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俞晓露 赵浩靖 +1 位作者 叶露 孙夏莹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4期156-159,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8例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替普瑞酮胶囊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8例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替普瑞酮胶囊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脾俞、胃俞穴位贴敷治疗。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5%,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胃脘胀满、隐隐作痛、泛吐清水、纳呆便溏等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为5.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俞、胃俞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脾胃虚弱 穴位贴敷 脾俞 胃俞 证候评分
下载PDF
胃俞募穴与胃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童晨光 谷世喆 +3 位作者 衣华强 郭长青 项晓人 徐斌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5期16-19,共4页
目的 探求胃与其俞募穴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胃俞 -胃组、中脘 -胃组、胃俞 -中脘组分别在 T9-T1 3、T8-T1 2 、T9-T1 2 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胃和体表的神... 目的 探求胃与其俞募穴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胃俞 -胃组、中脘 -胃组、胃俞 -中脘组分别在 T9-T1 3、T8-T1 2 、T9-T1 2 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胃和体表的神经元。实验表明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入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 ;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可能的现代生物学本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募穴 神经联系通路 荧光双标记法 气街
下载PDF
大鼠中脘穴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9
3
作者 哈丽娟 崔建 +1 位作者 刘晓娜 李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839-842,共4页
目的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 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0.1%的AF488-CTB和AF... 目的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 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0.1%的AF488-CTB和AF594-CTB 2种示踪剂各4 mL分别注入5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相当于人体的中脘和左侧胃俞穴的部位。灌流固定后取出颈、胸、腰部脊髓和脊神经节,并制成组织切片,然后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系统观察和记录被标记的神经元。结果在AF488-CTB标记的与"中脘"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胸(T)9为中心分别呈对称性分布在T6-T13的脊神经节中和T5-T10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内侧部;同时,在AF594-CTB标记的与胃俞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T12为中心分别分布在注入侧的T8-腰(L)2脊神经节中和在T10-L1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最前部。结论应用AF488-CTB和AF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成功揭示了与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均有其各自对应的节段和区域,这一规律性分布特征,为在细胞水平上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脘 胃俞 神经示踪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素荷 黄德裕 +4 位作者 唐纯志 黄康柏 刘芳 黄春荣 陈淑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46-349,440,共5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后3组采用20 mmol/L去氧胆酸钠、0.5~1.0 g/L氨水、0.5 g/L吲哚美辛和体积分数40%酒精等综合...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后3组采用20 mmol/L去氧胆酸钠、0.5~1.0 g/L氨水、0.5 g/L吲哚美辛和体积分数40%酒精等综合方法复制大鼠CAG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穴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穴位埋线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胃液量、胃液游离酸、总酸度、总酸排量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病理形态。【结果】治疗结束后,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埋线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和埋线组的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及总酸排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埋线组胃黏膜病理形态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CAG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慢性/针灸疗法 胃黏膜/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足三里 中脘 胃俞
下载PDF
电针胃俞募配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海马c-fos表达水平及神经细胞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崔敏 申国明 +3 位作者 蔡荣林 王浩 王溪阳 黄顺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58-63,共6页
目的探讨海马参与电针胃俞募配穴调节胃扩张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0只7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胃俞组、中脘组、中脘+胃俞组、非经非穴组,每组8只。采用胃内球囊扩张法复制胃扩张模型。模型组不予针刺,其余各组进行电... 目的探讨海马参与电针胃俞募配穴调节胃扩张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0只7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胃俞组、中脘组、中脘+胃俞组、非经非穴组,每组8只。采用胃内球囊扩张法复制胃扩张模型。模型组不予针刺,其余各组进行电针干预,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干预7 d。采用压力换能器检测大鼠胃内压,用双导智能胃肠电图仪测定大鼠体表胃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c-fos的表达水平,采用微阵列电极技术记录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放电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脘组、胃俞组及中脘+胃俞组大鼠胃内压、胃电振幅均显著升高(P<0.05),海马CA1区c-fos表达水平及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放电频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非经非穴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大鼠胃内压、胃电振值均显著上升(P<0.05),海马CA1区c-fos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放电频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参与电针胃俞募配穴对胃运动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俞 中脘 俞募配穴 胃运动 海马
下载PDF
