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被引量:111
1
作者 刘杰 易桂喜 +4 位作者 张致伟 官致君 阮祥 龙锋 杜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4-1407,共4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km,短轴约20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级地震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汶川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两个地震的余震区存在约45km的间隔,芦山M7.0级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但两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7 0级地震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91
2
作者 邵志刚 周龙泉 +2 位作者 蒋长胜 马宏生 张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84-1795,共12页
为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 8.0级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Burgers体黏滞松弛模型计算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M_s 8.0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引起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的主要有... 为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 8.0级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Burgers体黏滞松弛模型计算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M_s 8.0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引起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的主要有四个断层段,分别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曲段、青川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南段.而且震后4年内黏滞松弛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量可能与同震变化相当,相当于再发生一次汶川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因此震后效应在分析强震影响时不应忽略.本文基于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动态演化,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由Dieterich(1994)模型给出地震发生概率,结合相关构造地质、历史地震、余震活动等方面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上述4个断裂段地震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龙门山断裂南段、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曲段和青川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黏滞松弛 Dieterich(1994)模型 地震发生率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的再论证及其构造内涵分析 被引量:67
3
作者 徐锡伟 陈桂华 +8 位作者 于贵华 孙鑫喆 谭锡斌 陈立春 孙建宝 陈于高 陈文山 张淑萍 李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21-2336,共16页
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是反演地震破裂过程的基本约束条件和预测其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不可缺少的物理量.以野外地表破裂带重要观测点全站仪或差分GPS仪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资料解译、先存断层陡坎构造地貌标志的识别、以... 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是反演地震破裂过程的基本约束条件和预测其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不可缺少的物理量.以野外地表破裂带重要观测点全站仪或差分GPS仪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资料解译、先存断层陡坎构造地貌标志的识别、以及地形测绘资料的考证等,重新论证了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样式、长度、最大同震位移值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地震地表破裂带长度可达240 km,最大垂直位移为6.5±0.5 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 m,基于倾角向下变缓逆断层模型推测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产生了最大~7 m的地壳缩短量,说明青藏高原东缘横向逆断层为将高原内部东向水平运动转换为高原隆升的转换构造,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认识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最大同震位移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被引量:55
4
作者 韩金良 吴树仁 +5 位作者 何淑军 孙炜锋 张春山 王涛 杨金中 石菊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6-326,共21页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崩塌、地震-滑坡-碎屑流-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链。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种类全、密度大、强度高、致灾重的特点。在部分地区,崩塌、滑坡和碎屑流的分布面积占地震极重灾区面积的30%~58%,甚至高达80%。据初步统计,崩塌、滑坡和碎屑流共导致大约2万人死亡,其中北川县老县城滑坡导致1600多人死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沿断裂带、河谷和交通线分布。崩塌、滑坡的破裂源主要位于河流拐弯处靠近侵蚀岸一侧、山脊两侧及坡肩部位,这与上述部位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直接相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形控制,其次为岩性、斜坡结构、活动断裂、人类工程活动。