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外感热病学卫气营血辨治体系重构探究
1
作者 贾志新 王艳 +2 位作者 张瑞卿 李东明 赵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21-223,228,共4页
中医学理论辨治外感热病具有优越性,但目前常用的辨治外感热病的方法不统一,建立起一套系统、成熟的辨治体系势在必行。以阴阳理论为指导建构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卫气营血辨治体系具有可行性,把传统的卫气营血辨证按照阴阳进一步划分为卫... 中医学理论辨治外感热病具有优越性,但目前常用的辨治外感热病的方法不统一,建立起一套系统、成熟的辨治体系势在必行。以阴阳理论为指导建构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卫气营血辨治体系具有可行性,把传统的卫气营血辨证按照阴阳进一步划分为卫之阴阳(卫分阴证、卫分阳证)、气之阴阳(气分阴证、气分阳证)、营之阴阳(营分阴证、营分阳证)、血之阴阳(血分阴证、血分阳证),从而使阴阳理论指导构建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治体系成为可能。以期推动中医外感热病学科的发展,带动中医经典课程的整合,方便临床诊疗技能的掌握,充分发挥其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感热病学 卫气营血 辨证论治体现 卫阴 卫阳
下载PDF
魏孟玲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气虚血瘀证
2
作者 仇天歌 姚铁 +1 位作者 李晨晨 魏孟玲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97-1701,共5页
魏孟玲教授认为,“阳化气”不及和“阴成形”太过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气虚血瘀证契合,结合胸痹的“阳微阴弦”和“瘀血”提出扶阳活血法,主张补气通阳、活血化瘀,并在“阳... 魏孟玲教授认为,“阳化气”不及和“阴成形”太过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气虚血瘀证契合,结合胸痹的“阳微阴弦”和“瘀血”提出扶阳活血法,主张补气通阳、活血化瘀,并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下通过益气温阳之法,补气阳之本以增强化气功能,同时气化抑制其瘀血之标,辅以活血通脉以祛除有形瘀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两擅其功,实现“形气相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治疗的根本大法在于补其不足,泄其有余,调和致中,恢复“阳化气,阴成形”之平衡,运用原明忠教授的益气通脉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甚佳,通过恢复“化气与成形”的动态平衡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达到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后 “阳化气 阴成形” 益气通脉汤 气虚血瘀证 魏孟玲
下载PDF
基于“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理论探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节律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先惠 东欣 陈泓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76-680,共5页
十二指肠溃疡的节律性疼痛多在夜间发生或加重,这与《黄帝内经》中的“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理论相合。文章立足于此,依据阴阳学说、营卫气血理论及西医相关研究对十二指肠溃疡在夜间病情加重的现象进行分析,以求能够更全面地把握... 十二指肠溃疡的节律性疼痛多在夜间发生或加重,这与《黄帝内经》中的“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理论相合。文章立足于此,依据阴阳学说、营卫气血理论及西医相关研究对十二指肠溃疡在夜间病情加重的现象进行分析,以求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该病的中医病机,为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发病节律 昼夜阴阳 营卫气血
下载PDF
“营卫和”与《黄帝内经》睡眠理论 被引量:8
4
作者 马佳 樊旭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5年第5期173-174,共2页
