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recent Ostracoda from the coastal zone of Gaode and Weizhou Island,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of Guangxi
1
作者 Ruan Peihua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engfu Road, Beijing,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19-134,共16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cent ostracod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littora! zones. The ostracod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re all from the coastal zones of Gaode and Weizhou Island,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of Guangxi...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cent ostracod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littora! zones. The ostracod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re all from the coastal zones of Gaode and Weizhou Island,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of Guangxi.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ostracods from Gaode area are rather lower a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Weizhou Island, where individual numbers increase constantly from supralittoral to sublittoral zones. The ostracod associations of Weizhou Island a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from the east coast of the Weizhou Island, and most of them are littoral and benthic forms of the order Podocopida and only a few of them are members of the order Myodocopoda (e. g. Ruti-derma, Cylindroleberis and Polycope). 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ve character of the ostracods in the studied areas is analysed and discussed synthetically on the ground of their ecology, which will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ecologic habitats, biogeographic provinciality and the Cenozoic biostratigraphy of ostrac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EW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of guangxi Distribution of recent Ostracoda from the coastal zone of Gaode and weizhou island
下载PDF
Stud on development of island tourism products--take Weizhou Island, Guangxi, China as an example
2
作者 辉宇 张寰宇 +1 位作者 熊龙 Hu Jizhen 《经贸实践》 2018年第24期159-160,共2页
Weizhou Island is located on central sea area Beibu Guilf, Beihai, Guangxi province of China, it is called" Penglai fair Isle"( a fable abode of immortals), it is China's oungest volcanic island and also... Weizhou Island is located on central sea area Beibu Guilf, Beihai, Guangxi province of China, it is called" Penglai fair Isle"( a fable abode of immortals), it is China's oungest volcanic island and also the largest island of Guangxi. Even though Weizhou Island has abundant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its tourism products is still on the primar stage. Thus,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exploitation and development issu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eizhou Is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M products DEVELOPMENT weizhou island
下载PDF
Mean Sea Level Changes near Weizhou Island from 1969 to 2010
3
作者 ZHENG Zhaoyong LI Guangxue +1 位作者 TANG Chaolian ZHOU Xi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3期369-374,共6页
