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ult zone structures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rtions of the main central fault generat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using fault zone trapped waves 被引量:15
1
作者 Songlin Li Xiaoling Lai +1 位作者 Zhixiang Yao Qing Y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4期417-424,共8页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May 12,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very complex. To study the rupture zones generated by this earthquake, four dense temporary seismic arrays across the two surface breaking traces o...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May 12,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very complex. To study the rupture zones generated by this earthquake, four dense temporary seismic arrays across the two surface breaking traces of the main-shock were deployed in July and recorded a great amount of aftershock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ata interpretation of two arrays across the central main fault, the northern array line 1 and southern array line 3. The fault zone trapped waves recorded by the two array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main faul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r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dths of the rupture zone are about 170-200 m and 200-230 m for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rtions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dip angles are 80° and 70°. The seismic velocity inside the fracture zone is about one half of the host rock. By comparison,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the rupture zone is slightly narrower and steeper than the southern portion. Besides these differences, one more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difference is the positions of the rupture zone with respect to surface breaking traces. At the northern portion, the rupture zone is centered at the surface breaking trace, while at the southern portion it is not but is shifted to the northwest. 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of rupture behaviors between two portions of the central main fault. The width of the rupture zon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MS.1 Kunlun earthquake though these two earthquakes have almost the same magnitudes. Multiple ruptures may be one factor to cause the narrower ruptur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seismic rupture zone fault zone trapped waves
下载PDF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at Muyu in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被引量:2
2
作者 Lai Xiaoling Sun Y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1年第2期66-70,共5页
Trapped waves in the Qingchuan fault zone were observed at Muyu near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fractured zone of the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The results indicate a fault-zone width of about 200 m and a great dif... Trapped waves in the Qingchuan fault zone were observed at Muyu near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fractured zone of the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The results indicate a fault-zone width of about 200 m and a great difference in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crus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fault. The inferred location of crustal changes is consistent with land-form boundary on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Longmenshan fault belt seismic records Qingchuan fault
下载PDF
Exploration of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at Pingtong Town,in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3
作者 Xiaoling Lai Songlin Li Yi Su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0年第1期29-33,共5页