电针胃俞募穴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下丘脑和血清神经肽Y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尹刚 申国明 +2 位作者 王浩 方正清 许冠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49-52,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胃俞募穴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代谢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选10只为空白组,采取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采用高脂饲料饲养。6周后,筛选40只单纯性肥胖大鼠,将其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电针胃俞募穴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代谢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选10只为空白组,采取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采用高脂饲料饲养。6周后,筛选40只单纯性肥胖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脘组(电针中脘)、胃俞组(电针胃俞)、胃俞募穴组(电针中脘配胃俞),持续电针3周。计算Lee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和血清NPY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Lee指数,血清TG、TC、LDL-C水平,以及下丘脑和血清NPY含量均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针刺中脘和针刺胃俞对降低Lee指数,血清TG、TC、LDL-C水平,及下丘脑和血清NPY含量的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中脘和针刺胃俞对降低Lee指数、血清TG及下丘脑和血清NPY的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单独电针中脘和胃俞均具有显著的减肥降脂作用,其机制与降低下丘脑和血清NPY有关,俞募配穴对减肥及降低血清TG和下丘脑、血清NPY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 电针 中脘 胃俞 俞募配穴 神经肽Y
下载PDF
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高位颈髓横断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雍春燕 陈姝 +5 位作者 陈恒 初晓 张超 谭程 叶兰 李江山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50-53,共4页
目的比较和探讨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高位颈髓横断后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在大鼠胃部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对大鼠C3颈髓节段进行横断脊髓的处理后,观察针刺其足三里、内关、胃俞三个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后大鼠胃... 目的比较和探讨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高位颈髓横断后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在大鼠胃部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对大鼠C3颈髓节段进行横断脊髓的处理后,观察针刺其足三里、内关、胃俞三个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后大鼠胃内压的变化。结果 (1)针刺前后比较:横断前针刺足三里穴组、内关穴组,胃内压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穴组,胃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颈髓横断后,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胃内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组,胃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横断前后差值比较: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与横断前相比,胃内压差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组,与横断前相比,胃内压差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位颈髓及脊髓上中枢对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的神经传导途径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颈髓横断 针刺 神经节段 胃内压 足三里 内关 胃俞 大鼠
下载PDF
拔罐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轻轻 李梦云 +3 位作者 张晓林 木金雪 王学玲 耿少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744-1748,共5页
[目的]观察拔罐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功能性腹痛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常规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拔罐疗法治疗[神阙穴闪罐,脾俞(双... [目的]观察拔罐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功能性腹痛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常规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拔罐疗法治疗[神阙穴闪罐,脾俞(双)、胃俞(双)、气海穴、中脘穴留罐],疗程为1周.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腹痛发作次数、腹痛持续时间及面部表情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儿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试验过程中,治疗组2例脱落,对照组1例脱落,最终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患儿完成试验.(2)近期疗效:治疗1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5.68%,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儿的腹痛发作次数、腹痛持续时间及面部表情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远期疗效:对2组有效患儿进行2个月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5.15%,对照组为67.86%,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试验过程中,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拔罐疗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罐疗法 功能性腹痛 儿童 神阙穴 脾俞穴 胃俞穴 气海穴 中脘穴
下载PDF
胃舒贴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推拿治疗胃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淑斌 林俊 姜仙荣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观察胃舒贴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推拿治疗胃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胃癌手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胃癌根治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给予穴位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胃舒贴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推拿治疗胃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胃癌手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胃癌根治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给予穴位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胃舒贴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肠鸣音的恢复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60.00%,高于对照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舒贴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推拿能明显改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术后 胃肠功能障碍 胃舒贴 穴位贴敷 穴位推拿 优良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复方丁香开胃贴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肺癌患者术后便秘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丹凤 张兰 张宏敏 《陕西中医》 2018年第10期1375-1377,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丁香开胃贴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肺癌患者术后便秘的疗效。方法:选取106例肺癌手术后出现便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3例(复方丁香开胃贴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53例(药穴位贴敷),比较... 目的:观察复方丁香开胃贴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肺癌患者术后便秘的疗效。方法:选取106例肺癌手术后出现便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3例(复方丁香开胃贴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53例(药穴位贴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00%(53/53),对照组92.45%(49/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及排便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丁香开胃贴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肺癌患者术后便秘疗效较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穴位贴敷法 足三里 脾俞 胃俞 @复方丁香开胃贴
下载PDF