Tidal data from Weizhou, Zhapo, and Shanwei stations between 1969 and 2010 and from five gauging st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provided by PSMSL, and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 data recorded between December 19... Tidal data from Weizhou, Zhapo, and Shanwei stations between 1969 and 2010 and from five gauging st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provided by PSMSL, and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 data recorded between December 1992 and December 2010 by TOPEX and Jason satellites were compil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ennial mean sea level near Weizhou Island is 211.7 cm(relative to the water gauge zero), and the relative mean sea level rising rate is 2.2 mm yr-1 from 1969 to 2010,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lative mean sea level rising rate recorded at other gauging st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s and with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 rising rate. The absolute mean sea level rising rate at Weizhou Island is 3.0 mm yr-1 from 1993 to 2010, also conforming with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 rising rate(3.1±0.4 mm yr-1) du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The highest annual tide level at Weizhou Island has a rising rate of 4.6 mm yr-1 and shows a 20-year quasi-periodic variation from 1966 to 2010.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mean sea level rising is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OLOGY mean sea level change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izhou island
下载PDF
涠洲岛海水中可培养细菌的溶藻活性初探
4
作者 黄华林 覃仙玲 +5 位作者 农志文 赖俊翔 苏芯莹 赖海清 黄丹蕾 李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分析甲藻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并通过KEGG和CAZy数据库预测目标菌株合成溶藻物质的能力。结果 从24株细菌中筛选到15株对至少一种甲藻表现出溶藻活性的菌株,总阳性率为62.5%,菌株M026对3种甲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溶藻效果。添加10%的M026发酵无菌滤液,共培养3 d后,3种甲藻细胞死亡率均高达95.0%。生理生化响应表明,在M026发酵无菌滤液胁迫下,甲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3种抗氧化相关酶(SOD、CAT和APX)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且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到藻细胞内溶产物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菌株M026含有溶藻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及多种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结论 菌株M026可作为微生物溶藻菌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可培养细菌 甲藻 溶藻活性
下载PDF
广西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Ⅱ)
5
作者 林建勇 潘良浩 +1 位作者 姜冬冬 于永辉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88-493,共6页
该文报道广西维管植物新记录2属6种1变种,其中羽穗草(Desmostachya bipinnata)、印度肉苞海蓬(Tecticornia indi⁃ca)、钝叶土牛膝(Achyranthes aspera var.indica)、海南留萼木(Blachia siamensis)、方枝蒲桃(Syzygium tephrodes)和矮... 该文报道广西维管植物新记录2属6种1变种,其中羽穗草(Desmostachya bipinnata)、印度肉苞海蓬(Tecticornia indi⁃ca)、钝叶土牛膝(Achyranthes aspera var.indica)、海南留萼木(Blachia siamensis)、方枝蒲桃(Syzygium tephrodes)和矮灰毛豆(Tephrosia pumila)为本土植物,纤梗叶下珠(Phyllanthus tenellus)为归化植物。羽穗草属(Desmostachya)和澳海蓬属(Tecti⁃cornia)为广西本土植物新记录属。该文还提供识别特征和彩色照片,并列出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维管植物 广西 滨海植物 涠洲岛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的涠洲岛周围海域布氏鲸种群分布初探
6
作者 郑若丹 陈炳耀 +4 位作者 张帅 麦俊晓 蒋佩文 王文欣 李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6,共11页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的关键物种。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是中国近海唯一稳定出现的须鲸种群,但其栖息地分布现状尚不明确。由于布氏鲸活动能力强、分布范围广,目视...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的关键物种。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是中国近海唯一稳定出现的须鲸种群,但其栖息地分布现状尚不明确。由于布氏鲸活动能力强、分布范围广,目视监测难以进行稳定跟踪调查。基于此,结合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监测了不同时期(2022年4月和2023年1月)涠洲岛布氏鲸栖息地的分布现状。研究发现,4月在布氏鲸的热点分布海域(涠洲岛—斜阳岛之间)目视和eDNA均发现布氏鲸存在(n=3),同时在涠洲岛西南海域也发现布氏鲸存在(n=2),其中有1个站位仅eDNA检测到;1月在布氏鲸的热点分布海域目视和eDNA均发现布氏鲸存在(n=1),涠洲岛东部海域仅eDNA检测到布氏鲸存在(n=1)。结果表明,eDNA技术相比目视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用于验证布氏鲸的分布,同时发现涠洲岛东部和西南部海域是布氏鲸的潜在热点分布海域。该研究验证了eDNA技术在涠洲岛布氏鲸分布监测上的可行性,进一步明确了涠洲岛布氏鲸栖息地的分布现状,为其种群的高效监测和科学保护提供了基线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布氏鲸 种群分布 涠洲岛
下载PDF