《黄帝内经》认为睡眠现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固有特征,是人应于天地自然的结果;睡眠生理、病理认识源于阴阳、五脏藏神、经络、营卫气血运行等;提出营卫对睡眠的物质基础、生理机制、觉醒机制及病理机制有着深刻影响,并一直指导后世医家... 《黄帝内经》认为睡眠现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固有特征,是人应于天地自然的结果;睡眠生理、病理认识源于阴阳、五脏藏神、经络、营卫气血运行等;提出营卫对睡眠的物质基础、生理机制、觉醒机制及病理机制有着深刻影响,并一直指导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天人相应-是睡眠基础,营卫和-寤寐觉醒机制:营卫常-寤寐、卫气阴出阳-觉醒、昼精夜瞑-良好睡眠;睡眠障碍实质是卫气运行异常,邪气厥逆阴,客于五脏六腑,足阳明阴蹻经脉不通、营阴不足,卫气不能从阳入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天人相应 营卫和 黄帝内经 卫气阴出阳 昼精夜瞑 睡眠障碍
下载PDF
半身汗出证机辑要 被引量:2
5
作者 崔文竹 薛一涛 +2 位作者 王友娟 刘鹏 陈炜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10期72-74,共3页
半身汗出作为汗出的特殊类型,以往医家多认为其为偏瘫之前兆,以不汗出为病侧。实则不尽如此,半身汗出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结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多样,汗出可见于上、下半身,左、右半身,可有一侧汗出增多,一侧... 半身汗出作为汗出的特殊类型,以往医家多认为其为偏瘫之前兆,以不汗出为病侧。实则不尽如此,半身汗出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结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多样,汗出可见于上、下半身,左、右半身,可有一侧汗出增多,一侧汗出正常或是少汗,亦见一侧汗出减少或无汗,另一侧正常。病机亦有虚实不同,实者可见湿热之邪熏蒸,热邪迫津外泄,或有形实邪阻滞,汗路痹阻,或邪气阻于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气血失和。虚者责之于气血亏虚,或阳气亏虚,气血不能周流全身,或阴虚火旺,虚火迫津外泄。病机总属营卫失和,气血不能周流全身,津液外泄失调。治疗应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湿热为患予以清利湿热,通利气机;邪阻气滞予以疏肝理气,调和气血;气血虚弱予以补益气血;阳气亏虚予以温阳调营;阴虚内热予以滋阴清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身汗出 营卫失和 少阳枢机不利 阴虚内热 阳气亏虚 湿热郁蒸 气血亏虚 邪瘀阻滞 吴承玉
下载PDF
祛风六法治疗慢性皮肤病
6
作者 达文慧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4S期82-83,共2页
慢性皮肤病多因风所致,风有内外之分,外风系人体因为受到外界自然风侵袭而发病,内风乃人体因脾虚运化不良、生成无源、气血两亏、生风化燥。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表现,治法也不同。祛风六法包括清热凉血祛风法、温阳散寒祛... 慢性皮肤病多因风所致,风有内外之分,外风系人体因为受到外界自然风侵袭而发病,内风乃人体因脾虚运化不良、生成无源、气血两亏、生风化燥。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表现,治法也不同。祛风六法包括清热凉血祛风法、温阳散寒祛风法、化湿除痰祛风法、养血滋阴祛风法、活血化瘀祛风法以及益气固卫祛风法,辨证治疗,灵活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皮肤病 祛风六法 清热凉血 温阳散寒 化湿除痰 养血滋阴 活血化瘀 益气固卫
下载PDF
从阳虚论述盗汗 被引量:3
7
作者 罗颖丰 王志刚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12期72-73,共2页
盗汗一症临床多见,但医家多以阴虚立论。笔者着眼于阴阳,阐述汗的生成、阴虚阳虚的形成、寤寐时阴阳的转化,辨证盗汗属于阳虚证。
关键词 盗汗 阴阳 寤寐 营卫
下载PDF
符为民从肝论治偏头痛经验 被引量:9
8
作者 方雪 陈炯华 王永生 《河南中医》 2022年第1期54-58,共5页
符为民教授认为,肝失疏泄,气血不和,脑络不通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治疗宜从肝论治,疏肝解郁、调畅气血为治疗关键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符教授将偏头痛分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肝经瘀血、肝阳不足、肝血亏虚、肝肾阴虚7个证型... 符为民教授认为,肝失疏泄,气血不和,脑络不通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治疗宜从肝论治,疏肝解郁、调畅气血为治疗关键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符教授将偏头痛分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肝经瘀血、肝阳不足、肝血亏虚、肝肾阴虚7个证型,分别予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清肝泻火、凉血止痛,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活血通窍、化瘀止痛,温肝散寒、降逆止痛,调血养血、柔肝止痛,补益肝肾、养阴止痛的治法。此外,符教授治疗偏头痛时,擅用虫类药,常用归肝胆经之引经药,主张情志干预,提倡配合针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从肝论治 肝郁气滞证 肝火上炎证 肝阳化风证 肝经瘀血证 肝阳不足证 肝血亏虚证 肝肾阴虚证 符为民
