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tgut Implantation at Weiwanxiashu (Ex-B3) for Diabetes Mellitus
1
作者 董卫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4年第6期15-17,共3页
采用胃脘下俞穴埋线治疗糖尿病62例,其中Ⅰ组30例,为埋线治疗组;Ⅱ组32例,为埋线配合等量西药组;Ⅲ组30例,为纯西药对照组。经治疗后,Ⅰ组有效率90.0%,Ⅱ组有效率93.7%,Ⅲ组有效率60.0%。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疗效差... 采用胃脘下俞穴埋线治疗糖尿病62例,其中Ⅰ组30例,为埋线治疗组;Ⅱ组32例,为埋线配合等量西药组;Ⅲ组30例,为纯西药对照组。经治疗后,Ⅰ组有效率90.0%,Ⅱ组有效率93.7%,Ⅲ组有效率60.0%。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疗效差异显著(P<0.01)。对于糖尿病人需长期调节血糖及防治并发症等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线培植 胃脘下俞 ex-b3 糖尿病 穴位埋线结扎
原文传递
电针胃脘下俞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及血脂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武燕 李瑞 +4 位作者 田环环 高珊 裴恩实 杨萍 袁红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0期737-740,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符合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的大鼠模型,运用电针胃脘下俞穴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进行治疗,验证胃脘下俞穴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利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将链脲佐菌素(STZ)按35 mg/kg剂量腹腔注射诱导... 目的通过建立符合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的大鼠模型,运用电针胃脘下俞穴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进行治疗,验证胃脘下俞穴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利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将链脲佐菌素(STZ)按35 mg/kg剂量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对造模成功的Wistar大鼠采用电针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治疗5次,连续4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P=0.029)及空腹血糖值(P=0.007)显著下降,接近空白对照组水平,而模型组变化不大;治疗组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但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模型组相比均有升高,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胃脘下俞穴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清瘦素及甘油三酯含量,对高、低密度脂蛋白也有调节作用,证明了该穴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降低廋素、改善血脂成分含量这一途径产生治疗作用。本实验对探讨胃脘下俞穴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脘下俞 2型糖尿病模型 血糖 血脂
下载PDF
胃脘下俞穴的古今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高珊 李瑞 田环环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2期1163-1166,共4页
胃脘下俞穴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属《国家标准·针灸经穴》中的经外奇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文章从胃脘下俞穴的解剖结构、功能特点、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临证针灸选穴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 胃脘下俞穴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效穴,属《国家标准·针灸经穴》中的经外奇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文章从胃脘下俞穴的解剖结构、功能特点、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临证针灸选穴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下俞 解剖 实验研究 临床应用 穴位研究
下载PDF
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40
4
作者 廖辉 席萍 +2 位作者 陈强 易丽 赵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2-484,共3页
目的:评价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7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针刺组(A组)、艾灸组(B组)、针刺加艾灸组(C组),取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 目的:评价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7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针刺组(A组)、艾灸组(B组)、针刺加艾灸组(C组),取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均有升高(P<0.05);但以针刺加艾灸组的效果最佳(P<0.01)。结论:无论针刺、艾灸,还是针加灸胃脘下俞穴,都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但针刺与艾灸合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针灸疗法 艾条灸 针灸疗法/方法 胃脘下俞
下载PDF
胃脘下俞穴埋线法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董卫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53-655,共3页
目的 :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 92例 ,随机分为 3组。其中Ⅰ组30例 ,为埋线治疗组 ;Ⅱ组 32例 ,为埋线配合西药组 ;Ⅲ组 30例 ,为纯西药对照组。结果 :Ⅰ组有效率 90 0 %,Ⅱ组有效率 93 7%,Ⅲ组有效率 6 0 ... 目的 :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 92例 ,随机分为 3组。其中Ⅰ组30例 ,为埋线治疗组 ;Ⅱ组 32例 ,为埋线配合西药组 ;Ⅲ组 30例 ,为纯西药对照组。结果 :Ⅰ组有效率 90 0 %,Ⅱ组有效率 93 7%,Ⅲ组有效率 6 0 0 %。Ⅰ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下俞穴 糖尿病 穴位疗法 埋线 作用机理
下载PDF
胃脘下俞与胰腺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石锦萍 钟柏松 +2 位作者 毛敬伟 高丽元 李长度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85-487,共3页
目的 :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 :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 :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 ,降低血糖水平 ,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 ;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 目的 :用实验方法探讨胃脘下俞与胰腺的内在联系。方法 :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血糖、胰岛素及胰岛形态的影响。结果 :针刺胃脘下俞有提高胰岛素含量 ,降低血糖水平 ,修复胰岛形态的功效 ;血糖的下降与胰岛素的升高呈密切负相关。结论 :提示胃脘下俞与胰腺存在着神经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密切的内在联系 ,该穴位应具有背俞穴特性 ,是胰腺器官在机体体表的机能感应点 ,在归类上建议将该穴归属于背俞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下俞 胰岛 针灸效应 胰岛素 血糖 实验研究 经络 穴位
下载PDF
胃脘下俞之穴名、定位及主治考 被引量:2
7
作者 杜秋慧 吴雪梅 +1 位作者 周洋宾 睢明河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1830-1833,共4页
胃脘下俞属经外奇穴,是现代针灸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糖尿病的第一要穴。该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脘下俞从古至今穴名演变颇多,各医家对其定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对胃脘下俞的主治病症稍有争议。为更好地认识该穴... 胃脘下俞属经外奇穴,是现代针灸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糖尿病的第一要穴。该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脘下俞从古至今穴名演变颇多,各医家对其定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对胃脘下俞的主治病症稍有争议。为更好地认识该穴,笔者通过查阅古籍及建国后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和国家标准等资料,分析从古至今对胃脘下俞描述的演变过程,从理论依据、解剖结构及神经分布等方面出发,对该穴穴名、定位和主治进行考证探讨。结果发现,现代教材及国家标准对该穴的认识描述与古籍有所出入。胃脘下俞应重新命名为胃管下俞,定位应为: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方一穴,左右旁开各1.5寸处两穴,计三穴。本穴的主治应为:呕吐、呃逆、胸胁痛;消渴、咽喉干、胰腺炎;胃痛、腹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下俞 胃管下俞 穴名 定位 主治
下载PDF
Mechanism Study on Acupuncture for Non-insulin Resistant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被引量:4
8
作者 胡智海 王毅 韩丑萍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1年第5期298-300,共3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for non-insulin resistant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Methods: A total of 46 cases with non-insulin resistant PCO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for non-insulin resistant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Methods: A total of 46 cases with non-insulin resistant PCO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of 23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23 cases.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needling bilateral Weiwanxiashu (Ex-B 3), whereas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needling bilateral Sanyinjiao (SP 6). After 3-month treatments, a comparison was made on the changes of ovulations rates,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 luteinizing hormone (LH), testosterone (T), fasting insulin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ovulation rates and LH/FSH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along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estosterone changes (P〈0.01). There were als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LH and LH/FSH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ovulation rates and testosterone changes (P〈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stosterone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treatment (P〈0.01), along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ovul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LH/FSH and BM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Needling Weiwanxiashu (Ex-B 3) and Sanyinjiao (SP 6) can both improve the endocrine disorder of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 resistant PCOS; however, needling Weiwanxiashu (Ex-B 3) can obtain a better result than Sanyinjiao (SP 6) in increasing the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preventing insulin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cupuncture Therapy Non-insulin Resistance Points weiwanxiashu (ex-b 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