许多大型崩塌、滑坡还具有高速远程的特征,部分崩塌、滑坡-碎屑流位移达数km,速度高达100~300m/s,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常常导致多处人员伤亡,是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防灾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上述情况,文中对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运动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呈阶梯状多级滑动的群发性地震滑坡的形成模式:强烈地震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震动,而高陡的山脊及其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因此,上述部位往往是地震滑坡的高易发地段,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定性斜坡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时,斜坡失稳破坏形成一系列的群发性滑坡,从上到下往往形成阶梯状多级滑动的滑坡群,此种模式适用于残坡积层、风化层地震滑坡和主滑面较缓的地震基岩滑坡。最后,指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并对防灾减灾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一种矩张量反演新方法及其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序列的应用 被引量:42
5
作者 刘超 张勇 +1 位作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9-339,共11页
本文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的宽频带与长周期地震波形资料,采用矩张量反演的新方法,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MS8.0地震及其7个较大余震(MS5.0—6.0)的矩张量解与震源时间函数等震源参数.文章首先简要叙述矩张量反演新方法... 本文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的宽频带与长周期地震波形资料,采用矩张量反演的新方法,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MS8.0地震及其7个较大余震(MS5.0—6.0)的矩张量解与震源时间函数等震源参数.文章首先简要叙述矩张量反演新方法的理论背景和技术途径,并以汶川大地震的一个余震为例阐述了具体的实现过程;然后给出包括主震在内的8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和震源时间函数;最后分析探讨这些结果的构造意义.本文提出的矩张量反演新方法,不但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一样,可以给出点源矩张量解,而且还可以给出点源的震源时间函数.反演得到的汶川大地震的7个较大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表明,即使是中等强度的地震也可能有复杂的震源过程;汶川大地震的多数余震发生在以逆冲为主、兼具小量走滑分量的龙门山断裂带的主断裂上,但很可能有些余震则发生在主断裂附近的次级走滑断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张量反演 汶川地震 震源时间函数 震源机制
下载PDF
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2
6
作者 杨伟林 朱升初 +2 位作者 洪海春 陶小三 唐忠良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473-478,共6页
汶川8.0级大地震中,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这些记录特别是远场记录具有丰富的长周期地震动分量。本文根据东南强震动中心获取的区域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了基岩场地及深厚软... 汶川8.0级大地震中,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这些记录特别是远场记录具有丰富的长周期地震动分量。本文根据东南强震动中心获取的区域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了基岩场地及深厚软弱场地的长周期地震动及其差异;根据长周期结构的特点,选取建于深厚软弱场地上的江苏A050强震台的超长地震记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对远场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实际震害特点,提出了长周期结构抗震及地震安全对策中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远场地震动特征 长周期结构 地震反应分析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农村家庭灾后恢复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韩自强 巴战龙 +1 位作者 辛瑞萍 钟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8-167,共10页
灾后恢复研究相对较少,是整个灾害治理/应急管理全流程(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中最需要加强的部分。目前大部分灾后恢复研究都侧重于物质重建,缺少全面的视角。本文借鉴被广泛用于发展领域内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来分析农村家庭... 灾后恢复研究相对较少,是整个灾害治理/应急管理全流程(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恢复)中最需要加强的部分。目前大部分灾后恢复研究都侧重于物质重建,缺少全面的视角。本文借鉴被广泛用于发展领域内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来分析农村家庭灾后恢复过程,希望为灾后恢复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同时对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在灾害治理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一定的验证。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一项跟踪调查。研究地点为汶川地震某重灾县。首次问卷调查在2009年1月份开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以访谈员面对面访问的形式,共在该县3个乡镇(9个村)调查了515户居民。第二次回访在2012年夏天进行,共完成415户家庭回访工作,回访率约为80.56%。通过对比两次调查所得415户相同农户家庭的生计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物资资本,社会资本)数据,研究发现整体上农户所拥有的五类生计资本在灾后恢复阶段都有较大提升,其中物资资本增幅最高,其次是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增幅最小的是人力资本。生计资本在整体增加的同时,不同家庭间的物资、金融、人力和自然资本差距(标准差)也有所加大,但社会资本差距(标准差)有所减少。研究结果也从侧面证实了我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主要侧重于物质重建,而且灾后恢复效果明显。同时,为灾难事件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提供了证据。跟踪调查中社会资本在灾后显著升高,而且不同家庭间的差距变小。研究表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可以为以家庭和社区为单元的灾害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恢复 可持续生计 社会资本 农树 汶川地震
