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 Type of Vortex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Pre-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LI Bo LIU Li-Ping ZHAO Si-Xi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5期247-252,共6页
In this paper,NCEP reanalysis data,intensive observation data collected from field experiment,model simulation data,and topographic trial data are fully analyzed to study a severe heavy rainfall event during 5 6 June ... In this paper,NCEP reanalysis data,intensive observation data collected from field experiment,model simulation data,and topographic trial data are fully analyzed to study a severe heavy rainfall event during 5 6 June 2008 in South China.Unlike most warm region rainfall cases,this one is associated with an obvious vortex system,which draws in water vapor and energy from the southwest monsoon surges ahead of a low trough above the Bengal Bay (BLT,Bengal Low Trough).At the lower troposphere,three currents,especially the southwest current and the east current,converge into the southeast of the vortex.Thus,the distributions of strong vorticity,water vapor,and ascending motion cause frequently occurrence and growth of convection there.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is rainfall event are summarized as a conceptual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SM conceptual model vortex heavyrainfall south China
下载PDF
Low-Frequency Vortex Pair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被引量:1
2
作者 PAN Jing LI Chong-Y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6期304-308,共5页
In this pap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air of low-frequency vortexes over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is studied based on a multi-year(1980-2003) analysis.A pair of... In this pap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air of low-frequency vortexes over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is studied based on a multi-year(1980-2003) analysis.A pair of vortexes symmetric about the equator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prior to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A composit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ife cycle of the pair of vortexe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The westerly between the twin cyclon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cillation low-frequency vortex pair intra-seasonal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下载PDF
2023年麦收期河南省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和可能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竹磊磊 史恒斌 +2 位作者 王建新 苏晓乐 李凤秀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2023年麦收期河南省出现了罕见的连阴雨天气,降水和阴雨日数异常偏多,分别为自1961年以来的历史第五位和第二位。分析连阴雨的可能气候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造成连阴雨的环流形势为欧亚中高纬度西高东低,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并出现... 2023年麦收期河南省出现了罕见的连阴雨天气,降水和阴雨日数异常偏多,分别为自1961年以来的历史第五位和第二位。分析连阴雨的可能气候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造成连阴雨的环流形势为欧亚中高纬度西高东低,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并出现阶段性阻塞,东北冷涡活跃,冷空气能持续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北、偏强且异常偏西,来自副高西北侧边缘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河南省交汇。(2)副高偏强、偏北、偏西是由偏强、偏北、偏大、偏东的南亚高压和偏强、偏北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以下简称西风急流)的引导所致,而东南亚对流层中高层的暖中心偏大、偏北和偏东且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使南亚高压形成了上述的特征。暖中心和东北冷涡的共同作用,使东亚中高层的气温梯度增大,进而加强了西风急流。(3)2023年前期的La Ni1a事件有利于麦收期副高偏北,但不利于副高偏强和明显偏西。麦收期由于台风扰动由泰国湾至菲律宾群岛以东的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跃释放的凝结潜热较多,以及麦收期前期的春季和麦收期伊朗高原至青藏高原的地面感热和潜热较强,使暖中心形成了上述的特征,进而决定了南亚高压和副高的特征。(4)2023年麦收期北大西洋海温偏高,以及北大西洋三极子为负位相,导致了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并出现阶段性阻塞,麦收期前期的春季和麦收期伏尔加河至贝加尔湖西北侧地面感热和潜热偏强,而下游贝加尔湖东南侧至鄂霍次克海地面感热和潜热偏弱一定程度上导致上述两区域分别出现了大范围的位势高度正距平和负距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收期 连阴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东北冷涡 南亚高压 西风急流