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多样性
7
作者 林明晴 周浩郎 +5 位作者 廖馨 高霆炜 梁文 王欣 刘勐伶 王何健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31-341,共11页
珊瑚礁体中隐藏着大部分珊瑚礁生物,其中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珊瑚礁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解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本研究于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标准化自主珊瑚礁监测装置(Autonomous... 珊瑚礁体中隐藏着大部分珊瑚礁生物,其中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珊瑚礁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解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本研究于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标准化自主珊瑚礁监测装置(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对涠洲岛珊瑚礁区的隐居软体动物进行收集和分析。ARMS被分别放置在涠洲岛西南部、北部和东部海底,3年后取回,从ARMS中分类鉴定出隐居软体动物53种,其中多板纲(Polyplacophora)2科2属2种,腹足纲(Gastropoda)21科26属33种,双壳纲(Bivalvia)11科15属18种;53种隐居软体动物中有18种为空壳,其中腹足纲9科11属15种,双壳纲2科2属3种。优势种为豆荚钳蛤(Isognomon legumen),其次依次为粗糙真蹄螺(Euchelus scaber)、头巾牡蛎(Booneostrea subucula)和布纹蚶(Barbatia decussata)。香农威纳(Shannan Wiener)多样性指数(H′)、马格列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51、9.59和0.99。本研究初步获得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丰富了该海域的底栖生物数据,可为涠洲岛的珊瑚礁生态监测和保护提供数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自主珊瑚礁监测结构 软体动物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的形成和演变
8
作者 骆雯雯 王欣 +4 位作者 黎广钊 刘涛 梁文 蓝军南 林明晴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42-354,共13页
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界,是我国珊瑚礁重要分布区之一。本研究采集涠洲岛各珊瑚礁区海滩岩中沉积的珊瑚碎屑等生物样品,挑选未经过成岩改造的原生珊瑚文石部分,进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测年和海洋... 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界,是我国珊瑚礁重要分布区之一。本研究采集涠洲岛各珊瑚礁区海滩岩中沉积的珊瑚碎屑等生物样品,挑选未经过成岩改造的原生珊瑚文石部分,进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测年和海洋储库效应校正后,建立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发育的年代框架;通过对比我国各全新世珊瑚礁发育情况,推演出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涠洲岛珊瑚礁的起始发育时间与我国其他全新世珊瑚礁基本一致,均属于全新世大暖期。涠洲岛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及演变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在早全新世时期(12000-8000 a B.P.),涠洲岛全岛的火山碎屑岩台地形成,这为珊瑚附着生长提供了附着基质;在中全新世早期(8000-4000 a B.P.),涠洲岛北面沿岸的珊瑚岸礁及沙坝潟湖沉积体的雏形最先形成;在中全新世晚期(4000-2000 a B.P.),涠洲岛东面和西北方向的沿岸形成沙坝潟湖沉积体;在晚全新世时期(2000-900 a B.P.),涠洲岛东面至东北和西南方向沿岸的珊瑚礁开始广泛发育。可以推断,涠洲岛珊瑚礁形成于早全新世时期,从岛北岸开始发育,然后到岛的东面以及东北和西南方向,最终演变成涠洲岛现代珊瑚礁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全新世 珊瑚礁 ^(14)C 形成和演变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林佳 庞碧剑 +8 位作者 林海英 郭梅修 黎明民 赵静静 骆鑫 徐兴永 潘科 熊建华 蓝文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87,共15页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海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规律,于2022年1月(冬)、4月(春)、8月(夏)、11月(秋)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在...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海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规律,于2022年1月(冬)、4月(春)、8月(夏)、11月(秋)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在4个季节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全年4个季节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24种(类),包括浮游幼虫25种(类),隶属于18个类群,以桡足类最多(78种),水螅水母类次之(35种)。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呈现出春>秋>冬>夏的季节变化特征,种类组成上呈现春>冬>秋>夏的季节变化特征,优势类群在季节上存在桡足类-赤潮生物和胶质性生物-毛颚类-桡足类的更替现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46.50±158.75)ind./m^(3)和(126.08±192.27)mg/m^(3),春季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最高(712.80±630.28)ind./m^(3)和(367.79±264.33)mg/m^(3),冬季的丰度最低(62.29±29.56)ind./m^(3),夏季的生物量最低(35.48±19.88)mg/m^(3),丰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RDA结果显示水温、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是影响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海洋季风引起水团发生季节性变化驱动着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演替。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特征与布氏鲸在涠洲岛海域的迁徙规律吻合,表明渔业基础饵料生物影响着布氏鲸的迁徙活动。此外,春季原生动物和胶质性生物大量增殖生长引起桡足类优势度下降的现象对涠洲岛海域产生的生态影响值得关注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涠洲岛鹿角珊瑚共附生真菌Arachniotus ruber GXIMD 02510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活性研究