Pingtong Town is located on the fractured zone of the Wenchuan 8.0 earthquake, and is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 Our observation line is centered at an earthquake exploration trench across the fractured zone... Pingtong Town is located on the fractured zone of the Wenchuan 8.0 earthquake, and is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 Our observation line is centered at an earthquake exploration trench across the fractured zone in the NW-SE direction, and is about 400 m long. The results reveal trapped waves in the rup- tured fault zone of the earthquake, and indicate a great difference in physical property between the media inside and outside the fault zone. The predominant frequency of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is about 3 -4 Hz. The wave amplitudes are larger near the exploration trench. The width of the fault zone in the crust at this location is estimated to be 200 m. In some records, the waveforms and the arrival times of S waves are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rench. The place of change coincides with the boundary of uplift at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Longmenshan fault belt EXPLORATION seismic records
下载PDF
Spectral element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triggered by Wenchuan M_s8.0 earthquake 被引量:9
4
作者 YAN ZhenZhen ZHANG Huai +1 位作者 YANG ChangChun SHI YaoL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764-773,共10页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n active earthquake zone, i.e., Longmenshan tectonic zone. Seismic waves triggered by this earthquake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rupture process a...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n active earthquake zone, i.e., Longmenshan tectonic zone. Seismic waves triggered by this earthquake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rupture process an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We employ spectral element method incorporated with large-scale parallel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excit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We calculate synthetic seismograms with one-point source model and three-point source model respectively. The AK135 model is employed as a prototype of our numerical global Earth model. The Earth's ellipticity, Earth’s medium attenuation, and topography data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se wave propagation processes are simulated by solving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wave governing equations.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of our numerical results displays the profile of the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The three-point source, which is proposed from the latest investigations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and reverse estimation, can better demonstr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rupture process than the one-point source. We take comparison of synthetic seismograms with observational data recorded at 16 observatory stations. Prim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nthetic seismograms calculated from three-point source agree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is can further reveal that the source rupture proces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 multi-rupture process, which is composed by at least three or more stages of rupture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SPECTRAL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global seismic wave parallel COMPUTING
原文传递
汶川M_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2
5
作者 刘启元 陈九辉 +4 位作者 李顺成 李昱 郭飚 王峻 齐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4-596,共13页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0,30°≤△≤90°)690个。5.12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为检验川西台阵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工作状况提供了机会。文中对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观测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已发布的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参数有必要进一步修正,它们的震中位置可能存在8~24kin误差,主震震源深度为19km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2)2008年5月16日理县(Ms 5.9)地震的波场分析表明:该地震面波不发育,它不可能是一个浅源地震,地震动速度波场垂直及水平分量峰值的异常增大与断层密切有关,在不考虑地形地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震中距200~250km范围内的地震动速度峰值异常增大可达正常衰减的4倍以上;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四川成都北侧地壳厚度达到46km,四川盆地地壳从西向东逐渐增厚,下地壳显示了较为坚硬的特征,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结构存在十分复杂的横向变化,汶川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厚度达到了52km,深度14~20km范围地壳为复杂的高速结构,其s波平均速度超过4.0km/s,汶川地震应位于这个高速介质区内,其中下地壳为平均s波速度约3.6km/s的低速结构,它提供了其上部地壳横向运动的松弛边界条件。这个观察与地震波场观测给出的地震动速度振幅衰减异常增大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地震波衰减 地震定位地壳上地幔结构 流动地震台阵
下载PDF
