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魏易代与高堂隆“切谏”诗学
1
作者 袁济喜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1期63-77,共15页
高堂隆是三国时魏国的重要政治人物,经历了武帝、文帝与明帝三个时期,他秉持儒家人格风操,对当时的政治活动发表了许多看法。尤其是他勇于对魏明帝劳民伤财、穷奢极欲的行为进行谏阻,利用经学加以说服,光大了儒家诗学的切谏精神,发展了... 高堂隆是三国时魏国的重要政治人物,经历了武帝、文帝与明帝三个时期,他秉持儒家人格风操,对当时的政治活动发表了许多看法。尤其是他勇于对魏明帝劳民伤财、穷奢极欲的行为进行谏阻,利用经学加以说服,光大了儒家诗学的切谏精神,发展了汉代的诗学,并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堂隆 魏国政治 切谏 诗学
下载PDF
甘肃敦煌新出魏晋十六国镇墓文研究
2
作者 魏军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2014-2015年,甘肃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对研究古代敦煌姓氏家族及基层行政组织演变问题,均具有重要价值。镇墓文记录翟氏、窦氏、钟氏、孙氏、王氏等5姓7人,补充和丰富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姓氏资料,也弥补... 2014-2015年,甘肃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对研究古代敦煌姓氏家族及基层行政组织演变问题,均具有重要价值。镇墓文记录翟氏、窦氏、钟氏、孙氏、王氏等5姓7人,补充和丰富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姓氏资料,也弥补相关家族人物活动的时代缺环。镇墓文记录曹魏、前凉、后凉时期敦煌乡里名称,不仅填补曹魏、后凉在敦煌设乡里的资料空白,也证明十六国时期敦煌乡里设置、名称沿革的延续性,还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乡里百姓埋葬地和组织名称的新变化,推进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乡里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国 敦煌镇墓文 姓氏 基层行政组织
下载PDF
魏晋十六国经略河湟探赜
3
作者 杨荣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鲜卑、氐、羌和卢水胡部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等诸政权相继深入河湟展开经营进行角逐,并随着河湟地区复杂的民族形势以及十六国各政权间的战和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各政权在河湟地区定都城、置郡县、设护军,发展经济和农业,传承传播中原政治文化制度,开发建设河湟,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国 经略 河湟
下载PDF
吴蜀立国策略与荆州之争考论
4
作者 陈思瑞 桂珍明 《孙子研究》 2024年第3期87-99,共13页
从地理形势上看,吴国和蜀国在立国之战略规划方面存在重叠的部分,这是二者矛盾集中的焦点。从短时期看,孙、刘集团皆对荆州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故而集中争夺此地。从长远的策略来看,吴国企图占据包括益州在内的长江上游的战略规划难以实... 从地理形势上看,吴国和蜀国在立国之战略规划方面存在重叠的部分,这是二者矛盾集中的焦点。从短时期看,孙、刘集团皆对荆州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故而集中争夺此地。从长远的策略来看,吴国企图占据包括益州在内的长江上游的战略规划难以实现,而蜀国从荆州北伐的策略亦在荆州争夺失败后无从执行。这一切的转折点即以蜀国失去其所占荆州部分为标志。总之,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吴、蜀二国基于立国之策的冲突,导致二者对曹魏攻势减弱。而占据北方广阔地域的曹魏,在长期与吴、蜀的征战之中,削弱了对手的实力。曹魏灭蜀后,西晋代魏而占据益州地利,利用处于长江上游的军事地理优势征伐孙吴,最终统一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国 蜀国 曹魏 立国之策 荆州之争 三国时期
下载PDF
“郑卫之音”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宗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57,共5页
“郑卫之音”命题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历代不少学者的评论阐发。本文从“郑卫之音”命题的含义,历代学者对其的看法,这一命题引起争议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诸多方面做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评述。
关键词 郑卫之音 孔子 综述
下载PDF
面对社会与面对生命——论向秀、嵇康对《庄子》的不同解读 被引量:8
6
作者 马良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39,共7页
同是一部《庄子》 ,向秀与嵇康有着不同的解读。向秀是面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尖锐矛盾 ,在“人间世”里为乱世士人寻找一条安顿心灵和生命的道路。嵇康则是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 ,他试图通过开掘精神世... 同是一部《庄子》 ,向秀与嵇康有着不同的解读。向秀是面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尖锐矛盾 ,在“人间世”里为乱世士人寻找一条安顿心灵和生命的道路。嵇康则是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 ,他试图通过开掘精神世界的空间 ,于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 ,进入其中作“逍遥游”。前者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后者是个体觉醒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秀 嵇康 庄子 《庄子》 哲学解读 个体 社会 自然 哲学思想 名教 魏晋时期
下载PDF