下载PDF
高雷诺数下倒虹吸闸墩绕流水力特性
4
作者 贺蔚 周红星 +3 位作者 秦杭晓 曾庆林 张健 徐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59,共5页
为研究倒虹吸出口闸墩绕流特性,以南水北调某典型倒虹吸为例,基于Flow3D软件建立倒虹吸模型,根据现场原型实测水位、流速进行模型验证;利用该模型模拟了雷诺数6.17×10^(6)~9.38×10^(6)范围下闸墩绕流特性。结果表明,高雷诺数... 为研究倒虹吸出口闸墩绕流特性,以南水北调某典型倒虹吸为例,基于Flow3D软件建立倒虹吸模型,根据现场原型实测水位、流速进行模型验证;利用该模型模拟了雷诺数6.17×10^(6)~9.38×10^(6)范围下闸墩绕流特性。结果表明,高雷诺数条件下,随着雷诺数的增加,闸墩绕流造成的液面波动幅度增加,中墩液面波动显著大于边墩;闸墩后的尾涡量持续增加,雷诺数对斯特劳哈尔数影响不大;边侧闸墩受力的非对称性明显,边墩闸室间特征流速偏流比存在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规律,偏流效应造成的离心距不断增加。本研究可针对性改善输水工程水流流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卡门涡街 闸墩绕流 偏流效应 倒虹吸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ED VERSUS UNDEVELOPED MID-LEVEL VORTEXES 被引量:1
5
作者 黄辉军 袁金南 +1 位作者 李春晖 毛伟康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4年第1期57-65,共9页
Using the NCEP 1°×1°reanalysis data,several obvious difference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ed versus undeveloped mid-level vortexes are studied.First,the central vorticity of the develo... Using the NCEP 1°×1°reanalysis data,several obvious difference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ed versus undeveloped mid-level vortexes are studied.First,the central vorticity of the developed mid-level vortex increases towards higher levels while the undeveloped one decreases.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structure maintains well in the developed mid-level vortex whereas the undeveloped one does badly.Second,on the one hand,according to the symmetric analysis,the horizontal wind field and wind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developed mid-level vortex are well symmetric while those of the undeveloped one are less symmetric.Meanwhile,weak wind vertical shear help the developed mid-level vortex to establish a warm core in upper-and mid-levels of the troposphere.On the other hand,according to the balance analysis,better balance between wind and pressure is shown in the mid-and lower-levels of the troposphere of the developed mid-level vortex than in those of the undeveloped vortex.Third,positive anomaly of potential vorticity is enhanced and develope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ed vortex.However,the undeveloped vortex weakens with a weak positive anoma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area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mid-level vortex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Study of Oceanic Vortex
6
作者 FUGang LILi LIUQiny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002年第1期13-18,共6页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oceanic vortex are outlined. Firstly,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oceanic vortex are reviewed. Secondly, some prominent features of oceanic vortex in the Gulf Stream, the...