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y 12,2008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Discussion on Relevant Problems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g Haikun Li Mingxiao Wu Qiong Song J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1期34-47,共14页
The aftershock activity of the May 12,2008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an obvious segmented feature.Most of the large aftershock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the aftershock zone.Thru... The aftershock activity of the May 12,2008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an obvious segmented feature.Most of the large aftershock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the aftershock zone.Thrusting was dominant with a small amount of strike-slip component in the south part.The aftershock activity decayed gradually,presenting the sequence features of a mainshock-aftershock pattern.The north part was the ending area of the mainshock fracture where strike-slipping was dominant,showing an obvious swarm feature.Therefore it became the major area for large aftershocks.The modulation of the earth tide on aftershock activity is remarkable;most large aftershocks occur during the period of flood and neap tide.The time period around 16:00 was the dominant occurring time for large aftershocks.The p-value,a parameter of modified Omori formula,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ime,and reaches about 1 at the end.Based on previous study,the sequence patterns,magnitude of maximum aftershock,as well as the duration of aftershock activity has been discussed.The primary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magnitud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inshock and the maximum aftershock is proportional to the rupture size of the mainshock for huge earthquakes of about M_S8.0.This means that when the magnitudes of the earthquakes are nearly the same,large rupture size corresponds to sufficient energy 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汶川 余震活动 发生时间 南部地区 余震分布 序列特征 群体特征
下载PDF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Efficiency of the May 12,2008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2
作者 LI Zhen MA Xiumin +1 位作者 PENG Hua JIANG Jingj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79-680,共2页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efficiency is now a hot topic among researches of scientific drilling into fault zones (Tanaka et al., 2006; Ma et al., 2006). This study conducte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nd fault go...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efficiency is now a hot topic among researches of scientific drilling into fault zones (Tanaka et al., 2006; Ma et al., 2006). This study conducte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nd fault gouge particle analysis of borehole WFSD-1 from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Science Drilling Project (WFSD), and discussed the earthquake energy budget. The research progress is illuminated as follo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Efficiency of the may 12 2008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被引量:589
3
作者 张培震 徐锡伟 +1 位作者 闻学泽 冉勇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6-1073,共8页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高破坏强度 新地震类型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致伟 程万正 +1 位作者 阮祥 吴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利用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测震台的数字地震波资料,测定了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前地震活动平稳,未出现显著异常增强或平静现象.根据汶川... 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利用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测震台的数字地震波资料,测定了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前地震活动平稳,未出现显著异常增强或平静现象.根据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求出的震源机制解,其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WNW-ESE向,震源断层面呈NE向与NW向两组节面走向.其中NE向节面呈N50°—70°E,断面倾角均陡,达60°—70°,震源力学作用方式多呈逆倾型,少部分呈走滑型.震前地震活动呈现的主压应力方位、震源断面走向及其错动类型,与汶川8.0级地震给出的解是一致的.巨大地震发生前沿龙门山断裂带微破裂呈现的平均应力场与主震一致.起始破裂区东侧20km内是紫坪铺水库水域区,这一区域发生小震活动增加的现象处于水库放水的卸载阶段.本文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起始破裂区附近的小震活动,其震源参数表明,震源位于8.0级地震之上的5—14km深度,其震源参数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也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35
5
作者 蒋海昆 黎明晓 +1 位作者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6-758,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分段特征 序列类型 最大强余震震级 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破裂尺度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 被引量:7
6
作者 韩用顺 朱颖彦 +3 位作者 孔亚平 韩军 薛蛟 曾思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0年第4期14-21,共8页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2)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制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3)利用G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分布规律 极重灾区 四川省
下载PDF
地震与“媒介世界”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春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32,共8页
针对5·12汶川大地震媒介事件,从事件、受灾、媒体人、灾民等角度,解析了这一具有高度参与性,整合力及感召力的媒介仪式。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媒介事件 媒介仪式
下载PDF
慈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
8
作者 陈瑛 彭定光 +2 位作者 任建东 曹刚 李顺求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0,共9页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这场灾难,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力量和关怀方式为灾区的家园重建而努力。灾难固然不幸,但若不反思灾难,则是更为不幸,也是对逝者的不敬...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这场灾难,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力量和关怀方式为灾区的家园重建而努力。灾难固然不幸,但若不反思灾难,则是更为不幸,也是对逝者的不敬。故本刊特约中国伦理学界的几位学者就"5·12汶川:慈善救助与慈善伦理"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以告慰大地震灾难中逝者的在天之灵,以宽慰情系灾区、身在灾区的人们,以期盼我们的家园平安、和谐、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 慈善救助 慈善伦理 社会保障 和谐社会 公共责任
下载PDF
灾难与异象: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9
作者 林科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20,共5页
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契机,反思了科学主义的不足,梳理了相关地震的民间知识与民间智慧,分析了遗落这些知识与智慧的原因,并预见了潜在的文化灾难。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民间知识 科学主义
下载PDF
关于2008年5.12汶川大震若干热点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秦四清 薛雷 +2 位作者 李培 吴晓娲 杨百存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07-2012,共6页
依据史料考证了1327年天全MS≥6.0级地震,认为将其修订为MS7.75级合理.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轮孕育周期,1327... 依据史料考证了1327年天全MS≥6.0级地震,认为将其修订为MS7.75级合理.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轮孕育周期,1327年天全大震和2008年5.12汶川大震分别是第1和第2孕育周期主震事件,该区是一个MS7.75级地震危险区,其主震事件复发间隔上限值约为681年;2013年4.20芦山MS7.0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当前孕育周期不会再次发生MS≥7.0级余震;汶川大震发生的直接导火索是1976年松潘-平武双震事件,与修建紫平铺水库并无因果关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供相关部门参考,以制定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大震 4.20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区 孕育周期 主震复发间隔 紫坪铺水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