10
作者 王佳熹 卢护木 +3 位作者 齐鑫 高程海 刘永宏 罗小卫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研究涠洲岛来源鹿角珊瑚(Acropora austera)共附生真菌Arachniotus ruber GXIMD 02510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采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和文献数据对比解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测定... 研究涠洲岛来源鹿角珊瑚(Acropora austera)共附生真菌Arachniotus ruber GXIMD 02510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采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和文献数据对比解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测定其抑菌活性。从粗提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auxarthrols B,E,F和H(1—4)、paradictyoarthrin A(5)、chrysoqueen(6)、ocauxarthrol A(7)、1,3,6-三羟基-8-甲基占吨酮(8)、N-乙酰酪胺(9)、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0)、间羟基苯乙酸(11)、L-tenuazonic acid(12)和2,3,22,23-tertrahydroxy-2,6,10,15,19,23-hexamethyl-tetracosa-6,10,14,18-tetraene(13)。其中化合物1、4—6和11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具一定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0.078~0.312mg·mL^(−1)。本研究丰富了蛛网霉属(Arachniotus)真菌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为抗生素研发提供化学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鹿角珊瑚 Arachniotus ruber 次级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
11
作者 林佳 林海英 +6 位作者 骆鑫 郭梅修 黎明民 庞碧剑 黄雄良 王宙 蓝文陆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栖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与布氏鲸季节性迁徙的关系,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广西涠洲岛布...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栖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与布氏鲸季节性迁徙的关系,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广西涠洲岛布氏鲸栖息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54属115种,物种组成以硅藻(93种)和甲藻(19种)为主。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季节差异不明显,但优势种更替显著,优势类群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冬、春季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最具优势类群,优势种也均属硅藻门,而夏、秋季优势类群转变为硅藻、蓝藻和甲藻等多门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也具有较大差异,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秋季最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营养盐、水温(WT)和盐度(S)是影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优势种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布氏鲸冬春季迁徙进入、夏秋季迁徙退出涠洲岛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季节变化吻合,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浮游植物可能通过食物网的上行控制作用影响着顶级营养级海洋生物布氏鲸的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布氏鲸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刘国强 史海燕 +1 位作者 魏春雷 李武全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48,共6页
根据2006年3—11月期间对涠洲岛海域进行赤潮监控监测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调查期间的浮游植物组成和各月的优势种变化作了分析。结果显示:涠洲岛水域浮游植物有5属103种,其中蓝藻1属2种,硅藻34属83种,甲藻8属16种,着色鞭毛藻门1属1... 根据2006年3—11月期间对涠洲岛海域进行赤潮监控监测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调查期间的浮游植物组成和各月的优势种变化作了分析。结果显示:涠洲岛水域浮游植物有5属103种,其中蓝藻1属2种,硅藻34属83种,甲藻8属16种,着色鞭毛藻门1属1种,绿藻门1属1种;赤潮生物有29属60种,其中蓝藻1属2种,硅藻18属40种,甲藻8属16种,着色鞭毛藻1属1种,原生动物1属1种;浮游植物优势种有球形棕囊藻、红海束毛藻、菱形海线藻、旋链角毛藻、洛氏角毛藻等,均属赤潮物种。调查期间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更替现象明显,与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赤潮生物 优势种 涠洲岛(广西)
下载PDF
广西北海涠洲岛(含斜阳岛)第四纪玄武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源区特征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李昌年 王方正 钟称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共11页