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oceanic vortex are outlined. Firstly,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oceanic vortex are reviewed. Secondly, some prominent features of oceanic vortex in the Gulf Stream, the Kuroshio,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Japan Sea regions are depicted based upon the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results. Gene- rally, the lifetime of these oceanic vortices ranges from several weeks to several months, and their horizontal scales vary from tens of kilometers to hundreds of kilometers. Their vertical scales are on the order of thousands of meters. Finally, some theoretical studies, mainly on the splitting of a cyclonic vortex and the merging of anticyclonic vortices, a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vortex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ctures Rossby radius of deformation south China Sea Japan Sea
下载PDF
高空急流与副急流演变及其与河南2021年“21·7”特大暴雨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成 朱泽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0-436,共17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所提供的逐小时的站点降水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所提供的逐小时、0.25°(纬度)×0.25°(经度)的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了产生郑州极端小时降水的关键天气系统,并对高空急流与副急流进行了动能收支诊... 利用中国气象局所提供的逐小时的站点降水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所提供的逐小时、0.25°(纬度)×0.25°(经度)的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了产生郑州极端小时降水的关键天气系统,并对高空急流与副急流进行了动能收支诊断,研究发现:2021年“21·7”河南特大暴雨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郑州极端小时降水出现的时段内,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河南北部的山区及山区的迎风坡周边,受地形响显著。位于河南上空,对流层高层的高压脊、对流层中层的低压倒槽以及对流层低层的水平切变线与中尺度对流涡旋是引发郑州极端小时降水的关键天气系统。处于南亚高压东北部的高空急流与副急流通过引发强冷平流使得位于陕西上空的对流层高层短波槽快速发展,该槽的斜压发展使得其槽前的暖平流显著增强,从而导致河南上空对流层高层的高压脊迅速发展并维持强高空辐散条件,这为郑州极端小时降水的出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背景环流条件。南亚高压东北部的高空急流与副急流呈现出显著的水平分布不均特征,其中,风速增强趋势与冷平流强度均在上层急流分岔点(1区)达到极大值,这为陕西上空对流层高层短波槽的快速增强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动能收支表明,南亚高压东北部偏西风的水平动能输送是本区域内高空急流与副急流发展/维持的最有利因子,其动能主要来源于南亚高压北部边缘的高空急流区;在此阶段内,气压梯度力主要做负功,是最不利于高空急流与副急流发展/维持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急流 南亚高压 暴雨 动能收支 中尺度对流涡旋
下载PDF
东沙海域内孤立波浅化过程及含圈闭涡核内孤立波的反射地震初探
8
作者 宋海斌 邝芸艳 +4 位作者 杨胜雄 关永贤 龚屹 范文豪 张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356,共13页
基于地震海洋学数据,通过叠合波形结构与混合参数空间分布,可以较好地分析内孤立波浅化过程与能量耗散、混合增强的关系.在东沙海域的一条地震剖面上,我们观测到了上陆坡深水区(500~1000 m)、浅水区(300~400 m)两个内孤立波波包,有着明... 基于地震海洋学数据,通过叠合波形结构与混合参数空间分布,可以较好地分析内孤立波浅化过程与能量耗散、混合增强的关系.在东沙海域的一条地震剖面上,我们观测到了上陆坡深水区(500~1000 m)、浅水区(300~400 m)两个内孤立波波包,有着明显不同的波形特征.浅水区的内孤立波包的3个内孤立波波形复杂,在波核内部呈现杂乱反射特征,可能是含圈闭涡核的内孤立波,估算的耗散率、扩散率分别达O(10-5)W·kg^(-1)、O(10-2.5)m^(2)·s^(-1).该内孤立波包前方,则存在一个第二模态内孤立波.深水区内孤立波包虽然波形相对简单,但诱导的湍流混合强度也较强,形成了内孤立波发育区、陆坡上方厚度达200 m的高耗散率、扩散率区带.在东沙海域上陆坡的深水区、浅水区,内孤立波持续耗散能量,增强了湍流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内孤立波浅化 地震海洋学 湍流混合 圈闭涡核
下载PDF
印度双低涡对青藏高原西部一次典型暴雪过程的影响
9
作者 张入财 王君 +2 位作者 陈超辉 付伟基 魏璐璐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463-473,共11页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21年10月18—19日青藏高原西部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印度北部低涡对强降雪天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次强降雪过程在南支槽东移和印度低涡异...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21年10月18—19日青藏高原西部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印度北部低涡对强降雪天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次强降雪过程在南支槽东移和印度低涡异常活跃的背景下产生,南支槽前高空急流和印度北部东西向两个低涡为高原西部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降雪期间,印度北部至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地区东南风低空急流大爆发,建立了一条由孟加拉湾向西输送的水汽通道,使得孟加拉湾水汽能够向西输送;生成于印度西北地区的对流层低涡系统一方面阻挡水汽继续向西输送,有利于孟加拉湾的水汽在低涡东部聚集,另一方面增强低涡东部偏南气流与高原大地形之间的强迫作用,使得大量水汽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对流层低层沿高原南坡陡峭地形向上爬升至高原,为强降雪天气提供充足水汽条件;高空位涡侵入是印度西北地区的低涡系统生成发展的重要原因。总的来看,印度北部的低涡系统在此次高原西部降雪天气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高原地区降雪预报业务中,有必要加强对低纬度地区对流层低层低涡系统的跟踪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南支槽 双低涡 位涡 高低空急流