汶川地震紫坪铺面板堆石坝地震波输入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孔宪京 周扬 +1 位作者 邹德高 徐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10-2116,共7页
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紫坪铺面板堆石坝区域台站实测主震记录以及大坝台网实测余震记录进行分析,研究主震与强余震地震动的基本特征。分别选取茂县地办、郫县走石山、成都中和这3组基岩台站实测主震地震动,紫坪铺台站2008年11月6日实测... 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紫坪铺面板堆石坝区域台站实测主震记录以及大坝台网实测余震记录进行分析,研究主震与强余震地震动的基本特征。分别选取茂县地办、郫县走石山、成都中和这3组基岩台站实测主震地震动,紫坪铺台站2008年11月6日实测余震地震动以及按水工抗震规范人工生成地震动作为数值计算的地震动输入,对紫坪铺大坝进行三维动力有限元分析,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郫县走石山与成都中和2个远场台站位于断层下盘,其实测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谱长周期(0.65 s以后)分量过于丰富,不宜作为断裂带附近紫坪铺大坝的地震动输入;紫坪铺大坝台站实测的余震地震动1 Hz附近(大坝基频)的频率成分相对较少,且持续时间较短,以至于难以激发大坝响应;对比坝顶实测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和数值计算反应谱,建议汶川地震中紫坪铺大坝动力计算时可采用茂县地办台站实测地震动或按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人工生成地震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坪铺面板堆石坝 汶川地震 地震波输入 有限元法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49
7
作者 胥颐 黄润秋 +3 位作者 李志伟 徐亚 刘劲松 刘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汶川...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汶川以北的龙门山上地壳具备较高的强度且明显抬升,灌县至江油是龙门山西侧应力积累的主要地区,汶川8.0级地震位于其南部边缘;四川盆地的刚性地壳向西俯冲于龙门山之下,其凸出部与造山带古老基底在坟川附近发生碰撞是汶川成为8.0级地震破裂起始点的主要原因.汶川以南的龙门山地区地壳上层具有较大的韧性,岩石强度相对减弱,与龙门山北部相比不易于应力积累和产生破裂,因而汶川以南的龙门山断裂缺少余震活动.龙门山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加,其原因与中下地壳具备较大的柔韧性有关.由于青藏东部向东挤出时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的阻挡,龙门山中下地壳的塑性变形和垂向物质的增加导致地壳厚度加大和莫霍面下沉,以此方式吸收了龙门山地区的大部分地壳缩短量,地表则强烈褶皱抬升形成数千米的龙门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汶川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S波速度
下载PDF
高层建筑结构时程分析的地震波输入 被引量:31
8
作者 赵伯明 王挺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1118,共8页
目的高层结构在进行时程分析时,不同地震输入计算结果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对地震波输入进行研究,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工程实例来阐述高层结构时程分析用实际地震波选取,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地震看成不同频率具有随机相... 目的高层结构在进行时程分析时,不同地震输入计算结果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对地震波输入进行研究,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工程实例来阐述高层结构时程分析用实际地震波选取,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地震看成不同频率具有随机相位角的三角级数的迭加,简要地阐述了生成拟合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所述方法通过编程处理得到符合要求的时程分析用地震波.最后将得到的地震波组合成3组时程工况,运用ETABS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北京地区盘古大观钢框架结构进行时程分析.结果应用所述方法处理得到2组地震动持时为30 s、峰值加速度为400 cm/s2的汶川地震波以及1组地震动持时为30 s、峰值加速度为400 cm/s2的人工地震波,输入盘古大观钢框架结构时程分析的结果表明结构设计较为合理,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考虑到该钢框架结构形式较为复杂,且顶部结构极不规则,结构宜在柱间和顶部桁架处加设阻尼器来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结论结合工程实例可以看出这种高层结构时程分析用地震波选取和合成人工地震波的方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并进行编程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程分析 汶川地震波 频谱 功率谱 设计反应谱 人工地震波
下载PDF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各向异性 被引量:68
9
作者 石玉涛 高原 +3 位作者 赵翠萍 姚志祥 太龄雪 张永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8-407,共10页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震台站记录的余震序列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分析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推断了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致以安县...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震台站记录的余震序列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分析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推断了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致以安县为界,位于龙门山北东段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为北东向,与断裂带走向一致;而位于龙门山西南段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为北西向,与断裂带走向垂直;这个特征同样揭示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逆冲、北东段带有明显走滑性质的特征.研究还显示,靠近龙门山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交汇区附近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表现比较离散,这可能是由震源区局部的复杂地质构造引起,与该地区复杂的主压应力方向特点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剪切波分裂 地震各向异性 应力 余震序列
下载PDF
地震波效应与山体斜坡震裂机理深入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冯文凯 黄润秋 许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5,共6页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斜坡震裂变形和破坏现象,为深入研究其力学机理,通过实例详细调查及地震中体波效应和面波效应的深入分析,认为地震中地震波的作用使山体斜坡表部岩土体尤其是坡肩部位受到量值和方向不断...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斜坡震裂变形和破坏现象,为深入研究其力学机理,通过实例详细调查及地震中体波效应和面波效应的深入分析,认为地震中地震波的作用使山体斜坡表部岩土体尤其是坡肩部位受到量值和方向不断变化的拉张应力作用,该作用在垂直平面内表现为全方位动态变化特点,导致坡肩岩土体具有旋转倾倒和正、反拉作用;与此同时在坡体内部伴随出现潜在剪动作用力及岩土体的开裂和压碎现象,尤其在潜在滑动面上剪切作用力更为集中;此外坡体表面还受到鼓胀拉力和扭力的共同作用。据此可将地震波作用效应划分为4种重要表现形式,即拉-剪破裂效应、界面动应力效应、潜在的楔劈效应和超空(孔)隙水压力激发机制。分析结果与实例及振动模拟结果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山体斜坡 震裂变形 地震波效应 震裂机理
