果表明:华南海雾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华南海雾的年际、年代际特征,华南不同地区的海雾微物理化学特... 从海雾的气候特征、生消机制、微物理化学特征、遥感监测和模式预报等方面,回顾近年来开展的华南地区海雾研究。结果表明:华南海雾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华南海雾的年际、年代际特征,华南不同地区的海雾微物理化学特征以及海面海雾与陆面海雾观测对比研究还不够,遥感监测及模式预报方面还有一定欠缺。为了对华南海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些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海雾 气候特征 生消机制 微物理化学特征 遥感监测 模式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