广西北海涠洲岛 (含斜阳岛 )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海岛 ,岛内出露中更新世 (Q2 )溢流相玄武质火山岩、晚更新世 (Q3 )空落沉积相沉火山碎屑岩和全新世 (Q4)爆发溢流相玄武质火山岩 ,其中中更新世为玄武岩 ,全新世多为碧玄岩或苦橄... 广西北海涠洲岛 (含斜阳岛 )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海岛 ,岛内出露中更新世 (Q2 )溢流相玄武质火山岩、晚更新世 (Q3 )空落沉积相沉火山碎屑岩和全新世 (Q4)爆发溢流相玄武质火山岩 ,其中中更新世为玄武岩 ,全新世多为碧玄岩或苦橄质碧玄岩。两者比较 ,前者相对高SiO2 、低MgO ;后者相对高MgO、低SiO2 。在地球化学上 ,这些玄武质火山岩均属无Eu异常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和无Nb异常的强不相容元素富集类型 ,较之原始地幔和N_MORB具较低的Th/La值 (0 .0 4~ 0 .2 8)、La/Nb值 (0 .5 2~ 0 .91)、Rb/Nb值 (0 .4 5~ 1.0 9)、87Sr/ 86Sr值 (0 .70 35 2~0 .70 4 4 3)以及较高的εNd值 (+3.2~ +5 .2 )。上述特征说明 ,晚更新世火山岩经历了以橄榄石和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 ,全新世火山岩则代表了部分熔融形成的原生岩浆 ,同化混染作用对这两种岩浆演化的影响程度很低。根据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示踪可知 ,涠洲岛地区火山岩的源区类似于洋岛 ,其岩浆来自更深的软流圈 ,且无大陆岩石圈组分的卷入。为此进一步推测 ,我国雷琼和北部湾地区深部存在一个从属于南海盆地地幔热柱的亚热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第四纪 地球化学 源区 地幔柱 广西 涠洲岛
下载PDF
北部湾涠洲岛及斜阳岛火山地质与喷发历史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樊祺诚 孙谦 +4 位作者 龙安明 尹克坚 隋建立 李霓 王团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29-1537,共9页
涠洲岛及斜阳岛是北部湾内一对姊妹火山岛,本文采用火山岩K-Ar法,火山岩中砂岩捕掳体光释光法(OSL)和贝壳^(14)C法分别测定了火山活动的年代,结合火山岩地质特征,将涠洲岛火山活动初步划分为早-中更新世(1.42Ma~0.49Ma)和晚更新世末... 涠洲岛及斜阳岛是北部湾内一对姊妹火山岛,本文采用火山岩K-Ar法,火山岩中砂岩捕掳体光释光法(OSL)和贝壳^(14)C法分别测定了火山活动的年代,结合火山岩地质特征,将涠洲岛火山活动初步划分为早-中更新世(1.42Ma~0.49Ma)和晚更新世末期(36ka~33ka)两期。早-中更新世溢流玄武质熔岩盾造就了涠洲岛及斜阳岛,从涠洲岛横路山锅盖岭盾形火山锥溢出的熔岩流向四周漫流,形成涠洲岛中心高四周低的盾形火山地形,其晚阶段球状风化玄武岩沿涠洲岛潮间带分布。晚更新世末期涠洲岛南湾火山和斜阳岛斜阳村火山射气岩浆喷发,间有岩浆喷发,形成典型的低平火山口和巨厚基浪堆积几乎覆盖两岛,经历了海蚀作用,塑造了两岛现代地貌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涠洲岛及斜阳岛 火山地质 喷发特征 喷发历史
下载PDF
广西溢油海域的浮游植物跟踪监测与比对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雨 林茂 +1 位作者 林更铭 项鹏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6期516-522,共7页
针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突发溢油事件,于2008年9月下旬进行了溢油海域浮游植物跟踪监测,并与历史资料比对,探讨溢油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中,共记录4门106种,硅藻92种,甲藻12种,蓝藻1种,着色鞭毛藻1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 针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突发溢油事件,于2008年9月下旬进行了溢油海域浮游植物跟踪监测,并与历史资料比对,探讨溢油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中,共记录4门106种,硅藻92种,甲藻12种,蓝藻1种,着色鞭毛藻1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游植物种类多,站间差异小,分布均匀。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平均2 645.32×104 cells·m-3,密集中心位于涠洲岛西北部海域。优势种密度分布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布态势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群落结构稳定。与国家海洋局同期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比对,表明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无较大变化,细胞密度有较小降幅,密集中心不同,优势种变更明显,群落结构稳定,应重视溢油应急反应的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溢油 跟踪监测 应急反应 广西涠洲岛
下载PDF
北部湾涠洲岛地貌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3
16
作者 亓发庆 黎广钊 +2 位作者 孙永福 梁文 杜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50,共10页
涠洲岛由第四纪玄武岩浆喷发时在水下堆积而形成。该岛经受长期的地质作用和演变过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据调查、分析,该岛地貌可分为火山地貌、流水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珊瑚岸礁地貌、海积—冲积地貌、重力地貌、人工... 涠洲岛由第四纪玄武岩浆喷发时在水下堆积而形成。该岛经受长期的地质作用和演变过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据调查、分析,该岛地貌可分为火山地貌、流水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珊瑚岸礁地貌、海积—冲积地貌、重力地貌、人工地貌等八大类型。其中,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珊瑚礁地貌,火山遗迹地貌等较为明显。岛的南部沿岸海蚀地貌发育,海蚀崖高达30~50m,海蚀平台宽20~70m,有35个大小不等海蚀洞。岛的北部沿岸海成沙堤十分发育,呈条带状、牛轭状分布,长100~2000m,宽40~700m。按其形成的年代,形态,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分为老、中、新沙堤。老沙堤形成于距今6900~4000a前,中沙堤形成于距今3100~2200a前,新沙堤形成于距今2000~1200a前。岛屿北部、东部沿岸珊瑚岸礁相当发育,礁坪宽400~1025m,珊瑚生长带宽200~660m;西南部发育较差,礁坪宽20~475m,珊瑚生长带宽50~215m。南部沿岸没有珊瑚礁存在,其珊瑚礁形成于6900a前。涠洲岛总的地貌特征是南部沿岸以海蚀地貌为主,北部沿岸以海积地貌和珊瑚礁地貌为主,岛上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火山活动的遗迹。总的地势则为南高北低,自南向北缓缓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形成特征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海域珊瑚礁现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黄晖 马斌儒 +4 位作者 练健生 杨剑辉 董志军 符曲 梁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7-312,318,共7页