下载PDF
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汶川Mw7.9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国宏 屈春燕 +3 位作者 宋小刚 汪驰升 单新建 胡植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通过综合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的地表破裂带空间分布及分段资料,结合InSAR干涉形变场资料,构建了五段断层几何结构模型,该模型与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在多数分段上基本一致;基于此五段断层模型,运用敏感性迭代拟... 通过综合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的地表破裂带空间分布及分段资料,结合InSAR干涉形变场资料,构建了五段断层几何结构模型,该模型与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在多数分段上基本一致;基于此五段断层模型,运用敏感性迭代拟合算法反演了汶川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获得了断层滑动分布及部分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基于余震精定位获得的地震断层倾角模型模拟的同震形变场与InSAR形变场吻合较好,且残差较小;反演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于地下0~20 km,最大滑动量分别位于北川及青川等地区,最大可达到10 m;沿SW-NE走向,断层面的滑动方向主要以右旋兼逆冲形式为主,在汶川及都江堰地区以强烈的逆冲为主兼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在北川及映秀地区以逆冲兼右旋运动为主,在平武及青川等地区则逐渐过渡为以右旋运动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其中汶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97°,北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11 9°,青川地区平均滑动角为138°.反演矩张量为7.7×10^(20)N·m,矩震级达M_w 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敏感性迭代拟合算法 滑动分布反演 震源参数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InSAR形变观测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49
9
作者 孙建宝 梁芳 +1 位作者 沈正康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89-795,共7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通过干涉雷达方法(InSAR)获得了覆盖整个灾区全面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约500km×350km),为研究该地震的发生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通过分析InSAR成像几何和ALOS PALSAR数据的特点,初步获得...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通过干涉雷达方法(InSAR)获得了覆盖整个灾区全面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约500km×350km),为研究该地震的发生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通过分析InSAR成像几何和ALOS PALSAR数据的特点,初步获得了对汶川地震的定性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入定量反演奠定基础。此次地震中InSAR卫星观测的应用,显示了卫星大地测量手段对于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同震形变干涉雷达
下载PDF
北川地区擂鼓断裂在汶川地震中的地表破裂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闫亮 李勇 +7 位作者 A.L.Densmore 周荣军 董顺利 张毅 N.Richardson 陈浩 乔宝成 马博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5-545,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北川县擂鼓地区出露了一条擂鼓同震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呈近南北向展布,位于映秀-北川断裂的中北段,其北东起于擂鼓镇柳林村北部,南西止于石岩村南部,以脆性破裂为特征,分别由3条呈北北东、...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北川县擂鼓地区出露了一条擂鼓同震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呈近南北向展布,位于映秀-北川断裂的中北段,其北东起于擂鼓镇柳林村北部,南西止于石岩村南部,以脆性破裂为特征,分别由3条呈北北东、北西西、北北东走向的地表破裂组成,延伸长度约4~5km,并切割了多种地貌单元,其平均垂直断距为1.5m,平均水平断距为1.4m,垂直与水平断距之比为1.07:1。通过对该地表破裂带野外测量数据、几何展布结构及其成因机制的初步分析表明:擂鼓断裂是出露于擂鼓地区的捩断层,具有捩断层的基本特性;其主要特征包括:1)擂鼓断裂的形成是由于在汶川地震中其东西两侧逆冲块体之间的差异性运动而引起;2)断裂呈近南北向展布,与映秀-北川主干断裂近垂直相交;3)断面倾角较陡,为高角度断面的逆断层,具有逆冲兼走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擂鼓捩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汶川8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大尺度异常 被引量:10
11
作者 尹祥础 张浪平 +6 位作者 张永仙 彭克银 王海涛 宋治平 李文军 张晓涛 袁帅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9,共7页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 孕震初期加卸载响应比(LURR)通常在1左右涨落,然后逐渐上升至峰值点。但强地震并不在峰值点上发生,而要滞后一段时间(T2)。T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T2越长。对于8级地震,T2的计算值为28±8个月,汶川8级地震实际的T2是23个月。对于大地震,T2很长,峰值点后LURR通常迅速下降,在大地震前夕LURR常常降得很低,而预测的地震又迟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误导人们怀疑,甚至放弃原来的预测,殊不知,这时大地震正在迫近。这正是汶川8级地震给予人们血的教训。大地震不仅孕育时间长,孕震区面积也很大。大地震的前兆在时空上都是大尺度。基于这种认识,根据LURR的演化,中国大陆西南地区可能正在孕育一个特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前兆 大时空观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都汶公路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苏凤环 崔鹏 +1 位作者 韩用顺 刘应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2,共4页