下载PDF
山丹地应力监测站体应变仪的地震效应 被引量:34
11
作者 彭华 马秀敏 姜景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97-108,共12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山丹地应力监测台站的概况,用多种方法对该台站安装的TYB-2000A体应变仪在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记录的174次MS4.0~MS8.6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其中汶川地震及余震共85次,并与其他台站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比对,对记录... 本文简要介绍了山丹地应力监测台站的概况,用多种方法对该台站安装的TYB-2000A体应变仪在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记录的174次MS4.0~MS8.6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其中汶川地震及余震共85次,并与其他台站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比对,对记录的应变地震波、同震应变阶跃、地震前后地球自由振荡的变化及其所包含的物理意义等信息深入分析,揭示出地震前后应变波的变化规律,为今后的地震预测和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体应变 应变地震波 同震应变阶跃 地球自由振荡 映震能力
下载PDF
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测定及其多普勒效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瑞丰 邹立晔 张立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本文介绍了全球主要地震机构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参数的速报和修订情况,分析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通过对比198个全球地震台站测定的面波震级和面波周期,得出如下结论:测定面波震级偏大的台站主要分布... 本文介绍了全球主要地震机构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参数的速报和修订情况,分析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通过对比198个全球地震台站测定的面波震级和面波周期,得出如下结论:测定面波震级偏大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东北方向,测定面波震级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西南和东南方向,面波周期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东北方向。由于此次地震破裂方向是以北东向单侧破裂为主,且地震多普勒效应导致震中东北方向振动加强,因此该方向上的面波震级偏大,地震烈度衰减慢;而震中西南方向的振动减弱,此方向面波震级偏小,地震烈度衰减快。从而造成地震烈度沿中央断裂带的北东方向衰减慢,而南西方向衰减快的特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面波震级 多普勒效应 烈度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裂带东北端浅部结构的人工地震探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伟传 葛洪魁 +1 位作者 杨微 宋丽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7-552,共6页
结合汶川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利用快速响应探测系统,开展了断层带浅部结构人工地震探测.针对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条件下的复杂波场和低信噪比的情况,在f-k波场分离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了折射波共中心点成像、面波速度反演、反射波叠加成像... 结合汶川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利用快速响应探测系统,开展了断层带浅部结构人工地震探测.针对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条件下的复杂波场和低信噪比的情况,在f-k波场分离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了折射波共中心点成像、面波速度反演、反射波叠加成像方法,进行了浅层断层和构造成像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综合解释,给出了断裂带浅部断层分布和速度特征.为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东北端动态监测提供了基础结构信息,所发展的断裂带快速响应探测技术对于地震应急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断裂带 人工地震 波场分离 浅层结构
下载PDF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动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乔彦肖 马中社 吕凤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6-741,共6页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大、密度大、明显的成群成带性、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且崩塌远多于滑坡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地震波自(地壳)内而外的、纵波和横波的连环传播导致山体先是结构性损伤...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大、密度大、明显的成群成带性、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且崩塌远多于滑坡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地震波自(地壳)内而外的、纵波和横波的连环传播导致山体先是结构性损伤,继而使表层岩土体失稳而造成的。岩性、地形地貌以及岩层倾向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灾害类型的发育和空间分布。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将是一个任务艰巨、过程漫长、前所未有、充满科技挑战的一项系统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特点 动因机制 地震波
下载PDF
汶川地震绵阳市水库震损现象及发生机理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文松霖 张伟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0-73,共4页
绵阳市是四川"5.12"汶川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北川、安县、江油等地震重灾区位于震中区域,水库地震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笔者针对在绵阳市震损水库的核查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水库震损现象,就坝顶纵向裂缝的发生机理进行... 绵阳市是四川"5.12"汶川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北川、安县、江油等地震重灾区位于震中区域,水库地震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笔者针对在绵阳市震损水库的核查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水库震损现象,就坝顶纵向裂缝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水库震损 地震波 纵向裂缝 绵阳市