《青青陵上柏》的作者与作年辨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明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1,共4页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向来是汉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异彩纷呈。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向来是汉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异彩纷呈。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掀起文学界的波澜,推进了汉魏古诗研究的进程。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提出其作者为东汉无名氏,这也是20世纪以来最为流行的主流观点。从《青青陵上柏》描写的内容来看,其作者也应当是东汉末年无名氏,在没有新材料的情况下否定《青青陵上柏》为东汉之作恐非易事。其作者应是一位出身社会中层的士人而不是曹植,其诗作生动记录了东汉末年社会危局及士人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青陵上柏》 《古诗十九首》 汉魏文学 《后汉书》 曹植
下载PDF
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兹全 《河北学刊》 2003年第6期146-150,共5页
虽然人身依附关系古已有之,但是到汉魏之际它却有了质的变化。王莽改"奴婢曰私属",是奴主关系向半自由的隶属关系的开始;曹魏末年给公卿以下及贵势之家以租牛客户,则是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转化的完成。前者是奴隶身份的提高,... 虽然人身依附关系古已有之,但是到汉魏之际它却有了质的变化。王莽改"奴婢曰私属",是奴主关系向半自由的隶属关系的开始;曹魏末年给公卿以下及贵势之家以租牛客户,则是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转化的完成。前者是奴隶身份的提高,后者是编户民身份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之际 依附关系 隶属关系 量变到质变
下载PDF
《三国志·魏书》程度副词的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诒三 《殷都学刊》 2001年第3期99-101,共3页
《三国志·魏书》中程度副词既有从上古汉语中继承下来的,又有汉魏时期新产生的;各组意义相近的程度副词形成了在意义上有联系又有区别,使用上有共性又有分工的系统,反映出中古程度副词向整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程度副词 《三国志·魏书》 意义 中古汉语 语法
下载PDF
诸葛亮北伐目的新论——以多重战略目的及其实现程度为中心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榕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提出刘备跨有荆益后北伐的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后来法正建议刘备北伐汉中时提到了包括"尊奖王室"、"蚕食雍、凉"在内的三重目的,这对诸葛亮应会有影...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提出刘备跨有荆益后北伐的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后来法正建议刘备北伐汉中时提到了包括"尊奖王室"、"蚕食雍、凉"在内的三重目的,这对诸葛亮应会有影响。诸葛亮秉政期间北伐的目的应有三大层次:兴复汉室、推进统一为第一层次;扩大占领区、联络氐羌、搜罗人才、疲敝魏国等为第二层次;以弱示强、以攻为守、凝聚内部等为第三层次。就北伐的成效看,第一层次的目的远未实现,第二层次的目的或多或少有所实现,第三层次的目的大致实现。诸葛亮的北伐就目的来说,与孙权的北伐有明显区别;就后果而言,与姜维的北伐也有重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刘备 孙权 蜀汉 魏国 北伐
下载PDF
谈偃师焦村魏石经《尚书·无逸》残石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振华 王学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5期89-91,69,共4页
1978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东南约18公里的偃师焦村之野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之曹魏正始石经残石,6行19字,经文“家……勤劳……不则……昔在……宁……外”,为《尚书·无逸》篇开首,复原后知为正始石经第廿石中心偏左部... 1978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东南约18公里的偃师焦村之野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之曹魏正始石经残石,6行19字,经文“家……勤劳……不则……昔在……宁……外”,为《尚书·无逸》篇开首,复原后知为正始石经第廿石中心偏左部位残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 曹魏 三体石经 残石
下载PDF
北魏解散部落政策与领民酋长制之渊源新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牟发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共12页
前秦攻灭代国后,通过"散其部落"之措置,解散了拓跋部族联合体。北魏道武帝的解散部落政策,实取法于前秦,亦即将所征服或来附的部族联合体分割成更小的部族单位,纳入到北魏国家的统治体制中,部落组织和原本世领部落的酋长对部... 前秦攻灭代国后,通过"散其部落"之措置,解散了拓跋部族联合体。北魏道武帝的解散部落政策,实取法于前秦,亦即将所征服或来附的部族联合体分割成更小的部族单位,纳入到北魏国家的统治体制中,部落组织和原本世领部落的酋长对部民的统治权仍得以保存。这种得到国家认可、授权的部落酋长,北魏名之为"领民酋长"。这种性质的领民酋长实亦见之于十六国,并为北魏所取法。从比较研究视角考察十六国时期的解散部落和领民酋长,有助于深入理解北魏解散部落政策和领民酋长制度的渊源及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十六国 解散部落 领民酋长 制度渊源
下载PDF
先秦时期赵国农业发展政策与魏国、秦国之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书增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39-43,共5页
先秦时期赵、魏、秦等国统治者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赵国实行农商并重的经济发展政策,而魏、秦等国则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两种不同的农业政策的施行,使魏、赵、秦分别成为战国早、中、晚期强大的国家。虽然这三... 先秦时期赵、魏、秦等国统治者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赵国实行农商并重的经济发展政策,而魏、秦等国则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两种不同的农业政策的施行,使魏、赵、秦分别成为战国早、中、晚期强大的国家。虽然这三个国家都认识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因各国重视农业的力度、着眼点以及目的性的不同,导致这些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结局。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对国家的民情民俗和社会风尚的改变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魏、赵、秦国家势力的不断消长反映了农业政策的潜在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农业政策 赵国 魏国 秦国