选择汶川县境内的都汶公路(漩口-汶川路段)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公路沿线的各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信息,将灾害,苣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①... 选择汶川县境内的都汶公路(漩口-汶川路段)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公路沿线的各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信息,将灾害,苣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①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与汶川-茂汶断裂之间;②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1000~2000m的地带;③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的边坡;④地震及余震期间以崩塌、滑坡、滚石为主,后期以泥石流、滑坡为主;⑤次生山地灾害具有沿岷江河谷发育且在河流左右两岸呈不对称分布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 汶川地震 分布规律 遥感 都汶公路
下载PDF
几次大地震前后地电场中长期变化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席继楼 关华平 +3 位作者 刘超 庄楠 武建华 颜晓晔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地电场是地球表面天然存在的电场,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利用"合成能量累加"方法,分析处理了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重庆市所辖部分台站2007年7月至2017年12月的地电场观测数据,研究和讨论了汶川8.0级地震等几次大地震... 地电场是地球表面天然存在的电场,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利用"合成能量累加"方法,分析处理了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重庆市所辖部分台站2007年7月至2017年12月的地电场观测数据,研究和讨论了汶川8.0级地震等几次大地震前后地电场中长期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几次MS7.0以上大地震前后,均出现了地电场区域性准同步异常变化;地电场异常变化经历了"震前—发震—震后"三个阶段,震前和震后变化比较明显,发震期变化相对平稳,时间跨度达12个月以上;地电场异常变化主要沿构造带分布,变化强度随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电场观测 数据分析 合成能量累加 地电场中长期变化
下载PDF
基于灾害熵的汶川震后道路泥石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向灵芝 崔鹏 +1 位作者 陈洪凯 沈娜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78,共8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导致震区地表岩体产生了强烈的扰动和破坏,许多震前非泥石流沟转化为大规模高频泥石流沟。鉴于震区近年来频发的泥石流灾情,以汶川主要公路沿线(都汶公路和省道303)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依据震后泥石...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导致震区地表岩体产生了强烈的扰动和破坏,许多震前非泥石流沟转化为大规模高频泥石流沟。鉴于震区近年来频发的泥石流灾情,以汶川主要公路沿线(都汶公路和省道303)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依据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与活动特征,遴选出影响泥石流发生的关键因子,运用灾害熵理论模型,考虑因子相互之间的影响,计算各个因子的权重,对研究区泥石流进行敏感性区划。分析结果表明:较高敏感性的泥石流沟谷多达47条,占总数的78.3%,且集中分布在中央断裂的上盘,特别是以映秀为暴雨中心的峡谷地带。分析结果可作为震区泥石流防治,灾区重建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泥石流 汶川地震 评价指标 敏感性 灾害熵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62
15
作者 刘耀炜 任宏微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文中收集了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放射性同位素氡的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汶川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的特征。结果表明,氡震后效应的观测点大多沿着地震破裂带分布即在震源北侧的北东向与南侧的南北向,变化以阶变上升型为主,而... 文中收集了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放射性同位素氡的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汶川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的特征。结果表明,氡震后效应的观测点大多沿着地震破裂带分布即在震源北侧的北东向与南侧的南北向,变化以阶变上升型为主,而且部分观测点发生了可能与氡射气浓度相关的水位或流量同步变化。截止到2008年10月,大部分产生震后效应的观测点已经恢复到原来测值状态,但仍有少部分测点保持震后变化的的高值或低值,甚至有的测点继续上升。对氡震后效应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肯定了氡射气具有对地震波响应的特点,也提出了研究地球化学组分变化与含水层动力过程的关系等问题,这有利于氡的地震前兆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震后效应 机理解释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朴英超 关燕宁 +2 位作者 张春燕 郭杉 阎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56-2668,共13页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从长时间序列、大范围遥感数据中快速、自动化检测植被动态变化的方法。以MODIS 500m空间分辨率,16d合成的NDVI数据为数据源,对受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严重影响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03年至2012年的植被动...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从长时间序列、大范围遥感数据中快速、自动化检测植被动态变化的方法。