下载PDF
基于“卫阴”概念的卫分证证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志新 杨杰 +6 位作者 梁葆朱 梁晓崴 李东明 王欢 元海军 程树英 冯明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基于“卫阴”概念,探究中医治疗卫表证候的辨治特点。方法:对民国以前古代医案中卫分证的症状表现、用药特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证治特点。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与感邪性质、病位相关的6种不同证型。治疗卫分证的药物性寒凉、味... 目的:基于“卫阴”概念,探究中医治疗卫表证候的辨治特点。方法:对民国以前古代医案中卫分证的症状表现、用药特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证治特点。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与感邪性质、病位相关的6种不同证型。治疗卫分证的药物性寒凉、味甘苦辛者居多,且多归肺脾胃经,甘草、连翘、黄芩使用频次居前3位,养“卫阴”药物以麦冬、甘草、天花粉、芦根、玄参、生地、桑叶、葛根、石斛为主。卫分证的证候表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中上二焦的病症为多,其治疗以祛邪为主,养护卫阴为辅,同时应根据病性及具体病位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护阴药物。结论:运用“卫阴”理论辨治卫分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阴 卫阳 卫气 寒温统一 数据研究
下载PDF
外感病传变规律 被引量:6
10
作者 田合禄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22期51-54,共4页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的传变规律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阴"传变规律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病发于阳 病发于阴 卫气营血 邪入膜原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自噬障碍探讨冠心病“阳微阴弦”的科学内涵
11
作者 潘婷婷 宋子贤 +2 位作者 赵晗 周倩倩 张泽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63-467,共5页
“阳微阴弦”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主要病机,阳气虚衰、痰瘀互结是贯穿疾病始终的病机特点。线粒体自噬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障碍不仅降低动脉血管弹性和斑块稳定性,而且加速血管平滑肌细胞... “阳微阴弦”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主要病机,阳气虚衰、痰瘀互结是贯穿疾病始终的病机特点。线粒体自噬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障碍不仅降低动脉血管弹性和斑块稳定性,而且加速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凋亡。线粒体自噬障碍与阳气虚衰相似,即“阳微”。阳气虚衰日久,痰瘀内生,即“阴弦”,与线粒体自噬障碍引起的代谢废物蓄积相似。故线粒体自噬障碍是“阳微”的微观病理基础,是“阴弦”的关键病理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阳微阴弦” 线粒体自噬 阳气虚衰 痰瘀互结 痰浊 瘀血
下载PDF
从六经欲解时和开合枢理论探讨失眠证治 被引量:8
12
作者 续海卿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1623-1626,共4页
从六经欲解时调理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失眠的治疗效果。其主要治法为:开太阳、调营卫,即开达卫气,使卫气昼夜循行正常、营卫之气调和;合阳明、降阴气,即收敛阳明之气,使过亢的阳气下降而潜藏,则阴气也随之而下降;舒达少阳之... 从六经欲解时调理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失眠的治疗效果。其主要治法为:开太阳、调营卫,即开达卫气,使卫气昼夜循行正常、营卫之气调和;合阳明、降阴气,即收敛阳明之气,使过亢的阳气下降而潜藏,则阴气也随之而下降;舒达少阳之枢机,使五脏安宁则五脏神藏;运太阴、聚阴气,即运化太阴之脾气,以滋养五脏之津液而聚阴气;收厥阴、藏相火,即根据厥阴为阴尽阳生和内藏少阳相火的特点,治疗要以收藏阴精和敛藏相火为法;转少阴、交心肾,即疏转少阴之心肾,使水火既济、天地交泰,则阴阳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六经欲解时 开合枢理论 开太阳、调营卫 合阳明、降阴气 舒少阳、安五脏 运太阴、聚阴气 收厥阴、藏相火 转少阴、交心肾