下载PDF
《三国志演义》魏氏刊本试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世德 夏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8-48,共11页
《三国志演义》魏氏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或万历以后的福建建阳刊本,它属于《三国志演义》二十卷本中的简本。它删减的内容主要是:细节描写,人物对话,人物出身介绍,正文中所插入的诗论等。魏氏刊本参照了杨美生刊本进行刊刻,二者有着共同... 《三国志演义》魏氏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或万历以后的福建建阳刊本,它属于《三国志演义》二十卷本中的简本。它删减的内容主要是:细节描写,人物对话,人物出身介绍,正文中所插入的诗论等。魏氏刊本参照了杨美生刊本进行刊刻,二者有着共同的底本或祖本。魏氏刊本和美玉堂刊本之间的关系,以及美玉堂刊本和杨美生刊本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魏氏刊本 版本研究
下载PDF
阮籍至东平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牛贵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8-50,共3页
阮籍之所以要到东平,司马昭之所以一听阮籍要去东平就大悦,去后之所以仅十余日就还,就在于阮籍通过到东平和《东平赋》向司马昭明确了立场和态度,并表示要对其有所作为。
关键词 阮籍 魏晋文学 东平赋
下载PDF
士族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叔宁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9-32,共4页
士族集团形成于东汉 ,并于东汉后期作为第三种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庶族阶层的代表曹操终其一生对士族豪强实行抑制与打击的政策 ,但迫于形势 ,又不得不同时实行拉拢政策。正是由于曹氏集团对士族集团的拉拢与妥协 ,九品中正制得以... 士族集团形成于东汉 ,并于东汉后期作为第三种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庶族阶层的代表曹操终其一生对士族豪强实行抑制与打击的政策 ,但迫于形势 ,又不得不同时实行拉拢政策。正是由于曹氏集团对士族集团的拉拢与妥协 ,九品中正制得以创设 ,从而 ,为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士族门阀制度 九品中正制 士族集团
下载PDF
河西出土魏晋十六国文献纪年信息申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贾小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112,共7页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国 河西 出土文献 纪年
下载PDF
周朝宋国与王室关系刍议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凤祥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117-122,共6页
宋国是西周初年最重要的诸侯封国之一,从公元前1040年微子启受封建国,至公元前286年为齐、楚、魏所灭,享国754年,几乎伴随着周王朝兴衰始终。微子启乃殷商之后、"亡国之余",却被封为公爵,周公以客礼待之,既说明了周公对殷商... 宋国是西周初年最重要的诸侯封国之一,从公元前1040年微子启受封建国,至公元前286年为齐、楚、魏所灭,享国754年,几乎伴随着周王朝兴衰始终。微子启乃殷商之后、"亡国之余",却被封为公爵,周公以客礼待之,既说明了周公对殷商旧贵族微子启的看重,又体现了周公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统治谋略。周王室与宋国之间既是主客又是君臣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宋国在周代诸侯国中具有的特殊地位,直接影响着宋国的发展和对外交往,其邦交活动亦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朝 宋国 微子启 君臣
下载PDF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窖穴遗迹2016年度植物浮选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永刚 张帅 韩炳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位于晋源区苗圃内,2016年发掘中,对该遗址东组建筑基址的两座窖穴遗迹进行了系统的采样与浮选。38份土样中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共计2696粒,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大豆、豌豆、大麻、小麦、青稞等8种,非农...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位于晋源区苗圃内,2016年发掘中,对该遗址东组建筑基址的两座窖穴遗迹进行了系统的采样与浮选。38份土样中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共计2696粒,其中农作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大豆、豌豆、大麻、小麦、青稞等8种,非农作物种子以藜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洋车前草、狗尾草、马蔺、锦葵、稗等,同时还出土有可食用的甜瓜和蛇莓。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窖穴浮选结果对深入认识魏晋十六国时期晋阳地区生业方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 魏晋十六国 窖穴 炭化植物遗存
下载PDF
魏蜀吴襄阳争战论略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新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5-9,共5页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提升了襄阳的行政地位,造就了襄阳"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襄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