下载PDF
大流量明渠输水工程渡槽闸墩振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石磊 李美玲 +2 位作者 王智欣 彭胜利 周旭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0-215,共6页
针对长距离输水明渠过渡段水流剧烈波动造成渡槽闸墩异常振动的问题,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二里河渡槽为例,通过长度比尺1∶36的物理模型试验复演了原型闸孔调度过程,分析了与闸墩振动密切相关的水动力要素,从进出口隔墩长度和体型、渐... 针对长距离输水明渠过渡段水流剧烈波动造成渡槽闸墩异常振动的问题,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二里河渡槽为例,通过长度比尺1∶36的物理模型试验复演了原型闸孔调度过程,分析了与闸墩振动密切相关的水动力要素,从进出口隔墩长度和体型、渐变段布置以及闸孔调度运行等方面对中墩振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闸墩振动主要源于水流横向摆动冲击建筑物及分隔墩末端出现间歇性游离的马蹄涡流态诱导所致;采用优化中墩布置型式、调整进出口渐变段收缩角或扩散角及调度运行方式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渡槽段水位波动及闸墩振动强度。研究成果可为大型调水工程渡槽设计及调度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过渡段 闸墩振动 水位波动 马蹄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Analysis of a Large Scale Cold Air Weather Process in China during January 2021
11
作者 Baojun W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9期54-63,共10页
This study uses data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China,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 and National Oceanic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Physical Sciences Laboratory of the US... This study uses data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China,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 and National Oceanic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Physical Sciences Laboratory of the USA to analyze a cold air weather process at the beginning of January 2021. Synoptic analysis is mainly used to summarize synoptic laws or patterns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and describe and infer weather process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cold air travels south along the northwest path, affecting most of China. During the cold wave process, the first cold air is weak, which has a certain cooling effect on northern China. The second cold air was guided by the low vortex, the accumulation in the transverse groove of Mongolia was strengthened, and the cooling effect was significant. The southwest jet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conditions were good. However, due to the relatively gentle southern branch system, the warm and humid air flow was weak and the precipitation level was smal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better understand a large-scale cold air weather process in January 2021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Air south Branch System Low vortex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下载PDF
习水南部一次秋季最强降水中的地形作用
12
作者 杨熠 李霞 +2 位作者 刘红双 杨雨蒙 谢和林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6期9-14,共6页
该文利用习水107个站点的降水观测数据、高空和地面形势实况资料、习水双偏振雷达数据、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统计方法,分析2021年9月12日习水强降水过程成因,并解释了地形对此次强降水的增强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 该文利用习水107个站点的降水观测数据、高空和地面形势实况资料、习水双偏振雷达数据、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统计方法,分析2021年9月12日习水强降水过程成因,并解释了地形对此次强降水的增强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双台风夹击的背景下,主要影响系统有对流层中层高空槽、低空低涡切变线;(2)高空槽东移迫使低涡切变线发展加强,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抬升条件,14号超强台风“灿都”外围的偏东气流减缓了低涡切变线东移速度,使得其在习水停留时间变长,同时,低空偏南气流和偏东气流的辐合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热力不稳定和水汽条件;(3)雷达回波是以积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多对流单体活动,并有明显的“列车效应”现象;(4)由于大娄山南侧地形对对流层的气流有辐合抬升作用,对流单体在山脉南侧移速减慢、合并增强,导致降水强度和范围增大,从而形成此次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切变暴雨 地形 习水南部