以MODIS 500m空间分辨率,16d合成的NDVI数据为数据源,对受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严重影响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03年至2012年的植被动态变化进行时空分析,为保护生态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地震后保护区内植被指数减少的面积大范围增加,且波动较震前更为明显,统计分析结果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等极端现象对该地区植被的破坏程度;2)保护区内植被指数极值变化多发生在夏季或秋季,较低海拔地区极值变化多发生在夏季,而在高海拔地区则多发生在秋季;3)在大熊猫最适宜栖息的区域(2600—2800m)植被指数极值减少量大于0.4的范围大于增加量大于0.4的范围,反映出植被在震后的恢复状况并没达到理想的水平。同时发现在该海拔区域范围内植被指数减少的面积在春夏两季较大,表明在该时间段卧龙地区大熊猫最适宜生存区域的植被情况较为不稳定,需更为关注其动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小波变换 时间序列分析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第1周一线医院伤员收治情况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爱民 张斌 +15 位作者 李昌琨 张伟 钱齐荣 史建刚 胡国汉 赵学维 王为民 孙延平 吴洋 章建林 任吉忠 王成才 叶军青 丁小萍 于冬梅 刘轶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80-1382,共3页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后江油野战医院第1周伤员的收治情况,为地震灾区医疗队的组建和一线救治提供经验。方法对1 905名急诊救治伤员进行分类,回顾性分析其中需住院治疗伤员的病历资料,包括伤员地域分布、损伤类型、诊断、初期处理、转归等...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后江油野战医院第1周伤员的收治情况,为地震灾区医疗队的组建和一线救治提供经验。方法对1 905名急诊救治伤员进行分类,回顾性分析其中需住院治疗伤员的病历资料,包括伤员地域分布、损伤类型、诊断、初期处理、转归等。结果需住院治疗的伤员629名,占急诊救治伤员的33%;年龄2~100岁,中位年龄41.2岁。震后前3 d收治的伤员数为384人(61%)。伤员主要来源分布为江油市245人(39%)、北川县194人(31%)、平武县158人(25%)。受伤类型中软组织裂伤326例(51.8%),软组织挫伤87例(13.9%),骨折202例(32.1%);其中有肢体严重挤压伤15例。主要受伤部位位于骨盆和四肢318例(50.6%),头部117例(18.6%),背部43例(6.8%);多发伤73例(11.6%)。接受手术治疗376例(59.8%),其中清创术326例,外固定支架术21例,内固定19例,截肢术11例,筋膜切开减压术4例,剖腹探查术4例,开颅术2例;术后感染率为11.8%。死亡39例,可能原因是脑外伤、骨盆骨折、腹部出血和多发伤。结论地震造成灾区内大部分医疗设施严重破坏时,快速组建医疗队、尽量利用灾区未损坏的医疗资源、迅速恢复供电等后勤补给对伤员救治和减少死亡极为重要;地震伤员以四肢创伤为主,应多选派骨创伤外科医师参加医疗队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灾难医学 野战医院 地震 汶川
下载PDF
地球自转减速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学忠 王恒信 +4 位作者 王生文 隗永刚 郭祥云 陈丽娟 李艳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自转减速有利于汶川地震发生。如果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起到了触发作用,那么在震前震区或许会出现中小地震发生受到地球自转减速触发的现象。分析表明,从2006年起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ML≥2.7地震受到地球自转减速的触发,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触发 2008年汶川Ms8.0地震
下载PDF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 被引量:39
19
作者 周伟 唐川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6-793,共8页
搜集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数据,采用詹氏法和修正法两种雨场分割法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降雨参数(降雨强度、累积雨量和降雨历时)与泥石流发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詹... 搜集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数据,采用詹氏法和修正法两种雨场分割法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降雨参数(降雨强度、累积雨量和降雨历时)与泥石流发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詹氏法和修正法这两种雨场分割方法所获得的降雨参数之间存在差异。两者的累积雨量差异不大,但后者的平均雨强要小于前者,其原因在于修正法改善了詹氏法估计降雨时间过短的缺点,延长了降雨历时。通过分析平均雨强~历时、累积雨量~历时、标准化平均雨强~历时和标准化累积雨量~历时之间的关系,采用单线法建立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研究成果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的泥石流灾害事件中进行了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I地震 泥石流 降雨阈值 雨场分割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文县居民心理伤害相关问题调查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伦 孙甜甜 +4 位作者 彭菊聪 田金徽 韩冬冬 郭凌云 吕邦策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89-391,共3页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中文县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为开展灾害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随机抽取的420名文县居民进行调查。结果灾后情绪变化:56.0%的调查对象不快乐,39.6%经常痛...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中文县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为开展灾害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随机抽取的420名文县居民进行调查。结果灾后情绪变化:56.0%的调查对象不快乐,39.6%经常痛哭,56.7%感到痛苦,40.7%丧失兴趣,69.2%感到不安、紧张、担忧,27.0%想结束生命;SAS得分为56.48±10.43,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82,P<0.001);SDS得分为49.88±11.38,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30,P<0.001);灾后应激障碍:59.3%的调查对象出现头痛,50.5%出现食欲差,56.0%出现睡眠差,58.2%易受惊吓,29.7%出现手抖,50.5%出现消化不良,42.9%出现思维不清晰,60.4%出现胃部不适,85.7%出现疲劳。结论地震灾害给灾区民众带来了严重心理伤害,必须加强地震灾害后心理救援,加强干预和调控,以减少灾民的心理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心理伤害 创伤后应急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