下载PDF
利用断层围陷波资料研究汶川M_S8.0地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译 赖晓玲 《华北地震科学》 2014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汶川地震区不同地段的断层围陷波记录,分析了该地震断层的分段性特征。对断层北东段的关庄测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内破碎带的宽度大约160~180m,地下破碎带的中间与地表破裂的位置对应,并且地下破碎带在断层的两盘边缘较均匀地分... 利用汶川地震区不同地段的断层围陷波记录,分析了该地震断层的分段性特征。对断层北东段的关庄测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内破碎带的宽度大约160~180m,地下破碎带的中间与地表破裂的位置对应,并且地下破碎带在断层的两盘边缘较均匀地分布,反映了北东段的断层倾角较陡,近似直立断层。对断层南西段的虹口测线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内破碎带的宽度大约180~200m,地下破碎带主要分布在地表断层陡坎上盘所对应的地壳内,反映了南西段断层倾角比北东段断层倾角小。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汶川8.0级地震的构造背景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断层围陷波 地震记录 破碎带
下载PDF
广元市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及地质灾害响应
17
作者 付荣 傅荣华 +1 位作者 常鸣 蔡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28,共4页
根据汶川地震中广元市曾家站记录的强震数据及地震诱发崩滑的野外资料,对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广元市地震波能量最集中的时间段为60~80s,主要频率约为2.7Hz。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波特性... 根据汶川地震中广元市曾家站记录的强震数据及地震诱发崩滑的野外资料,对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广元市地震波能量最集中的时间段为60~80s,主要频率约为2.7Hz。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波特性几个方面,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在空间上的响应特征。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集中在800~1 800m的低、中山区;30°~50°的坡度地段;易破碎、发育裂隙的变质岩、软硬岩互层的地层;断裂构造延伸方向、断裂构造交汇处以及山体斜坡地脉动卓越频率大于地震动主频率的地区。研究区内东河口滑坡发生在地震波能量最强烈最集中的时段,经研究表明,该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响应特征与地震波能量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波 能量分布 地质灾害 响应特征 广元市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中远场深覆盖土层动力反应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燕 楼梦麟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4期462-468,共7页
对上海佘山地震台在汶川地震中测得的基岩波地震记录进行频谱特性分析,然后以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场地土层为研究对象,应用水平成层土层地震反应的一维有限元方法,分析该深覆盖场地在这一实测地震记录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并将其与同济... 对上海佘山地震台在汶川地震中测得的基岩波地震记录进行频谱特性分析,然后以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场地土层为研究对象,应用水平成层土层地震反应的一维有限元方法,分析该深覆盖场地在这一实测地震记录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并将其与同济大学强震监测台在汶川地震中获得的地表波记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远场地震动记录中,基岩波的长周期卓越性比地表波更为明显;而在土层剪应变为10-6~10-4的小变形阶段,《上海市地震动参数区划》中给出的各类土壤的阻尼比建议值明显偏小。最后,对阻尼比的修正进行了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佘山波 长周期 场地地震反应 阻尼比
下载PDF
震源机制类型对近场峰值加速度(PGA)分布的影响——以唐山和汶川震区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丽娜 王晓山 +3 位作者 杨家亮 张素欣 刁桂苓 冯向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7,共9页
利用首都圈强震台网比较密集的数字地震记录,研究2003年4月发生在唐山震区的2次4级地震。利用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的强震台网和临时强震台网的资料,研究2008年7月和8月发生在四川汶川的2次6级地震。得到正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逆冲... 利用首都圈强震台网比较密集的数字地震记录,研究2003年4月发生在唐山震区的2次4级地震。利用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的强震台网和临时强震台网的资料,研究2008年7月和8月发生在四川汶川的2次6级地震。得到正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逆冲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的地震近场PGA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是显著的。不仅大震的PGA近场分布复杂,中小地震也是如此。经频谱分析发现,这种影响出现差异的地震波频率较低,城市化的建筑向高层大型发展,其自振周期相应较长。近直立走向滑动地震的PGA高值区沿断层对称分布,而正断层和逆断层则集中在断层上盘,这对于破坏性地震应急救援中力量、物资的投入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唐山震区 汶川震区 峰值加速度(PGA) 近场 低频地震波 应急救援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断层围陷波探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赖晓玲 李松林 王旭 《四川地震》 2009年第3期8-11,15,共5页
对汶川地震区开展震后科考和断层围陷波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及初步结果。平通镇处在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正上方,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 对汶川地震区开展震后科考和断层围陷波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及初步结果。平通镇处在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正上方,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长约400m。这次观测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的新破裂带中可以观测到断层围陷波,反映了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该测线记录的断层围陷波优势频率大约为3—4Hz。探槽附近的台站断层围陷波较强,初步推测,该地段地壳内断层的宽度大约有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断层围陷波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记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