下载PDF
西双版纳2021年冬末盛夏暴雨对比分析
13
作者 高栋斌 桑二 +1 位作者 桑锐 张能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3年第1期49-51,共3页
利用ERA5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21年2月7~9日和7月19~21日西双版纳冬夏暴雨天气。结果表明:(1)500hpa南支低压槽加深东移和700hPa低空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并急剧辐合以及低层切变线或辐合区扰动触发抬升利于冬季... 利用ERA5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21年2月7~9日和7月19~21日西双版纳冬夏暴雨天气。结果表明:(1)500hpa南支低压槽加深东移和700hPa低空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并急剧辐合以及低层切变线或辐合区扰动触发抬升利于冬季暴雨发生;夏季暴雨是在500hPa“东高西低”高压环流间低涡持久稳定和热力抬升低层大量的水汽至暴雨区上空引发强辐合上升运动下产生的;(2)大气边界层弱偏强冷平流利于冬季暴雨发生,近地面极弱的冷平流是夏季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低涡 冷平流
下载PDF
梅雨锋演变与低涡发展的联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丽芳 高坤 徐亚梅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采用MM5高分辨率模式,对1999年6月26日至7月1日出现在江淮流域的两次低涡暴雨过程,进行全程四维同化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梅雨锋与低涡关系密切.锋面在750hPa左右强度最大;锋面最强位置与低涡最强位置在纬向上是接近一致的,即锋面最强位置... 采用MM5高分辨率模式,对1999年6月26日至7月1日出现在江淮流域的两次低涡暴雨过程,进行全程四维同化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梅雨锋与低涡关系密切.锋面在750hPa左右强度最大;锋面最强位置与低涡最强位置在纬向上是接近一致的,即锋面最强位置在低涡发展最强位置的北或东北方;锋生比低涡加强早15h左右;锋生存在自西向东的传播,低涡加强发展时锋生东传明显;低涡移过前,锋面北抬,坡度增大;移过后,锋面南压,坡度减小;移过时,锋面基本不动,近乎垂直.低涡发展最强的地区锋面的南北摆动比低涡发展弱的地区幅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西南低涡 锋生 四维同化
下载PDF
“2003.8.28”长江上游特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汪丽 陈静 李淑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1-36,共6页
应用中国气象局T213客观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2003年8月28日~9月1日发生区域性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低空急流的建立为该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中低层冷平流与低空急流的风速脉动是该次暴雨过程的触... 应用中国气象局T213客观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2003年8月28日~9月1日发生区域性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低空急流的建立为该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中低层冷平流与低空急流的风速脉动是该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西南低涡是暴雨开始后才生成的,但大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产生的抽气机效应促使上升运动加强,而上升运动区与正涡度区的耦合又使西南低涡得以发展和维持,给四川盆地带来更强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平流 低空急流 风速脉动 西南低涡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对流系统与中国东部降水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23
16
作者 胡亮 李耀东 +1 位作者 付容 何金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1-309,共9页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1985—2002年共18年的MCSs路径跟踪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38个地面常规观测站资料,分析了夏季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移动性MCSs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通...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1985—2002年共18年的MCSs路径跟踪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38个地面常规观测站资料,分析了夏季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移动性MCSs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通过对MCSs爆发异常强弱年高度和风差值场的分析,概括出青藏高原MCSs影响中国降水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MCSs主要生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其爆发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它们能够传播到我国中东部及南亚许多地区;夏季MCSs对我国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它们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以4条正、负相间的东西向分布带的形势存在,从南到北依次为"-+-+",这与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变化形势非常一致;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冷涡的强度、位置变化与高原MCSs生成的多少密切相关,并通过它们对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分布造成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MCSS 中国降水 南亚高压 西太副高 东北冷涡