下载PDF
基于“阴阳-气血-营卫”理论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帅 李浩 +2 位作者 王志勇 杨洋 吴佳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6-469,共4页
以"阴阳-气血-营卫"的相关性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指出阴阳失调为其发病之根,气血失调为其发病之本,营卫失和为其发病之标,与中医肾、脾胃、肝胆、心等脏腑关系密切。强调调补"阴阳-气血-营卫"... 以"阴阳-气血-营卫"的相关性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指出阴阳失调为其发病之根,气血失调为其发病之本,营卫失和为其发病之标,与中医肾、脾胃、肝胆、心等脏腑关系密切。强调调补"阴阳-气血-营卫"为基本治则,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 阴阳 气血(血气) 营卫 病机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原文传递
论《伤寒论》太阳荣卫、阳明津胃、少阴水火的联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穆杰 王雪茜 +3 位作者 王庆国 程发峰 鲁法庭 冯全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377-6379,共3页
"荣-卫""津-胃""水-火"在《伤寒论》中分论于太阳、阳明、少阴,是基于"和"思想引申的3组相对独立的配对关系,在太阳荣卫、阳明津胃、少阴水火各自相对独立的配对关系中,3种配对关系以"阴... "荣-卫""津-胃""水-火"在《伤寒论》中分论于太阳、阳明、少阴,是基于"和"思想引申的3组相对独立的配对关系,在太阳荣卫、阳明津胃、少阴水火各自相对独立的配对关系中,3种配对关系以"阴阳和合"为基础构成了"和"状态下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平阳秘的内在联系,而其相互制衡的内在联系又构成了以此消彼长为特点的失和状态;此外太阳荣卫、阳明津胃、少阴水火三者之间又存在联动关系,即"阴阳和合"阴层面的"荣-津-水"与阳层面的"卫-胃-火"的双线联动关系,而太阳荣卫、阳明津胃、少阴水火的"失和"又会分别作为制动点通过"荣-津-水"与"卫-胃-火"引起系统的、整体的盛衰联动,这种联动不仅体现了《伤寒论》的传变体系,同时也暗言了《伤寒论》即病防变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荣-卫 津-胃 水-火 阴阳和合 整体 联动
原文传递
基于卫气昼夜循行路线探讨“阳不入阴”不寐机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杨磊 岳广欣 樊新荣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806-1811,共6页
总结“阳不入阴”不寐病机涵义为卫气于夜独行于阳而不入于阴。卫气昼夜的不同循行可分寤寐,卫气昼行“阳”即卫气白天运行在手足六阳经及阴分,夜行“阴”即夜晚循行五脏,故卫气由“阳”入“阴”进入睡眠及维持睡眠的中枢节点包涵阳明... 总结“阳不入阴”不寐病机涵义为卫气于夜独行于阳而不入于阴。卫气昼夜的不同循行可分寤寐,卫气昼行“阳”即卫气白天运行在手足六阳经及阴分,夜行“阴”即夜晚循行五脏,故卫气由“阳”入“阴”进入睡眠及维持睡眠的中枢节点包涵阳明经、阳跷脉及相应五脏功能。基于卫气的昼夜循行路线,“阳不入阴”不寐病证的机制表现为阳明经逆、阳跷脉盛及包括肾失封藏、心火亢盛、肺失肃降、肝升太过、脾失健运在内的相应五脏功能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卫气 阳不入阴 阳明经 阳跷脉 循行路线
原文传递
从中医阴阳气血理论浅析满月与不寐 被引量:3
16
作者 Vollmar Jing 任宏珊 +2 位作者 刘彬冰 赵凌 梁繁荣 《湖南中医杂志》 2016年第4期3-5,共3页
本文从中医阴阳气血理论入手,从病因病机、气血阴阳、现代研究几个角度对月相盈亏与不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说明月节律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并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医家利用月节律治疗不寐的理论依据,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 本文从中医阴阳气血理论入手,从病因病机、气血阴阳、现代研究几个角度对月相盈亏与不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说明月节律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并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医家利用月节律治疗不寐的理论依据,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和更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月相 月节律 阴阳气血 营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