通过对2005年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调查,结合对以往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对比1984年和1964年2次调查结果,掌握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同时讨论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面临的生存威胁,提出保护和管理涠洲岛珊瑚礁的建议,以期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开发与... 通过对2005年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调查,结合对以往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对比1984年和1964年2次调查结果,掌握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同时讨论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面临的生存威胁,提出保护和管理涠洲岛珊瑚礁的建议,以期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新型的生态保护生态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珊瑚礁 保护策略
下载PDF
南海涠洲岛区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演化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国忠 全松青 吕炳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9-82,共14页
涠洲岛区沉积环境的演化导致陆源碎屑沉积作用转化为礁源和陆源的混合沉积作用,并将向纯礁源碳酸盐沉积作用方向转化;其主要控制因素是陆源碎屑供应量.陆源沉积和礁源沉积之间可以互相制约,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可以互为因果.文中还指出... 涠洲岛区沉积环境的演化导致陆源碎屑沉积作用转化为礁源和陆源的混合沉积作用,并将向纯礁源碳酸盐沉积作用方向转化;其主要控制因素是陆源碎屑供应量.陆源沉积和礁源沉积之间可以互相制约,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可以互为因果.文中还指出涠洲岛区的沉积组分特征和南海北部礁坪沉积组分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沉积环境 沉积作用 演化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 被引量:9
19
作者 舒晓莲 李一琳 +1 位作者 杜寅 周放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63,共10页
先后于1989年10月和12月、1990年3~4月和7~8月、1991年4~5月、1994年4~5月、2003年1月和2008年5月对广西北部湾涠洲岛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在该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其中,旅鸟117种,冬候鸟48种,留鸟14种,夏候... 先后于1989年10月和12月、1990年3~4月和7~8月、1991年4~5月、1994年4~5月、2003年1月和2008年5月对广西北部湾涠洲岛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在该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其中,旅鸟117种,冬候鸟48种,留鸟14种,夏候鸟7种。13种鸟类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包括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中日候鸟保护鸟类93种,中澳候鸟保护鸟类30种。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沿太平洋西海岸迁飞候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鸟类 中途停歇地 候鸟
下载PDF
北部湾涠洲岛及斜阳岛火山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樊祺诚 孙谦 +1 位作者 隋建立 李霓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3-1332,共10页
本文在北部湾内一对姊妹火山岛即涠洲岛及斜阳岛火山地质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火山岩微量元素和 Sr-Nd-Pb同位素,以及地幔橄榄岩 Re-Os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岛上早晚两期火山岩均为碱性玄武岩,分别属于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碧玄岩。碧玄... 本文在北部湾内一对姊妹火山岛即涠洲岛及斜阳岛火山地质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火山岩微量元素和 Sr-Nd-Pb同位素,以及地幔橄榄岩 Re-Os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岛上早晚两期火山岩均为碱性玄武岩,分别属于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碧玄岩。碧玄岩为玻基斑状结构,含地幔橄榄岩碎块(一般<1cm),表明为地幔岩浆快速喷出地表冷凝而成,岩浆上升过程中极少演化。火山岩微量元素和 Sr-Nd-Pb 同位素资料表明,涠洲岛及斜阳岛玄武岩与雷琼及北部湾周边、南海海盆玄武岩类似,具有亏损地幔的 Sr、Nd 同位素组成与 Pb 同位素显示的 EMII 富集地幔特征的 Dupal 异常,表明岩浆并非来自单一地幔源区,不可与 OIB 或 MORB 源区简单类比,也非地幔柱成因,而是由两个不同的地球化学组分混合而成。Re-Os 同位素特征也指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来源于亏损的岩石圈地幔,而非核幔边界。推测涠洲岛及斜阳岛与雷琼及北部湾周边的岩浆可能是由于南海扩张后大陆裂解一软流圈地幔热物质上涌,与上覆薄而年轻的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涠洲岛 斜阳岛 火山岩类型 岩石地球化学 地幔源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