下载PDF
夏季长江流域两类中尺度涡旋的统计与合成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敬萍 傅慎明 +2 位作者 孙建华 沈新勇 张元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9-336,共18页
利用2000~2013年夏季6 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5°(纬度)×0.5°(经度)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产生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涡和产生于大别山地区的大别山低涡进行了识别,统计出西南涡和... 利用2000~2013年夏季6 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5°(纬度)×0.5°(经度)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产生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涡和产生于大别山地区的大别山低涡进行了识别,统计出西南涡和大别山低涡的发生频数、初生时段、移动路径、三维结构等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涡旋生成前的地面气压场和降水特征,对西南涡和大别山低涡分别进行了分类与合成研究,并细致对比了两类涡旋的异同点,主要结论如下:(1)西南涡在7月上旬最活跃,而大别山低涡则在6月上旬发生频数最高。凌晨时段是两类涡旋的高发期;西南涡日间的生成数目多于夜间,而大别山低涡则与之相反。(2)绝大多数西南涡和大别山低涡维持时间少于12 h;绝大多数西南涡维持准静止,而大别山低涡则主要向东北方向和偏东方向移动。(3)两类涡旋均为对流层中低层的低压系统,其中大别山低涡的垂直伸展层次较西南涡更低。相比于西南涡,由于水汽条件更优,大别山低涡所引发的降水更强,强降水的凝结潜热释放使得大别山低涡的平均生命史比西南涡更长。(4)产生前有降水的西南涡/大别山低涡相比于产生前无降水的西南涡/大别山低涡而言,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的强度更强、辐散更显著;对流层中层与500 h Pa西风带短波槽的配置条件更好;对流层低层涡旋中心附近的辐合更显著、切变更强;并且对流层中低层的上升运动更强。这些都是有利于降水发生与维持的有利条件,而与降水凝结潜热密切相关的热力强迫使得产生前有降水的西南涡/大别山低涡相比于产生前无降水的西南涡/大别山低涡拥有更长的生命史长度,更大的水平半径和更大的涡旋生命史内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旋 西南涡 大别山低涡 南亚高压
下载PDF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被引量:67
18
作者 陈翔翔 丁治英 +2 位作者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7-718,共12页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华南暖区暴雨 统计分析 低涡 切变线 南海夏季风
下载PDF
2010年5月我国南方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王晓芳 徐明 +4 位作者 闵爱荣 张端禹 杨荆安 崔春光 廖移山 《暴雨灾害》 2010年第2期193-199,共7页
使用NCEP日再分析资料和常规降水观测资料,对2010年5月5—23日我国南方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雨情及影响系统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低压大槽异常偏强并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且维持在20°N... 使用NCEP日再分析资料和常规降水观测资料,对2010年5月5—23日我国南方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雨情及影响系统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低压大槽异常偏强并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且维持在20°N以南是有利于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稳定环流型;旺盛的水汽输送及其辐合带维持在江南至华南北部为南方持续性暴雨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原东侧或东移、或停滞的西南低涡和切变气流中频繁活动的涡旋是造成江南至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重要中尺度对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持续性暴雨 西南低涡 涡旋
下载PDF
影响华南持续性强降水的西南涡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30
20
作者 卢萍 李跃清 +1 位作者 郑伟鹏 李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57-1467,共11页
基于AREM模式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3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层20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中层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中纬度短波槽、东北亚强冷涡的适当配... 基于AREM模式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3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层20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中层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中纬度短波槽、东北亚强冷涡的适当配置,中低层孟加拉湾和南海暖湿气流的持续输送,是有利于西南涡东移发展,从而造成华南地区持续性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降水落区与低涡位置密切相关,一般集中在西南涡中心南侧,雨带延伸方向与低涡移动路径一致;而其强度则与低涡中心区域位势高度等值线梯度及低层大气风场强度息息相关。西南涡中心低层为东风和弱北风,中层以南风为主,高层为强西风和弱北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正涡度结构特征显著。涡度平流项和辐合辐散项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中低层大气,涡度对流项、扭转项的作用则在中高层更为明显,而涡度辐合辐散项对西南涡的发展加强起最主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持续性强降水 西南涡 移动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