针刺背俞穴治疗更年期抑郁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董艳 《吉林中医药》 2015年第3期306-30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背俞穴为主的针刺治疗,主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针刺补法;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2 mg,...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背俞穴为主的针刺治疗,主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针刺补法;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2 mg,每半月1次)加盐酸氟西汀胶囊(20~40 mg,1次/d)。10 d为1个疗程,2组分别观察3个疗程。采用HAMD量表为评定工具,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各评定1次,评价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2组HAMD总分均逐渐下降,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的HAMD总分分别为:(26.97±5.13)、(23.59±6.15)、(16.13±6.93)、(11.73±5.58),对照组的HAMD总分分别为:(27.15±3.69)、(23.18±4.56)、(19.08±1.30)、(15.32±3.86),在2、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从补益与调理脏腑入手,改善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年期抑郁症 针灸疗法 肺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下载PDF
电针胃俞募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运动及迷走神经背核N-甲基-D-天冬氨酸和血清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柳 申国明 +3 位作者 王浩 胡梦洁 姚永传 叶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5-290,共6页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与不规则喂养法两种经典方法联合应用建立FD大鼠模型。中脘+胃俞组、胃俞组、中脘组相应选取"中脘"+"胃俞""胃俞""中脘"穴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胃肠压力换能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幅度及频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NMDAR)亚基NR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窦运动幅度降低,DMV区NR1表达降低,血清NO含量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胃窦运动幅度增高,DMV区NR1表达增高,血清NO含量降低(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窦运动幅度、DMV区NR1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中脘+胃俞组、中脘组比较,胃俞组NO含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电针各组胃窦运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可能是通过改变中枢DMV区NMDAR活性从而调节血清NO含量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电针 胃俞 中脘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胃运动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健康受试者胃扩张状态下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蔡荣林 管媛媛 +4 位作者 武红利 徐春生 李传富 胡玲 申国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9-386,共8页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入胃俞组、中脘组和胃俞配伍中脘组(配穴组),每次每组纳入8例,每组共纳入24例受试者,在水负荷胃扩张状态下分别接受胃俞穴、中脘穴和胃俞配伍中脘穴针刺,每次针刺前后分别进行胃电图检测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对针刺前后胃运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采集的fMRI图像均进行ReHo值计算,分析比较各组针刺前后和各组间ReHo变化;对针刺前后胃运动情况和ReHo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针刺后,各组受试者胃电图振幅均明显低于针刺前(均P<0.01),胃电图频率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俞组及中脘组胃电图振幅均高于配穴组(均P<0.05)。(2)与针刺前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大脑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针刺可引起右颞下回、左侧丘脑、楔前叶、后扣带回ReHo显著增高(均P<0.05),右侧颞极颞中回、距状沟、楔前叶ReHo明显减低(均P<0.05)。与单穴组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均引起了后扣带回ReHo值增高和颞极ReHo值减低(均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配穴组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正相关,颞极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负相关。结论: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脑区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较单穴针刺可引起某些新的脑区ReHo变化,丘脑、后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可能是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效应的重点整合脑区。胃俞募配穴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丘脑、边缘系统和默认网络部分脑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扩张 俞募配穴 胃俞 中脘 脑功能 局部一致性 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
原文传递
逆灸不同腧穴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雌二醇、骨密度与骨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文辉 陶一鸣 +5 位作者 刘欣媛 邓晓妮 王丽 游敏 刘青 杜艳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365-7368,共4页
目的:研究逆灸胃俞、肾俞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雌二醇、骨密度与骨小梁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编号,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胃俞组与肾俞组5组,每组12只。模型组、胃俞组与肾俞组摘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摘取少许... 目的:研究逆灸胃俞、肾俞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雌二醇、骨密度与骨小梁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编号,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胃俞组与肾俞组5组,每组12只。模型组、胃俞组与肾俞组摘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摘取少许卵巢旁脂肪,空白组不施行手术。每组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4只大鼠进行造模评价,每组余8只进行相应干预。模型组常规抓取,肾俞组与胃俞组自卵巢摘除第3天起,分别于双侧“肾俞”或“胃俞”穴上方悬灸,每穴20min,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治疗12个疗程,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干预同模型组。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股骨骨密度,Micro-CT检测骨小梁数目、连接密度、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钙(Ca)、尿磷(P)、尿肌酐(Cr)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骨密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连接密度、血清雌二醇均显著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尿Ca/Cr、尿P/Cr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胃俞组与肾俞组骨密度、血清雌二醇均显著升高(P<0.05),尿Ca/Cr、尿P/Cr均显著降低(P<0.05);肾俞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连接密度均显著升高(P<0.05),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胃俞组比较,肾俞组骨密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连接度、血清雌二醇均显著升高(P<0.05),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尿Ca/Cr、尿P/Cr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逆灸背俞穴能防治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密度降低与骨结构退化,且肾俞穴优于胃俞穴,其原因可能与逆灸肾俞能提升足够雌二醇水平保护骨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灸 背俞穴 骨质疏松症 骨微结构 显微CT 肾俞 胃俞 雌二醇 骨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